1.唐詩宋詞相關的作文800字
在唐詩宋詞里惝徉 唐詩宋詞可稱作國粹,是國人的驕傲,說它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恐怕不足為過。
它能把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一事一物,一個細節、一個過程,無不納入作品之中。其細膩、其委婉;其粗獷、其直白,如行去流水、似自然天成,它有時跌宕起伏、有時別有洞天。
說它是一幅畫,它色彩艷麗,國色天香、秀色可餐;說它是一朵奇葩,它芬芳四溢、花枝招展、姹紫嫣紅。千百年來,它的理想境界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國人世代研習,視作瑰寶。
但是,唐詩宋詞又有著明顯的區別,不說它本身的寫意與風格,單說它們的氛圍,就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我們不得不承認唐代發達的經濟沃土,讓唐詩的工整絕句達到了極至;宋代的開放盛世與歷史滄桑,使宋詞婉約與豪放走向頂峰。
我喜愛它們的華麗與樸實,即使唐詩在視覺上顯得嚴謹刻版,我仍然喜愛有加,讓我無法割舍。但是,如果硬要我在唐詩和宋詞中二選其一的話,我還是要不由自主地被異彩紛呈的宋詞所傾倒。
其理由是,宋詞里有倍受仕途折磨的蘇東坡,有命運多舛的女強人李清照,有多情才子柳永,有多情善感又不違母命的陸游,有秉承發展豪放詞派的愛國詞人辛棄疾……耳熟能享的詞人太多太多,相傳的詞人佳話源遠流長,讓我不得不愛,讓我無法不傾倒。如果說我喜歡宋詞的婉約與纖巧,不如說我更喜歡它的粗獷與豪放;如果說我羨慕宋朝的歌舞升平,不如說我更同情詞作者與南宋國的挫折和不幸。
讀宋詞,我有一種個人的渺小與國家弱敗的倉涼與悲傷,有一種性格堅強與命運無情抗爭的感動,有一種唇亡齒寒、國破家亡的壯烈與沉痛。 大唐盛世造就的雄厚基業,讓子孫后代有享不盡的富貴和榮耀。
也許從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大宋王朝崇尚的將是一派鶯歌燕舞、歌舞升平。也許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開始,就注定了宋朝的重文輕武,最后導致大金蠶食,命隕踏平歐亞大陸無敵手的強盛大元。
最可笑的是到南唐后主李煜那,作為一國之君,一心沉迷在詞曲歌舞上,他面對宋朝的強大壓力,無心治理國家,只圖逆來順受,以圖茍且偷安,郁悶中只能是飲鴆止渴,最后命喪他鄉。宋朝開國后寬松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文強武弱的事實摧生了宋代文化的大發展,成就了一批文化名人,造就了宋詞的異軍突起,使宋詞由僅合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的迷迷之音,發展到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的時代強音。
這不能不說是時代創造了宋詞,宋詞又還時代一個奇跡。使宋詞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形成了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歷史高峰。
其中,蘇東坡對宋詞的貢獻是令人敬仰的,他不僅拓寬了宋詞的寫作題材和寫作范圍,而且,把自己的一生與詞作緊密相聯,他的生活是一首詞、他的愛情是一首詞、他的仕途是一首詞,他把自己的精神、思想、態度,甚至整個生命都融入了詞作中。遠大的抱負與事業上屢受打擊,數次貶謫,沒能把他擊倒,反倒造就了一個精神永立、以苦為樂的文學巨匠。
我們學習蘇軾的詞,不僅從中學習了他的作品,更學習了他的人品;不僅學習了他的寫人、狀物、抒懷,更學習了他的勇于面對困難、勇于戰勝困難,敢于直面人生的積極態度。 如果說北宋時期的蘇軾面對的是個人的挫折與不幸的話,那么到了南宋的辛棄疾、陸游、岳飛、李清照,面對的不僅僅是個人的不幸,而是整個國家與民族的不幸和災難。
因為金人南侵,國破家亡。我們從中不難看到那一個個“夢里挑燈看劍”的惆悵、“心在天山身老滄州”的無奈、“待從頭收拾舊河山”的錚錚誓言! 個人的力量畢竟太渺小,歷史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時空飛轉、時代變遷,使多少仁人志士空有一腔報國夢!看古詞、學古人,讓我們珍惜擁有、把握現在、聚沙成塔! 行走在唐詩宋詞間 向往古人,向往古詩詞中清靜自在的女子。初夏季節,遠處總會傳來時高時低的鳥鳴聲,在這熱風冷雨的無賴光陰中亂人心腸。
三炷沉香已沓,瑤琴置于案幾。女子青絲低挽,斜臥在榻,衣袂半拖。
一手扶頭,一手隨意垂下,細看她“……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雙鬢隔香紅。
玉釵頭上風”。書卷半掩著,似睡非睡。
堂前一株白蕊海棠,輕風起處,潮濕的香氣,微微一蕩,撲面而來。女子輕蹙眉頭“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眼前的好風貼水,好樹綴錦,堂前花香,更勾起女子的情思低吟。
感傷愁怨歷來是中國古詩詞的主調,從楊柳依依、雨雪霏霏,到厚地高天、癡男怨女,無不有著美麗徹骨的感傷。“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洲。”溫庭均的《望江南》,是我比較喜愛的一首小詞,那種閨思難了,那種伊人盼歸,從一個“望”字,到“過盡千帆皆不是”,從希望到失望,末了,幽幽的生出的這一句“斜暉脈脈水悠悠”怎能不令人柔腸寸斷,百轉千回? 常常的,一杯清茶,手捧書卷,便會不知不覺地浸入古詩詞,似于古人同行。
你看那秋涼之夜,月圓之時,她“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掩不住心中淡淡的遺憾。然而,一旦“雁字回時”,心中的人來了書信,便覺“月滿西樓”月圓人團圓了。
當然,。
2.中華文化瑰寶之唐詩,800字作文謝謝
關于我學宋詞的感受 宋詞是中華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文學史上一朵艷麗風雅的富貴之花。
學習宋詞是走進中華文化,培養人的情趣,增強自身文學素養的一條有效途徑,也可以講宋詞使中國人擁有自我民族的情感和精神。 當我讀宋詞的時候,我會有感情的全身心投入的誦讀,詞是語言的藝術,它講究音韻的和諧,追求美的旋律,因為美,所以我們學習欣賞。
反復的誦讀,能夠對詞由淺入深的進行體味和理解,進而形成語言的感覺,而且許多的東西的理解是跟隨一個人的成長的,經歷了人生,方能更深的理解,體味其中真諦,形成情感的共鳴。 宋詞中有表現愛國愛家的,如陸游,有表現兒女情長的,如柳永,等等.蘇軾的“十年生兩茫茫”給人一種凄苦,不忍促讀;“老夫聊發少年狂”“大江東去”“山間蘭牙短浸溪”等等的豪邁,"明月幾時有"等的恬靜與思念;王安石“登臨送目”的流暢;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綠樹聽鵜鴂”“更能消幾番風雨”蘊含的悲憤;還有張孝祥“長淮望斷”令人罷席,等等,讀來一種生活中沒有的體會與感悟。
宋詞和唐詩一樣是中國古代文化精華,對人的修養是一種升華。古人在平時生活中對萬事萬物產生了感想,用精練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
其實現代人也會和古人一樣,產生各種各樣的想法和感情,讀古詩詞會讓你感覺與先輩的思想交流。并且,如果在與朋友郊游的過程中,你能吟出一首優雅的古詩,必然能為自己的談吐增色不少. 學了一個學期的宋詞,雖然一周就一節刻,但是我們的收獲還是很大的。
3.詩歌的產生
中國的詩歌產生于文字發明之前,它是在人們的勞動、歌舞中漸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甲骨文字的發現,使中國古典散文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辭。殷商時期的《尚書》篇章,結構和表現手法相當成熟,理所當然成為中國古典散文之祖。
西周時期,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是古代文學史上頭一件大事。《詩經》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多年間,三百零五篇詩。
它按音樂標準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樂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樂歌,“頌”則是宗廟祭祀時的樂舞曲。
《詩經》的思想內容反映的社會生活非常廣泛。有的詩篇揭露了統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剝削,反壓迫的呼聲,如《碩鼠》、《伐檀》;有的詩篇表達了對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詩篇歌頌了男女之間真摯的愛情,和對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靜女》、《蒹葭》;有的則表現了婦女婚姻的不幸,如《氓》。
總之,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詩經》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
在藝術上,《詩經》音調流暢,語言樸素,常用賦、比、興的手法來表情達意。賦的手法是直陳其事,比即打比方,興是感物起興,先詠它物來引發情意。
后世把《詩經》奉為學習的最高典范。 (補充:《詩經》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總集,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
“頌” 詩是統治者祭祀的樂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農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會的典禮,內容主要是對從前英雄的歌頌和對現時政治的諷刺“風”是《詩經》中的精華,內容包括15個地方的民歌。
戰國后期,公元前4世紀,在南方的楚國,楚國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基礎,加上北方文化的影響,孕育出了偉大的詩人屈原。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詩人,在學習楚民歌基礎上,創造了具有楚文化獨特光采的新體詩——楚辭。
楚辭體詩句式以六言、七言為主,長短參差,靈活多變,多用語氣詞“兮”字。詩歌充滿著神奇瑰麗的想象,洋溢著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
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運用這種詩歌形式,創作了古代文學史上第一抒情長詩《離騷》,優美動人的《九歌》十一篇,言志述懷詩《九章》九篇,以及《天問》等,共25篇楚辭作品。屈原的后繼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離騷》作為楚辭藝術的顛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學史上與《詩經》并稱“風騷”,垂范于后世。它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從三、四言發展到五、七言。
在創作方法上,楚辭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詩經、楚辭之后,詩歌在漢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即漢樂府民歌。
漢樂府民歌流傳到現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寫成,后來經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晉時代成為主要的詩歌形式。漢末魏初,在“世積亂離,風衰俗怨”的社會背景下面,文人詩歌創作進入了“五言騰踴”的大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劉楨、陳琳等所謂“建安七子”組成的鄴下文人集團,創造了“建安文學”的輝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氣”這種共同的時代風格,其中曹操的詩歌,沉雄悲涼,反映了動亂的社會現實,表露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都是較為成功的篇章。
曹植的文學成就最高,人稱“建安之杰”。他的詩歌“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白馬篇》、《贈白馬王彪》分別是他前期和后期詩歌的代表作。
他的散文和辭賦也表現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著名的〈洛神賦〉美不勝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詩》、〈登樓賦〉等篇章,是建安文學中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杰作。
魏晉之交,隨著世風的變易,詩歌創作呈現出與建安時代不同的風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艱深,或風調峻切,他們繼承了建安文學的優秀傳統,進一步推動了五言古詩的發展。
西晉太康時期詩歌繁榮,詩人有“三張二陸兩潘一左”之稱,但多數作品流于華采繁縟,唯左思的詩歌骨力遒勁,承傳建安文學的精神。其〈詠史〉詩開啟了詠史和詠懷結合的新路子。
東晉在玄學的影響下,“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的玄言詩泛濫一時,能夠超越流俗的大詩人便是陶淵明。陶淵明的時代,“真風告逝,大偽斯興”,他因貧而出仕,目睹官場黑暗,不愿同流合污,決心辭官歸隱,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
他的田園詩描繪自然風光的美麗,歌頌田園生活的平和,也表現了親身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喜悅和辛勞。創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統一的藝術境界。
《歸園田居》、《飲酒》是他的田園詩的代表作。陶詩的風格自然沖淡為主流,但《讀山海經》(“精衛填微木”)、《詠荊軻》等也顯示了詩人“金剛怒目”的一面。
可以看出詩人內心并不靜穆,他沒有忘懷世事。陶淵明詩對后世影響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園詩派受其直接影響。
陶淵明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
4.作文:在唐詩的國度里
在唐詩的國度里 醉酒的滋味,千人千味!而在唐詩宋詞的國度里,飲酒是閑情雅趣,千古名篇,層出不窮: 李太白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蘇東坡云:“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風月!”更有千古絕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我最喜歡的柳三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冷清清的一個場景,說不出道不明的淡淡哀愁,動人心魄! 巾幗不讓須眉的易安居士,婉轉中帶著淡淡凄涼:“……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 世上是不是真的有中山之酒?可以令人一飲千日醉? 現在的人,不飲都醉了,又何必中山之酒? 有的人醉于權勢,有的人醉于聲色,有的人醉于名利…… 還有更多的,似乎沒有醉,卻已麻木…… 縱有清涼散,又有誰肯服?。
5.唐詩的發展演變
唐詩的發展演變 唐詩,中國文學史上最絢爛的篇章,它像一顆熠熠生輝的繁星,閃耀在中華文學浩渺的蒼穹中。
從它在初唐的產生,盛唐的發展,中唐的繁榮,直至晚唐的衰落,無數位偉大的詩人用他們畢生的心血,為我們奉獻出了無法估量的優秀作品。 說到唐詩的發展演變,總體上應該劃分為四個時期:初唐階段,盛唐階段,中唐階段,晚唐階段。
1.初唐 初唐貞觀前期的詩歌反對浮靡文風,主張合南北文學之兩長,而到了貞觀后期出現了一位重要的詩人上官儀,他創作了以宮廷為中心的艷情詩,稱為“上官體”,這些作品多為應制奉和之作,但筆法精細,綺錯婉媚,又提出了詩歌對偶形式上的“六對”與“八對”之說,為詩歌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高宗時期,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稱霸詩壇,號稱四杰。
他們的詩作一方面承襲齊梁遺風輕艷綺麗,另一方面力圖突破宮體詩呈現出新的傾向和精神。他們熱切要求抒寫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與悲歡離合的人生感慨。
他們的詩歌創作,從宮廷走向市井和社會人生,由臺閣應制擴大到江山之美和邊塞之情,題材較為廣泛,風格也較清俊、情感真摯。王、楊的五言詩,盧、駱的七言詩自覺地變革著文風,對后世影響深遠。
之后的初唐詩壇又陸續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詩人,例如沈佺期和宋之問以及號稱“文章四友”的李嶠、崔融、蘇味道和杜審言等詩人,他們醉心于詩歌聲律的探討,在南朝沈約、謝眺為代表的“文明體”基礎上,發展到講究平仄,悟出一定的平仄規律,從而完善并推廣了律詩的聲律,使近體詩成熟而廣為流行。初唐期間也興起了古體詩。
其代表人物陳子昂,張九齡以復古為號召,推崇建安文學,提倡正始文風,與初唐四杰,沈宋之近體詩相對立。他們在創作實踐的基礎上創新理論,這在唐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陳子昂高舉“興寄”與“風骨”兩面大旗,致力于復歸風雅。其《登幽州臺歌》、《感遇》38首,以及張九齡的《感遇》12首、《望月懷遠》等詩篇,語言質樸清剛,充滿激越壯偉的氣概和深沉憂憤的現實關懷,影響頗為深遠。
其后,李白的創作、韓愈的散文、白居易之詩歌,皆承襲陳子昂的思想。初唐還有兩位杰出的詩人劉希夷和張若虛,他們以孤篇著稱于世。
劉希夷在《代悲白頭吟》中寫道:“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抒發了對青春易逝、人生無常的感慨。
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感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表達了詩人獨特而深刻的人生感悟。2.盛唐 盛唐詩歌大體上可分為四大流派,分別是:以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以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以李白為代表的詠懷古詩派;以杜甫為代表的愛國憂民詩派。
這個時期的詩歌風骨聲律兼備,既表現了一種蓬勃向上、樂觀自信、自由浪漫的精神,又表現了一種追求理想、以天下為己任的風骨。(1)以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有孟浩然、儲光羲、斐迪、常建、劉長卿、韋應物等著名詩人。
他們承襲東晉陶淵明和謝靈運的詩風,描寫自然景物和田園風光。這些詩人或仕途受挫、隱逸以求精神解脫,或走所謂“終南捷徑”,隱逸以求入仕。
他們的詩筆寄情山水,心愜田園,自然、寧靜、空靈、禪悅、入畫的境界成了他們詩歌的最高追求。代表詩人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情景交融,以動襯靜使詩歌具有音樂美,以禪入詩、富于禪意與禪趣,這也是山水田園詩派詩歌的主要特點。
(2)以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有高適、李頎、崔顥、王昌齡、王之渙、王翰等著名詩人。他們采用樂府體裁來描寫現實和社會人生,歌頌從軍報國、建功立業的積極進取精神,以及對戰爭的反思,詩風雄渾、格調悲涼。
王昌齡的邊塞詩《從軍行》和《出塞》鏗鏘悲壯;王之渙的《涼州詞》和崔顥的《黃鶴樓》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和高適的《燕歌行》等邊塞詩,也以蒼涼悲壯的詩風,鋪展盛唐邊塞風光與征戰場景的長幅畫卷,并在建功立業的熱忱中反思戰爭,抒發征夫與少婦之間的離情別恨和相思之苦。他們將高昂的意氣與冷峻的現實相結合,慷慨悲壯、哀婉動人。
(3)以李白為代表的詠懷古詩派。李白繼陳子昂之后,提倡復古,作《古風》59首,手法多比興寄托,抒發其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負,往往以寓言和詠史之形式抨擊時政和腐敗現象。
他的詩表現對理想的追求和理想難以實現的苦悶;揭露、抨擊朝政的昏暗,表現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自由生活的追求;對勞動者和廣大婦女給予了深切的同情;歌頌自然山川之美;歌頌友情和愛情的真摯。他的詩作出神入化,充滿瑰瑋絢爛的浪漫主義色彩,被譽為“詩仙”。
(4)以杜甫為代表的愛國憂民詩派。杜甫一生處于劇烈動蕩的社會之中,生活窮困不堪。
但他以自已的儒學家世傳統自勵,“窮年憂黎民”“濟時肯殺身”表現出頑強的愛國救世的精神,并以仁政愛民的儒家思想從事詩歌創作。他忠實而沉痛地紀錄了唐王朝經過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由盛轉衰的整個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
他用詩寫歷史和社會時事的重大事件,把詩和史結合起來,加重詩的沉重感,這是他對中國詩歌的一大貢獻。他根據長期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創作出《。
6.古詩的起源
中國最早的詩歌起源于勞動,先民在勞動的過程中,為了降低疲勞,增加勞動的樂趣,在集體勞動的過程中,用歌唱的形式直接孕育了最原始的詩歌。
隨著時代的發展,詩歌內容越來越豐富,種類也越來越多,詩人們自然也越來越多,他們或因風格相近,或因時代相同,或因同鄉好友,或因父子師生,而各自被歸人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下面從各個時間段對這些詩歌與流派進行劃分。
詩是一種文學體裁,其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現象來高度集中的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
擴展資料
古典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皆出現于先秦時期,一是現實主義源頭《詩經》;二是浪漫主義源頭《楚辭》。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樂歌總集,由眾位采詩官收錄、加工、編訂,集合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共305篇,所以又被稱為“詩三百”。
中國詩歌的另一源頭是《楚辭》。楚辭是在戰國后期,楚國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新詩體。相比中原文化,楚文化更絢麗浪漫。
楚辭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但《楚辭》非其一家之言,而是輯錄了自戰國至東漢三四百年間以此題材寫就的詩文。現傳17卷本《楚辭》中含有屈原的《離騷》《天問》、宋玉的《九辯》、東方朔的《七諫》和劉向的《九嘆》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詩
7.唐詩的發展 論文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
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盡管離現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還是為我們所廣為流傳。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無數的詩人,象滿天的星斗一般。
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他們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
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
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的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
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
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
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
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并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并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于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這是唐詩繁榮的準備時期,重要詩人有被稱為“初唐四杰”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沈佺期、宋之問等。唐代建國初的詩歌仍沿著南朝詩歌的慣性發展,柔靡纖弱,毫無生氣。
“四杰”的出現開始轉變了這種風氣。他們才氣橫溢,不滿現狀,通過自己的詩作抒發憤激不平之情和壯烈的懷抱,拓寬了詩歌題材。
如楊炯的《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種激揚豪邁的格調,為唐初詩壇吹進一股新風。詩中表現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筆從戎,到邊疆建功立業的熱望。
寧可做個低級軍官(百夫長),也不想作書生老死窗下。繼“四杰”而起的是陳子昂,他從理論上對南朝以來衰弱的詩風提出批評,認為這類詩專門玩弄華麗的辭藻,內容空虛,拋棄了《詩經》重視思想性的傳統。
對此他耿耿于心,提倡學習“漢魏風骨”,恢復建安時代的詩風。他的38首《感遇》詩實踐了自己的主張,影響很大。
他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蒼涼遼闊,哀而不傷,被認為是懷古詩的絕唱。
韓愈曾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評價了他在唐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問的貢獻主要在詩歌格律方面。
他們總結了“永明體”以來詩人們探索詩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詩作,促進“近體詩”最后定型。 鑒賞唐詩,首先要對“近體詩”和“古體詩”的分別有個概要的了解,掌握它們各自的特點,就能更好地領略其妙處。
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這個概念和通常說的“古代詩歌”不同,是專用名詞,專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繼續流行的一種詩體,和唐代形成的近體詩相對存在。
古體詩的特點是:每篇句數不限,每句字數不限,可押韻也可不押韻,押韻也可換韻,句與句間沒有平仄對應和用詞對仗的要求。一句話,古體詩格律上比較自由,同近體詩在格律上有極嚴格的要求不同。
古體詩分兩大類: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或簡稱五古和七古)。此外還有句式長短不齊的古詩,一般歸入七古。
有的古體詩句數、字數和律詩相同,但用韻、平仄和對仗都不同于律詩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詩。上文講到的《古詩十九首》及陶淵明等人的詩都是古詩。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講求嚴格的格律。近體詩有四項基本要求:一是句數、字數有規定;二是按規定的韻部押韻;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間要求平仄對立和相粘;四是規定某些句子之間用詞要對仗,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
8.以 古代詩歌 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這個好寫啊 東抄抄西抄抄就成了嘛。
我來個開頭: 想我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輝煌文化。自文字出現以來,就注定了在這塊土地上詩歌的繁榮!盛唐詩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時的詩歌發展到了最高峰,諸多流派蓬勃興起 如,山水田園詩派、豪放派、神韻派邊塞詩派……都打下了自己的一片江山。
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 王維 孟浩然。以東晉大詩人陶淵為開山鼻祖。
他們的詩恬淡疏樸,多描寫……(在寫點他們的詩說說有多好,一段完成) 又如邊塞詩 總體現出了一種陽剛之美。在邊塞詩中,一方面以夸張對比襯托的手法對戰爭殘酷,環境惡劣進行展示,如“戰士軍前半生死”,“黃金百戰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邊塞詩作更凸顯人面對戰爭時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保家衛國的豪情,還有在戰場上建立功名的壯志。
如“不破樓蘭終不還”;“愿為腰下劍,只為斬樓蘭”;“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這兩個方面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這種對立統一所產生的張力使詩句具有永不泯滅的魅力,詩句中洋溢著的崇高感,成為中華民族的最強音,千載悠悠。
豪放派的…… . . . (最后在展望一下未來), 古代詩歌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文學不只是歷史,更傳承著一種堅韌的民族精神,推動著我們不斷前進、發展、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