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沈尹默大師書法漂亮
原名君默,字中、秋明,號君墨,別號鬼谷子,浙江湖州人,著名的學者、詩人、書法家、教育家 沈尹默書法。
早年二度游學日本的沈老,歸國后先后執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與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同辦《新青年》,為新文化運動的得力戰士。陳獨秀曾批評沈尹默“字則其俗在骨”,因此兩人關系不佳。
1925年,在“女師大風潮”中,沈老與魯迅、錢玄同等人聯名發表宣言,支持學生的正義斗爭。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薦,出任河北教育廳廳長,北平大學校長等職。
1932年,因不滿政府遏制學生運動、開除學生,毅然辭職,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換出版委員會主任。抗戰開始,應監察院院長于右任之邀,去重慶任監察院委員,曾彈劾孔祥熙未遂,不滿政府之腐敗,勝利后即辭職,卜居上海,以鬻字為生,自甘清貧,足見沈先生高風亮節。
曾任職務 沈尹默先生是陳毅先生進城后第一位拜訪的民主人士,是第一屆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員,是**總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歷屆上海市人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1949年后,他先后參加了市政協、市博物館、市文管會、中國畫院、市文聯、市文史館的工作,親自創建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書法組織——上海市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為祖國文化事業的繁榮,尤其對中國書法藝術和理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曾接見過他,對他的工作和藝術成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中南海收藏書畫集》的第一頁乃是沈老寫給 沈尹默書法主席的書法。
總理家中和辦公室都曾掛過沈老的字。著有《二王法書管窺》、《歷代名家學書經驗談輯妻釋義》等。
出版主要書法集、字帖有《沈尹默法書集》、《沈尹默手書詞稿四種》、《沈尹默入蜀詞墨跡》等,約二十種。詩詞著作有《秋明室雜詩》、《秋明室長短句》等。
2.沈尹默書法作品拍賣價格,值多少錢一平尺
收藏不要因為某個書畫家或者別的藝術家出名了就去收購,更不要去收購已經炒得很高的書畫等藝術品(就像炒得很高的莊家股、綠雞蛋、野生甲魚······價格越高,假的越多),價格越高贗品、仿品也越多!!!也不要因為某個藝術家還不出名,就不收藏他的藝術品,甚至藝術價值高的也不收藏。
只要是真正有價值,有特色的書畫等藝術品都值得收藏。因為許多藝術家起初不出名,他的書畫等卻已經很好,很有特色了,只是人們還沒有認識到,但金子總有一天會發光。
比方八大山人······江西的黃秋園、陶博吾······等都是逝世后書畫才被重視和發掘出來,而且他們當時什么都不是,什么身份也沒有;后來人們趨之如騖,欲購而不可得。所以說只要是好的、有特色的藝術品,在作者尚未出名,且作品價格非常低廉時購買,成本低,升值潛力大,收藏它們能保證一本萬利,收藏者何樂而不為呢???假若只是收購貴的,即使身家億萬又能收購多少呢? 即使收購得起,能確保升值嗎?更甚者,像股票一樣,到了低谷時期,還可能貶值!!!如果說價格,倘若只是一張紙一個的大字幾十元平尺是可以的,若是四個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抄經書或者是詩詞,字數在幾百幾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幾千元平尺都是要的。
還要看紙張,用墨,以及寫得怎樣等等。另外,藝術品價格高低都得市場說了算,有的買高檔的,有的買低檔的。
另外相同與不相同的字畫在不同的人眼里價格都是不一樣的,但是無論誰的書畫都有好差,都有值錢與不值錢的,有貴的和相對便宜一點的,所以不能籠統用平方尺來論,只能說某一張是多少錢一平方尺。潤格也沒有什么準頭,只是一種參考,主要還是靠自己的判斷和對他的書畫的了解,以及當時的市場的炒作情況而定。
一幅字畫,在不同地點、不同時刻、不同的拍賣人手里,價格都會不一樣。比如,同一個人的書畫有的值10元或者20元一平尺,有的值50元或者100元一平尺,有的值1000元/平尺,有的2000元平尺,有的可能3000平尺、······,甚至1萬、幾萬平尺······;而且換另一個拍賣商、中介又是別一種情況······所以是很難判斷的,更不是絕對的一個價格。
任何個人的評價都只是片面的、個人的觀點。有個性、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別喜歡的買家想要,這些都可能使得價格更高。
但如果是千篇一律的、模仿的、或者只是因為某個人現在有職務,或者純粹是炒作才使得書畫價格高;那么等他退了,或者沒有人炒作了,價格很快會降下來,甚至不值錢。其他任何藝術品均如此。
只要是還好,都有收藏價值。這里特別提出的是——潤格是不靠譜的一種參考,主要還是看市場,還有自己對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說的。
還有仿品和印刷品及行畫都是不值錢的,現在市面上很多都是行畫和仿品等;除了年代久遠同時是名人作品、名人仿品才會值點錢。不好意思,主意還是要自己拿,別人說的都只能作為參考。
一己之見,說得不對請原諒。也曾經有人說我廢話!除非你懶,光想吃現成的,不學無術。
市場是瞬息萬變的!即使是恒定不變的,給你魚就好,你知道是好魚壞魚,還是有毒的魚呢?給你漁,學會了,自己會捕魚多好!管他好魚壞魚毒魚!你都能分辨。
3.張充和的詩詞
她在書法、昆曲、詩詞方面的造詣,早在三十年代就曾在北大開班講授,享譽一時。她的書法各體皆備,一筆娟秀端凝的小楷,結體沉熟,骨力深蘊,尤為世人所重,被譽為“當代小楷第一人”。在各種出版的昆曲圖錄里,她的名字是和俞振飛、梅蘭芳這些一代大師的名字連在一起的。1943年在重慶粉墨登臺的一曲昆曲《游園驚夢》,曾轟動大后方的杏壇文苑,章士釗、沈尹默等人紛紛賦詩唱和,成為抗戰年間一件文化盛事。
張充和時在盛年,一襲暗色旗袍,“素雅玲瓏,并無半點濃妝,說笑自如”,以九十六回的《懶畫眉》開篇,《雙令江兒水》、《朝元令》、《梁州新郎》,一直唱到《羅江怨》的“四夢八空”而欲罷不能,最后以一曲《孽海記》中的《山坡羊》收篇。
中英文詩集《桃花魚》是代表作,其詩詞由丈夫傅漢思親譯,堪稱伉儷合作的佳構。
《桃花魚》:
記取武陵溪畔路,春風何限根芽,人間裝點自由他,愿為波底蝶,隨意到天涯。描就春痕無著處,最憐泡影身家。試將飛蓋約殘花,輕綃都是淚,和霧落平沙。
4.別號鬼谷子的近代書法家是誰
沈尹默( 1883?1971年),原名君默,字中、秋明,號君墨,別號鬼谷子,浙 江湖州人,著名的學者、詩人、書法家、教育家。
沈尹默在書法上的名聲,早在民國初年就已經傳播開來,那時候的書壇有“南 沈北于(右任)”的稱呼。著名文學家徐平羽先生,認為沈尹默老先生的書法藝術 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無愧”。
沈尹默曾經兩度到日本游學,回 國之后,先后在北大、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任教,和陳獨秀、李大判、魯迅、胡適等 人共同創辦了《新青年》。1925年,在“女師大風潮”中,沈老與魯迅、錢玄同等 人聯名發表宣言,支持學生的正義斗爭。
后來經過蔡元培、李石曾的推薦,擔任了 河北教育廳廳長,北平大學校長等職。 1932年,因為不滿政府遏制學生運動、開除 學生,毅然辭職,南下到了上海,擔任中法文化交換出版委員會主任。
抗戰開始之 后,應監察院院長于右任的邀請,來到了重慶任監察院委員,曾經彈劾孔祥熙沒有 成功,不滿國民政府的腐敗,抗日戰爭勝利之后就辭職,居住在上海,靠賣字為 生,自甘清貧。 沈尹默先生是陳毅元帥進上海之后拜訪的第一位民主人士,是第一屆上海市 人民政府委員,是**總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歷屆上海市人委委員, 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1949年之后,他先后參加了市政協、市博物館、市文管 會、中國畫院、市文聯、市文史館的工作,親自創建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書法組 織——上海市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為祖國文化事業的繁榮,尤其對中國書法藝術 和理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曾接見過他,對他的工作和藝術成就給予了高 度的評價。
《中南海收藏書畫集》的第一頁就是沈尹默寫給主席的書法。**的 家中和辦公室之中都曾經掛過沈老先生的字。
沈尹默先生的著作有《二王法書管窺》、《歷代名家學書經驗談輯要釋義》 等。 出版主要書法集、字帖有《沈尹默法書集》、《沈尹默手書詞稿四種》、《沈尹 默入蜀詞墨跡》等,約20種。
詩詞著作有《秋明室雜詩》、《秋明室長短句》等。 陸維釗評價沈老先生的書法的時候說:“沈書之境界、趣味、筆法,寫到宋 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寫到明代,已為數不多。
”。
5.古詩句,折釵股屋漏痕.什么意思
屋漏痕、錐劃沙、印印泥、折釵股、蟲蝕木是前人從生活和自然中悟證出來的幾種點畫的寫法和形象化比喻。沈尹默先生在《書法論叢》中解釋內擫法和外拓法時,曾對?錐
劃沙和屋漏痕做了清晰的闡述,茲錄如下。
前人曾說右軍書一拓直下,用形象化的說法,就是如錐劃沙。我們曉得右軍是最反對筆毫在畫中?直過直過就是毫無起伏地平拖著過去,因此,我們就應該對于一拓直下之拓字,有深切的理解,知道這個拓法,不是一滑即過,而是取澀勢的。右軍也是從蔡邕得筆決的,橫鱗、豎勒之規,是所必守,以如錐劃沙的形容來配合著鱗、勒二字的含義來看,就很明白,錐劃沙是怎樣一種行動,你想在平平的沙面上,用錐尖去劃一下,若果是輕輕地劃過去,恐怕最易移動的沙子,當錐尖離開時,它就會滾回小而淺的槽里,把它填滿,還有什么痕跡可以形成?當下錐時必然是要深入沙里一些,而且必須不斷地微微動蕩著畫下去,使一畫兩旁線上的沙粒穩定下來,才有線條可以看出。這樣的線條,兩邊是有進出的,不平勻的,所以包世臣說書家名跡,點畫往往不光而毛,這就說明前人所以用‘如錐劃沙’來形容行筆之妙,而大家都認為是恰當的,非以腕運筆,就不能成此妙用。凡欲在紙上立定規模者,都須經過這番苦練工夫。但因過于內斂,就比較謹嚴些,也比較含蓄些,于自然物象之奇,顯現得不夠,遂發展為外拓。通過這一段論述,我們即可以清楚地認識和理解?如錐劃沙的含義了,亦即心主腕運,筆急而意緩,行筆過程中用力取澀勢,微微動蕩著前進,其跡(點畫)謹嚴、含蓄,不光而毛?如屋漏痕,沈尹默先生在這里也作了充分的說明,他說:外拓用筆,多半是在情馳神怡之際,興象萬端,奔赴筆下,翰墨淋漓,便成此趣,尤于行草為宜。知此便明白大令之法,傳播久遠之故……外拓法的形象化說法,是可以用‘屋漏痕’來形容的。懷素見壁間坼裂痕,悟到行筆之妙,顏真卿謂‘何如屋漏痕’,這覺得更自然些,更切合些,故懷素大為驚嘆,以為妙諭。雨水滲入壁間,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來,其流動不是徑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動蕩著垂直流行,留其痕于壁上,始得圓而成畫,放縱意多,收斂意少。所以書家取之,以其與腕運行筆相通,使人容易領悟。前人往往說,書法中絕,就是指此等處有時不為世人所注意,其實是不知腕運之故……若不解運腕,那就一切皆無從做到。?通過這段論述,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屋漏痕的筆意形象和狀態了。靈感到來,不能自己?的情況下,縱情揮灑所產生的翰墨淋漓、絢麗多彩的筆墨效果,其跡或如張懷瓘《書議》所說:情馳神縱,超逸優游……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可謂?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圖一)屋漏痕,是筆意中最高的意,筆法中最高的法,筆勢中最強的勢,運筆技巧中最難的技巧。可是,一經掌握,用筆之秘立破。這一點,古人早有定論,?書法以用筆為上,既解屋漏、運腕。
6.沈尹默的月夜的意境是什么
<<月夜》是新詩誕生后的首批成果之一,出現在《新青年》雜志四卷一號(1918年1月)上。
此詩作者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實,浙江吳興人,早年留學日本,1913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學,后來轉向舊體詩寫作,以舊詩和書法名世。沈尹默五四前后發表新詩共計17首,《月夜》為他的處女作。
這首詩在發表的當時即受到重視,以后的新詩選本多有收錄,80年代以后的各種新詩史著均予以很高的評價。 1919年《新詩年選》(也是中國新詩史上第一部年度詩選集)有一則著名的“愚庵”(康白情)“評語”,認為《月夜》“在中國新詩史上,算是一首散文詩”,且“具新詩的美德”,“其妙處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
30年代廢名在北大講授新詩,談到《月夜》時延續了“新詩的第一首詩”的說法,也認為這首詩“確是新鮮而別致”;他就此評述此詩的作者說“沈尹默氏是舊詩詞的作家,然而他的幾首新詩反而有著新詩的氣息,簡直是新詩的一種朝氣,因此他的新詩對于以后以迄于今日的新詩說,又可以說是新詩的一點兒古風”。 不過,“愚庵”對此詩的贊譽并未得到普遍認同,如朱自清在1935年編《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時就沒有選《月夜》,而是選了沈尹默的另一首杰作《三弦》,這一點與胡適在《談新詩》(1919年)一文中的看法是一致的,胡適也贊賞《三弦》,稱它是“新詩中一首最完全的詩”。
朱自清說,“愚庵”關于此詩的妙處“我吟詠不出”,他理解“第三行也許說自己的渺小,第四行就不明白。若說的是遺世獨立之概,未免不充分——況且只有四行詩,要表現兩個主要意思也難”。
早期較重要的新詩史論著《中國新詩壇的昨日今日和明日》(草川未雨著,1929年),對此詩也只字未提,原因不得而知。 但80年代以后的新詩研究者一致認同了《月夜》的詩學意義,并重新辨析了《月夜》的新詩史價值,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孫玉石。
在孫玉石主編的《中國現代詩導讀》(1990年)里,他將《月夜》詮釋為“覺醒了的一代人的聲音”,并詳細地分析了此詩所寄寓的“人格獨立的情懷”;他在《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1999)一著中,更是將此詩推為中國現代象征主義詩的先聲,認為“它透露了萌芽形態的象征主義新詩誕生的信息”。有必要指出的是,或許一方面由于作者新詩數量較少,且不占據倡導者和理論家的位置,另一方面由于作者后來轉向舊詩與書法,因此《月夜》的經典性尚未為一般人所覺識。
全詩只有四行,卻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的場景:霜風,月光,高樹,“我”,共同構筑了“月夜”的存在。這種看似簡單的物象組合,所透露的詩意消息的確是“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的,意涵的朦朧感增加了這首詩的整體韻味。
令人感興趣的是這四種物象的分布及其相互關系,即前兩種物象與后兩種物象以及后兩種物象之間的關系。正是這種方位關系把詩的時間主題(“月夜”)轉化為空間主題。
四種物象顯然都有所喻指,前兩種物象也許只是鋪墊性質的,是為了呈現后兩種物象;而后兩種物象之間的關系更加耐人尋味,“我”與高樹主動拉開距離,果真是表明了某種“遺世獨立”的人格,抑或某種情感(譬如愛情)態度?值得玩味卻不能完全索解。總之,這些關系所傳達的意緒、體驗全然不同于古典時代的意緒,在一定程度上應和了時代氛圍的召喚。
就這首詩的表達方式來說,無疑具有更多不同于古典詩詞的特點。很多人注意到了每行句末的“著”字,這的確是此詩在外形上的突出特征。
這四個“著”字的恣意鋪排,或許是引發詩意的源泉。可以看到,“著”放在每句的尾部,在整體上起到了一種很好的平衡作用;同時,“著”的降調音節顯示了某種堅韌和執著,形成了與詩的主題相得益彰的效果。
當然,這首詩在句式上的特點,還應與當時的新詩革新運動聯系起來予以認識。我們知道,初期新詩完成的重要使命就是把詩的語言從文言轉化到白話,這種散文化的白話語言進入詩歌以后,要做到既抵抗文言的侵入,又散發持久的詩意,十分不易。
初期新詩所遭遇的最大指責,就在于梁實秋所說的“收入了白話,放走了詩魂”。像“著”這類虛字入詩,在古典詩詞里是非常罕見的,而《月夜》大膽地運用虛字并使之成為主要的結構支撐,顯然是為了凸顯白話的詩意功能。
此外,詩句排列的雙行縮進,也破壞了古典詩詞的整齊句式,呈現出錯落有致的形式感。這是一種表面上自出、散漫,實質蘊藏著深層詩意的詩歌語言。
與此相類似的如稍后康白情的《和平的春里》,其句末虛字(“了”)的運用與《月夜》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堪稱佳作: 遍江北底野色都綠了。 柳也綠了。
麥子也綠了。 細草也綠了。
水也綠了。 鴨尾巴也綠了。
窮人底餓眼兒也綠了。 和平的春里遠燃著幾團野火。
在詩的體制和規模上,《月夜》具有后來蜂起的“小詩”的一些特性,即短小、精粹和“集中”(俞平伯語),既遽然迸發,又渾然天成,在一定意義上開啟了20年代初的“小詩”運動。這首詩,與同一時期胡適的《湖上》:“水上一個螢火,/水里一個螢火,/平排著,/輕輕地,/打我們的船邊飛過。
/他們倆兒越飛越近,/漸漸地并作了一個。
7.參與創辦《新青年》的鬼谷子是誰
沈尹默,原名君默,字中、秋明,號君墨,別號鬼谷子,浙江湖州人,著名的學者、詩人、書法家、教育家。
沈尹默在書法上的名聲,早在民國初年就已經傳播開來,那時候的書壇有“南沈北于(右任)”的稱呼。著名文學家徐平羽先生,認為沈尹默老先生的書法藝術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無愧。
”沈尹默先生是陳毅元帥進上海之后拜訪的第一位民主人士,是第一屆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員,是**總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歷屆上海市人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1949年之后,他先后參加了市政協、市博物館、市文管會、中國畫院、市文聯、市文史館的工作,親自創建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書法組織——上海市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為祖國文化事業的繁榮,尤其對中國書法藝術和理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曾接見過他,對他的工作和藝術成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中南海收藏書畫集》的第一頁就是沈尹默寫給主席的書法。
**的家中和辦公室之中都曾經掛過沈老先生的字。沈尹默先生的著作有《二王法書管窺》、《歷代名家學書經驗談輯要釋義》等。
詩詞著作有《秋明室雜詩》、《秋明室長短句》等。 出版主要書法集、字帖有《沈尹默法書集》、《沈尹默手書詞稿四種》、《沈尹默入蜀詞墨跡》等,約二十種。
陸維判評價沈老先生的書法的時候說:“沈書之境界、趣味、筆法,寫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寫到明代,已為數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