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歌形式的吟誦體會
著名的語言學家朱光潛先生曾經說過:“要培養孩子純正的文學趣味,就要從讀詩開始。”
可是,由于詩歌跳躍性強,沒有什么具體的情節和內容,誦讀無疑是一種最好最有效的辦法,因為詩歌簡短押韻、節奏鮮明,讀起來瑯瑯上口。詩歌的內容一般比較簡短,語言凝練,不對客觀現實作全面的描繪,只是選取現實中最有特征性的片斷,將作者的情感與表達融為一體,勾勒出詩歌的意象。
在詩歌的“意象”中,往往飽含詩人的喜怒哀樂,蘊含作者對人生的感悟。詩歌講究跳躍,講究行與行之間的留白。
初讀詩歌,展開聯想想象,感受詩歌描寫的美景。 最早的詩歌是人們口頭吟唱的,詩歌中的音樂因素和其他文學體裁相比,有著更為積極的意義。
音樂性是古代詩歌的一個重要特征。音樂美又被稱為韻律美、聲韻美,表現為押韻、平仄、句數、字數、停頓節奏、雙聲、疊韻、疊字等語音特征的有規律的反復所形成的聽覺上的審美感受。
周振甫在《論誦讀》中總結了誦讀的種種好處,他說:“讀時分輕重緩急,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應,足以幫助對文章的了解,領會到作者寫作時的情緒;懂得音節和情緒的關系,到寫作時,自會采取適宜的音響節奏來表達胸中的情意。”清代程廷祚認為:“古者之于詩,有誦有歌,誦可以盡人而學,歌不可以盡人而能也。”
近人黃仲蘇認為:“誦就字義言,則為讀之而有音節者……”朱光潛說:“歌重音樂的節奏而誦重語言的節奏。”綜合各家的理解,我認為誦讀就是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讀,反復地讀,熟練到脫口而出,自然成誦。
方智范分析到:“誦讀是我國語文教育優秀傳統中一種有益于積累、有效提高語文能力的好方法,應當適當提倡。誦讀是反復朗讀、自然成誦,尤其適用于優秀詩文等聲情并茂的作品。
誦讀比簡單的朗讀更有助于從作品的聲律氣韻入手,體會其豐富的內涵和情感,又不象朗誦那樣具有表演性。這一方法有助于積累素材、培養語感、體驗品位、情感投入,達到語文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目的。”
二、誦讀的作用是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體會詩歌的語言和韻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20世紀30年代初,夏丐尊等專家說:“讀,原是很重要的,從前的人讀書,大多不習文法,不重解釋,只知在讀上用死工夫。他們朝夕誦讀,讀到后來,文字也自然通順了,文義也自然了解了。
……”近來學生們大家雖說在學校里“讀書”或“念書”,其實讀和念的時候很少,一般學生只做到“看”而已。我認為語言學科,不該只用眼和心,須于眼和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
讀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 蕭滌非說:“律詩本是一種具有音樂性的詩體,詩人完成一首律詩,往往不是用筆寫出來的而是用口吟出來的。
對于一首律詩非凡是象《秋興八首》這樣的七律的鑒賞,更需要下一點吟詠的工夫。這倒不是單純為了欣賞詩的音節的鏗鏘,而是為了通過抑揚亢墮的音節來更好地感受作者那種沉雄勃郁的心情。
前人評《秋興八首》謂‘渾渾吟諷,佳趣當自得之’”這雖然是針對律詩的特點而言,其實何嘗不可以看作誦讀古代詩歌的共同特色。這種方法似笨拙,實巧妙。
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奏等都銘刻到自己的腦海中,一輩子也磨洗不掉。因而才可能對它們耳熟能詳,而理解得十分透徹。
首先,誦讀強調實踐性,注重讀的過程,遍數多是其基本要求。課程標準從“過程和方法”的維度出發,強調古代詩歌的啟蒙教育應突出實踐性,在反復的誦讀實踐中模擬、嘗試誦讀方法的不同變化,再積累誦讀的經驗。
這個過程不同于以會背為目標的檢測。南宋朱熹說:“讀之,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
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謂讀得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葉圣陶說:“吟誦的時候,對于研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
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所以他要求:“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一遍地讀來入調,一遍一遍體會親切,并不希望早一點能夠背誦,而自然達到熟練的境界。” 其次,誦讀還要強調誦讀的目的性。
誦讀的基本表現形式是朗讀。“用普通話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列在了每個學段閱讀目標的第一條。
朗讀是指放聲讀。教師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詩歌特點予以指導,使學生明白讀的目的和要求,表達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和心理變化,注重對具體讀法的指導,注重停頓、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不同、思想感情和心理變化之間的微妙關系,即課程標準所說的“注重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
一些專家對此也有一些精辟的論述。如朱自清認為,“熟讀的工夫是不可少的。
吟誦與了解極有關系,是欣賞必經的步驟,吟誦時對于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里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在朗讀時,“要能分辨語氣的輕重;使聲音有緩急,合于原文意思的發展。”
這些論述是有指導。
2.關于如何評賞古詩詞朗誦
3、朗誦的要求
朗誦是一門繪聲繪色的語言藝術
朗誦要有規范的語言的基本功。要求口齒清晰、字正腔圓、聲情并茂,
朗誦要能夠再現作品的思想內容,內心的事項要與作品和作者相同,必須要求內心所想到和看到的內心視像,能夠有原始情景的再現和再有。
朗誦應該都是接近生活的藝術語言,而不要盲目地模仿腔調。
朗誦還要求有美感 。
各種詩的朗誦方法也有不同。需要分別對待,分別做細致地分析。首先要看體裁和內容,這些抓住了,然后才決定聲調和方式怎樣來表達.
3.古詩詞如何吟誦
當今東南一帶吟誦所采用的調都是唐文治的唐調。
·吟誦體現了讀者與古詩之間的平等關系(有別于以前的批判、分析),容易獲得“同情之了解(陳寅恪語)”
·吟誦基于中文的音樂性:聲韻和聲調。
·郭紹虞著有《中國語調中的聲音美》。
·律詩成熟于唐代,因此吟誦應該用隋唐音。故現在只能用“擬音”( 參照標準為方言),不能用普通話(普通話源自元代)。
·《廣韻》反應了唐宋的實際語音狀況。分為206部。各部字數多少不一。后人為了寫詩方便,整理成為只有106部的《平水詩韻》。在實際的詩歌創作中,106部的某些部中字是可以與其他部中的字通用。
·平仄與聲調有關,與韻無關。現在是“平上去入”四聲,秦漢時聲調更多。
· 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字例:山、川、船、夫 →平
上聲高呼猛力強。 字例:孔、水、語、上 →仄
去聲分明哀遠道, 字例:送、意、處、會 →仄
入聲短促急疏藏。 字例:(沒講) →仄
4.古詩詞誦讀課題主要有哪些階段性成果
1、課堂引詩文
在課題實施中,我們提出了“讓古詩文走進課堂”與“新課改同行”的要求。老師們課堂教學中教會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方法,讓學生感悟詩文的內涵,并引導學生圍繞課堂學習的內容,去搜集與之相關的古詩文。如學習《示兒》這首詩,引導學生讀《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學生很快就領會作者對祖國山河熱愛之情;學習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古詩時,同學們很快會誦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勸君更盡一杯灑,西出陽關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等送別詩句。當我們教學到感謝母親的恩情時,同學們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游子吟》和《三字經》中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感悟母親的偉大,反哺之情油然而生……這樣的教學案例真是舉不勝舉。學生百讀不厭,回味無窮。學校還根據我們的校園實際情況,編寫了校本教材《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讀本》,其中的古詩文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們愛不釋手,他們主動到唐詩、宋詞、《論語》、《千字文》、《弟子規》等書籍中去搜集相關內容,探究其中的含義,在教學對對子的時候,全校師生根據《笠翁對韻》的書籍,將小學階段有關對對子的內容一誦到底,用以“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等名句引領學生誦讀《笠翁對韻》。
2、活動誦詩文
一是開展“每天一誦讀”、“每周一詩”、“每月一主題”活動。各班都精選《好詩伴我成長》一書中的名句、名篇,在黑板開辟一塊“古詩文天地”專欄,每天抄一句名言,或一首古詩,利用晨會、大課間和上課的前兩分鐘讓學生讀背。每天保證10-20分鐘的誦讀時間。在理念上,我們提倡“休閑誦讀”,不強加“任務”,不影響學生其他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快樂地閱讀、背誦古詩文。
5.古詩詞誦讀節有感作文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華歷史文化像一條永不干枯的長河,而其中的古詩詞更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它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而深遠,是中國文化領域里一顆璀璨的明珠。這次的古詩詞誦讀節使我領略到了它的真諦。
通過制作小報、古詩配畫、郵票,到誦讀節開幕、評選小擂主、欣賞書畫作品,再到誦讀節表演,我們學習到了許多。從誦讀一首首詩詞,我感受到詩人對世界、對歷史、對人生的感悟。
言簡意賅的文字可以給你臆想的空間,讓你釋出不同的文字。李白的詩筆,把我帶進激情的山川;王維的詩情,把我融入如畫的意境……聽,有古詩詞改編的音樂響起了;看,為古詩詞而編的舞蹈跳起了;賞,古詩詞書畫作品映入了眼簾。
它們就像一扇門,太我走入了古詩詞的世界,感受詩人們質樸、真切的情思,倘佯在古詩詞的長河中,感受博大精深的華夏古文化。那一曲曲動人心弦的詩詞,給了我美好的藝術享受;那一片片膾炙人口的佳作,給了我無盡的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