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古詩詞鑒賞題要有答案的20篇以上】
2010年高考題(10年全國卷Ⅰ)12.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詠素蝶詩 劉孝綽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映日忽爭起,因風乍共歸.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 .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注}劉孝綽(481-539):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1)這首詠物詩描寫了素蝶的哪些活動?是怎樣描寫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追隨著蜜蜂圍繞著綠色的蕙蘭飛,為了躲避黃雀藏在綠葉之中,在太陽的映照之下忽然爭著飛起,趁著風一起歸去.在花中出沒,順著高低不同的綠葉飛翔.寫了素蝶的遠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動作,采用細節描寫,以蜂、雀、日、風、花、葉作襯托.(2)這首詩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寫自己徒負才華,只能追隨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為人賞識,施展才能.(10年全國卷Ⅱ)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夢中作①歐陽修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棋罷不知人換世②,酒闌③無奈客思家.【注】①本詩約作于皇佑元年(1049),當時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貶謫到潁州.②傳說晉時有一人進山砍柴,見兩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觀,等一盤棋結柬,斧已攔掉.回家后發現早已換了人間.③酒闌:酒盡. (1)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答; (2)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答: (1)解析: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路暗花迷”表現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結合注釋可知這是因為仕途失意所致,“無奈”“思家”等詞語則表現了無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為:表現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對前途憂慮和無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脫離官場返回家鄉的心情(2)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本詩最明顯的寫作特色是四個場景組合在一起,一句一個場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種花,這些景物表達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在修辭上使用了工整的對仗.故答案為:①一句一個場景;②以景寫情,情景交融;③對仗十分工巧.(10年北京卷)13.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7分)古風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暉①,浮云無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棲鴛鸞③.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注:①徂輝:落日余暉.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鴛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①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前四句,寫詩人等高望遠,看到天高地闊、霜染萬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詩昂揚奮發的基調. B.詩中“榮華東流水”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古來萬事東流水”表達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寫白日將盡、浮云變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達了詩人對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應棲息于梧桐的鴛鸞竟巢于惡樹之中,而燕雀卻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②結合全詩,簡述結尾句“劍歌行路難”所表達的細想感情.(4分)這是李白詩“登高望四海①”(《古風》其三十九).這首詩與《行路難》是同時期的作品.詩中借景寓情,抨擊統治者的昏庸腐敗.“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就是對權貴當道、才能之士被壓抑的混亂現象的揭露.①、四海,指天下.②、漫漫,廣闊無邊.③、被,覆蓋.大荒,廣闊的原野.兩句意為:秋霜覆蓋,萬物凋零;北風飄拂,原野荒寒.④、兩句意為:榮華富貴象東流水一樣,轉瞬消逝;人間萬事如波浪起伏,變化多端.⑤、徂(cú)暉,夕陽的余輝.⑥、幟棘,有刺的灌木.鴛,通“鵷”.相傳鵷雛非梧桐不棲.兩句意為:梧桐本是鴛鸞棲息的樹木,現在卻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幟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現在反成了鴛鸞棲身之處.⑦、歸去來,回去吧.東晉詩人陶明淵明不愿逢迎權貴,棄官還鄉,曾作《歸去來辭》.《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調名.兩句意為:還是回家去吧,彈劍高歌《行路難》.參考答案:(1)(3分) A(2)(4分)要點:對榮華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對黑白顛倒、小人得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對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自身遭際的激憤. (10年山東卷)14.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問題.(8分)詠懷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適逢商風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侖西,何時復回翔.但恨處非位,愴悢②使心傷.[注]①商風:秋風. ②愴悢(liàng):悲傷.(1)詩中“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四句體現了“鳳凰”怎樣的品性?(3分)(2)這首詩整體上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5分)譯文:據說在山間樹林中有一種奇異的鳥,自己說是“鳳凰”.清晨醒來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棲息在高高的山崗上.它一聲高吭的鳴叫可以響徹九州大地,伸長脖子可以遠望到最。
2.尋求高考詩歌鑒賞題目 及 答案
2011屆語文一輪復習最新6年高考題分類匯編:古詩詞鑒賞-詩 (10年全國卷Ⅰ) 12.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8分) 詠素蝶詩 劉孝綽 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映日忽爭起,因風乍共歸。
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 。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
{注}劉孝綽(481-539):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
(1)這首詠物詩描寫了素蝶的哪些活動?是怎樣描寫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追隨著蜜蜂圍繞著綠色的蕙蘭飛,為了躲避黃雀藏在綠葉之中,在太陽的映照之下忽然爭著飛起,趁著風一起歸去。在花中出沒,順著高低不同的綠葉飛翔。
寫了素蝶的遠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動作,采用細節描寫,以蜂、雀、日、風、花、葉作襯托。 (2)這首詩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寫自己徒負才華,只能追隨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為人賞識,施展才能。
(10年全國卷Ⅱ) 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夢中作① 歐陽修 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
棋罷不知人換世②,酒闌③無奈客思家。 【注】①本詩約作于皇祐元年(1049),當時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貶謫到潁州。
②傳說晉時有一人進山砍柴,見兩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觀,等一盤棋結柬,斧已攔掉.回家后發現早已換了人間。③酒闌:酒盡. (1)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 答; (2)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1)解析: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路暗花迷”表現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結合注釋可知這是因為仕途失意所致,“無奈”“思家”等詞語則表現了無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為:表現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對前途憂慮和無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脫離官場返回家鄉的心情 (2)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本詩最明顯的寫作特色是四個場景組合在一起,一句一個場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種花,這些景物表達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在修辭上使用了工整的對仗。
故答案為:①一句一個場景;②以景寫情,情景交融;③對仗十分工巧。 13.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
(7分) 古風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
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暉①,浮云無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棲鴛鸞③。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注:①徂輝:落日余暉。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鴛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 ①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前四句,寫詩人等高望遠,看到天高地闊、霜染萬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詩昂揚奮發的基調. B.詩中“榮華東流水”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古來萬事東流水”表達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寫白日將盡、浮云變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達了詩人對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應棲息于梧桐的鴛鸞竟巢于惡樹之中,而燕雀卻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結合全詩,簡述結尾句“劍歌行路難”所表達的細想感情。(4分) 這是李白詩“登高望四海①”(《古風》其三十九)。
這首詩與《行路難》是同時期的作品。詩中借景寓情,抨擊統治者的昏庸腐敗。
“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就是對權貴當道、才能之士被壓抑的混亂現象的揭露。 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廣闊無邊。 ③、被,覆蓋。
大荒,廣闊的原野。兩句意為:秋霜覆蓋,萬物凋零;北風飄拂,原野荒寒。
④、兩句意為:榮華富貴象東流水一樣,轉瞬消逝;人間萬事如波浪起伏,變化多端。 ⑤、徂(c)暉,夕陽的余輝。
⑥、幟棘,有刺的灌木。鴛,通“鵷”。
相傳鵷雛非梧桐不棲。兩句意為:梧桐本是鴛鸞棲息的樹木,現在卻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幟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現在反成了鴛鸞棲身之處。
⑦、歸去來,回去吧。東晉詩人陶明淵明不愿逢迎權貴,棄官還鄉,曾作《歸去來辭》。
《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調名。兩句意為:還是回家去吧,彈劍高歌《行路難》。
參考答案: (1)(3分) A (2)(4分)要點: 對榮華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對黑白顛倒、小人得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 對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自身遭際的激憤。
3.高考古詩鑒賞怎樣鑒賞
高考古詩鑒賞,應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首先讀懂并概括出該詩創造了怎樣的意境(或景、事)抒發了怎樣的感情(主題)。
要做到這一步,就必須從宏觀上把握古詩的內容。我們知道,古代詩歌雖然浩如煙海,但從內容上大致可以分為下面幾種類型:①送別詩。
一般是叮嚀對方,贊頌對方,或者表達一種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達別后的思念。②懷古詩。
一般有兩類:一類是通過昔盛今衰,古今變化,來借古諷今;一類是通過贊揚古人建功立業的事跡,表達自己建功 立業的心情,同時,委婉地對現實進行批評。③邊塞詩。
大都以描寫戰爭為主題,表現戰士們奮勇殺敵、保家衛國的精神,或者表現戰士們在戍邊時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或者表現對戰爭的厭惡。④寫景詠物詩。
它是通過描寫山水田園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和遠大抱負。或者通過借景來表達自己的志向,或通過借景借物表達自己的品質。
⑤羈旅(思鄉)詩。主要寫客居他鄉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鑒賞古詩一定要先從內容上掌握、區別好這幾種類型。因為不同類型的詩在題目的本身、語言的使用、描寫的敘述上都各有自己的特點。
比如送別詩的題目往往有“贈、別、送”等字眼,懷古詩則多用“感、懷、憶”等字眼,這些字眼直接點明了詩歌的性質、題材。送別詩寫景物是為了渲染離情別緒,懷古詩寫景物是為了形成對比,表達昔盛今衰之情……。
不同類型的詩,有不同的特點,如果把握住這些不同類型詩的特點,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詩的思想感情以及詩歌的主題,就為鑒賞領悟全詩打開了一扇大門。二、微觀入手,從“點”突破。
國家考試中心命題人張偉明曾撰文解釋:古代詩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對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進行初步的鑒賞,對作品的思想內容進行評論。高考以主觀題形式出現的古詩鑒賞,更接近文學鑒賞規律,無疑是抓住了古詩鑒賞的真諦,但是高考命題畢竟有其自身的特點,尤其是古詩鑒賞的考查“不可能是完全開放的”,它必須是“帶著鐐銬跳舞”,即在放開手腳的同時對試題加以必要的限制,答題切入點不宜太大,只能聚焦于詩中最為出彩之點,就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某一方面加以設問。
譬如2003年的考查是從“詩眼”的辨析把握詩歌的意象,2004年各省題的古詩鑒賞的考查形式仍跳不出這一窠臼。因此,微觀入手,從“點”突破,即通過對“點”的挖掘、突破,進而把握全詩的主旨,是鑒賞古詩的訣竅。
那么,如何微觀入手,從“點”突破呢?1、從意象入手。意象是融入作者情感的形象。
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抓住“枯藤”、“老樹”、“昏鴉”、“夕陽”、“斷腸人”等意象,就可悟出全詩主旨是揭示游子寂寞而凄苦的情懷。2、從詩眼入手。
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如王維的《過香積寺》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抓住“咽”、“冷”這兩個傳神的字加以分析,就可以領悟所顯示的是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
3、從修辭入手。古人寫的詩歌,一般很少把自己的意思平鋪直敘地說出來,總是借助一些修辭方法,委婉地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
要鑒賞詩詞,就必須抓住并深究這些修辭方法所表現的含義,就可悟出作者的真情實感。4、從表達技巧入手。
表達技巧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在詩歌鑒賞中,主要應抓住詩歌的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表現手法(用典、虛實結合、白描與工筆等)進行鑒賞。三、示例閱讀下面古詩,回答有關問題。
夜上受降城①聞笛李益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笛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注:①受降城,指靈州城,貞觀年間唐太宗曾于此受突厥降,故史家稱之為受降城。(1)這首詩抒發了什么感情?(2)這首詩是如何表現這種感情的?解題步驟:第一步:縱觀全詩,可以從詩中特別是末句“征人”看出這是一首邊塞詩。
第二步:根據邊塞詩的特點就能回答第一問:這首詩抒寫了戍邊將士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感情。第二問主要是考查表達技巧。
全詩前兩句寫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第三句寫聲(夜風送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用的是烘托、鋪墊的寫法,即通過前三句的層層烘托、鋪墊,末句直抒胸臆,表達了將士們對家鄉親人思念的感情。南鄉子唐?李王旬煙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鷓鴣啼。
遠客扁舟臨野渡,思鄉處,潮退水平春色暮。(1)這首詞所表現的主旨是什么?(2)詞的前三句主要是寫景,請簡述寫景的作用。
(3)“思鄉處,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詞中的含義和作用是什么?請作簡要回答。解題步驟:第一步:宏觀把握:從詞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判斷這是一首思鄉詩。
第二步:微觀入手,從“意象”方面突破。詞中用“煙、雨、落花以及鷓鴣”等意象,勾勒出了一幅凄清孤寂的畫面,渲染了離愁別恨、思鄉之情用的是借景抒情。
這樣就回答了(1)(2)兩個問題。第(3)問,實際上是用了反襯的修辭,“潮退了,天晚了,然而思鄉卻不得返鄉,通過反襯,更突出了強化了思鄉之情。
四、強化訓練。閱讀下面兩首詩,回答有關問題:山中王勃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飛晚,山山黃葉飛。山。
4.高考古詩詞的閱讀鑒賞
一、品味富于表現力的“詩眼”或“題眼”。
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全詞“詩眼”是“綠肥紅瘦”,極富表現力。
其表現力既體現在鮮明貼切,如用“肥”字寫葉,不僅有多,大之意,還可以聯想到潤澤鮮亮之狀,非常準確、凝練;又體現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寫花,不僅有少、小之狀,還可以感受到惋惜憐憫之情,配合全詞情調,表達出感傷哀婉情調。 又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題目中“幽”字就是“題眼”,這是理解全詩的鑰匙。
全詩每聯緊扣“幽”字展開,首聯寫居處的“幽”:閑居一隅,闃寂無人,草徑清幽,荒園寥落。 頷聯與頸聯寫環境的“幽”:頷聯以響襯靜,鳥兒在池邊的樹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潔的月光下輕輕敲門,這一切更顯出環境的清幽;頸聯從黑夜寫到白天,還是從環境上著眼,不過視野闊多了,過小橋,繞巨石,一路走來,處處清幽,滿眼野趣,詩人內心的欣悅之情油然而生。
尾聯透露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見,要品讀詩詞,抓住“詩眼”,“題眼”是關鍵。
二、剖析詩詞的思想內容。要正確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容,最根本的是要學會知人論世,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夢令》,我們必須聯系當時的背景: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感情篤厚,但是“結縭 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劉逸生《宋詞小札》),并抓住一問一答進行分析,我們就不難領悟到這首詞的感傷情懷,既有愛花惜春的遺憾,又有紅顏易老的傷感,更有惜別懷人的煩悶,幾股愁思扭結,于“短幅中藏有無數曲折”。 所以,評價古詩詞,要學會知人論世,從整體上把握詩詞的基調和主旨,是鑒賞古詩詞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想。
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 如姜夔《揚州慢》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此處化用,使揚州城昔日繁華與眼前蕭條形成鮮明對比,傷今懷古更深一層。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準確領悟古詩詞的基礎。 四、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夸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 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作者摒棄簡單直觀的描寫方法,打破傳統的詠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為我們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
首句以“碧玉”(指樂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麗女郎)喻樹,使詩歌開篇即以嶄新的形象引人入勝。 次句,寫柳樹萬千柔弱下垂的枝條,恰似女郎身上條條綠色絲帶在披拂,以絲帶喻柳條,突出輕柔披拂的特征,活畫出春柳如絲的形象,給人以生機盎然的美感。
末兩句一問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贊美春柳。一“細”一“裁”,把新柳嫩葉的細長柔軟、清新可愛加以精心傳神的描繪,透露出作者驚喜贊美之情。
“二月春風似剪刀”,把春風喻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變虛為實,想象奇特。賀知章把柳樹比作一個裊娜多姿的女郎,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對春天生命力的贊美。
因此,鑒賞古詩詞,必須弄清修辭手法及其所指的具體形象,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詩句的深刻內涵。 五、領悟古詩詞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
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 如:陸游《卜算子·詠梅》與范成大《霜天曉角·梅》兩首詠梅都偏重于虛寫,以梅喻人,借梅抒懷,但意境不同。
從環境看,陸詞選了一個風雨黃昏,突出環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詞為筆下的梅花選擇了一個雪后月夜的環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獨形象。從作者的感情寄托來看,陸詞寫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獨自”、“如故”兩層含義深化梅花不邀寵、不取媚、獨自承受風雨打擊,獨自承受狐獨凄苦的主觀精神。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據梅花開于百花之先的特點,生發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開放,為的是不與百花爭寵斗艷,任隨百花妒忌,甘愿獨受凄寒,賦予梅花不求榮華的高尚情操。“如故”進一步贊美了梅花高潔剛強、永葆節操的可貴的品格。
“零落”、“成泥”、“碾作塵”逐層強化地假設出梅花的慘烈命運,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貴。 作者以詠梅言志,花品人格融匯一體。
范詞中的梅花沒有陸詞梅花的多層次品格。
5.高中古詩詞鑒賞 要有答案的
1.(全國卷Ⅰ)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8分) 春行即興 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⑴這首詩的三、四兩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請具體說明。 ⑵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
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答案】 (1)對偶。
“芳草”對“春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 (2)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都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2.(全國卷Ⅱ)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8分)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1)簡析“抱膝燈前影伴身”一句,并說出作者當時懷有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答:(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語言上又有什么特點?【答案】 ①嚴冬過后是春天,嚴冬之中更易引起人們對春天的期盼和渴慕。②作者覺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給人以“溫馨的夢”。
3.(全國卷Ⅲ)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雨后池上 劉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1) 簡析這首詩是怎樣表現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靜的。
(2) 試從“靜”與“動”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答案】 (1)水面如同輕輕磨過的明鏡一樣,倒映出池塘邊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現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靜。
(2)一、二兩句以“水面平”、“明鏡”、“照檐楹”等寫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靜態。三、四兩句用“忽起”、“垂楊舞”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出的“萬點”聲響等,表現了雨后池上的一種動態之美。
詩既寫出了靜態,又寫出了動態,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圖。4.(北京卷)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①—③題(7分) 夜游宮 記夢寄師伯渾① 陸游 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
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注釋:①師伯渾,陸游的友人。①下列對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雪曉清笳亂起”句突出了邊地風光特色,也渲染了戰爭氣氛。
B.“想關河”中的“想”是“推測”、“猜想”的意思。C.“雁門西,青海際”兩句,代指宋金對峙的前線地區。
D.“漏聲斷”中“斷”,是斷斷續續的意思。②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鐵騎無聲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繪了軍隊陣容的整肅與聲勢的浩大。
B.詞的上片寫夢境,下片寫夢醒后的情境和感想,銜接自然,結構緊湊。C.“清笳亂起”和“鐵騎無聲”一動一靜,以動襯靜,手法巧妙。
D.作者通過“雪曉”、“寒燈”“漏斷”、“月斜”等意象,寫出了清冷的意境。③詞中“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與陸游《書憤》中“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相比較,兩處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 【答案】①D ②C ③相同點:詞句和詩句都表現了詩人抗金報國、建功立業的愛國之志和壯志未酬、理想落空的傷感之情。
不同點: a 詞句抒發了對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嘆,突出了烈士墓年壯心不已的心境。b詩句著重表達了詩人壯志未酬卻已年老鬢衰的悲憤情懷。
5.(天津卷)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煙云不盡頭, 大江東去水悠悠。
夕陽一片寒鴉外, 目斷東西四百州。[注]此詩是元滅南宋時,作者被元軍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簡析“望”在詩中的作用。(2)簡析“大江東去水悠悠”與蘇東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表達的不同情感。
【答案】(1)“望”字起到全詩景物描寫的統領作用。(2)“大江東去水悠悠”抒發了作者身處國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時的悲痛心情,側重現實。
蘇軾的詩句表達了對歷史流轉、英雄不在的感慨,側重懷古。6.(上海卷)閱讀下面的詩和相關材料,完成第14—16題。
(8分) 望廬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瀑布 徐 凝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蘇軾《東坡志林·記游廬山》:“仆初入廬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陳令舉《廬山記》見寄者,且行且讀,見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詩。
……旋入開元寺,主僧求詩,因作一絕云:‘帝遣銀河一派垂,故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 [注]謫仙:李白。14.古人有“七言詩第五字要響。
……所謂響者,致力處也”的評述,請以李白詩中的“掛”字為例,加以賞析。 (2分)15.以下詩句都運用了修辭手法,它們的表達效果是(2分) 飛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長如白練飛:16.你是否同意蘇軾對李、徐兩詩的評價,請結合作品談談自己的看法。
(4分) 【答案】14.化動為靜,描繪出遙看瀑布飛瀉時的景象。15.(用夸張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氣勢 , 。
6.求高三語文詩詞鑒賞教案一份
鑒賞古代詩歌的語言(一)(高三語文復習詩歌鑒賞教案) 內容簡介: 詩歌鑒賞專題1—3 課題:鑒賞古代詩歌的語言(一) 教學目的: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注意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全面理解詩歌內容。
通過學習,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學會用現代觀念審視詩歌,評價其積極意義和歷史局限。 教學重、難點:詩歌語言的鑒賞 教法:教師指導,學生練習、提高。
教學過程: 一、考場體驗?高考試題 1.(2007年全國卷Ⅱ)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新晴野望 王 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注:氛垢:塵埃。
(1)第三聯上下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分別是哪一個字?請簡要分析。 答: (2)尾聯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答: [試題解析] 這是一首田園詩。
雨后新晴,經過雨水的洗滌,世界出落得晶瑩、剔透;老天作美,雨順風調,又活托出農家奪取豐年的希望。農家傾家出動,忙于耕作,畫面清新、平和而生氣勃勃。
第一問考查“煉字”。“煉字”首煉動詞,其次才是形容詞(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煉“綠”字,“綠”雖為形容詞,也動化了)和其他。
這類題的命題意圖,都是要求考生從煉字的角度來鑒賞詩句的表現力。 第二題第一問考查詩歌形象的鑒賞。
第二問考查藝術表現手法(關涉動靜結合鑒賞點),回答這一問,要點是反顧全詩,看它在全詩中的地位與作用,就本句論本句是無論如何也說不出個所以然的。 參考答案:(1)分別是“明”和“出”,充分顯示出雨后的“新晴”,詩人極目“野望”所見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漲,在陽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時更加明亮奪目;雨水沖洗后的群山,在太陽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層次。
(2)尾聯寫了農忙時節,農人全家在農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這樣寫的好處是:再一次突出表現“新晴”這一詩題,因為“新晴”才能看到農人們“傾家事南畝”的景象。
這給前面所繪的一幅靜態畫面平添無限生機,使整幅畫面活了起來。 。
7.高中古詩詞鑒賞題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6分) 三江小渡(楊萬里) 溪水將注橋不復回,小舟猶倚短篙開。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風波去又來。
[注]將:行,流過。 (1)本詩的“詩眼”是什么? 答: (2)詩人采用什么手法表達作品的主旨?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答: 答案:(6分)全詩圍繞“交情”展開描寫,詩人采用對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將橋不復回”與“不管風波去又來”進行對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賦予“山溪渡”、“風波”象征意義,(具體回答“怎樣采用”這些方法)從而表達了友情恒久不變,能經得起風浪考驗的主旨。(好處—對主旨的作用) 1.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全國卷Ⅲ)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劉《雨后池上》) 試從“靜”與“動”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 [解析]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鏡”、“照檐楹”等寫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靜態。
三、四句用“忽起”、“垂楊舞”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出的“萬點”聲響等,表現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種動態美。詩既寫出了靜態,又寫出了動態,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圖。
二、對比解讀型。這類試題今年有兩種考法。
第一種是列出兩首詩,要求考生對比分析;另一種是只列出一首詩,再在問題中給出與之相關的材料,讓考生進行分析。例如: 2.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后回答問題。
(浙江卷)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杜牧《齊安郡中偶題》) 細草搖頭忽報依,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楊萬里《暮游熱荷池上》) [解析]杜詩“綠荷”有“恨”而“背西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悲怨低沉。楊詩“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于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
3.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天津卷) 北望燕云不盡長,大江東去水悠悠。
夕陽一片寒鴉外,日斷東西四百州。(汪元量《湖州歌》) 注:此詩是元滅南宋時,作者被元軍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簡析“大江東去水悠悠”與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表達的不同情感。 [解析]此題只要聯系兩首詩的寫作背景則不難發現:汪詩抒發作者身處國家衰亡不可挽救時的悲痛之情,側重現實;蘇詞表達對歷史流轉、英雄不在的感慨,側重懷古。
三、多維領悟型。這類試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開放性,考生可以在分析題目提供的信息的前提下,選擇一個觀點,暢所欲言,但必須言之有理,自圓其說。
例如:4.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遼寧卷) 落帆江口月黃昏,小店無燈欲閉門。
側出岸沙楓半死,系舟應有去年痕。(王安石《江寧夾口三首》) 客航收浦月黃昏,野店無燈欲閉門。
倒出岸沙楓半死,系舟猶有去年痕。(方惟深《舟下建溪》) 兩首詩的末句,一用“應有”,一用“猶有”,哪個更好?為什么?請簡要賞析。
[解析]本題可以有三種答案:①“應有”更好。“應有”蘊涵豐富,傳達出詩人在孤寂中力尋舊影時的復雜心情,其中既有希冀和自信,又有失意和悵惘,更有尋而不見的不甘心,可謂傳神之筆;“猶有”無此意趣。
②“猶有”更好。“猶有”二字,自然道出,卻出人意料。
去年系舟的痕跡還保存到現在,說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進一步傳達出詩人那種孤寂悵惘的心緒;而“應有”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
(理由見上) 5.閱讀下面的詩和材料,回答問題。(上海卷)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虛空落泉千韌直,雷奔入江不暫息。
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徐凝《廬山瀑布》) 蘇軾《東坡志林》:“仆初入廬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陳令舉《廬山記》見寄者。
且行且讀,見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詩,不覺失笑,旋入開先寺,主僧求詩,因作一絕云:‘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 你是否同意蘇軾對李、徐兩詩的評價?請結合作品談談你自己的看法。 [解析]此題將詩作與散文聯合起來,就蘇軾對李、徐詩歌的評價考查考生的鑒賞能力。
考生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有理。a.同意。
李詩更為雄奇瑰麗,想像更為奇特,富有創造力,給讀者留下回味的余地。b.不同意。
徐詩分別從視覺、聽覺等不同角度切入,氣勢顯得壯闊。 四、詩論延伸型。
這類試題通常在設題時引用前賢時俊對詩詞內容、技巧等方面的評述,考查時則要求考生結合具體內容對此作出分析。例如: 6.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山東卷) 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戴復古《江陰浮遠堂》) 注: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后期詞人。 前人認為“最苦無山遮望眼”在本詩中最具表現力,對此你有何看法?請作簡要分析。
[解析]這首詩寫作者等江陰浮遠堂遙望中原時,因國土。
8.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
2010年高考題(10年全國卷Ⅰ)12.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8分)詠素蝶詩 劉孝綽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映日忽爭起,因風乍共歸。
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 。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
{注}劉孝綽(481-539):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
(1)這首詠物詩描寫了素蝶的哪些活動?是怎樣描寫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追隨著蜜蜂圍繞著綠色的蕙蘭飛,為了躲避黃雀藏在綠葉之中,在太陽的映照之下忽然爭著飛起,趁著風一起歸去。在花中出沒,順著高低不同的綠葉飛翔。
寫了素蝶的遠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動作,采用細節描寫,以蜂、雀、日、風、花、葉作襯托。(2)這首詩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寫自己徒負才華,只能追隨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為人賞識,施展才能。
(10年全國卷Ⅱ)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夢中作①歐陽修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
棋罷不知人換世②,酒闌③無奈客思家。【注】①本詩約作于皇佑元年(1049),當時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貶謫到潁州。
②傳說晉時有一人進山砍柴,見兩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觀,等一盤棋結柬,斧已攔掉.回家后發現早已換了人間。③酒闌:酒盡. (1)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答; (2)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答: (1)解析: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路暗花迷”表現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結合注釋可知這是因為仕途失意所致,“無奈”“思家”等詞語則表現了無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為:表現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對前途憂慮和無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脫離官場返回家鄉的心情(2)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本詩最明顯的寫作特色是四個場景組合在一起,一句一個場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種花,這些景物表達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在修辭上使用了工整的對仗。
故答案為:①一句一個場景;②以景寫情,情景交融;③對仗十分工巧。(10年北京卷)13.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
(7分)古風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
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暉①,浮云無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棲鴛鸞③。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注:①徂輝:落日余暉。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鴛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①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前四句,寫詩人等高望遠,看到天高地闊、霜染萬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詩昂揚奮發的基調. B.詩中“榮華東流水”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古來萬事東流水”表達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寫白日將盡、浮云變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達了詩人對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應棲息于梧桐的鴛鸞竟巢于惡樹之中,而燕雀卻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②結合全詩,簡述結尾句“劍歌行路難”所表達的細想感情。(4分)這是李白詩“登高望四海①”(《古風》其三十九)。
這首詩與《行路難》是同時期的作品。詩中借景寓情,抨擊統治者的昏庸腐敗。
“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就是對權貴當道、才能之士被壓抑的混亂現象的揭露。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廣闊無邊。③、被,覆蓋。
大荒,廣闊的原野。兩句意為:秋霜覆蓋,萬物凋零;北風飄拂,原野荒寒。
④、兩句意為:榮華富貴象東流水一樣,轉瞬消逝;人間萬事如波浪起伏,變化多端。⑤、徂(cú)暉,夕陽的余輝。
⑥、幟棘,有刺的灌木。鴛,通“鵷”。
相傳鵷雛非梧桐不棲。兩句意為:梧桐本是鴛鸞棲息的樹木,現在卻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幟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現在反成了鴛鸞棲身之處。
⑦、歸去來,回去吧。東晉詩人陶明淵明不愿逢迎權貴,棄官還鄉,曾作《歸去來辭》。
《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調名。兩句意為:還是回家去吧,彈劍高歌《行路難》。
參考答案:(1)(3分) A(2)(4分)要點:對榮華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對黑白顛倒、小人得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對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自身遭際的激憤。(10年山東卷)14.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問題。
(8分)詠懷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
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適逢商風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侖西,何時復回翔。但恨處非位,愴悢②使心傷。
[注]①商風:秋風。 ②愴悢(liàng):悲傷。
(1)詩中“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四句體現了“鳳凰”怎樣的品性?(3分)(2)這首詩整體上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
(5分)譯文:據說在山間樹林中有一種奇異的鳥,自己說是“鳳凰”。清晨醒來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棲息在高高的山崗。
9.高考古詩鑒賞題
歷年高考古詩鑒賞試題解析1(1990年-2005年)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1)--(2)題。
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題君山[注] 雍陶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對這兩首詩的字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A、劉詩中“兩相和”的“和”用字工穩,形象地勾畫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輝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畫面。
B、劉詩中“潭面無風”句和雍詩中“煙波不動”句,都貼切地描繪了月光下湖面平風浪靜、山影凝重、朦朧而又靜謐的景象。 C、雍詩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為是凝視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給人感覺湖水的顏色沒有君山倒影的顏色濃重。
D、雍詩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們是古代傳說中堯的女兒、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2)、關于這兩首詩,分析不恰當的一項 A、劉詩選擇了月夜搖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于紙上。 B、雍詩從君山的倒影起筆,點出了湖山的色彩,繼之又將神話傳說融于景物描寫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兩諧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C、兩首詩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成銀盤中的青螺,一首將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兩首詩都將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寫得高曠超俗,使人讀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陽樓記》中那種"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的感覺。
答案:(1)B (2)D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8—9題。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刺鳴。 8.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首句從水中月影寫起,描寫了江上月夜寧靜的美景,與“江清月近人”這句詩異曲同工。
B.第三句寫白鷺屈曲著身子,恬靜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灘上,意境安謐、和平。 C.二、四兩句分寫了江風吹打桅燈、大魚躍出水面的“動”,與一、三兩句的“靜”對比鮮明。
D.全詩通過寫夜泊時的所見所聞,透露出詩人對平靜、安寧生活的向往。 9.這首詩的四句分別寫了月、燈、鷺、魚四景,四景又組成了一個統一的意境。
下列四首詩中與這種寫法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B.門徑俯清溪,茅檐古木齊。紅塵飄不到,時有水禽啼。
C.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D.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答:8、C 9、C 2001 年高考語文詩歌鑒賞(全國卷)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8-9題。 賦得暮雨送李胄 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幕鐘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古人有“密雨如散絲”的詩句。
8.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兩句寫黃昏時分,詩人仁立在細雨蒙蒙的江邊。這既點明了詩題中的“暮雨”,又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
B.二、三兩聯描寫船帆被細雨打濕而變重;馬翅因沾雨而無法輕巧地飛翔,天朦朦朧朧著不清通海處,遠處江邊的樹卻顯得十分滋潤。 C.尾聯中將沾襟的別淚與微絲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的送別之情,情與景巧妙地結合了起來。
D.全詩第一句直接點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過對船帆、鳥羽、天際、大樹的描繪來烘托蒙蒙細雨,這樣更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和表達力。 9.這是一首寫送別的詩,但主要篇幅卻是寫景,將離別之情寓于這些景中。
下面幾首寫送別的唐詩中,與它寫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首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B.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C.聞道衡陽外,由來雁不飛。送君從此去,書信定應稀。
D.滿前勸憧仆,好隨郎馬蹄。春風慎行李,英上白銅鞮。
答:8.C9.B 2002年高考語文詩歌鑒賞(全國卷)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答:“折柳”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
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理由能自圓其說就可以。
2003年高考語文詩歌鑒賞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過香積寺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注]。
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欲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答:詩眼分別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攔,發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顯得陰冷。
“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孤靜幽寂的景象(意境)。 秋 思 張籍 。
10.高考古詩詞鑒賞
表達技巧篇: 高考詩歌鑒賞表達技巧置疑的幾個切入點 一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簡而言之,就是主觀之情與客觀之景互滲融合的美學境界。一般說來,都是通過物象來表情達意的。
無論借景抒情,還是寓情于景都是將情感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景物活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這是一種間接而又含蓄的抒情方式。
多被高考命題者關注,往往會從此設置疑點。 例如: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
端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 階下青苔與紅樹,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⑵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 (2006年福建高考第10題) 【分析】:古典詩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詩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與意境之間均有緊密聯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詞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詩句意境。
根據詩意可知, 三、四兩句從室內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紅樹”。但并不是客觀地描繪,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觀景物對象化,帶上濃厚的主觀色彩。
青苔、紅樹,色調本來是比較明麗的,但由于是在夜間,在迷蒙雨色、朦朧夜月的籠罩下,色調便不免顯得黯淡模糊。在滿懷愁緒的詩人眼里,這“階下青苔與紅樹”似乎也在默默相對中呈現出一種無言的愁緒和清冷寥落的意態。
風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懷愁緒而寥落之情難遣的,又豈止是作客他鄉的詩人一身呢!所以作答為: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詩人借助對“青苔”、“虹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
二、借史發議,托物抒情。 詠史詩常用借史發論、托物抒情的手法,因而不同的是人對同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評論角度也是不同的。
詩人所選取的角度是根據它要抒發的感情或情懷所定,所以分析鑒賞詠史詩,把握作者的當時處境和思想狀況是十分必要的。這恰恰是高考命題者關注的原因。
例如:2、閱讀下面兩首詩,按要求答題。 賈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生 王安石 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 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 ⑵兩首詩在評論賈生方面藝術手法上各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
(2006年通遼市模擬考試第12題) 【分析】:李商隱詩的前兩句,從正面下筆。寫賈誼的才能無與倫比,漢文帝好像極為愛惜賢才,特地將賈誼從放逐地長沙召回至“宣室”訪問。
“求”、“訪”二字,似乎表明漢文帝求賢若渴,同時,襯托出賈誼的才能超群不凡。“可憐夜半虛前席”,這句承上啟下。
漢文帝與賈誼談話,一直到夜半時分,似乎更見出漢文帝的愛惜賢才,也從側面烘托了“賈生才調更無倫”。接下來筆鋒一轉,引出下句:“不問蒼生問鬼神。”
結句分別以“不問”與“問”、“蒼生”與“鬼神”相對照,表明文帝不是關心國計民生的大事,以治國安民之方求教于賈誼,而是問他些毫無道理的鬼神之事,由上文的“揚”轉而為“抑”,顯示出了文帝的昏庸與賈誼的不遇。 再看王安石的《賈生》。
此詩也是詠賈誼,詩的前兩句“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是反詰句,意為賈誼所獻的“謀議”,大體上都能獲得施行,誰能說文帝輕視賈誼呢?后兩句“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構成了一個反詰句,意為: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達官貴人,盡管他們的官爵職位很高,但其言論都被君王廢棄了。弦外之音是賈誼比那些達官貴人更為幸運。
此詩采用兩個反詰句,寓答于反問之中,以賈誼的“謀議略施行”與身居高位的達官貴人“言盡廢”相對照,以文帝采納賈誼的“謀議”,古來君王廢棄眾多地位顯赫的達官貴人的言論相對照,突出賈誼超群的才能與漢文帝的愛惜賢才。 由此作答為:李商隱與王安石的同題詩《賈生》,雖然都是詠賈誼,但各自的著眼點不同,筆法相異,主要在于兩位詩人的思想有別,他們根據各自的思想對同一人物發表獨特的見解,前者欲抑先揚,以古諷今,筆鋒犀利而含蓄,后者褒貶分明,對比強烈。
三、虛實互見,相得益彰。 所謂的虛實,就是指作者不實寫,僅在虛處著筆,讓讀者從虛的意象騰飛思想,去感受和捕捉詩中隱含的是的事物。
詩歌中的這種手法虛實隱顯,虛實交錯,力求能讓讀者在空白處騰飛想象,能領會待充實的藝術之美。正因如此,高考命題專家往往會在此處置疑。
例如:3、閱讀下面的詩和相關材料,完成第14—16題。 望廬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瀑布 徐 凝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
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蘇軾《東坡志林?記游廬山》:“仆初入廬山,山谷奇秀。
……是日有以陳令舉《廬山記》見寄者,且行且讀,見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詩。……旋入開元寺,主僧求詩,因作一絕云:‘帝遣銀河一派垂,故古來惟有謫仙辭。
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16.你是否同意蘇軾對李、徐兩詩的評價,請結合作品談談自。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極目非無岸.高考古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