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詞鑒賞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這是一首別有寄托的詞作。詞人假借對一位厭惡熱鬧、自甘寂寞的女子的尋求,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高潔志向和情懷。
這首詞先用大量筆墨渲染了元夕的熱鬧景象,最后突然把筆鋒一轉,以冷清作結,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不僅造成了境界上的強烈反差,深化了全詞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強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燈火寫得愈熱鬧,則愈顯“那人”的孤高,人寫得愈忘情,愈見“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詞就是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手法,反襯出了一個自甘寂寞、獨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
作者寫這樣—個不肯隨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辛棄疾力主抗戰,屢受排擠,但他矢志不移,寧可過寂寞的閑居生活,也不肯與投降派同流合污,這首詞是他這種思想的藝術反映。
2.詩詞鑒賞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這是一首別有寄托的詞作。
詞人假借對一位厭惡熱鬧、自甘寂寞的女子的尋求,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高潔志向和情懷。這首詞先用大量筆墨渲染了元夕的熱鬧景象,最后突然把筆鋒一轉,以冷清作結,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比。
這種對比,不僅造成了境界上的強烈反差,深化了全詞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強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燈火寫得愈熱鬧,則愈顯“那人”的孤高,人寫得愈忘情,愈見“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詞就是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手法,反襯出了一個自甘寂寞、獨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作者寫這樣—個不肯隨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
辛棄疾力主抗戰,屢受排擠,但他矢志不移,寧可過寂寞的閑居生活,也不肯與投降派同流合污,這首詞是他這種思想的藝術反映。
3.求辛棄疾詩詞 青玉案.元夕詩詞解析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賞析
【青玉案】元夕——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韓胄當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賞析】
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稼軒的這一首,卻誰也不能視為可有可無,即此亦可謂豪杰了。然究其實際,上片也不過渲染那一片熱鬧景況,并無特異獨出之處。看他寫火樹,固定的燈彩也。寫“星雨”,流動的煙火也。若說好,就好在想象:是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又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煙火,先沖上云霄,復自空而落,真似隕星雨。然后寫車馬,寫鼓樂,寫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的載歌載舞、魚龍曼衍的“社火”百戲,好不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其間“寶”也,“雕”也,“鳳”也,“玉”也,種種麗字,總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蓋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總之,我說稼軒此詞,前半實無獨到之勝可以大書特書。其精彩之筆,全在后半始見。
后片之筆,置景于后,不復贅述了,專門寫人。看他先從頭上寫起:這些游女們,一個個霧鬢云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這些盛妝的游女們,行走之間說笑個不停,紛紛走過去了,只有衣香猶在暗中飄散。這么些麗者,都非我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皆無。已經是沒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側,分明看見了,是她!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
這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結和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詞人卻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志弗滅!──讀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徹悟:那上片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寫,倘無此人在,那一切又有何意義與趣味呢!多情的讀者,至此不禁涔涔淚落。
此詞原不可講,一講便成畫蛇,破壞了那萬金無價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的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畫蛇既成,還思添足:學文者莫忘留意,上片臨末,已出“一夜”二字,這是何故?蓋早已為尋他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癡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燈火闌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遙應,筆墨之細,文心之苦,至矣盡矣。可嘆世之評者動輒謂稼軒“豪放”,“豪放”,好象將他看作一個粗人壯士之流,豈不是貽誤學人乎?
王靜安《人間詞話》曾舉此詞,以為人之成大事業者,必皆經歷三個境界,而稼軒此詞之境界為第三即最終最高境。此特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
從詞調來講,《青玉案》十分別致,它原是雙調,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變成三字一斷的疊句,跌宕生姿。下片則無此斷疊,一連三個七字排句,可排比,可變幻,總隨詞人之意,但排句之勢是一氣呵成的,單單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賀鑄一首,此義正可參看。(周汝昌)
4.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的賞析
作為一首婉約詞,這首《青玉案》與北宋婉約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藝術成就上毫不遜色。
詞作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著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詞從開頭起“東風夜放花千樹”,就極力渲染元宵佳節的熱鬧景象:滿城燈火,滿街游人,火樹銀花,通宵歌舞。
然而作者的意圖不在寫景,而是為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的與眾不同。本詞描繪出無宵佳節通宵燈火的熱鬧場景,梁啟超謂“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
認為本詞有寄托,可謂知音。上片與元夕之夜燈火輝煌,游人如云的熱鬧場面,下片寫不幕榮華,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著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把這種境界稱之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確是大學問者的真知灼見。
5.青玉案·元夕 賞析
【翻譯】:
入夜一城花燈好象是春風吹開花兒掛滿千枝萬樹,又象是被輕風吹落星星點猶如下雨。驅趕寶馬拉著華麗車子香風飄滿一路。風簫的聲音悠揚激動,玉壺的燈光流轉,整夜的魚龍角抵的游戲到處飛舞。
有的插滿蛾兒,有的戴著雪柳,有的飄著金黃的絲縷,一路上說說笑笑裊娜輕盈地朝人群走去。在眾芳里尋找她千次百度;突然一回首,那個人卻孤零零地站在、燈火稀稀落落之處。
【作品鑒賞】:
古代詞人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辛棄疾的這一首,卻沒有人認為可有可無,因此也可以稱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實際,上闋除了渲染一片熱鬧的盛況外,并無什么獨特之處。作者把火樹寫成與固定的燈彩,把“星雨”寫成流動的煙火。若說好,就好在想象: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先沖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花千樹”描繪五光十色的彩燈綴滿街巷,好像一夜之間被春風吹開的千樹繁花一樣。這是化用唐朝詩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然后寫車馬、鼓樂、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極為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其間的“寶”也,“雕”也“鳳”也,“玉”也,種種麗字,只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 下闋,專門寫人。作者先從頭上寫起:這些游女們,一個個霧鬢云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這些盛裝的游女們,行走過程中不停地說笑,在她們走后,只有衣香還在暗中飄散。這些麗者,都非作者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難覓,已經是沒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邊,分明看見了,是她!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精神的凝結和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詞人竟有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志弗滅!—讀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闋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闋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且,倘若無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義與趣味呢! 此詞原不可講,一講便成畫蛇,破壞了那萬金無價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畫蛇既成,還須添足:學文者莫忘留意,上闋臨末,已出“一夜啊!”二字,這是何故?蓋早已為尋她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癡意,所以到了下闋而出“燈火闌珊”,方才前后呼應,筆墨之細,文心之苦,至矣盡矣。可嘆世之評者動輒謂稼軒“豪放”,“豪放”,好像將他看作一個粗人壯士之流,豈不是貽誤學人嗎? 王國維《人間詞話》曾舉此詞,以為人之成大事業者,必皆經歷三個境界,而稼軒此詞的境界為第三即終最高境界。此特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并無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無勞糾葛。 從詞調來講,《青玉案》十分別致,它原是雙調,上下闋相同,只是上闋第二句變成三字一斷的疊句,跌宕生姿。下闋則無此斷疊,一片三個七字排句,可排比,可變幻,隨詞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勢是一氣呵成的,單單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
注意.其間名句.
眾里尋他千百回,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字面意思很簡單了~就是說:
在千百群中尋找一個,卻總是芳影皆無,已經沒有什么希望了,突然眼前一亮在一角殘燈旁惻分明看見了她.
隱含的意思有: 柳岸花明.,桃源忽見的意思.
一直在茫茫中尋覓,卻始終沒找到,突然有一天,冷靜下來回首往昔的時候,竟然發現,一直苦苦尋覓的事物就在自己身旁,只是自己未發現。
6.青玉案辛棄疾賞析
青玉案 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注釋】 1.元夕:舊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是夜稱元夕或元夜. 2.花千樹:花燈之多如千樹開花. 3.星如雨:指焰火紛紛,亂落如雨. 4.寶馬雕車:裝飾華麗的馬車. 5.鳳簫:排簫,簫管排列參差如風翼,故名. 6.玉壺:比喻月亮. 7.魚龍:拽魚燈,龍燈. 8.蛾兒、雪柳、黃金縷:皆古代婦女的首飾.這里指盛妝的婦女. 9.盈盈:形容女子儀態美好. 10.千百度:千百次,千百遍. 11.驀然:忽然. 12. 闌珊:零落稀疏的樣子. 【譯文】 東風仿佛吹開了盛開鮮花的千棵樹,又如將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陣陣星雨.華麗的香車寶馬在路上來來往往,各式各樣的醉人香氣彌漫著大街.悅耳的音樂之聲四處回蕩,職如風蕭和玉壺在空中流光飛舞,熱鬧的夜晚魚龍形的彩燈在翻騰.美人的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晶瑩多彩的裝扮在人群中晃動.她們面容微笑,帶著淡淡的香氣從人面前經過.我尋找那人千百次,都沒看見他,不經意間一回頭,卻看見了他立在燈火深處. 評解一 【簡要評析】 "作為一首婉約詞,這首《青玉案》與北宋婉約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藝術成就上毫不遜色.詞作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著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詞從開頭起“東風夜放花千樹”,就極力渲染元宵佳節的熱鬧景象:滿城燈火,滿街游人,火樹銀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圖不在寫景,而是為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的與眾不同.本詞描繪出無宵佳節通宵燈火的熱鬧場景,梁啟超謂“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認為本詞有寄托,可謂知音.上片與元夕之夜燈火輝煌,游人如云的熱鬧場面,下片寫不幕榮華,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著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把這種境界稱之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確是大學問者的真知灼見.第一層意思:表明了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回路轉,是愛情的一種存在方式. 第二層意思:作者借此自喻明志.表達自己和詞中的女子一樣高潔自持、孤芳自賞、嫻靜高雅.不肯與當時的世風和黑暗現實同流合污,寧可一個人寂寞站于燈火闌珊處,也不肯屈身降志,去和志向不同的當權者湊熱鬧. 第三層意思:它表達了人生的一種境界,或者是一種哲理,這種哲理或境界是人生中超越時間、空間的理解,具有永恒性和宇宙性.不會因歲月、際遇、環境的不同而磨滅或忘卻. 它是愛情的境界,是治學的境界,是成事的境界,是做人的境界,是人生的境界網上多得很~ 親你該百度知道一下~。
7.青玉案·元夕 賞析
【翻譯】: 入夜一城花燈好象是春風吹開花兒掛滿千枝萬樹,又象是被輕風吹落星星點猶如下雨。
驅趕寶馬拉著華麗車子香風飄滿一路。風簫的聲音悠揚激動,玉壺的燈光流轉,整夜的魚龍角抵的游戲到處飛舞。
有的插滿蛾兒,有的戴著雪柳,有的飄著金黃的絲縷,一路上說說笑笑裊娜輕盈地朝人群走去。在眾芳里尋找她千次百度;突然一回首,那個人卻孤零零地站在、燈火稀稀落落之處。
【作品鑒賞】: 古代詞人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辛棄疾的這一首,卻沒有人認為可有可無,因此也可以稱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實際,上闋除了渲染一片熱鬧的盛況外,并無什么獨特之處。
作者把火樹寫成與固定的燈彩,把“星雨”寫成流動的煙火。若說好,就好在想象: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
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先沖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花千樹”描繪五光十色的彩燈綴滿街巷,好像一夜之間被春風吹開的千樹繁花一樣。
這是化用唐朝詩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然后寫車馬、鼓樂、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極為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
其間的“寶”也,“雕”也“鳳”也,“玉”也,種種麗字,只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 下闋,專門寫人。
作者先從頭上寫起:這些游女們,一個個霧鬢云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這些盛裝的游女們,行走過程中不停地說笑,在她們走后,只有衣香還在暗中飄散。這些麗者,都非作者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難覓,已經是沒有什么希望了。
……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邊,分明看見了,是她!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精神的凝結和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詞人竟有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志弗滅!—讀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闋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闋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且,倘若無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義與趣味呢! 此詞原不可講,一講便成畫蛇,破壞了那萬金無價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畫蛇既成,還須添足:學文者莫忘留意,上闋臨末,已出“一夜啊!”二字,這是何故?蓋早已為尋她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癡意,所以到了下闋而出“燈火闌珊”,方才前后呼應,筆墨之細,文心之苦,至矣盡矣。
可嘆世之評者動輒謂稼軒“豪放”,“豪放”,好像將他看作一個粗人壯士之流,豈不是貽誤學人嗎? 王國維《人間詞話》曾舉此詞,以為人之成大事業者,必皆經歷三個境界,而稼軒此詞的境界為第三即終最高境界。此特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并無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無勞糾葛。
從詞調來講,《青玉案》十分別致,它原是雙調,上下闋相同,只是上闋第二句變成三字一斷的疊句,跌宕生姿。下闋則無此斷疊,一片三個七字排句,可排比,可變幻,隨詞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勢是一氣呵成的,單單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 注意.其間名句.眾里尋他千百回,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字面意思很簡單了~就是說: 在千百群中尋找一個,卻總是芳影皆無,已經沒有什么希望了,突然眼前一亮在一角殘燈旁惻分明看見了她. 隱含的意思有: 柳岸花明.,桃源忽見的意思.一直在茫茫中尋覓,卻始終沒找到,突然有一天,冷靜下來回首往昔的時候,竟然發現,一直苦苦尋覓的事物就在自己身旁,只是自己未發現。
8.青玉案李清照詩歌鑒賞
青玉案 李清照
征鞍不見邯鄲路,莫便匆匆歸去。秋風蕭條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燈清話,最好留連處。
相逢各自傷遲暮,猶把新詞誦奇句。鹽絮家風人所許。如今憔悴,但余雙淚,一似黃梅雨。
回到杭州的這一年,清照已經52歲(虛歲53),此后,便大致一直居于杭州,寄住在弟弟李迒家中。老寡孤獨,依附弱弟,心中自是凄苦。弟弟常常要遠赴任所,離別與重逢之間,多少滋味涌上心頭。于是有了一首《青玉案?征鞍不見邯鄲路》:
依靠著一副柔弱的肩膀,支撐老年荒疏的光景。
把春花秋月都唱遍,卻沒留下一句歌詞唱給浮生。
看慣了生離死別,腳步不應該如此匆匆。
遲暮的年華,已沒有情懷,在秋風中飄零。
喝著淡淡的酒,消磨松散的時光。
把生命干枯的脈絡,說給暗暗的燈。
看著你遠去,等著你歸來。
那些流淚的日子,還能講給誰聽。
把并不濃重的詩情,安排進句式,
從一片新鮮的黃葉里,你聽到了風雨。
一定要描摹這份從容的感傷嗎?
你用的最多的顏色,是黃昏,是落日。
翻翻書卷,給歲月一個倒流的機會。
看看遠山,給生命一個沉淀的機會。
照照鏡子,認真閱讀那一臉憔悴。
也許,并不是所有的傷感,都需要流淚。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青玉案元夕古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