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詞,水調歌頭,聞采石戰勝,賞析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云窗。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剩喜燃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勛業故優游。赤壁磯頭落照,淝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虞允文在采石磯大勝金兵,當時張孝祥正任撫州知州,捷報傳來,他欣喜欲狂,當即寫了這首《水調歌頭》。 從題目《聞采石磯戰勝》可以想見詞人激動的心情,同時也說明了寫作本詞的緣由,點明了本詞的主旨。 “雪洗虜塵靜”,首句對這次勝利給以高度評價,他說,這次擊敗金兵,把侵略者帶來的污垢塵埃“雪”洗得干干凈凈了。“風約楚云留”,“風”,暗喻朝廷,云,暗喻自己有官職在身。因為江西撫州在古代屬楚國,所以說“楚云”。這句是說,由于朝廷的約束,地方官的責任又迫使我留在這兒,致使我未能參加這次令人鼓舞的戰斗。對這一點,他深感遺憾,所以接下去才說:“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前句說,誰為這次的勝利譜寫悲壯的頌歌呢?表現了詞人對前線的記掛;后句說,他命令軍士在撫州古城的城樓吹起號角,大張旗鼓地慶祝這次勝利。 “湖海平生豪氣”,《三國志·陳登傳》:“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這一句化用《三國志》評論陳登的話,說明自己平生具有湖海那樣寬闊豪邁的志氣;“關塞如今風景”,是說采石磯打了勝仗,邊塞的形勢如今和過去不同了,言外之意是說過去敵人威脅我們,如今我們又占了上風;“剪燭看吳鉤”是說自己聽到喜訊興奮得詞人在夜間挑亮燈燭,檢查自己的武器,準備和敵人拼搏一場。這三句話充分說明了張孝祥報效祖國的豪情壯志和決心。前方勝利的消息使他深受鼓舞,他磨拳擦掌、嚴陣以待,隨時準備為恢復中原獻身效力。“剩喜燃犀處,駭浪與天浮。”剩,盡量;“燃犀”,《晉書·溫嶠傳》:“燃犀角而照之”,后人用“燃犀”作照妖魔的意思,“燃犀處”,也就是消滅敵人的地方,這里指采石磯。“駭浪與天浮”是說采石磯一帶的江水掀起了驚濤駭浪,波浪浮到天一般高。這兩句描寫采石磯戰斗激烈,場面宏偉,光照妖魔,要干凈利落地把金兵全部消滅。 下片由回憶古代兩位北抗強敵的英雄寫起,進而說明自己要效法前人,做驅逐金兵恢復中原的英雄。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這三句點明他回憶的兩個古人。周,指三國時東吳的周瑜;謝,指晉朝的謝玄。周瑜曾經大敗曹操,謝玄曾經大破來自北方的前秦入侵軍隊。“富春秋”,是說他們建功立業的時候,正值他們年富力強的青壯年時代。“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勛業故優游。”這三句說,當時周瑜剛娶“小喬”為妻,謝玄還是佩帶香囊的少年,他們就從容不迫地創建了不朽的功業。周瑜和小喬結婚的時候只有二十四歲;《晉書·謝玄傳》記載,謝玄少年時“好佩紫香囊”;“優游”,從容不迫的樣子,意同蘇軾《念奴嬌》詞說周瑜“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不過蘇詞寫的更為形象。這三句表現了詞人對周瑜和謝玄的欽佩與向往。 “赤壁磯頭落照,淝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這三句是對前邊追述兩個歷史人物后的小結。當年周瑜戰勝強敵的“赤壁磯”那兒,只能看到夕陽西下的殘景,即“落照”;謝玄揮戈的淝水橋邊只有破敗的衰草。“渺渺”,渺茫曠遠,第三句說,回憶他們,只能喚起人們遙遠無際的憂愁。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結尾二句,巧用兩個典故,表達自己恢復中原、報效國家的宏偉志向,與上片“湖海平生豪氣”相呼應,更突出了他的愛國主義思想。“乘風”,《南史·宗慤傳》記載,宗慤少有大志,曾對他的叔父宗炳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擊楫”句化用《晉書·祖逖傳》化用祖逖“中流擊楫而誓”句意。 本詞主題博大,氣魄宏偉,作者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洋溢于字里行間。全詞格調激昂慷慨,悲壯宏偉,用典貼切自然,是思想性強,藝術水平高的名作。
2.后人是如何評價采石磯之戰的
采石磯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是役,宋軍以不足2萬人的兵力,擊敗金軍近40萬人,取得輝煌的勝利。采石磯之戰具有極其重要的 歷史意義和戰略意義。
正是由于宋軍在主帥虞允文的領導下在采石磯的奮力苦 戰,最終拯救了整個長江防線免于崩潰,直接拯救了南宋的命運,南宋一朝的命運 為之改變。采石磯之戰宋軍的勝利最重要的是由于宋軍主帥虞允文的杰出指揮才能和組 織能力,如果不是虞允文的有效組織和卓越指揮,采石磯之戰的結果將完全是另一 幅景象。
同時,當地人民的大力支持也對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整個戰爭過 程中,附近民眾都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搬運糧草和武器裝備等軍需物資的大多 是當地民夫;部分當地漁民和獵戶自備武器、船只,直接參與了戰場殺敵和對流竄 殘敵的追剿。
此外,宋軍強大的水師在戰爭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正是由于擁有一支強大 的、處于絕對優勢的艦隊以及以大型海鰍戰艦為代表的眾多先進武器,宋軍才能在 戰爭中以劣勢兵力戰勝處于絕對數量優勢的金軍。
在金國方面,完顏亮發動的是非正義性的侵略戰爭。為打贏戰爭,完顏亮在國 內大量增加賦稅,同時強征各族人民當兵,繁重的苛捐雜稅和沉重的兵役遭到金統 治區各族人民的強烈反對,因此注定了他的侵略戰爭必定以失敗告終。
3.采石磯之戰的戰役背景是怎樣的
公元1141年,宋金雙方正式達成“紹興和議”,這是南宋統治者與金國達成的 極為屈辱的投降協議。
金國統治者完顏亮稱帝后,對金國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極大地強化 了中央集權。公元1153年,完顏亮遷都燕京(今北京),隨后他鼓勵原本游牧于塞 北的女真人南下耕種農田,并且大力鑄造、發行貨幣,初步實現了女真族從落后的 游牧民族向農耕文明的轉變。
隨著金國國勢的強盛,就在“紹興和議”達成僅僅20 年后,完顏亮向南宋發起全面進攻。 公元1161年秋,完顏亮調集32萬大軍,對外號稱60萬,全面南下,企圖一舉 滅宋。
金軍發起攻擊后,勢如破竹,南宋在河南、江淮地區的守將幾乎未做大的抵 抗,紛紛迅速向南潰逃。 10月初,金帝完顏亮親率的以女真鐵騎為主的17萬主力 大軍就推進到淮河北岸,準備從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南渡淮河。
南宋在淮西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是建康都統制王權,他在得知金軍大舉進犯 的情報后,貪生怕死,一再后撤,不做任何抵抗,使南宋輕易便喪失了抵御北方騎兵 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淮河,致使金軍在未遇任何抵抗的情況下順利渡過淮河,宋軍主 力隨即退到和州(今安徽和縣)。 王權這時干脆逃跑,所部宋軍立即敗退到采石磯 (今安徽省馬鞍山西南)。
完顏亮攻占和州后,面對一觸即潰的宋軍,更加狂妄,準 備渡過長江直搗臨安。為了渡江,金軍在江北一面大量搶掠民船,一面強迫百姓造 船。
此時,南宋情勢極度危機,賴以生存的長江天險隨時有可能被突破,面臨著隨 時亡國的危機。 公元1161年10月底,渡江準備就緒的金軍開始發動攻擊;11月 初,進抵南宋在長江防線最后一道屏障——采石磯。
4.采石磯之戰的戰役經過是怎樣的
宋高宗趙構為挽救危局,任命諸軍統制李顯忠負責整個長江防線;同時,為督 促李顯忠盡快到任,委派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虞允文督促李顯忠赴任,并到采 石磯勞軍。
1161年11月8日,虞允文到達采石磯。此時,李顯忠尚未到任,采石磯地區的 諸路宋軍群龍無首,士氣低落,整個防線隨時有崩潰的可能。
生死存亡的危急關 頭,文官出身的虞允文挺身而出。他把將領召集在一起,對大家說:“如果敵人過 江,你們就是跑掉也沒有用。
觀在前有大江,地利在我,我們應該死中求生;而且國 家養你們這么久,難道就不能為國而戰? ”眾將都說,主要是沒人主持。允文說: “李顯忠還沒到,我領大家在此拼死一戰,將士們受到鼓舞,決心奮勇和金軍決一 死戰。
虞允文隨即部署防務,集結以水師為主的18 000人的軍隊抗擊金軍。 面對在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的金軍,虞允文揚長避短,以水師為主,充分發揮 宋軍強大的水軍威力。
他將陸軍有限的步、騎兵隱蔽于山后,同時部署大量重型車 弩炮和強弩,以擊殺登陸的金軍騎兵;主力水軍艦隊則沿江布陣。 虞允文將宋軍水 師最先進的大型海鰍戰艦分為五隊,主力居中,另兩隊在東西翼擔負掩護。
由于兵 力有限,正規軍基本負責在戰艦上作戰殺敵,同時,將另兩支分艦隊隱蔽在小港內, 以為后備。面對強敵入侵,附近人民群眾自發地大力支援前線,組織大量民兵協助 官軍作戰并幫助搬運糧草等軍需物資。
公元1161年11月8日,金軍在皇帝完顏亮的指揮下,搭乘掠奪的大量民船, 從楊林河口駛出,開始渡江。整個江面上到處是亂哄哄的金軍大、小船只,面對敵 軍,身為文官的虞允文親自登船指揮。
主帥的勇敢舉動極大地鼓舞了宋軍士氣,宋 軍將士們高呼口號,駕駛巨艦以嚴整的隊形列陣殺向金軍。 一時之間,寬闊的長江 江面上殺聲震天。
江面上,宋軍強大的水師艦隊猶如巨大的水上長城般橫亙在金軍面前,龐大的 大型海鰍戰艦仿佛一座座移動的水上堡壘,金軍使用的小船在宋軍巨艦面前不堪 一擊。高大的海鰍戰艦在金軍船隊中往來穿梭,橫沖直撞,如入無人之境。
在沖擊 的同時,宋軍水兵開始使用弓箭和強弩對金軍進行密集射擊,密集的箭雨遮天蔽曰 地飛向金軍。與此同時,宋軍使用戰艦上搭載的重型投石炮向金軍密集地發射“霹 靂炮”。
一時之間,江面上炮聲隆隆,硝煙彌漫。“霹靂炮”爆炸后,彈片和碎石四 處飛散,金軍兵將被大量擊殺,紛紛落水,死傷慘重。
在宋軍強大的艦隊打擊下,金軍慘敗,被迫向楊林河敗退,宋軍取得決定性勝 利。隨后,宋軍主帥虞允文準確地判斷金軍不會輕易放棄,必定會再來進攻。
于 是,在已經掌握絕對制海(江)權的情況下,虞允文命令主力艦隊封鎖楊林河口,阻 止金軍出擊;同時,派遣一支分艦隊,在黑夜掩護下運載陸軍沿支流水道抄襲金軍 后方。 次日,宋軍分艦隊到達目的地后,立即以艦上重型三弓床弩炮發射遠程火箭 攻擊金軍守軍。
金軍猝不及防,火箭射入金軍陣地后發生密集的爆炸并引燃岸上 的草木,金軍在猛力的火力攻擊下迅速潰散;宋軍陸軍在猛烈的艦炮火力掩護下, 從后方殺人金軍營地并四處縱火。 同時擔任正面封鎖楊林河口的宋軍主力艦隊開 始對金軍發起總攻。
首先是猛烈的遠程艦炮火力攻擊,強大的炮火徹底摧毀了港 內殘存的敵船后,宋軍艦隊直逼對岸,水兵用強弩和重型遠程火力向岸上金軍騎兵 猛力轟擊,同時背面宋軍進行夾擊金軍,金軍大敗,潰退數十里。 戰事向著不利于金軍的方向發展,金國國內反對完顏亮的勢力也趁機秘密謀 反。
公元1161年11月下旬,與國內的反對派呼應,金軍將領完顏元宜發動兵變, 率軍沖入御營,殺死完顏亮。12月初,金軍全面撤退,宋軍乘勝追擊,一舉收復兩 淮地區。
采石磯之戰最終以南宋勝利和金國的慘敗而告終。
5.求征戰沙場,殺敵報國的豪邁的詩詞
滿江紅 宋 岳飛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南宋]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不知道您要幾首,先找了這兩首供您選擇.其實他們二人的詞基本都是與沙場有關的,您也可以參考一下.希望某的回答能對您有幫助~。
6.宋金采石之戰詳細資料所謂詳細就是不要粘貼一篇上下五千年就想來要
中文名稱: 宋金采石之戰 發生時間: 1161 所屬朝代: 宋代 欄目關鍵詞: 宋代文學 文學 事件介紹 事件介紹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領兵大舉南下,企圖滅亡南宋,完顏亮自率主力十七萬由壽春(今安徽壽縣)直撲江淮。
宋淮西守將建康府都統制王權不戰而遁,江、淮、浙西制置使劉琦奉命退守長江,金軍遂順利渡淮,進占和州(今安徽和縣),準備由采石渡江。時王權已被罷官,新任李顯忠尚未到職。
十一月初六,宋廷命中書舍人虞允文為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到采石犒師。虞見宋軍中無主帥,而金軍正準備渡江,遂召集王權余部一萬八千人,布置戰船軍馬于中流,憑藉水戰之長,以御金軍。
十一月初八,完顏亮督舟師數百艘自采石西楊林渡向宋軍發起進攻。宋軍奮勇出擊,力拒來敵。
駐于中流的宋舟師以海鰍船沖擊金船,并施放霹靂炮迷敵眼目。金軍雖傷亡慘重,但從早至晚仍激戰不退。
時有宋軍潰卒三百余人至采石,虞允文授以旗鼓,作為疑兵,金軍以為宋援軍到,遂引兵退回。 虞允文為不給金軍喘息機會,乘夜派遣滿載柴薪等易燃之物的戰船,阻截金人于楊林河口。
次日,虞允文命宋水師進迫楊林河口,先以神臂弓射退金騎兵,繼而采用火攻,焚金船三百余艘,金軍大敗。十二日,完顏亮引兵轉向淮東,企圖從瓜洲鎮(今江蘇揚州南)渡江。
十五日,虞允文率軍一萬六千人星夜馳援鎮江。 二十七日,金軍發生兵變,完顏亮被部將所弒,金軍北撤。
采石之戰的勝利,令南宋再次轉危為安。 宋金采石之戰 采石之戰是南宋宋軍抗金斗爭的重要戰役。
此戰發生于紹興末年,由文臣虞允文指揮宋軍打敗金軍,使金軍未能如愿從采石機渡江南侵。 紹興和議后,金統治者滅亡宋朝的夢幻并未破滅。
1148年,金兀術死去,海陵王完顏亮當右丞相。次年,完顏亮發動宮延政變,殺死金熙宗,自立為帝。
他夢想一舉滅宋,盡享江南繁華。1132年,命張浩等大修燕京宮室,次年從上京遷都燕京,命名中都大興府。
接著又營汴京,準備逐步南遷,直逼南宋。完顏亮遷都,一方面是為了加強對河東、河北及中原地區的統治,另方面是為了便利對南宋的軍事進攻。
公元1159年正月,宋金貿易的榷場,除泗州一處外,全部被金停止。二月,完顏亮命戶部尚書蘇保衡等于通州造戰船,并調集諸路猛安謀克軍以及契丹、奚人年25歲以上50歲以下者從軍,共50余萬人。
又命諸路大造兵器,征調軍馬,共征到馬56萬余匹。1160年,簽發各路漢軍和水手,得3萬人。
同時,加緊修建開封的宮殿,作為南侵的前進基地。1161年七月,完顏亮遷都汴京。
九月,完顏亮自將32總管,60萬兵力,分四路大舉南侵。東路,完顏亮親自率領,由壽春攻淮南。
中路,劉萼、仆散烏者率領,自蔡州南攻荊襄。西路,徒單合喜、張中彥率領,自鳳翔攻大散關。
海路,蘇保衡、完顏鄭家率水軍由海道直取臨安,勢在一舉滅亡南宋。 1158年,宋朝賀金正旦使孫道夫回國后即報告了金國有南侵之意,高宗以為金沒有什么借口。
宰相湯思退疑心孫道夫借此引薦主戰派張浚,便把孫道夫貶知綿州。1159年末,金出榜禁止百姓傳說即將起兵南侵的消息傳到南宋,金朝賀宋正旦使施宜生也向宋透露了金兵不時南侵的訊息。
宋高宗一方面立趙瑗為皇子,以便在抗金形勢不利時退位逃避抗金的重任;另一方面,于紹興三十年(1160年)春,派同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出使金朝,探偵虛實。 葉義問證實金軍即將南侵的消息后,右相陳康伯、兵部尚書楊椿立即布置兩淮守備。
在金軍南侵的威脅下,秦檜的幫兇,左相湯思退,首先遭到抗戰派反對和攻擊,高宗無奈,只得將其免官。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四月,金派使至宋,正式挑釁。
五月,金使到臨安,使者當面辱罵高宗,要求派大臣去開封商議割淮漢流域土地給金,并以大江為界。 戰爭一觸即發,南宋群臣議論紛紛。
主和派又主張逃跑。陳康伯堅決反對,說:“敵國敗盟,天人共憤。
今日之事,有進無退。”堅決主張抗金。
一些太學生也積極請戰。高宗遂命令備戰,分四路迎敵。
以吳璘為四川宣撫使,負責川、陜防務;以老將劉?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節制諸路軍馬,擔負江淮地區抗擊金軍主力的重任;以成閔為京湖制置使,率兵3萬戍鄂州,與守襄陽的吳拱犄角相應,防守長江中游;以李寶為沿海制置使,率海舟120艘由海道北進,襲擊金水軍。 金軍南下后,宋軍不戰而潰。
一個月左右,金兵推進到長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縣)。金軍南侵的消息傳來,劉?抱病從鎮江渡江進駐揚州,隨即派兵北上,進駐寶應、盱眙、淮陰,淮東的防務有所準備。
但負責淮西防務的王權卻逗留建康,不肯進軍,在劉?督催之下,才與妻泣別,進駐長江北岸的和州,不想前進。 又在劉?再三命令之下,才進駐廬州。
十月初,當劉?趕到淮陰時,金軍到達淮河北岸。由于王權不進,淮西事實上沒有設防,金軍由此從容南下。
而當王權得知金軍過淮河,又棄廬州南逃。金軍迅速推進到滁縣,即將臨江。
在港陰抗擊金軍的劉?得知這此消息,也只得退兵揚州。 金軍臨江消息傳到臨安,京城亂作一團。
文武官員紛紛把家屬送走,宋高宗也要。
7.有誰知道南宋采石之戰的資料,越詳細越好
宋金采石之戰 采石之戰是南宋宋軍抗金斗爭的重要戰役。
此戰發生于紹興末年,由文臣虞允 文指揮宋軍打敗金軍,使金軍未能如愿從采石機渡江南侵。 紹興和議后,金統治者滅亡宋朝的夢幻并未破滅。
1148年,金兀術死去,海陵 王完顏亮當右丞相。次年,完顏亮發動宮延政變,殺死金熙宗,自立為帝。
他夢想 一舉滅宋,盡享江南繁華。1132年,命張浩等大修燕京宮室,次年從上京遷都燕京 ,命名中都大興府。
接著又營汴京,準備逐步南遷,直逼南宋。完顏亮遷都,一方 面是為了加強對河東、河北及中原地區的統治,另方面是為了便利對南宋的軍事進 攻。
公元1159年正月,宋金貿易的榷場,除泗州一處外,全部被金停止。 二月,完 顏亮命戶部尚書蘇保衡等于通州造戰船,并調集諸路猛安謀克軍以及契丹、奚人年 25歲以上50歲以下者從軍,共50余萬人。
又命諸路大造兵器,征調軍馬,共征到馬 56萬余匹。 1160年,簽發各路漢軍和水手,得3萬人。
同時,加緊修建開封的宮殿 ,作為南侵的前進基地。1161年七月,完顏亮遷都汴京。
九月,完顏亮自將32總管 ,60萬兵力,分四路大舉南侵。東路,完顏亮親自率領,由壽春攻淮南。
中路,劉 萼、仆散烏者率領,自蔡州南攻荊襄。西路,徒單合喜、張中彥率領,自鳳翔攻大 散關。
海路,蘇保衡、完顏鄭家率水軍由海道直取臨安,勢在一舉滅亡南宋。 1158年,宋朝賀金正旦使孫道夫回國后即報告了金國有南侵之意,高宗以為金 沒有什么借口。
宰相湯思退疑心孫道夫借此引薦主戰派張浚,便把孫道夫貶知綿州 。1159年末,金出榜禁止百姓傳說即將起兵南侵的消息傳到南宋,金朝賀宋正旦使 施宜生也向宋透露了金兵不時南侵的訊息。
宋高宗一方面立趙瑗為皇子,以便在抗 金形勢不利時退位逃避抗金的重任;另一方面,于紹興三十年(1160年)春,派同 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出使金朝,探偵虛實。 葉義問證實金軍即將南侵的消息后,右相 陳康伯、兵部尚書楊椿立即布置兩淮守備。
在金軍南侵的威脅下,秦檜的幫兇,左 相湯思退,首先遭到抗戰派反對和攻擊,高宗無奈,只得將其免官。紹興三十一年 (1161年)四月,金派使至宋,正式挑釁。
五月,金使到臨安,使者當面辱罵高宗 ,要求派大臣去開封商議割淮漢流域土地給金,并以大江為界。戰爭一觸即發,南 宋群臣議論紛紛。
主和派又主張逃跑。陳康伯堅決反對,說:“敵國敗盟,天人共 憤。
今日之事,有進無退。”堅決主張抗金。
一些太學生也積極請戰。高宗遂命令 備戰,分四路迎敵。
以吳璘為四川宣撫使,負責川、陜防務;以老將劉锜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節制諸路軍馬,擔負江淮地區抗擊金軍主力的重任;以成閔為 京湖制置使,率兵3萬戍鄂州,與守襄陽的吳拱犄角相應,防守長江中游;以李寶 為沿海制置使,率海舟120艘由海道北進,襲擊金水軍。 金軍南下后,宋軍不戰而潰。
一個月左右,金兵推進到長江北岸的和州(今安 徽和縣)。金軍南侵的消息傳來,劉锜抱病從鎮江渡江進駐揚州,隨即派兵北上, 進駐寶應、盱眙、淮陰,淮東的防務有所準備。
但負責淮西防務的王權卻逗留建康 ,不肯進軍,在劉锜督催之下,才與妻泣別,進駐長江北岸的和州,不想前進。又 在劉锜再三命令之下,才進駐廬州。
十月初,當劉锜趕到淮陰時,金軍到達淮河北 岸。 由于王權不進,淮西事實上沒有設防,金軍由此從容南下。
而當王權得知金軍 過淮河,又棄廬州南逃。金軍迅速推進到滁縣,即將臨江。
在港陰抗擊金軍的劉锜 得知這此消息,也只得退兵揚州。 金軍臨江消息傳到臨安,京城亂作一團。
文武官員紛紛把家屬送走,宋高宗也 要“浮海避敵”。只有陳康伯和黃中的家屬留在臨安,并堅決反對逃海,高宗才表 示“親征”,繼續抵抗。
十月中旬,派知樞密院事葉義問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 虞允文參謀軍事。 這時金軍已占領真州(今江蘇六合),王權又從和州逃到采石。
接著揚州失守,劉锜退守瓜州,后又退回鎮江。 完顏亮發動非正義的侵宋戰爭,遭到金統治區各族人民的強烈反對。
金宗室完 顏雍乘機奪取政權,黃河以北地區很快歸附新皇帝金世宗。 完顏亮得到知這一消息 更加瘋狂南侵。
當時,他領兵駐扎在和州雞籠山,決定于十一月初八日從采石(今 安徽當涂北)渡江。 葉義問到建康后,把王權撤了職,另派李顯忠代替王權的職務,可這個葉義問 卻膽小如鼠,不敢親往前線,另派一中書舍人(文官名)虞允文,慰勞采石的宋軍 將士。
十一月八日,虞允文采石犒師,距采石數公里外,即聞鼓聲陣陣,問道旁行 人,說是金軍今日渡江,隨行人都想回去,虞允文不聽,進至采石,此時王權已經 走了,接替他職務的李顯忠卻還沒到。宋軍沒有主將,人心惶惶,秩序混亂。
虞允 文到了江邊,見王權殘部士氣低落,零散坐于路旁,皆作逃遁之計。見到隊伍這樣 渙散,虞允文十分吃驚,覺得等李顯忠來已經來不及了,就立刻召集宋軍將士,說 以忠義,鼓舞士氣,決心一戰。
宋軍部將見虞允文出來作主,也打起精神來了。他們說:“我們吃盡金人的苦 ,誰不想抵抗。
現在既然有您作主,我們愿意拼命作戰。”有個跟隨虞允文一起去 的官員悄悄地對虞。
8.虞允文在采石之戰中取得勝利為什么以后卻不是抗金的呢
虞允文與采石磯之戰
虞允文,字彬甫,仁壽縣人,紹興24年進士,次年入朝,任秘書丞,禮部郎官。紹興三十年(1160),奉旨出使金國,金人欺負他是文官,要和他比試箭法,沒想到他從容不迫,引弓搭箭,一箭射去,正中靶心,使金人為之折服,對他以禮相待。回國后,他將金國造船、運糧等備戰南侵的情況奏告高宗,要求作好抗戰準備。
次年秋天,金主完顏亮果然親率60萬大軍,分兵四路,水陸并進,撲向江南。宋軍負責淮西防務的都統制王權,畏敵如虎,連棄合肥、和州二城,金軍長驅直入,抗金老將江淮浙西制置使劉钅奇被迫撤出淮陰、揚州,退至長江南岸的鎮江。在此危急關頭,虞允文以中書舍人參謀軍事的身份,到采石磯犒軍,看到軍無主帥,軍心渙散,便將尚未逃離的統制張振、王琪、時俊等人召集起,重新部署,抗擊金兵。當時有人勸他:你是奉命犒師,又不是派你督戰,何必自討苦吃呢?他慷慨回答:“吾位從臣,使虜濟江則國危,吾亦安避?今日之事,有進無退,不敵則死之,等死耳!退而死,不若進而死,死吾節也!”
當時采石磯守軍只有一萬多人,完顏亮根本沒有放在意下,貿然渡江,虞允文命時俊奮勇出擊,以海鰍船猛沖金船,并用裝有火藥、硫磺、石灰的霹靂炮(這是虞允文發明的)猛擊,將渡江之敵殲滅了一大半,打退了金兵的進攻。次日,又在楊林河口射退敵騎,焚毀敵船,金兵大亂,完顏亮在軍中被元帥完顏元宜所殺,宋軍大獲全勝,創下了我國歷史上以1萬8千人戰勝60萬人的輝煌奇跡,老將劉琦激動得熱淚盈眶,抓住他的手說:“朝廷養兵三十年,今日大功乃出儒生!”此后,這“儒生”出將入相20年,為官廉潔,忠貞體國,于淳熙元年(1174)64歲時去世,詔贈太傅,謚忠肅,歸葬于故里仁壽縣虞丞鄉。
===========================(以上內容為轉載)
自采石磯一戰后,金國從此一蹶不振,陷入嚴重的內爭中,國內各皇族爭權奪位,割據不止,國勢也隨之凋敝,終為元人所滅。
一場失敗的戰爭,導致主帥失去性命,國家陷入分裂,最終甚至于滅亡。金國的命運,讓人深思。
9.采石之戰結果如何
當十月初二金軍渡淮大舉南侵之后好幾天,金朝后院燃起大火,反對完顏亮窮兵黷武南侵的將領擁戴金東京(今遼寧遼陽)留守完顏雍(烏祿)在東京稱帝,是為金世宗,改兀大定。
一月之內快速占領黃河以北地區。十一‘月初—,金帝完顏殼得知消息后,決定立刻渡江進攻南宋,于初七日臨江誓師,次日于西采石渡江南侵。
宋督視軍馬葉義問初五日到達建康,當天晚上免除王權兵權,改任李顯忠為都統制,第二日就派參謀軍事虞允文前往蕪湖督促李顯忠立刻上任,并負責到東采石慰問渡江逃到長江南岸的原王權所部官兵。虞允文到達東采石時,形勢已非常嚴重,遙見長江北岸金軍大批水軍船只已出楊林渡口,虞允文臨時部署宋軍進行抵抗,并命當涂縣民兵乘海鰍船沖擊金水軍船隊,打敗了金軍。
次日宋將盛新率軍乘船防守于長江江心,控制金水軍基地楊林河口,一艘金軍船只都不能出河入江,宋軍又以火攻燒毀金水軍的眾多船只,完顏亮被迫燒毀其它的船只,轉往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