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經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要全一點,有例句
《〈詩經〉兩首》詞語古今異義 【氓之蚩蚩】 古義:民眾,百姓,讀“méng”今義:流氓,讀音:“máng”【泣涕漣漣】 古義:眼淚 今義:鼻涕【總角之宴】 古義:歡聚 今義:宴會【三歲食貧】 古義:多年 今義:三歲的年齡【君子所依】 古義:將軍今義:通指品德高尚的人【小人所腓】 古義:士兵今義:通指品行卑劣的人 《〈詩經〉兩首》詞類活用 【夙興夜寐】 夙:在早晨,夜:在夜里 名詞作狀語 【士貳其行】 貳:使……不專一 使動用法【二三其德】 二三:使……三心二意 使動用法【三歲食貧】 貧:貧苦的生活 形容詞作名詞【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日,這里活用作狀語,作“一天天地”講,名詞用作狀語《〈詩經〉兩首》特殊句式 【判斷句】 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譯:不是我要延婚期,是你沒找好媒人.【倒裝句】 1、賓語前置: 秋以為期(現代漢語的語序是以秋為期) 2、主謂倒裝: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二三其德”應講作“其德二三”,譯作“他的品行不專一”)《〈詩經〉兩首》通假字 【匪來貿絲】 匪,通“非”,不是【于嗟鳩兮】 于,通“吁”,感嘆詞【猶可說也】 說,通“脫”,解脫,脫身【隰則有泮】 泮,通“畔”,邊岸,邊際【歲亦莫止】 莫,通“暮”,晚,這里指年歲之末【玁狁孔棘】 棘,通“急”,緊急,急迫。
2.《詩經》在句式和章法上的特點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
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個別詩是以雜言為主的,如《伐檀》。
以四言句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當時演唱《詩經》的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和比較簡單的。至漢代以后,四言詩雖斷斷續續一直有人寫,但已不再是一種重要的詩型了。
反而在辭賦、頌、贊、誄、箴、銘等特殊的韻文文體中,運用得很普遍。 《詩經》常常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
這是歌謠的一種特點,可以借此強化感情的抒發,所以在《國風》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頌》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詩中幾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