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雨霖鈴》的柳永的簡歷
柳永 白衣卿相柳永(987年—1053年),崇安(今屬福建)人。
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景莊。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
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轉而厭倦官場,耽溺于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托。
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力作詞的詞人,他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詞,發展了鋪敘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柳永的父親、叔叔、哥哥三接、三復都是進士,連兒子、侄子都是。
柳永本人卻仕途坎坷,景佑元年(1034年),才賜進士出身,是時已是年近半百。曾授屯田員外郎,又稱柳屯田。
詞作極佳,流傳甚廣。其作品僅《樂章集》一卷流傳至今。
描寫羈旅窮愁的,如《雨霖鈴》、《八聲甘州》,以嚴肅的態度,唱出不忍的離別,難收的歸思,極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煙花柳巷里親熱唱和,大部分的詞誕生在笙歌艷舞、錦榻繡被之中,當時歌妓們的心聲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黃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見,愿識柳七面。”
柳永晚年窮愁潦倒,死時一貧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們集資營葬。死后亦無親族祭奠,每年清明節,歌妓都相約赴其墳地祭掃,并相沿成習,稱之“吊柳七”或“吊柳會”。
雨霖鈴是誰寫的?
編輯本段柳 永·《雨霖鈴》評解及賞析 ★評解 寒蟬凄切①,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②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③。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④。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⑤,更與何人說。 【作者簡介】 柳永,字耆卿,初名三變,福建崇安人。
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中進士。在北宋著名詞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詞史上卻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者,也是第一個大量寫作慢詞的詞人。他能自制新曲,音律諧婉。
他的詞,鋪敘展衍,不事雕飾。 在宋詞的發展中,有開疆拓土之功。
他的詞通俗淺近,旖旎近情。深受人們的喜愛。
【注釋】 ①凄切:凄涼急促。 ②都門:指汴京。
帳飲:設帳置酒宴送行。 ③凝噎:喉嚨哽塞,欲語不出的樣子。
④經年:年復一年。 ⑤風情:風流情意。
【評解】 《雨霖鈴》被稱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本篇《雨霖鈴》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
柳永生卒年不詳,字耆卿,初名三變,排行第七,故稱柳七,福建崇安人。因他的一首《鶴沖天》中有“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等詞句。
仁宗知道后認為柳永過于狂妄,不準錄取,而招致他屢試不第。一生窮困潦倒,仕途坎坷,以致頹廢放縱。
晚年才考取進士,做過屯田員外郎一類的小官,世稱柳屯田。柳永是北宋時代大量制作慢詞的第一人。
他通曉音律,熟悉舊調,并善于吸收民間語言,明白曉暢,流傳甚廣。“凡有井水飲處,既能歌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三)。
作品概括為三類:一是寫都市生活的繁華,二是男女情愛的苦痛,三是羈旅行役的悲傷。其作品往往把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使慢詞發展成為與小令雙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學樣式。
作品集《樂章集》。 《雨霖鈴》這首詞以冷落秋景為襯托,淋漓渲染了惜別的場景,進而推測別后的銘心刻骨的思念。
層層鋪敘,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現了柳詞“細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
(劉熙載〈〈藝概〉〉)但全詞情調過于纏綿,低沉傷感,有消極影響。 詞以“傷離別”為主線,目錄清晰。
開首三句道出時間、地點、景物。以凄清景色揭開了離別的序曲:清秋節令的“寒蟬”,襯托著“凄切”悲涼秋景。
人將別、日已晚、雨乍停、蟬聲切。惜別的長亭,凄涼的深秋。
壯士分別尚且悲傷,更何況這對一別可能成永訣的戀人呢?“都門”三句,寫離別時的心情。設宴帳中,本欲多“留戀”片刻,怎奈“蘭舟催發”,這樣的餞別酒,飲起來怎能不“無緒”?欲留不得,欲飲無緒,矛盾之極。
“蘭舟”,相傳魯班刻木蘭樹為舟(見〈〈述異記〉〉),后用蘭舟作船的美稱。“執手”兩句,將惜別推向高潮。
手拉著手面對依依惜別的戀人,淚眼對著淚眼,縱有千言萬語,因悲痛氣塞而一句也說不出來。這是分別時的情景。
對照蘇東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我們能更好地理解。以上三小節極盡了回環、頓挫、吞吐之能事。
“念去去”兩句,則承上啟下,筆隨意轉,有如浩瀚長江,一瀉千里。千里煙波,楚天空闊,設想到別后的道路遙遠而漫長。
就此一別,人各東西,對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煙波,伴隨情人左右。 下片以“多情自古傷離別”起承上下文。
人間最苦是情種,“離別”是導致“最苦”的直接原因。“更那堪”在“冷落清秋節”之時。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酒入愁腸愁更愁,詞人因“無緒”而飲的悶酒極易使人沉醉。
設想一下,詞人追隨載著情人的蘭舟,沿著栽滿楊柳的汴河岸,一直追下去,直到殘月西沉,曉風漸起,才吹醒癡情的詞人。楊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別之物,故汴水兩岸廣栽楊柳。
“楊柳岸,曉風殘月”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詞通俗,以白描見長的風格。宋代俞文豹《吹劍錄》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歲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
學士詞〈指蘇東坡的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這段話說明柳詞婉約纏綿,蘇詞豪放曠達兩種詞風。
“此去經年----"由今夕推及經年,由眼前的“無語凝咽”設想到“暮藹沉沉楚天闊”,更推及“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一波三嘆,想象別后相思的苦況,更深一層。
“凄、苦、慘、悲、痛、恨、愁”貫穿始終,令人不忍再讀。這首詞寫來極有層次、曲折回環,以千種風情襯盡了羈旅愁苦,人間別恨。
真可謂想見難,別更難。 《雨霖鈴》抒寫柳永在汴京同戀人分手時的離愁別恨,藝術手法相當高。
概而言之有一托物言情、廣用白描。如“寒蟬凄切”“驟雨初歇”“千里煙波、暮藹沉沉楚天闊”。
本詞白描手法相當好。刻畫人物神態,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臨別時千言萬語,竟無從說起。
幾筆勾勒,傳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時那一剎那,內心世界相當豐富。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托物言情,展現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將曉的情景;楊柳岸使人聯想到折柳贈別的習俗,依。
柳永于何時寫下雨霖鈴
柳永 ( 約 987 — 1053) ,原名柳三變,字耆卿,宋代崇安 ( 今福建崇安 ) 人。他出身于書香仕宦之家,早年生活放浪,仕途長期不得志,多次應試進士不第。到了晚年才考上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又因其排行第七,也稱“柳七郎”。柳永是北宋的第一個專業詞人,他的詞作創調之多,超過其他詞人,而且大都為長調。從他開始,慢詞始盛,打破了令詞壟斷詞壇的局面,使詞體的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柳永長期置身于歌樓妓館,與歌妓關系非常密切,所以寫男女風情、反映歌妓等下層市民生活的詞作較多。
宋都汴京 ( 今河南開封 ) 是柳永逗留時間較長的地方。 《雨霖鈴》就是他離開京城,
所寫。在傾吐深深的離愁時,也抒發了對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壓抑的憤懣。
柳永的雨霖鈴是寫給誰的
是柳永為歌伶樂伎撰寫的曲子詞。
《雨霖鈴·寒蟬凄切》是宋代詞人柳永的作品。全詞遣詞造句不著痕跡,繪景直白自然,場面栩栩如生,起承轉合優雅從容,情景交融,蘊藉深沉,將情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凄婉動人,堪稱抒寫別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婉約詞的代表作。
全詩(節選)如下: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譯文如下:
秋蟬的叫聲凄涼而急促,傍晚時分,面對著長亭,驟雨剛停。在京都郊外設帳餞行,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
握著對方的手含著淚對視,哽咽的說不出話來。想到這一去路途遙遠,千里煙波渺茫,傍晚的云霧籠罩著南天,深厚廣闊,不知盡頭 。
擴展資料:
柳永因作詞忤仁宗,屢試不第,所以心中失意憂憤,常流連秦樓楚館為歌伶樂伎撰寫曲子詞。
《雨霖鈴》這首詞是作者離開汴京(當時為北宋首都),與情人話別之作。從上片的描寫,讀者可以這樣想象:一個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郊外,一個臨時搭起的帳篷內,一對男女飲酒話別。
帳外,寒蟬凄慘地哀鳴,好像在為他倆傷別而哭泣。那不遠處的長亭,已經隱隱約約,可見天色將晚,一場大雨也剛剛停歇。天將晚,雨已停,河邊不時傳來艄公的喊聲:“快上船吧,要開船了!”兩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帳外,萬般依戀之際,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
你看他們雙手相擁,淚眼相看,竟然一句話也說不出。船開了,人去了,漸行漸遠。情人岸邊佇立,含著淚,舉著手,一直目送那蘭舟消失在無邊無際的暮靄里。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雨霖鈴·寒蟬凄切
柳永的雨霖泠寫遇哪一年
或許親不知道, 在正規史書上,是找不到任何柳七的生平記載的.
他的詞之所以能流傳下來,并不是那樂章集出版了多少,而是完全靠民間演唱才流傳下來的.
柳永傳奇性的人生只能從一些后人的劇本以及野史中才有提到.
并且沒有一個是有史學記載驗證過的.
很可悲吧?
即使后人有人根據這些民間的戲曲以及傳言編寫過柳永的傳記,但都是多數靠自己想像的.
當時他的詞很受所謂的高雅的達官貴族的排擠,認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俚俗之作. 這也是為什么正式把李白把蘇軾記載的那么詳細,卻找不到柳永的任何資料的原因.
不要說雨霖鈴是哪一年寫的了,就連柳七他自己到底是980年還是987年生的,至今都沒個說法= =
。。
【集評】 李攀龍《草堂詩余雋》:“千里煙波”,惜別之情已騁;“千種風情”,相期之愿 又賒。真所謂善傳神者。 賀裳《皺水軒詞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自是古今俊 句。 周濟《宋四家詞選》:清真詞多從耆卿奪胎,思力沉摯處,往往出藍。然耆卿秀淡 幽艷,是不可及。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寫別情,盡情展衍,備足無余,渾厚綿密,兼而有之。 宋于庭謂柳詞多“精金粹玉”,殆謂此類。詞末余恨無窮,余味不盡。 俞文豹《吹劍錄》: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
紀事 (柳永)嘗有《鶴沖天》(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詞云:“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及臨軒放榜,(仁宗)特落之曰:“此人風前月下,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三變由是自稱“奉旨填詞”。后改名永,方得磨勘轉官。(〔宋〕吳曾《能改齋漫錄》) 耆卿初名三變,后更名永,官至屯田員外郎,世號柳屯田。所制樂章,音調諧婉,尤工于羈旅悲怨之辭,閨帷淫媟之語。東坡拈出“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謂唐人佳處,不過如此。一日,東坡問一優人曰:“吾詞何如柳耆卿?”對曰:“柳屯田宜十七八女郎,按紅牙拍,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銅將軍鐵綽板,唱‘大江東去'。”言外褒彈,優人固是解人。(〔明〕毛晉《宋六十名家詞·樂章集跋》) 不愿穿綾羅,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黃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見,愿識柳七面。(〔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眾名姬春風吊柳七》)
以上僅供參考^_^
據本人研究柳詞多年經驗來看,柳永真正離開福建老家開始上京趕考是30歲左右的事情,第一次落榜,他還沒有表現出消極悲觀的情緒.
第二次落榜也只是發了牢騷.
我想雨霖鈴是寫于他40-50歲之間- -
他是1034才年中的進士,如果按他980年生來算,當時已經54歲了.
如果按987年來算,也有47歲了.
所以這詞大概是寫于1030年前后>_
以上僅僅為個人推論,錯了別怪我。
因為目前還沒哪個人知道真正時間( 除非這個人穿越時空去。)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雨霖鈴柳永多少歲寫,寫《雨霖鈴》的柳永的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