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你對柳永感情或形象的認識,在線等,謝謝各位親們
柳永——天性風流,才性高妙,由于父親柳宜身為降臣,所以科場上得意失意,眾紅裙爭相親近;他不屑與達官貴人相往來,只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樓,寄情風月,醉臥花叢,憐香惜玉,直把群妓當倩娘……他是最風流卻又最坎坷的一代詞壇高手。
柳永的詞大都是在“偎紅倚翠”生活中“淺斟低唱”的產物。個人最愛他的《雨霖鈴》,低斟淺唱間,表達離愁別緒。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他憐愛流落風塵的女子,感慨她們的身世,也算個江湖詞人,帶著悲憫和多情的心。
你可以說他偉大,因為他博愛著底層的人,你也可以說他無治國之才,留戀紅塵和男女感情糾葛,只懂風華雪月。但是,作為詞人,他是個好詞人。
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談談你對柳永感情或形象的認識,在線等,謝謝各位親們
柳永——天性風流,才性高妙,由于父親柳宜身為降臣,所以科場上得意失意,眾紅裙爭相親近;他不屑與達官貴人相往來,只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樓,寄情風月,醉臥花叢,憐香惜玉,直把群妓當倩娘……他是最風流卻又最坎坷的一代詞壇高手。
柳永的詞大都是在“偎紅倚翠”生活中“淺斟低唱”的產物。個人最愛他的《雨霖鈴》,低斟淺唱間,表達離愁別緒。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他憐愛流落風塵的女子,感慨她們的身世,也算個江湖詞人,帶著悲憫和多情的心。你可以說他偉大,因為他博愛著底層的人,你也可以說他無治國之才,留戀紅塵和男女感情糾葛,只懂風華雪月。但是,作為詞人,他是個好詞人。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談談柳永愛情詞的文化及與當時社會背景的關系
柳詠 簡介 柳永:生卒年不詳,原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縣)人,世稱柳屯田,因排行第七,亦稱柳七。
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并以“白衣卿相”自許。柳永是北宋一大詞家,在詞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擴大了詞境,佳作極多,許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調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實感人。他還描繪了都市的繁華景象及四時節物風光,另有游仙、詠史、詠物等題材。
柳永發展了詞體,留存二百多首詞,所用詞調竟有一百五十個之多,并大部分為前所未見的、以舊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調,又十之七八為長調慢詞,對詞的解放與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柳永還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他的詞講究章法結構,詞風真率明朗,語言自然流暢,有鮮明的個性特色。
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間口語寫作大量“俚詞”,下開金元曲。柳詞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樂美。
他的詞不僅在當時流播極廣,對后世影響也十分深巨,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詞家,有《樂章集》。 雨霖鈴 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以下是對《八聲甘州》的賞析 柳永《樂章集》存詞二百余首,大多綺靡感人,雖主觀意識濃重卻亦道出常人常理常情,一個效命于詞的文人,仕途多不得志,那得名于詞、得罪于詞,是多么喜憂參半。仁宗一句“且去填詞”,不得不變姓名,望鳳闋是何等悲慘,而“奉旨填詞柳三變”的自我解嘲,又是何其曠達、何其無奈、何其悲壯。
其“傳播四方”(《能改齋漫錄》)、“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葉夢得《避署錄話》)的廣為傳唱的歌曲,使柳永成為當時的流行歌壇的名人,也奠定了他在中國詞史上的地位——第一位專業詞人。 藝術屬于審美問題,所持標準惟美丑。
就柳永作品而言,美該是極致。《八聲甘州》全詞97字、雙調、八韻。
全詞如下: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妝樓永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桿處,正恁凝愁。
像柳永大多數描寫羈旅行役的作品一樣,本詞也是借秋景抒寫離人之愁緒,但在手法上卻與《雨霖鈴》諸詞的低回婉轉不同,顯得蒼涼悲壯。 柳永自己曾如是說:“念蕩子,終日驅馳,爭覺鄉關轉迢遞。”
|(《定風波》)此處所言“蕩子”該是自我定位了,與其“未遂風云便,爭不恣游狂蕩?”“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鶴沖天》)是一脈相承的,這一“蕩”字,道出屯田其人的狂放不羈和自我慰藉的無奈心態。“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鶴沖天》)只是一種無奈的自慰,看似豁達,其中孕含的該是一種悲涼和冷落。
他曾擁有的“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望海潮》)的宏圖大志,于今只有落寞和失望,與其說曾經的志向不如說現今的志趣,當一個不能兼濟天下的讀書人落魄時,或如“千古是非心,一夕漁樵話”(白樸《雙調·慶東原》)的白樸,放任山水林間,享受自然清風白云,淡泊名利,或如“醉入花叢宿,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韋莊《菩薩蠻》)的韋莊,流戀煙花巷中,倚紅偎翠,風流于世,柳永,屬于后者。 陸機在《文賦》中說:“詩緣情以綺靡。”
詞亦如是,柳永尤是為詞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鳳棲梧》)的人,加之無論仕途之阻隔還是鄉關之阻隔,均無法排遣他那種臥花處柳之中的綺靡。“綺靡”是一種溫柔,是一種幸福,卻也是一種無法排遣的苦痛。
《八聲甘州》綺靡中透出了悲壯。清秋時節,陰雨初霽,薄暮之中,江水湯湯,殘照映照冷落關河,更灑在登高遠眺之人的危樓:“鄉關何處?”一聲訊問,江水無語,唯有氣息將盡的物華,令人黯然神傷。
這樣的氛圍,這樣的環境,這樣的心情。沒有一種“有病呻吟”之“經典”精神難于道出其中的原委。
柳永詞之所以深得歌婦倡優的喜歡,不獨感懷頗深,亦包括了他是“有病呻吟”,這“病”既是他仕途多舛和官府之貶斥的根蒂,也是他長期深入民間了解下情的必然反映,他不會唱出高調,不會空談治國,即使如《望海潮》那樣的詞句亦頗多疑慮,這是必然;更是他性情的真實流露。于此,滿天暮雨后的冷落關河,不單是簡單的羈旅愁思,也不單是簡單的凄苦的個人情緒,其中蘊味不可棄去他孤獨的命運嘆惋。
目睹無言流水,連辛幼安也會不避婉約地寫出“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何等凄壯。 雖謂“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緲邈,歸思難收。”
卻包含了他深味的不幸,莫非只是一味地思故園情人?不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到底“何事”?恐非簡單二字,其間深藏了作者多少凄苦:“慘離懷,空恨歲晚歸期阻。
凝淚眼,杳杳神京路,斷鴻聲遠長天暮。”(《夜半樂》)豈不是一種。
那“神京路”不正是苦掩留的。
.《迷神引》宋.柳永 的內容感情
迷神引 宋·柳永 一葉扁舟輕帆卷。
暫泊楚江南岸。 孤城暮角,引胡茄怨。
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 煙斂寒林簇,畫屏展。
天際遙山小,黛眉淺。 舊賞輕拋,到此成游宦。
覺客程勞,年光晚。 異鄉風物,忍蕭索、當愁眼。
帝城賒,秦樓阻,旅魂亂。 芳草連空闊,殘照滿。
佳人無消息,斷云遠。 詞作鑒賞 這首《迷神引》是柳永五十歲后宦游各地的心態寫照,是一首典型的羈旅行役之詞。
這首詞深刻地反映了柳永的矛盾心理,特別是作為一名不得志的封建文人的苦悶與不滿,有一定的思想意義。 詞起句寫柳永宦游經過楚江,舟人將風帆收卷,靠近江岸,作好停泊準備。
“暫泊”表示天色將晚,暫且止宿,明朝又將繼續舟行。從起兩句來看,詞人一起筆便抓住了“帆卷”、“暫泊”的舟行特點,而且約略透露了旅途的勞頓。
可見他對這種羈旅生活是很有體驗的。繼而作者以鋪敘的方法對楚江暮景作了富于特征的描寫。
“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描寫的是:傍晚的角聲和笳聲本已悲咽,又是從孤城響起,這只能勾惹羈旅之人凄黯的情緒,使之愈感旅途的寂寞了。“暮角”與“胡笳”定下的愁怨情調籠罩全詞。
接著自“水茫茫”始描繪了茫茫江水,平沙驚雁,漠漠寒林,淡淡遠山。這樣一幅天然優美的屏畫,也襯托出游子愁怨和寂寞之感。
上片對景色層層白描,用形象來表達感受,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下片起兩句直接抒發宦游生涯的感慨,接下來將這種感慨作層層鋪敘。
旅途勞頓,風月易逝,年事衰遲,是寫行役之苦:“異鄉風物”,顯得特別蕭索,是寫旅途的愁悶心情;帝都遙遠,秦樓阻隔,前歡難斷,意亂神迷,是寫傷懷念遠的情緒。詞人深感“舊賞”與“游宦”難于兩全,為了“游宦”而不得不“舊賞輕拋”。
“帝城”指北宋都城汴京,“秦樓”借指歌樓。這些是詞人青年時代困居京華、留連坊曲的浪漫生活的象征。
按宋代官制,初等地方職官要想轉為京官是相當困難的,因而詞人看來,帝城是遙遠難至的。宋代不許朝廷命官到青樓坊曲與歌妓往來,否則會受到同僚的彈劾,于是柳永便與歌妓及舊日生活斷絕了關系。
故而詞人概嘆“帝城賒,秦樓阻”。 “芳草連空闊,殘照滿”是實景,形象地暗示了賒遠阻隔之意;抒情中這樣突然插入景語,敘寫富于變化而生動多姿。
結句“佳人無消息,斷云遠”,補足了“秦樓阻”之意。“佳人”即“秦樓”中的人,因種種原因斷絕了消息,舊情象一片斷云隨風而逝。
從這首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仕途的厭倦情緒和對早年生活的向往,內心十分矛盾痛苦。可以說,這首《迷神引》是柳永個人生活的縮影:少年不得志,便客居京都,流連坊曲,以抒激憤;中年入仕卻不得重用,又隔斷秦樓難溫舊夢,心中苦不堪言。
苦不堪言卻偏要言,這首詞上片言“暫泊”之愁,下片道“游宦”之苦。大肆鋪敘中見出作者心中真味,可謂技巧嫻熟,意蘊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