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贈秀才入軍》古詩詞的譯文
贈秀才入軍(其十四)
嵇康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流磻平皋,垂綸長川。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釣叟,得魚忘筌。郢人逝矣,誰與盡言。
譯文:
將車徒止息在生長著蘭草的園圃,牽著馬在華山喂草。在水邊的平地射著箭,
在河流釣著魚。
用目光追隨著高飛的鴻雁,手中彈動著虞舜創制的五弦琴。順乎本性、無所拘束地活動于天地之間,一心探求“太玄”即自然之道。
贊稱著漁翁(莊子)捕到了魚,忘掉了筌(捕魚的工具)。郢人已經死了,誰還會對你暢所欲言。
2.求嵇康 《四言贈兄秀才入軍詩》的翻譯
哪一首?
一般是第十四首,那首最為出名
原文:息徒蘭圃。秣馬華山。流磻平皋。垂綸長川。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釣叟。得魚忘筌。郢人逝矣。誰與盡言。
翻譯:
將車徒止息在生長著蘭草的園圃,牽著馬在華山喂草。在水邊的平地射著箭,
在河流釣著魚。
用目光追隨著高飛的鴻雁,手中彈動著虞舜創制的五弦琴。順乎本性、無所拘束地活動于天地之間,一心探求“太玄”即自然之道。
贊稱著漁翁(莊子)捕到了魚,忘掉了筌(捕魚的工具)。郢人已經死了,誰還會對你暢所欲言
“秀才”,即嵇康的哥哥嵇喜,嵇喜字公穆,曾經舉秀才,是個熱衷名利“凡俗之士”。據《民說新語·簡傲》記載,他去拜訪阮籍,曾遭到阮的白眼;嵇康的另一位朋友呂安還曾在他的門上題以“鳳”字,譏之為“凡鳥”。嵇康與這位哥哥盡管志趣迥然有別,仍對他懷有深厚的手足之情;因而,當嵇喜為進一步投靠司馬氏、求取功各富貴而從軍時,嵇康寫了十九首詩贈給他,抒寫傷別之情,同時也苦苦諷勸他重新選擇人生道路。本詩是其中第十四首。
“息徒蘭圃”,謂將車徒止息在生長著蘭草的園圃。屈原《離騷》中云:“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兮止息。”作者在此巧妙而又含蓄地化用屈原詩意,希望嵇喜乘迷途不遠,及早悔悟,改弦更張。“秣馬華山”,用周武王滅商后“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尚書·武成》)的典故明確地勸說嵇喜離開軍中。“流磻平皋,垂綸長川。”古人射獵常以生絲做繩系于箭上,而于繩上加系石塊、稱之為“磻”,)“流磻”,即射箭。兩句詩使人聯想起東漢文學家張衡在《歸田賦》中描寫的“仰飛纖繳,俯釣長流。”這種隱居田園、盡情漁獵的生活是詩人為嵇喜設計的今后的生活道路。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用目光追隨著高飛的鴻雁,手中彈動著虞舜創制的五弦琴。兩句詩生動形象地表現出隱者高雅飄逸的情致,流露出詩人對自由的向往和對圣君的追慕,僅僅八個字卻能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因而清王士禛曾盛贊其“妙在象外”、“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緊承上文進一步渲染隱居的情趣,寫隱者順乎本性、無所拘束地活動于天地之間,一心探求“太玄”即自然之道。以上四句把隱居生活描寫得如此超凡脫俗、自在逍遙,超出現實的可能,是為了反襯官場的黑暗、不自由,以打動嵇喜。當然也借以寄托詩人自己的理想。
“嘉彼釣叟,得魚忘筌。”“釣叟”指道家的祖師莊子。《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筌”是捕魚的工具,捕到魚就不再需要,如同“言”是達意的工具,領悟了“意”就不再需要一樣。詩人在此贊賞莊子這段話,實質上是希望嵇喜領會自己詩中(即言中)所深含的意,成為“忘言之人”,與自己心氣相通,走共同的道路。
“郢人逝矣,誰與盡言?”《莊子·徐無鬼》篇有一則寓言說曾有一位郢人將白灰涂在鼻子上,叫匠石用大斧削去。匠石揮斧成風,削盡了白土而郢人的鼻子毫未損傷,臉色也絲毫不變。郢人死后,匠石的絕技再也無法表演,因為再也找不到相同的合作者。作者深知嵇喜迷戀功名利祿之深,預想到他自己發自內心的勸諭未必能夠理解,運用“郢人代堊”的典故表達這種擔心、傷感之情。而后來嵇喜在答詩中表示,“都邑可優游,何必棲山原。”果然明確拒絕了嵇康的勸告。
本篇運用了較多的典故,詩意較為曲折隱晦,然而如上所析,畢竟有脈絡可尋,不至于“歸趣難求。”組詩第一首中有云:“烏盡良工藏,謀極身心危。吉兇雖在己,世路多{山僉}峨,安得反初服,抱玉寶六奇。逍遙游太清,攜手常相隨。”與本篇題旨相近而較顯豁。兩篇可以并讀,相互發明。
魏晉間的四言詩,多模仿《詩經》,嵇康所作,運思寫心,皆能獨出機杼,造語不尚雕飾而自有一種豪壯清麗,“無一點塵俗氣”。(黃庭堅語)本篇堪稱他的代表作,典型地反映出這些特點。
3.嵇康<<贈秀才從軍>>譯文
贈秀才入軍十九首選二
嵇康
良馬既閑,①
麗服有暉。
左攬繁弱,②
右接忘歸。③
風馳電逝,
躡景追飛。
凌厲中原,④
顧盼生姿。
【作者】
223-262,字叔夜。譙郡銍(今安徽宿縣)人。“竹林七賢”之一。曾任中散
大夫,世稱“嵇中散”。崇尚老莊,對司馬氏采取不合作態度,頗招忌恨,終
為司馬氏借故殺害。嵇康詩文俱佳,散文尤為出色。有《嵇中散集》十卷行世。
【注釋】
①閑:熟習。 ②繁弱:古良弓名。 ③忘歸:矢名。 ④凌厲:奮行直前貌。
【品評】
《贈秀才入軍》詩共十九首,是詩人寄贈其兄嵇喜的。本篇原列第九。詩
歌以雄健有力的筆調勾勒了一位戎裝騎射的武士,他騎著良馬,身披鎧甲,左
手攬弓,右手搭箭,風馳電掣般地奔馳在廣闊的原野上……。最后二句則正面
刻畫其兄的神態:他氣概非凡,直欲凌厲山河;他顧盼生輝,神采飛揚。——
詩中沒有一句寫及詩人的感情,但詩人把其兄人軍后的情形想象得那么逼真,
關切之情自在不言之中了。
4.嵇康的《送兄秀才入軍詩》全詩及意思分別是什么
1.《送兄秀才入軍詩》嵇康
良馬既閑,麗服有暉。左攬繁弱,右接忘歸。
風馳電逝,躡景追飛。凌厲中原,顧盻生姿。
2.翻譯:
一位戎裝騎射的武士,他騎著訓練有素的寶馬,身披華麗堅硬鎧甲,左 手攬著繁弱弓,右手搭著忘歸箭,風馳電掣般地奔馳在廣闊的原野上,追得上一掠即逝的影子,趕得上飛行的鳥兒。他氣概非凡,直欲凌厲山河;他顧盼生輝,神采飛揚。
賞析:
用簡明暢快的四言勾勒出生動鮮明的畫面。在《詩經》中的作品多用比興,然而比興只是手段,是為了引起主題,詩旨才是關鍵。然而,嵇康的創作,通篇皆是描寫之辭,刻畫禽鳥優游俯仰之狀,仿佛正在展開的畫卷,卻無一語涉及詩人的本意。這在傳統的四言詩歌中式很少見的。
作者簡介:
嵇康(224--263)三國魏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字叔夜,譙郡铚(今安徽濉溪縣臨渙鎮)人。“竹林七賢”之一,與阮籍齊名。嵇康與魏宗室通婚,曾任中散大夫。他崇尚老莊道學,著有《養生論》。山濤投靠司馬氏后任吏部尚書,勸嵇康出仕,嵇康寫《與山巨源絕交書》加以拒絕。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古詩詞網嵇康贈秀才入軍(《贈秀才入軍》古詩詞的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