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級下語文古詩賞析(人教版)
七年級下冊古詩詞賞析 山中雜詩 吳均 山際見來煙①,竹中窺落日②。
鳥向檐③上飛,云從窗里出。 注釋 ①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②窺(kuì):從縫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一句:山際見來煙, 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際:邊際。
○以“見”寫存 山峰上繚繞著陣陣的嵐氣云煙, 現,靈動了景色,增添了人氣。 二句:竹中窺落日。
窺:從縫隙或隱蔽處偷看。○“窺”呼應了前一句的 竹林的縫隙里灑落下夕陽的余暉 “見”,生動地再現了夕陽余暉疏朗地灑落竹林的情景。
三句:鳥向檐上飛, 向:從,在。 檐:屋檐。
○用“向”不用“于”,借詞 鳥兒歡快地在屋檐上飛來飛去, 的多義性所帶來的暗示,激活了讀者的想象,豐富了詩 意的表達。 四句:云從窗里出。
○這正是山居不可思議的神奇景象。本有的突兀感在前 白白的云兒竟然從窗戶里飄了出來。
三個詩句的鋪墊下,自然熨帖,不露半點神來的痕跡。 譯文: 山邊飄來的煙靄,從竹林的縫隙里看到落日。
鳥兒向屋檐上飛著,遠遠看去天邊的云氣好象是從窗里流出來的一樣 題解: 本篇是《山中雜詩》的三首之一。是寫山居環境的幽靜,表現了閑適的心情。
沈德潛說它“四句寫景,自成一格”。 山中雜詩 映入眼簾的——是暮色里藹藹的山嵐,陷入竹隙的——是落如緩緩的畫卷。
鳥兒悠閑地飛向人家的房檐,從窗口緩緩飄出的是一絲淡淡的云嵐。 賞析一: 這四句寫景的小詩,自成一種格調。
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哪”三字一氣連讀,在我們眼前,就會展現出一幅絕妙的圖畫,就會響起一曲優美的樂章。杜甫《絕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放眼四望,觸處生情,將不同的景物組合起來,用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
用的就是這種格調。 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這首小詩總共四句。
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 詩中寫到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并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至于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復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無《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這里,象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么氣力去刻畫和涂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
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 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
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作者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處在于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情是抿合無間、融為一體的。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
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征的風格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見,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
詩的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心性和所寫景物的內在素質相 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詩人在我與物會、情與景合之際,就可以如司空圖 《詩品?自然篇》中所說,“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進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鈞”的藝術天地。
當然,這里說“俯拾即是”,并不是說詩人在取材上就一無選擇,信手拈來;這里說“著手成春”,也不是說詩人在握管時就一無安排,信筆所之。詩中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與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凈的環境原本一致;詩中抒寫自我情懷,選擇了彈琴與長嘯,則取其與所要表現的那一清幽澄凈的心境互為表里。
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寫此景,寫此事,自有其醞釀成熟的詩思。更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則是以聲響托出靜境。
至于詩的末句寫到月來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韻關系倒置句。
2.人教版七年級下學期語文課后十首古詩及賞析
【山中雜詩】
吳均 (南朝)
山際見來煙,
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
云從窗里出。
【竹里館】
王維 (唐)
體裁:五絕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
體裁:七絕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唐)
體裁:七絕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逢入京使】
岑參 (唐)
體裁:七絕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滁州西澗】
韋應物(唐)
體裁:七絕
類別:山水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唐)
體裁:七絕
岐王宅里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唐)
體裁:五絕
蒼蒼竹林寺,
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
青山獨歸遠
【約客】
趙師秀(宋)
體裁:七絕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
【論詩】
趙翼(清)
體裁:七絕
李杜詩篇萬人傳,
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
3.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課后古詩賞析名句
略舉幾例: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賞析:表面的意思是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里的豪情,有志干一番事業的人,雖然到了晚年,但一顆勃勃雄心永不會消沉。
說明人在年老的時候仍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賞析:孟浩然深深為農莊生活所吸引,于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淡淡兩句詩,故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然紙上了。這不禁又使人聯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斗。”杜詩田父留人,情切語急;孟詩與故人再約,意舒詞緩。杜之郁結與孟之恬淡之別,從這里或許可以窺見一些消息吧。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
賞析:這兩句詩從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評歌女,而實際上是詩人有感于晚唐國事衰微、世風頹靡的現狀,批評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國之將亡的統治者。“猶唱”二字意味深長,巧妙地將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聯系起來,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
4.人教版七年級下學期語文課后十首古詩及賞析
【山中雜詩】 吳均 (南朝)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竹里館】 王維 (唐)體裁:五絕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 體裁:七絕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唐)體裁:七絕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逢入京使】 岑參 (唐)體裁:七絕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滁州西澗】 韋應物(唐)體裁:七絕 類別:山水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唐)體裁:七絕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唐)體裁:五絕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約客】 趙師秀(宋)體裁:七絕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論詩】 趙翼(清)體裁:七絕 李杜詩篇萬人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5.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課后古詩賞析名句
略舉幾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賞析:表面的意思是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里的豪情,有志干一番事業的人,雖然到了晚年,但一顆勃勃雄心永不會消沉。
說明人在年老的時候仍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賞析:孟浩然深深為農莊生活所吸引,于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淡淡兩句詩,故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然紙上了。
這不禁又使人聯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斗。”杜詩田父留人,情切語急;孟詩與故人再約,意舒詞緩。
杜之郁結與孟之恬淡之別,從這里或許可以窺見一些消息吧。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
賞析:這兩句詩從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評歌女,而實際上是詩人有感于晚唐國事衰微、世風頹靡的現狀,批評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國之將亡的統治者。“猶唱”二字意味深長,巧妙地將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聯系起來,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
6.七年級下冊語文 十首古詩的解析
1.《山中雜詩》吳均
山峰上繚繞著陣陣的嵐氣云煙
竹林的縫隙里灑落下夕陽的余暉
鳥兒歡快地在屋檐上飛來飛去
白白的云兒竟然從窗戶里飄了出來。
山中雜詩 吳均
山際見來煙①,竹中窺落日②。
鳥向檐③上飛,云從窗里出。
[注釋]
①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②窺(kuì):從縫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這四句寫景的小詩描寫了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自成一種格調。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哪”三字一氣連讀,在我們眼前,就會展現出一幅絕妙的圖畫,就會響起一曲優美的樂章。杜甫《絕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放眼四望,觸處生情,將不同的景物組合起來,用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用的就是這種格調。】
2.《竹里館》王維
注解: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長嘯:長聲呼嘯。
韻譯:
月夜,獨坐幽靜的竹林子里,
間或彈彈琴,間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靜幽深,無人知曉,
卻有明月陪伴,殷勤來相照。
評析: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
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
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
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
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
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3.《峨眉山月歌》李白
在一個秋高氣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詩人乘著小船,從清溪驛順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個好朋友一樣,陪伴著詩人。但在從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總被兩岸的高山擋住,使詩人思念不已。
4.《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譯文
陣陣悠揚的笛聲,從誰家中飄出?
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聽到哀傷的《折楊柳》,
能不勾起思鄉之情嗎?
5.《逢入京使》岑參
譯文:
回頭東望故園千里,路途遙遠迷漫;
滿面龍鐘兩袖淋漓,涕淚依然不干。
途中與君馬上邂逅,修書卻無紙筆;
唯有托你捎個口信,回家報個平安。
6.《滁州西澗》韋應物
譯文:
我憐愛生長在澗邊的幽草,
澗上有黃鸝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著夜雨地涌來,
渡口無人船只隨波浪橫漂。
7.《江南逢李龜年》杜甫
譯文
在岐王的府中時常見到您的身影,
在崔九堂附近數次聽到您的歌聲。
而今正好是江南風景如畫的時候,
在這百花凋謝的時節又遇見了您。
8.《送靈澈上人》劉長卿
譯文
蒼翠山林中的竹林寺,
遠遠傳來晚鐘的聲音。
背著斗笠,披著夕陽的余輝,
獨自向青山歸去。
9.《約客》趙師秀
譯文
一個梅雨綿綿的夜晚,
鄉村池塘中傳來陣陣蛙鳴。
等候朋友如約來下棋已過半夜,
無聊地敲著棋子,燈灰震落在棋枰上。
10.《論詩》趙翼
譯文
李白杜甫的詩篇,萬人傳誦習研
時至今日,已經感到不新鮮
每個時代都會有杰出人才交替出現
各自主導文壇生機勃勃幾百年
參考資料:Google
7.求人教版七年級下語文課外古詩比較詳細的鑒賞
部分屬詳寫,由景生情,因情明志。
“夾岸高山”六句,從視覺角度來觀察、描寫富春江兩岸險峻的高山。尤其是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文句顯得生動活潑,使高山得以化靜為動,使奇山形象具體、饒有情趣。
“泉水激石”六句,則從聽覺的角度來摹擬、傳達山上泉響、鳥鳴、蟬叫、猿嘯等各種美妙動聽的聲音,簡直就匯成了一支優美和諧的大自然交響曲!遠離了塵囂,淡泊了名利,又置身于如此生機勃發的勝境,于是,在“鳶飛戾天者”四句,作者情不自禁發出這樣的感慨:那些一心為名利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雄奇的山峰,也就會平息他們那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那些整天為世俗事務忙碌的人,看到這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作者借景巧妙生發感慨,既渲染了奇峰幽谷的巨大魅力,又抒發了對黑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極大蔑視,也流露了對美好大自然的無限熱愛與向往。
作者不愿再多想官場的丑惡,于是在“橫柯上蔽”四句,以描寫所見“橫柯”、“疏條”之景結束全文。這四句通過描繪明暗交替的近景,給作品增添了清幽淡雅的色彩,作者安樂山林、消極遁世之心可見一斑。
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語言清新優美,文字簡練利落;文章條理分明,表現角度多樣;寫景狀物生動逼真,抓住特征寓情于景。文中所繪景致優美,意境幽遠,尤其是多種感官的調動,讀來使人如臨其境,令人悠然神往。
文中句式齊整,以四言為主,多用工整的對偶,又間以六言,使文句整飭勻稱,節奏疏宕諧婉,語意轉折靈活。細細品讀,韻味十足。
吳均還工于寫景,如一首常為人們傳誦的寫景小詩: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_____《山中雜詩三首》 這首小詩經單純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儼然是一幅絕妙的寫生畫。
竹里館 獨坐幽篁①里,彈琴復長嘯②。深林③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注釋】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⑵嘯(xiào):長聲呼嘯。
魏晉名士稱吹口哨為嘯。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與“獨坐”對應。 【譯文】 月夜,獨坐幽靜的竹林子里,間或彈彈琴,間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靜幽深,無人知曉,卻有明月陪伴,殷勤來相照。[3] 【作品鑒賞】 《竹里館》是唐代大詩人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創作的一首五絕。
此詩寫山林幽居情趣,屬閑情偶寄,遣詞造句簡樸清麗,表現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是詩人生活態度以及作品特點的絕佳表述。這首詩寫了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這首小詩總共四句。
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且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
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靜人寂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這首詩同樣表現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
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所以后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這里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象力。
全詩的格調幽靜閑遠,仿佛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致全部融為一體了。 詩中寫到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并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至于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復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這里,象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么氣力去刻畫和涂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
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 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
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作為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處在于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
8.七年級語文下冊的所有 課外古詩詞背誦 的內容及賞析
山中雜詩 (南朝) 吳均 山際①見來煙, 竹中窺②落日。
鳥向檐③上飛, 云從窗里出。 ①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②窺(kuī):從縫隙中看。 ③檐(yán):屋檐,房檐。
翻譯 山峰上繚繞著陣陣的嵐氣云煙 竹林的縫隙里灑落下夕陽的余暉 鳥兒歡快地在屋檐上飛來飛去 白白的云兒竟然從窗戶里飄了出來。 賞析 這首小詩經單純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儼然是一幅絕妙的寫生畫。
它是《山中雜詩》的三首之一。是寫山居環境的幽靜,表現了閑適的心情。
沈德潛說它“四句寫景,自成一格”。 賞析一: 這四句寫景的小詩,自成一種格調。
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氣連讀,在我們眼前,就會展現出一幅絕妙的圖畫,就會響起一曲優美的樂章。杜甫《絕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放眼四望,觸處生情,將不同的景物組合起來,用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
用的就是這種格調。 賞析二: 詩歌描寫的是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房檐上飛,云彩竟然從窗里飄出來。
此幽居蕩盡了人間的塵滓,隨意而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愜意閑適的心情。 全詩不過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離“山中”的主題。
煙嵐彌漫著山谷,在山峰間飄來蕩去,這正是幽靜深邃的山中所常見的現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間隙中窺見其脈脈的斜暉,由此可見竹林的茂密青蔥,山間的幽趣在首兩句中已曲曲傳出。
屋檐上的飛鳥來來往往,白云穿窗而過,都說明詩人所居之處地勢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鳥時時棲息于其檐前屋后,體現了山居的清靜超脫,遠離塵囂。 沈德潛說此詩:“四句寫景,自成一格。”
意謂這首小詩將所有的筆墨都集中在寫景上,與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結構不同,開了一種新的格式。其實,這四句中雖句句是景,卻時時有人在其中,如前兩句中的“見”和“窺”,都說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寫之景只是人所見之景,并不是純客觀的描繪。
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寫景中已暗示了詩人的山居之樂,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見。
吳均是寫山水的高手,這四句小詩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觀察角度的選擇得當。“煙”是由“山際”所見,“落日”是由竹中所見,“鳥”在檐上,“云”從窗出,這樣,就不同與尋常的寫山嵐、落日、鳥和云,而帶上了詩人山居所見的主觀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義。
就象是攝影,攝取同一物象,卻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幀成功的作品,總是能取新穎巧妙的角度,攝出景物的特征與情趣,吳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竹里館(唐)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嘯:嘬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 類似于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與“獨坐”相應,意思是說,獨坐幽篁,無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來相照。 翻譯: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邊彈著琴一邊又長嘯。
深深的山林中無人知曉, 皎潔的月光從空中映照。 賞析(一)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
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
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這首詩同樣表現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
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
所以后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
這里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象力。全詩的格調幽靜閑遠,仿佛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致全部融為一體了。
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
詩中寫到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并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
至于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復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無《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里,象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么氣力去刻畫和涂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部編七年級下語文古詩詞賞析(七年級下語文古詩賞析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