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有關道德的詩經,論語句子
額 道德:《列女操》唐. 孟郊
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
貞女貴徇夫,舍生亦如此。
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這是一首頌揚貞婦烈女的詩。以梧桐偕老,鴛鴦雙死,比喻貞婦殉夫。表達詩人堅守節操,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之品行。不過它是維護封建禮教道德的,是屬于封建,應予批判。
論語: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為 人 謀 而 不 忠 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0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13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望采納!!!!!!
2.有關于道德的詩,最好出自《詩經》,朗誦,急
《小雅·甫田之什·裳裳者華》贊美君子的美德
裳裳者華,其葉湑兮。我覯之子,我心寫兮。我心寫兮,是以有譽處兮。
裳裳者華,蕓其黃矣。我覯之子,維其有章矣。維其有章矣,是以有慶矣。
裳裳者華,或黃或白。我覯之子,乘其四駱。乘其四駱,六轡沃若。
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維其有之,是以似之。
[題解]
周天子贊美諸侯才德兼備,車馬美盛,無所不宜。
[注釋]
1、裳裳:花豐盛貌。
2、湑(xǔ):茂盛貌。《毛傳》:“裳裳,猶堂堂也。湑,盛貌。”
3、覯(gòu):遇見。《鄭箋》:“覯,見也。之子,是子也。” 《集傳》:“則其心傾寫而悅樂之矣。”
4、譽處:安樂。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五:“譽處,安處也。”
5、蕓:花葉發黃貌。
6、有章:有才華。《集傳》:“章,文章也。有文章,斯有福慶矣。”
7、駱(luò):黑鬃的白馬。
8、沃若:威儀之盛。
9、“左之”四句:《毛傳》:“左陽道,朝祀之事;右**,喪戎之事。” 《通釋》:“左之右之,宜從錢澄之(《間詩詩學》)說,謂左輔右弼。”
10、似:《毛傳》:“似,嗣也。” 《正義》:“此二德者,我先人維其并能有之,是以先王使其子孫嗣之。”
[參考譯文]
花兒朵朵多鮮明,葉兒青青真茂盛。我今見到這個人,心里實在很高興。心里實在很高興,有個安樂好家庭。
花兒朵朵多輝煌,顏色鮮艷似金黃。我今見到這個人,服飾華美有文章。服飾華美有文章,從此喜慶得吉祥。
色彩鮮明朵朵花,有黃有白都不差。我今見到這個人,駕著黑鬣白色馬。駕著黑鬣白色馬,六條韁繩有光華。(鬣:音列liè)
任職左輔主朝政,君子才德無不勝。任職右弼掌戎兵,君子有德有才能。君子有德有才能,祖宗事業得繼承。
《國風·曹風·鸤鳩》贊美淑人君子
鸤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鸤鳩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帶伊絲。其帶伊絲,其弁伊騏。
鸤鳩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鸤鳩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是國人,胡不萬年。
[題解]
稱頌賢人。
[注釋]
01、鸤(shī)鳩:布谷鳥
02、其子:指布谷鳥的雛鳥
03、儀:言行,一說儀容、態度
04、一:堅定、始終如一
05、結:固定、凝結不散
06、帶:佩帶
07、伊:是
08、弁(biàn):皮帽
09、騏(qí):青黑色的馬,此指質地或花色
10、忒(tè):差錯
11、正:端正,榜樣,或說為長官
12、是:這個
13、四國:四個國家,或指四鄰,此句意說“是周邊四國的榜樣”
14、胡不萬年:為什么不能萬壽無疆
3.在兩千多年前成書的《詩經》中,就已經提出“夙夜在公”(意思是從
(1)①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
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從兩干多年前提出的“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再到今天中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都體現著一種“為公”的思想和理念。
這既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基本特征不變的特點,又體現了傳統文化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②文化的發展既要繼承傳統,又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當代中國**提出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既是對傳統文化“為公”思想的繼承,同時又是對傳統文化的發展,賦予了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內涵。(2)①文化發展的實質在于創新。
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文化創新是文化繼承的必然要求。
②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文化創新的作用,既表現為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又表現為不斷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3)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因此,文化創新必須立足于實踐,在當代就要立足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走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的道路。②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把握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③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大膽吸收世界上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為我所用。
④文化發展要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既要反對那種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又要反對那種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略。
4.《詩經》三百篇的思想內容,大致可分哪些方面
《詩經》的內容 《詩經》中的詩歌,可以確定具體寫作年代的不多。
大致地說,《頌》和《雅》產生年代較早,基本上都在西周時期;《國風》除《豳風》及“二南”的一部分外,都產生于春秋前期和中期。就詩歌的性質來說,《雅》、《頌》基本上是為特定的目的而寫作、在特定場合中使用的樂歌,《國風》大多是民歌。
只是《小雅》的一部分,與《國風》類似。但必須指出:我們在這里說的“民歌”,只是一種泛指;其特點恰與上述《雅》、《頌》的特點相反,是由無名作者創作、在社會中流傳的普通抒情歌曲。
大多數民歌作者的身份不易探究清楚。假如以詩中自述者的身份作為作者的身份,則既包括勞動者、士兵,也包括相當一部分屬于“士”和“君子”階層的人物。
“士”在當時屬于貴族最低的一級,“君子”則是對貴族的泛稱。此外仍有許多無法確定身份的人物。
所以只能大致地說,這種民歌是社會性的群眾性的作品。 由于詩歌的性質不同,其描述的內容也相應有所不同。
下面,我們分別選擇若干重要的類型加以介紹。 《頌》詩主要是《周頌》,這是周王室的宗廟祭祀詩,產生于西周初期。
除了單純歌頌祖先功德而外,還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際向神祈求豐年或秋冬之際酬謝神的樂歌,反映了周民族以農業立國的社會特征和西周初期農業生產的情況。如《豐年》中唱道: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
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在豐收的日子里,人們興高采烈而又隆盛地祭祀先人,希望他們賜給更多的福分。
而《噫嘻》則描繪了大規模耕作的情形:噫嘻成王,既昭假爾,率時農夫,播厥百谷。駿發爾私,終三十里。
亦服爾耕,十千維耦。在廣闊的田野上,數萬名農夫同時勞動,這是何等壯觀的場面!同時我們也會想到:在這種強大有力的集體活動中,個人的存在價值是很容易被忽視、被抹殺的。
這是在那一特定的歷史階段和經濟條件下必須付出的代價。 《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五篇是一組周民族的史詩,記述了從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到周王朝的創立者武王滅商的歷史。
其產生的年代大致也在西周初期。《生民》敘述后稷的母親姜嫄禱神求子,后來踏了神的腳印而懷孕,生下了后稷,不敢養育,把他丟棄,后稷卻歷難而不死:“誕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誕置之平林,會伐平林。誕置之寒冰,鳥覆翼之。
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實覃實訏,厥聲載路。”
這段描寫,表現了后稷的神話色彩。后稷長大以后,發明了農業,所種的莊稼都非常茂盛。
后來他在有邰(今陜西武功西南)成家立業,建立了周民族的基礎,而他自己就成了周民族的始祖和農業之神。這首帶有神話和傳說色彩的詩歌,反映了周民族的發生觀念和歷史觀念,以及以農業立國的社會特征。
《公劉》敘述后稷的曾孫公劉率領部族從有邰遷徙到豳(今陜西旬邑縣、彬縣一帶),在豳開辟土地,建屋定居的歷史。其中寫周人在公劉帶領下剛到豳地住下時的情景是:“京師之野,于時處處,于時廬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
一派歡歌笑語的景象,很是傳神。和《生民》相比,公劉身上已經沒有了神話色彩,而完全是一個歷史人物。
《綿》敘述了公劉的十世孫,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從豳遷徙到岐下(今陜西岐山)直到文王受命為止的歷史,其中寫古公亶父從豳遷徙到岐下,同姜女結婚,在岐下筑室定居,從事農業生產,大修宗廟宮室,委任官吏,然后建立國家,消滅夷人,最后是文王受命。敘事條理分明,結構嚴謹,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其中寫建筑場面時,用了許多象聲詞,很有氣氛:“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鼛鼓弗勝。”那盛土、倒土、搗土、削土的聲音,把巨大的鼓聲都掩蓋住了。
以上三首史詩,敘述了周文王出現以前的周民族的歷史,大概是西周初年王朝的史官和樂師利用民間傳說寫成的。此外,《皇矣》從太王、太伯、王季敘述到文王的伐密伐崇,《大明》從文王出生敘述到武王伐紂,都記載了周民族的開國歷史,大抵也是出于史官和樂師手筆。
除了西周前期的《大雅》中的這些史詩之外,在西周后期的《小雅》中也有一些史詩性的敘事詩,如《出車》記周宣王時南仲的征伐玁狁,《常武》寫周宣王親征徐夷,《采芑》、《六月》記周宣王時同蠻荊和玁狁的戰爭等等。如果把這些詩篇有次序地排列起來,那末,西周以前及西周時期的歷史就可以理出一條線索來了。
這些史詩作為敘事之作,其長處在于簡明而有條理。但由于其寫作目的主要在于記述史實(包括被當作史實的傳說)和頌揚祖先,故于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不甚重視。
而且在《詩經》里面,敘事詩并不多,主要就是以上這些。可見從《詩經》起,就顯示出中國詩歌不太重視敘事詩的傾向。
西周后期至平王東遷之際,由于戎族的侵擾,諸侯的兼并,統治秩序的破壞,形成社會的劇烈動蕩。《大雅》、《小雅》中產生于這一時期的詩,有很多批評政治的作品,均出于士大夫之手。
這大概就是古籍中所說的“公卿至于列士獻詩”(《國語·周語》)。在這一類詩中,有些作者對統治階層內部秩序的混亂和不公正現象提出了。
5.有關詩經中的文化知識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①。(一章)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②。(二章)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③。(三章) ①毛傳:“姝,美色也。
俟,待也。”朱熹曰:“靜者,閑雅之意。
城隅,幽僻之處。不見者,期而不至也。
”馬瑞辰曰:“《說文》:‘隅,陬也。’《廣雅》:‘陬,角。
’是城隅即城角也。”“詩人蓋設為與女相約之詞。”
按城角較城垣高且厚,故其下僻靜,宜為期會之所也。 ②孌,毛傳曰“美色”;煒,“赤貌”。
③毛傳:“荑,茅之始生也。”鄭箋:“洵,信也:茅,絮白之物也。
”朱熹曰:“牧,外野也。歸,亦貽也。”
“言靜女又贈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異,然非此荑之為美也,特以美人之所贈,故其物亦美耳。” 《靜女》是一首很美的詩,意思并不深,卻最有風人之致。
但是因為詩里有了城隅,有了彤管,解詩者便附會出后宮,牽纏出女史,引申出許多與詩毫不相干的故事。 如果把歷來解釋《靜女》的意見裒為一編,題作“《靜女》外傳”,或者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序稱:“《靜女》,刺時也。衛君無道,夫人無德。”
朱熹反序,曰:“此淫奔期會之詩也。”呂祖謙遵序,曰:“此詩刺衛君無道,夫人無德,故述古賢君賢妃之相與。”
林岜的說法則頗含幽默:“自其邪者而觀之,則此詩皆相悅慕之辭也。 自其正者而觀之,則此詩乃禮法之意也。”
明人韋調鼎說:“此民間男女相贈之辭。序以為刺時,歐陽公謂當時之人皆可刺,于本文尚有間矣。
毛鄭泥‘靜’字,又不解‘彤管’之意,強附為宮壺女史之說。張橫渠、呂東萊又曲為之解,皆以辭害意矣。
鄭、衛男女相謔之詩頗多,而拘拘指為刺其君上,何異癡人說夢也。 ”比后來清人的許多說法倒還明白得多。
關于《靜女》的紛爭一直持續著,“彤管”的文章且越做越大。不過借用清人蔣紹宗的所謂“讀詩知柄”,則可以認為《靜女》之“詩柄”不在“貽我彤管”,卻在“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詩寫男女之情,自無疑義,卻不必牽扯“女史”,也不必指為“民間”。 后世所謂的“民間”與先秦之“民間”并非一個概念,或者干脆說,先秦尚不存在后世所說的那樣一個“民間”。
“曰‘靜女’者,亦其人私相愛慕之辭耳”(劉始興),適如《召南·野有死庸》之稱“吉士”。“愛而不見”之“愛”,或援三家詩,以為是“荽”的假借字,即訓作“隱蔽”,但詩中似乎沒有這樣的曲折。
《小雅·隰桑》“心乎愛矣,暇不謂矣”,可以為此句作注。焦琳曰:“下云‘不見’,為待之尤久,而下二章追數從前之事,為更久更久。”
“待之久而不至,爰想其相約之時也。”“彤管既靜女所貽,則貽之之時,必有其言語,必有其笑貌,此亦明明易知者耳,然則此章所謂‘美’,即所謂‘孌’也,即貽彤管時之言語笑貌之情態也。
”“待之久而不至,又想其最初始見相與通情之事也,當日游行郊外,適見伊人,在己尚未敢輕狂,在彼若早已會意,茅荑俯拾,于以將之,甚非始念之所敢望者,而竟如愿以相償,故曰‘洵美且異’也,今茅荑雖枯,不忍棄置,悅懌女美,彤管同珍,夫豈真荑之為美哉,以美人之貽,自有以異于他荑耳。 ”這一番串講,雖稍稍嫌它把詩作成了“傳奇”,畢竟不乖情理。
而馬瑞辰以為詩乃“設為與女相約之詞”,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意見。其實實中見虛不妨說是《風》詩中情愛之什的一個十分顯明的特色,它因此一面是質實,一面又是空靈。
李商隱詩“微生盡戀人間樂,只有襄王在夢中”,此間原有一個非常美麗的意思,不過若化用其意,那么正好可以說,《詩》總是有本領把微生的人間樂,全作得一如襄王之夢中。 說它是臻于生活與藝術的統一,那是后人總結出來的理論,而在當時,恐怕只是詩情的流瀉。
惟其如此,才更覺得這平樸與自然達到的完美,真是不可企及。
6.詩經中有關于人的差異的句子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國風·王風·黍離》
譯:了解我的人,說我心中憂愁;不了解我的人,以為我有什么要求.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國風·衛風·淇奧》
譯:美君子文采風流,似象牙經過切磋,如美玉經過琢磨.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國風·邶風·擊鼓》
譯:我會牽著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
譯:為人卻沒有道德,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旻》
譯:面對政局我戰兢,就像面臨深深淵,就像腳踏薄薄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詩經·小雅·車舝(轄)》.
[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出自《詩·小雅·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