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mii4i"></td>
  • <noscript id="mii4i"><kbd id="mii4i"></kbd></noscript>
  • <tt id="mii4i"></tt>
  • 憶秦娥·詠桐 李清照

    憶秦娥·詠桐原文: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后,暮天聞角。
    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憶秦娥·詠桐翻譯及注釋

    翻譯
    登臨高高的樓閣,那橫七豎八的山巒、空曠的原野像是籠罩在煙霧之中,透出一點微弱的光亮,很稀薄。微光稀薄,烏鴉飛回巢穴以后,黑夜里聽到傳來的軍中號角。
    香火就要熄滅,酒也所剩無幾,這光景令人內心好不悲苦凄切。嚴酷蕭瑟的秋風,催逼、加快了梧桐的飄落。梧桐落,就是那種不愿見到的、一片衰敗的景色,它是那么叫人感到孤獨、冷落。

    注釋
    (1)憶秦娥:詞牌名。此調始見《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所錄李白詞《憶秦娥·簫聲咽》。雙調四十六字,上下片各三仄韻,一疊韻,用韻以入聲部為宜。
    ⑵亂山:“亂”,在這里是無序的意思。平野:空曠的原野。煙光薄:煙霧淡而薄。
    ⑶棲鴉:指在樹上棲息筑巢的烏鴉。蘇軾《祈雪霧豬泉,出城馬上作,贈舒堯文》詩:“朝隨白云去,暮與棲鴉歸”。秦觀《望海潮·梅英疏淡》詞:“但倚樓極目,時見棲鴉。”
    ⑷聞:楊金本《草堂詩余》作“殘”,《花草粹編》作“吹”。角”:畫角。形如竹筒,本細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施彩繪,故稱。發聲哀厲高亢,古時軍中多用以警昏曉。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和湘東王折柳》詩:“城高短簫發,林空畫角悲。”秦觀《滿庭芳》詞:“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
    ⑸斷香殘酒:指熏香里的香燒盡了,杯里的酒喝完了。情懷:《花草粹編》作“襟懷”。
    ⑹西風:《全芳備祖》原缺此二字,據《花草粹編》編補。即秋風,《菩薩蠻·歸鴻聲斷殘云碧》中的“西風”同義,皆喻指金兵每當秋高馬肥之時,便對南宋發動南擾、東進之攻勢,而作為“亡人”之象征的“梧桐落”,正是在“西風“催”遏的背景之下。催襯:通“催趁”,宋時日常用語,義猶催趕、催促。岳飛《池州翠微亭》詩:“好山好水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孔凡禮《宋詩紀事續補》卷十一徐安國《紅梅未開以湯催趁》詩:“頻將溫水泛花枝,催得紅梅片片飛。”以溫水澆梅,催花未開,謂之“催趁”;亦猶西風催梧桐,催其葉落,謂之“催襯”也。趁與襯,同音假借。另說,“襯”,施舍,引申為幫助。梧桐落:在古典詩詞中,桐死、桐范既可指妻安的喪亡,亦可指喪失。前者如賀鑄《半死桐》:“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后者如《大唐新語》:“安定公主初降王同蚊,后降韋拐.又降崔銑。銑先卒,及公主亮,同咬子隘為駢馬,奏請與其父合葬,救旨許之。給事中夏侯鑷駁曰:‘公主初昔降婚,招桐半死;遺乎哥酪、琴瑟兩亡’……”“西風催襯梧桐落”,秋風勁吹,幫助即將凋落的梧桐葉更快飄落了。《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趙在旁,又幫襯許多好言。夸吳氏名門富室。”
    ⑺又:楊金本《草堂詩余》作“天”。還:回,歸到。另說,當“已經”講。秋色:《花草粹編》作“愁也”。
    ⑻還:仍然,另說,當“更”講。

    憶秦娥·詠桐賞析三

    南渡之后,李清照遞遭家破人亡、淪落異鄉、文物遺散、惡意中傷等沉重打擊,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離亂等慘痛事實。這首《憶秦娥》就是詞人憑吊半壁河山,對死去的親人和昔日幸福溫馨生活所發出的祭奠之辭。

    上片寫登臨高閣的所見所聞。起句“臨高閣”,點明詞人是在高高的樓閣之上。她獨佇高閣,憑欄遠眺,撲入眼簾的是“亂山平野煙光薄”的景象:起伏相疊的群山,平坦廣闊的原野,籠罩著一層薄薄的煙霧,煙霧之中又滲透著落日的最后一縷余輝。疊句“煙光薄”加強了對這種荒涼、蕭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涼、壓抑的氣氛,進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棲鴉歸后,暮天聞角。”是作者的所見所聞。烏鴉是被人們厭惡的鳥類。它的叫聲總使人感到“凄凄慘慘”,尤其在蕭條荒涼的秋日黃昏,那叫聲會顯得更加陰森、凄苦。鴉聲消逝,遠處又隱隱傳來了軍營中的陣陣角聲。這凄苦的鴉聲,悲壯的角聲,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曠、悲涼,給人以無限空曠的感受,意境開闊而悲涼。不難看出,這景物的描寫中,融注著作者當時流離失所,無限憂傷的身世之感。

    下片起句,作者寫了在這種景色中自己抑郁孤寂的心情。“斷香殘酒情懷惡”,全詞只有這一句直接寫“情懷”,但它卻是貫穿和籠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與此密切相關。“亂山平野煙光薄”的景色,使詞人倍感“情懷惡”,而“情懷惡”更增添了秋日黃昏的蕭索冷落。“斷香殘酒”四字,暗示出詞人對以往生活的深切懷戀。在那溫馨的往日,詞人曾燃香品酩,也曾“沉醉不知歸路”。而此時卻香已斷,酒亦殘,歷歷舊事皆杳然,詞人的心情是難以言喻的;一個“惡”字,道出了詞人的不盡苦衷。

    “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那陣陣秋風,無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黃而碩大的葉子,風聲、落葉聲使詞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憂傷了。疊句“梧桐落”,進一步強調出落葉在詞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響。片片落葉象無邊的愁一樣,打落在她的心上;陣陣風聲,象鋒利的鋼針扎入她受傷后孱弱的心靈。這里既有國破家亡的傷痛,又有背井離鄉的哀愁,那數不盡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頭。作者寫到這里,已把感情推向高峰,接著全詞驟然從“又還秋色”的有聲,轉入了“又還寂寞”的寂靜之中。這“靜”絕非是田園牧歌式的寧靜,而是詞人內心在流血流淚的孤寂。“又還秋色,又還寂寞”,說明詞人對秋色帶來的寂寞的一種厭惡和畏懼的心理。自己不甘因秋色而寂寞,無限婉惜逝去的夏日的溫暖與熱鬧,同時也似乎表明她失去親人、故鄉的寂寞心情。長期積郁的孤獨之感,亡國亡家之痛,那種種復雜難言的心情,都通過淡淡的八個字,含蓄、深沉地表現了出來。

    這首詞的結句,是全詞境界的概括和升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又還秋色,又還寂寞”是對詞人所處的環境,所見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實、準確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時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于景,景襯托出情,使全詞意境蘊涵深廣。

    憶秦娥·詠桐鑒賞

    此詞,寫作者登閣眺望及孤寂之感。心與物融,情與景合。兩個“又還”,加重了凄涼哀郁的色彩,加深了主題的表達。

    詞開始創造了一個視野廣闊的莽莽蒼蒼的世界。“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開端起的陡然,從而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女主人登樓眺望,遠處那蜿蜒起伏參差錯落的群山,近處那遼闊坦平的原野,都被一層灰蒙蒙的薄霧籠罩著。“煙光薄”的凄暗色彩,似乎籠罩全篇,也似涂在讀者的心上。

    “煙光”三句,女主人站在高閣之上,看到從遙遠的群山和平坦的原野上歸飛的烏鴉,她的心無限的惆悵,想起了遠離身邊的心上人尚未歸來。這時又聽到黃昏畫角的哀鳴,在群山和原野中回蕩,猶覺黯然神傷。作者從視覺、聽覺兩個方面寫黃昏的景象,使畫面產生了動感。上片寫女主人在高閣上眺望所見。由人及物。

    換頭,“斷香殘酒情懷惡”,轉由物及人,寫室內的環境和女主人情懷的惡劣。室內熏爐里的香料已經燒盡,不再續添,仍然沒有心思;酒杯里的酒,也差不多喝完,愁緒依然未減。“西風催襯梧桐落”,秋風陣陣襲來,梧桐樹的葉子隨之飄落。頗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慘氣氛。

    下片,寫女主人無法排遣的濃愁和孤寂。結句用兩個“梧桐落”,渲染了凄涼的氣氛,襯托了女主人悲愴的心境。張炎《清平樂》:“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這是以小見大的寫法,由梧桐葉落,而知天下秋聲。劉熙載《藝概》說:“以鳥鳴春,以蟲鳴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絕句之小中見大似之。”女主人很想到外面去排遣一下心中的繾綣離情,但是不能,外面是一片令人悲傷的秋色。江山凌肅,花木飄落,不僅不會消愁,反而會更增悲哀。于是,還要繼續在屋內悶坐,形影相吊,一片死寂。至此,她無法排遣的濃愁和孤寂,也便躍然紙上了。

    這首詞的結句,是全詞境界的概括和升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又還秋色,又還寂寞”是對詞人所處的環境,所見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實、準確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時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于景,景襯托出情,使全詞意境蘊涵深廣。

    細繹全詞,畫面是那樣慘淡、蕭颯,情感又是那樣凝重、沉痛,與作者早期那些抒寫相思之情的哀婉卻不失明麗的詞作有著不同的韻味,因而視之為后期的作品,或許并無武斷之嫌。

    憶秦娥·詠桐創作背景

    這一首的寫作背景與《南歌子》相同,都是悼亡之作。此詞舊本或題作“詠桐”,或將其歸入“梧桐門”。這是只看字畫,不顧內容所造成的誤解。也可以把這種誤解叫做“見物不見人”,因為此處的“梧桐”是作為“人”,也就是趙明誠的象征。在《漱玉詞》中,作者的處境及其丈夫的生存狀態,往往是從“梧桐”意象豐富多變的含義中體現出來。比如趙明誠健在時,她所寫的《念奴嬌》和《聲聲慢》中,分別是“清露”中的“新桐”和“細雨”中的秋桐,均不舍悼亡之意。到了《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一詞中,而云:“梧桐應恨夜來霜”。這仿佛意味著是“夜來霜”在催逼“梧桐”,與此詞所云“西風”的催逼,含義大致相同。

    關于此詞的所作之時,有以為作于作者南渡之前,有以為作于作者南渡之后;關于此詞的所作之意,有以為作者悼亡亡夫之詞,有以為作者相思其夫之詞,皆是莫衷一是,殆已不可切考。

    憶秦娥·詠桐賞析二

    此詞,從“棲鴉歸后”、“情懷惡”、“寂寞”透露出這是作者南渡后的懷人之作。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開端起得陡然,把讀者帶到高高的樓閣之上。女主人登樓眺望,遠處那蜿蜒起伏參差錯落的群山,近處那遼闊坦平的原野,都被一層灰蒙蒙的薄霧籠罩著。“煙光薄”的凄暗色彩,似乎籠罩全篇,也似涂在讀者的心上。作者用了兩個“煙光薄”,加深了“亂山平野”的昏冥色彩。前一句最后的詞語,恰恰與相接的下一句開頭的詞語相同,這在修辭格中叫“頂針”,在詞中有時這是詞調格律的需要。這與易安《添字采桑子》:“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其中的兩個“陰滿中庭”,兩個“點滴霖霪”,兩個“秦樓月”,兩個“音塵絕”,用法是一樣的。

    詞開始創造了一個視野廣闊的莽莽蒼蒼的世界。

    “煙光薄,棲鴉歸后,暮天聞角。”女主人站在高閣之上,看到從遙遠的群山和坦平的原野上飛歸在樹上的巢里過夜的烏鴉,她的心無限的惆悵,想起來遠離身邊的心上人,尚未歸來。這時又聽到黃昏畫角的哀鳴,在群山和原野回蕩,尤覺黯然神傷。作者從視覺、聽覺兩個方面上寫黃昏的景象,使畫面產生了流動感。

    上片寫女主人在高閣眺望所見。由人及物。

    換頭,“斷香殘酒情懷惡”,轉由物及人。寫室內的環境和女主人情懷的惡劣。室內熏爐里的香料已經燒盡,不再續添,仍然沒有心思;酒杯里的酒,也差不多喝完了,愁緒依然未減。“西風催襯梧桐落”,秋風陣陣襲來,梧桐樹的葉子隨之飄落。頗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慘氣氛。過變由情入景。

    結句:“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用兩個“梧桐落”加深了秋天的衰頹的色彩,渲染了凄涼的氣氛,襯托女主人悲愴的心境。張炎《清平樂》:“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這是以小見大的寫法,由梧桐葉落,而知天下秋聲。劉熙載《藝概》說:“以鳥鳴春,以蟲鳴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絕句之小中見大似之。”女主人很想到外面去派遣一下心中的繾綣離情,但是不能,外面是一片令人悲傷的秋色。江山凄肅,花木飄零,不僅不會消愁,反而會更增悲哀。于是,還要繼續在室內悶坐,形影相吊,一片沉寂。結句由景入情。

    下片,寫女主人無法排遣的濃愁和孤寂。

    此詞寫景的最大特色是“心與物融,情與景合”。李東陽《懷麓堂詩話》云:“或借景而引其情,興也”。此詞運用了興法。上片的寫景引出換頭的“斷香殘酒情懷惡”之情來。下片的寫景“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引出“寂寞”之情來。此詞上片寫暮天的景色與下片“西風催襯梧桐落”的秋色渾然而成一幅凄清的畫面,構成女主人苦苦相思的背景。吳喬《圍爐詩話》云:“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說的很有道理,當然“樂景寫哀”,“哀景寫樂”應另當別論。此詞的寫景還有一種“索物以托情”的作用,“情附物也”,渲染氛圍,襯托愁情。

    此詞運用頂針的修辭格和兩個“又還”,創造并加濃凄涼的哀郁之氣,加強了主題的表達。

    憶秦娥·詠桐賞析一

    四印齋本《漱玉詞補遺》題此詞作“詠桐”,似未切。縱觀全篇,這應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盡管因為難以考證它的作年,我們無法準確把握作者揮毫濡翰時的情境和心緒,因而也無法深究作者所抒之情的底蘊是黍離之悲還是相思之苦,但作者抒情的真摯程度卻足以使我們受到感染,而不著痕跡地顯現于其中的高超技巧也足以令我們折服。

    詞的上篇寫登樓的所見所聞。在一個秋天的傍晚,作者懷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愁思,緩步登臨高閣,憑欄遠眺。躍入她眼簾的竟是那樣一番衰颯、悲涼的景象:繚亂的群山,平曠的原野,慘淡的煙光,以及聒噪著歸巢的昏鴉。它們拼合為一幅令人傷心慘目的秋晚眺望圖。有圖若此,難堪已極,而作者偏偏還要為它配上撼人心魄的畫外音——那在暮色中久久回蕩的悲壯的號角聲。號角聲,不僅將作者的情思帶入更寥廓的空間,而且為我們提供了捕捉作者情思的線索。由這作為背景之一的悲壯的號角聲,我們無妨推測那是靖康之變發生后的兵荒馬亂歲月。既然如此,聯系作者靖康之變后亡國、喪失、貧病交加、流離失所的遭遇,似乎可以斷言,滲透在這幅秋晚眺望圖中的是一種揉合著國仇家恨的渾灝蒼茫的憂傷之情。其實,秋景本不當這般蕭瑟,只因為“傷心人別具眼目”,才在作者筆下蕭瑟若此。以情役景,景因情設,這本是詩詞家的慣伎。正因為這樣,劉禹錫在《秋詞》中用“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壯闊之景來表現志士的豪情,王維在《山居秋暝》中用“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麗之景來表現隱者的雅致,而李清照則在此詞中用“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后,暮天聞角”這樣的蕭瑟之景來表現她的憂思,從中,我們似乎也可悟出些“詩家三昧”。

    詞的下片寫登樓所思所感。如果比較上下片在章法、技巧方面的異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樣表現為情與景的有機交融,但上片著重寫景,而景中有情,下片則著重抒情,而情中有景。“斷香”句,作者的視線由閣外移到閣中。一如“亂山平野煙光薄”,這撩人眼目、亂人情思的“斷香殘酒”,勾起作者閑愁萬種,使她更加難以為懷,乃至一反固有的婉曲作法,于百般無奈中吐出“情懷惡”這樣的直抒胸臆之語。“東風”句再度將視野拓開,攝下桐葉隨風飄墜的特寫鏡頭。這紛紛飄墜的桐葉,猛烈扣響了顫動在作者內心的生命之弦,使她情不自禁地聯想到:在走完一大段痛苦和歡樂相伴、災難與幸福相繼的人生旅程后,自己豈不也到了飄墜、凋零的歲月?“梧桐落”三字的有意重復,雖然主要是為服從詞律,卻也昭示著我們:這一衰歇景象,給予作者怎樣深刻的感受,又引起她內心怎樣的強烈反響!“又還秋色,又還寂寞”兩句便以作者的感受和反響作結。“又還”,表明作者因歷覽秋色而更感寂寞已非一遭,很難判斷她這是第幾回逢秋而悲。這就在相當程度上增加了抒情的廣度和深度。細繹全詞,畫面是那樣慘淡、蕭颯,情感又是那樣凝重、沉痛,與作者早期那些抒寫相思之情的哀婉卻不失明麗的詞作有著不同的韻味,因而視之為后期的作品,或許并無武斷之嫌。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憶秦娥·詠桐 李清照

    宋代

    村居 張舜民

    閱讀(164)

    村居原文: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村居翻譯  村居的遠處是流水潺潺,環繞著山坡的田地。住宅外的小園,青竹繞籬,綠水映陂,一派田園風光。槿花稀疏,一樹榆錢早就隨風而去了。暮色朦朧,老牛緩緩歸來。牛背

    宋代

    柳枝詞 鄭文寶

    閱讀(185)

    柳枝詞原文:亭亭畫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柳枝詞翻譯文斐  一艘艘畫船系著楊柳樹枝停靠在岸邊,岸邊的楊柳樹隨風搖擺。詩人看著岸上的行人在附近的酒家飲酒送別還沒喝到一半,船家卻已經載著朋友起錨遠走

    宋代

    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 朱熹

    閱讀(182)

    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原文:江水浸云影,鴻雁欲南飛。攜壺結客何處?空翠渺煙霏。塵世難逢一笑,況有紫萸黃菊,堪插滿頭歸。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酬佳節,須酩酊,莫相違。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暉。無盡今來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機。與問

    宋代

    春日 晁沖之

    閱讀(162)

    春日原文:陰陰溪曲綠交加,小雨翻萍上淺沙。鵝鴨不知春去盡,爭隨流水趁桃花。春日翻譯及注釋翻譯在草木陰陰的映照下,彎曲的小溪顯得格外碧綠,一場小雨滴落在草坪上濺起細沙。鵝鴨不知道春天已過,還爭相隨著流水去追趕桃花。 注釋①陰陰:草木繁

    宋代

    虞美人·玉樓縹緲孤煙際 歐陽澈

    閱讀(166)

    虞美人·玉樓縹緲孤煙際原文:玉樓縹緲孤煙際。徒倚愁如醉。雁來人遠暗消魂。簾卷一鉤新月、怯黃昏。 那人音信全無個。幽恨誰憑破。撲花蝴蝶若知人。為我一場清夢、去相親。虞美人·玉樓縹緲孤煙際翻譯翻譯夜晚獨自登上小樓,煙霧朦朧,憂愁

    宋代

    浣溪沙 晏殊

    閱讀(160)

    浣溪沙原文:湖上西風急暮蟬。夜來清露濕紅蓮。少留歸騎促歌筵。為別莫辭金盞酒。入朝須近玉爐煙。不知重會是何年。

    宋代

    蝶戀花 晏殊

    閱讀(210)

    蝶戀花原文:梨葉疏紅蟬韻歇。銀漢風高,玉管聲凄切。枕簟乍涼銅漏咽。誰教社燕輕離別。草際蛩吟珠露結。宿酒醒來,不記歸時節。多少衷腸猶未說。朱簾一夜朦朧月。

    宋代

    清平樂·留人不住 晏幾道

    閱讀(154)

    清平樂·留人不住原文:留人不住。醉解蘭舟去。一棹碧濤春水路。過盡曉鶯啼處。 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此后錦書休寄,畫樓云雨無憑。清平樂·留人不住翻譯及注釋翻譯留人留不住,情人在醉中解纜隨著蘭舟遠去。一只船槳劃出碧波漫漫春

    宋代

    點絳唇·桃源 秦觀

    閱讀(244)

    點絳唇·桃源原文: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 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記來時路。點絳唇·桃源翻譯及注釋翻譯我酒醉后架著小船,在湖中蕩漾,聽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處。現實世界的名利纏身,不能解脫,沒

    宋代

    清平樂·金風細細 晏殊

    閱讀(175)

    清平樂·金風細細原文: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 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闌干。雙燕欲歸時節,銀屏昨夜微寒。清平樂·金風細細翻譯及注釋翻譯微微的秋風正在細細吹拂,梧桐樹葉正在飄飄墜下。初嘗香醇綠酒便讓

    宋代

    晝夜樂·洞房記得初相遇 柳永

    閱讀(201)

    晝夜樂·洞房記得初相遇原文:洞房記得初相遇。便只合、長相聚。何期小會幽歡,變作離情別緒。況值闌珊春色暮,對滿目、亂花狂絮。直恐好風光,盡隨伊歸去。 一場寂寞憑誰訴。算前言、總輕負。早知恁地難拚,悔不當時留住。其奈風流端正外,更別有,

    宋代

    蝶戀花·上巳召親族 李清照

    閱讀(191)

    蝶戀花·上巳召親族原文: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蝶戀花·上巳召親族翻譯及注釋翻譯漫漫長夜讓人提不起一點精神,心情也

    宋代

    虞美人·小梅枝上東君信 晏幾道

    閱讀(165)

    虞美人·小梅枝上東君信原文:小梅枝上東君信。雪后花期近。南枝開盡北枝開。長被隴頭游子、寄春來。年年衣袖年年淚。總為今朝意。問誰同是憶花人。賺得小鴻眉黛、也低顰。

    宋代

    一剪梅·堆枕烏云墮翠翹 蔡伸

    閱讀(153)

    一剪梅·堆枕烏云墮翠翹原文:堆枕烏云墮翠翹。午夢驚回,滿眼春嬌。嬛嬛一裊楚宮腰。那更春來,玉減香消。柳下朱門傍小橋。幾度紅窗,誤認鳴鑣。斷腸風月可憐宵。忍使懨懨,兩處無聊。一剪梅·堆枕烏云墮翠翹翻譯及注釋翻譯烏黑的長發像烏云堆砌

    宋代

    南歌子·天上星河轉 李清照

    閱讀(168)

    南歌子·天上星河轉原文: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涼生枕簟淚痕滋。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南歌子·天上星河轉翻譯及注釋翻譯天空中銀河不斷轉動、星移斗轉,人世間的簾幕卻一

    宋代

    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李清照

    閱讀(178)

    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原文: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翻譯及注釋翻譯深秋慘淡的陽光漸漸地照到鏤刻著花紋的窗

    宋代

    憶秦娥 程垓

    閱讀(164)

    憶秦娥原文:情脈脈。半黃橙子和香擘。和香擘。分明記得,袖香熏窄。別來人遠關山隔。見梅不忍和花摘。和花摘。有書無雁,寄誰歸得。

    宋代

    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 李清照

    閱讀(186)

    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原文: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宋代

    念奴嬌·春情 李清照

    閱讀(151)

    念奴嬌·春情原文: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 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闌干慵倚。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煙

    明清

    憶秦娥·山重疊 納蘭性德

    閱讀(200)

    憶秦娥·山重疊原文:山重疊。懸崖一線天疑裂。天疑裂。斷碑題字,苔痕橫嚙。風聲雷動鳴金鐵。陰森潭底蛟龍窟。蛟龍窟。興亡滿眼,舊時明月。憶秦娥·山重疊注釋①龍潭口:龍潭山口,地在清代吉林府伊通州西南,即今吉林市東郊龍潭山。此處有“龍潭

    宋代

    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

    閱讀(145)

    行香子·七夕原文: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云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行香子·七夕翻譯及注釋翻譯蟋蟀在草叢中幽凄地鳴叫

    宋代

    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李清照

    閱讀(156)

    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原文: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沈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翻譯及注釋翻譯白雪皚皚,滿眼銀色世界。就

  • <td id="mii4i"></td>
  • <noscript id="mii4i"><kbd id="mii4i"></kbd></noscript>
  • <tt id="mii4i"></tt>
  •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