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mii4i"></td>
  • <noscript id="mii4i"><kbd id="mii4i"></kbd></noscript>
  • <tt id="mii4i"></tt>
  • 舊題蘇武詩/別詩四首·其一 佚名

    舊題蘇武詩/別詩四首·其一原文:

    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
    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與秦。
    惟念當離別,恩情日以新。
    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
    我有一罇酒,欲以贈遠人。
    愿子留斟酌,敘此平生親。

    舊題蘇武詩/別詩四首·其一翻譯

    兄弟的親密關系就像樹葉長在樹枝上,朋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相親。
    四海之內都是兄弟,誰也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
    何況我們是枝干相連的骨肉兄弟,我和你同出于一個身體。
    從前親近的如鴛鴦,現在像是居于西方的辰星與居于東方的商星彼此出沒不相逢。
    從前總是在一起,現在遙遠的像北方的胡人與南方的秦國人。
    在即將離別之際,越發覺得情誼日益親切。
    麋鹿遇到好草總是嗷嗷呼叫它的同伴一起來吃,它可以用來比喻我宴飲嘉賓的心情。
    我有一樽酒,想贈給遠行的兄弟。
    希望你再多留一會酌飲此酒,以敘我們平日的親愛之意。

    舊題蘇武詩/別詩四首·其一鑒賞

    今人談古詩,常常會有不同的角度。研究者注意較多的是作品的真偽及本事出處;而一般讀者欣賞的則是詩的本身所能帶來的審美情趣。例如關于舊題為漢代蘇武和李陵的五言詩,就存在這個問題。宋代文豪蘇軾因不滿《文選》的編選,首先在相傳為蘇、李的長安送別詩中讀出了“江漢”二字,便據以懷疑是后人的偽作。而以博學著稱的洪邁,也在《文選》所載李陵《與蘇武三首》詩中發現了“盈觴”之“盈”犯了漢惠帝的諱,于是愈堅蘇軾之說。后來明清及近代學者顧炎武、錢大昕和梁啟超等人也展轉相承,于是蘇、李詩之偽幾成定讞。而今人汪辟疆先生卻力排眾議,以為《文選》中《蘇武詩四首》為別李陵之說起于唐代,“江漢”、“盈觴”也難定二人詩之偽,他主張“與過而疑之,寧過而存之”(《漢魏詩選按語》)。至逯欽立先生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即基本采取了“存之”的態度。不過他采取了一種比較審慎的方式,這就是既不認為是蘇、李之作,同時也不認為是“六朝擬作”,而是把這些作品均歸入東漢卷,并系之于“李陵錄別詩二十一首”。以上是歷代學者從考證角度來談蘇、李詩的一些概況,與今天從欣賞角度來讀這些作品有所不同。不過,至少有二點是不應忽視的,即《文選》和《古文苑》所傳蘇武、李陵詩是漢代作品(蘇軾亦謂這些詩“非曹、劉以下諸人所能辦”),但所寫內容又與歷史上西漢時蘇武與李陵之別無關。這是考據為今天鑒賞這些詩作提供的基本點,讀者需注意。

    “骨肉緣枝葉”是《文選》所錄《蘇武詩四首》中的第一首。這首五言詩抒寫兄弟骨肉的離別之情,用筆渾重樸厚,風格淡中見醇,近而猶遠。

    詩一開始,作者就用“骨肉”二字直接說出詩中“我”與“遠人”之間的特殊關系,然后再以“枝葉”作比喻,進一步暗示和強調這種關系的親密。按理次句應順著這層意思往下寫,可是詩人卻把筆觸轉向了與“骨肉”不同的另一種關系,這就是人世間親朋好友間的交往。“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二句繼續由此生發,寫天下朋友之交都能親如兄弟,不忍相別。這里詩人巧妙地借知己摯友托出“兄弟”二字與前“骨肉”二字相應,同時又借朋友相別預為后文骨肉之離作陪襯。“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二句緊接進層遞進,不僅回映首句,離而復即,而且退而后進,領起下文,其用筆直中有曲,折轉頓挫。前人曾謂“況我連枝樹’承上四海兄弟,言此密友親交,尚為兄弟,況真兄弟乎?”(方東樹《昭昧詹言》)詩人用意在寫兄弟之親,而先借密友為喻,從而使兄弟之親更為突出。“昔為”以下四句想象與兄弟相處時和離別后二種截然相反的情況,前者“常相近”,一如“鴛與鴦”,何其相得;后者別如“參與辰”、“胡與秦”,幾多哀愁!在此相處時的親密無間、形影不離與離別后的相距千里、后會無期,形成了強烈而鮮明的對比。這四句一前一后兩兩相對,看似重復拙鈍,卻也反映出詩人處于人生變故中那種不堪回首、無法預期的復雜心態。

    “惟念當離別,恩情日以新”二句既承上而言,說出了兄弟平時相處彌覺珍貴、離別后尤感痛苦的原因,又為下文對臨別餞行、樽酒留人的描寫預作交代。漢詩轉折、聯結高妙,渾然一體而不見針跡線痕,于此可悟。然而這二句的好處還不僅見之于它在全詩結構中所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以淺顯的語言,說出了一種人生中的寶貴體驗:這就是當一個人要失去某件東西時,會超乎異常地體會到它的珍貴。人與物的關系是這樣,人與人的關系更是這樣。詩人正是在離別在即時,充分感受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在為將要遠行的親人餞別時,一再要以酒相贈,以酒留飲,以酒敘情。酒是消愁物,詩人當時的心情和行人當時的心情,都在這種贈別和留飲中表露無余。“鹿鳴”二句系化用《詩·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之意,有興起和借喻設筵餞別之妙;末四句狀寫贈別留飲情狀,言近意遠,詞淺味濃。人至臨別而以杯酒相贈,愿以此挽留片刻而暢敘平生之親,此景此情不能不令人唏噓。后代不少傳誦千古的名句,如梁代江淹《別賦》中的“可班荊兮贈恨,唯尊酒兮敘悲”、唐代詩人王維《陽關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所寫也正是這種景和這種情。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舊題蘇武詩/別詩四首·其一 佚名

    兩漢

    匈奴歌 佚名

    閱讀(305)

    匈奴歌原文: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匈奴歌翻譯及注釋翻譯  失去了焉支山,我們放牧困難,生活貧困,婦女們因過著窮苦的日子都沒有好的容顏。失去了祁連山,使我們喪失了良好的牧場,牲畜不能繁殖。我們是多么凄傷

    兩漢

    孤兒行 佚名

    閱讀(233)

    孤兒行原文:孤兒生,孤子遇生,命獨當苦。父母在時,乘堅車,駕駟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賈。南到九江,東到齊與魯。臘月來歸,不敢自言苦。頭多蟣虱,面目多塵土。大兄言辦飯,大嫂言視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兒淚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來歸。手為

    兩漢

    刺世疾邪賦 趙壹

    閱讀(259)

    刺世疾邪賦原文:伊五帝之不同禮,三王亦又不同樂。數極自然變化,非是故相反。德政不能救世溷亂,賞罰豈足懲時清濁?春秋時禍敗之始,戰國逾增其荼毒。秦漢無以相踰越,乃更加其怨酷。寧計生民之命?為利己而自足。 于茲迄今,情偽萬方。佞謅日熾,剛克消

    兩漢

    游俠列傳序 司馬遷

    閱讀(291)

    游俠列傳序原文:韓子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二者皆譏,而學士多稱于世云。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輔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無可言者。及若季次、原憲,閭巷人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茍合當世,當世亦笑之。故季次、原憲,終身

    兩漢

    文帝議佐百姓詔 劉恒

    閱讀(238)

    文帝議佐百姓詔原文:間者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愚而不明,未達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乃天道有不順、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廢不享與?何以致此?將百官之奉養或費、無用之事或多與?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

    兩漢

    武帝求茂才異等詔 劉徹

    閱讀(239)

    武帝求茂才異等詔原文: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武帝求茂才異等詔翻譯及注釋翻譯  要建立不同一般的事業,必

    兩漢

    天馬二首·其二 劉徹

    閱讀(286)

    天馬二首·其二原文: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天馬徠,出泉水,虎脊兩,化若鬼。天馬徠,歷無草,徑千里,循東道。天馬徠,執徐時,將搖舉,誰與期?天馬徠,開遠門,竦予身,逝昆侖。天馬徠,龍之媒,游閶闔,觀玉臺。天馬二首·其二翻譯及注釋翻譯 

    兩漢

    塘上行 甄宓

    閱讀(299)

    塘上行原文: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出亦復苦愁

    兩漢

    五噫歌 梁鴻

    閱讀(285)

    五噫歌原文:陟彼北芒兮,噫!顧瞻帝京兮,噫!宮闕崔嵬兮,噫!民之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五噫歌翻譯及注釋翻譯登上北芒山啊,噫!回首遙望那皇帝住的京城啊,噫!宮殿那高大壯麗啊,噫!百姓那辛勤勞作啊,噫!遙遠漫長那無止境啊,噫!注釋①陟(zh

    兩漢

    東門行 佚名

    閱讀(285)

    東門行原文:出東門,不顧歸。來入門,悵欲悲。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拔劍東門去,舍中兒母牽衣啼:“他家但愿富貴,賤妾與君共哺糜。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今非!”“咄!行!吾去為遲!白發時下難久居。”東門行翻譯及注釋翻譯剛才出東門的

    兩漢

    洞簫賦 王褒

    閱讀(273)

    洞簫賦原文:原夫簫干之所生兮,于江南之丘墟。洞條暢而罕節兮,標敷紛以扶疏。徒觀其旁山側兮,則嶇嵚巋崎,倚巇迤,誠可悲乎其不安也。彌望儻莽,聯延曠蕩,又足樂乎其敞閑也。托身軀于后土兮,經萬載而不遷。吸至精之滋熙兮,稟蒼色之潤堅。感陰陽之變化

    兩漢

    箜篌謠 佚名

    閱讀(301)

    箜篌謠原文:結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甘言無忠實,世薄多蘇秦。從風暫靡草,富貴上升天。不見山巔樹,摧杌下為薪。豈甘井中泥?上出作埃塵。箜篌謠鑒賞此詩《太平御覽》引作“古歌辭”,屬《雜歌謠辭》。箜篌,古代的一種彈撥樂器,此以為題,與歌辭內容無

    兩漢

    酷吏列傳序 司馬遷

    閱讀(302)

    酷吏列傳序原文: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昔天下之網嘗密矣然奸偽

    兩漢

    枯魚過河泣 佚名

    閱讀(301)

    枯魚過河泣原文:枯魚過河泣,何時悔復及。作書與魴鱮,相教慎出入。枯魚過河泣賞析此詩屬漢樂府雜曲歌辭,是一首想象極其浪漫的寓言詩。“枯魚”就是干魚。詩中寫一個遭到災禍的人以枯魚自比,警告人們行動小心,以免招來禍患。開頭兩句突兀而起,奇

    兩漢

    匈奴歌 佚名

    閱讀(305)

    匈奴歌原文: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匈奴歌翻譯及注釋翻譯  失去了焉支山,我們放牧困難,生活貧困,婦女們因過著窮苦的日子都沒有好的容顏。失去了祁連山,使我們喪失了良好的牧場,牲畜不能繁殖。我們是多么凄傷

    兩漢

    孤兒行 佚名

    閱讀(233)

    孤兒行原文:孤兒生,孤子遇生,命獨當苦。父母在時,乘堅車,駕駟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賈。南到九江,東到齊與魯。臘月來歸,不敢自言苦。頭多蟣虱,面目多塵土。大兄言辦飯,大嫂言視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兒淚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來歸。手為

    五代

    菩薩蠻·霏霏點點回塘雨 佚名

    閱讀(288)

    菩薩蠻·霏霏點點回塘雨原文:霏霏點點回塘雨,雙雙只只鴛鴦語。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黃。盈盈江上女,兩兩溪邊舞。皎皎綺羅光,青青云粉狀。菩薩蠻·霏霏點點回塘雨翻譯及注釋翻譯濛濛細雨中,戲游池塘的鴛鴦,成雙捉對,相偎相依,好像在纏綿私語,互訴心

    先秦

    萚兮 佚名

    閱讀(231)

    萚兮原文:萚兮萚兮,風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萚兮萚兮,風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萚兮翻譯及注釋翻譯落葉落葉往下掉,秋風吹你輕輕飄。諸位歡聚小伙子,我來先唱你和調。落葉落葉往下掉,秋風吹你輕輕飄。對面歡快小伙子,我先唱啊你和調。

    先秦

    魯頌·泮水 佚名

    閱讀(238)

    魯頌·泮水原文:思樂泮水,薄采其芹。魯侯戾止,言觀其旂。其旂茷茷,鸞聲噦噦。無小無大,從公于邁。思樂泮水,薄采其藻。魯侯戾止,其馬蹻蹻。其馬蹻蹻,其音昭昭。載色載笑,匪怒伊教。思樂泮水,薄采其茆。魯侯戾止,在泮飲酒。既飲旨酒,永錫難老。順彼長

    五代

    鵲踏枝·叵耐靈鵲多謾語 佚名

    閱讀(241)

    鵲踏枝·叵耐靈鵲多謾語原文:叵耐靈鵲多謾語,送喜何曾有憑據?幾度飛來活捉取,鎖上金籠休共語。比擬好心來送喜,誰知鎖我在金籠里。欲他征夫早歸來,騰身卻放我向青云里。鵲踏枝·叵耐靈鵲多謾語翻譯及注釋翻譯“不可忍耐那喜鵲來嘰嘰喳喳的叫,都

    兩漢

    日出入 佚名

    閱讀(258)

    日出入原文:日出入安窮?時世不與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泊如四海之池,遍觀是邪謂何?吾知所樂,獨樂六龍,六龍之調,使我心若。訾黃其何不徠下。日出入翻譯及注釋翻譯  太陽每天早上升起,晚上落下,循環往復沒有窮盡的時候。世

    先秦

    魯頌·駉 佚名

    閱讀(259)

    魯頌·駉原文: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驪有黃,以車彭彭。思無疆思,馬斯臧。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騅有駓,有骍有騏,以車伾伾。思無期思,馬斯才。駉駉牡馬,在坰之野。溥言駉者,有驒有駱,有騮有雒,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駉

  • <td id="mii4i"></td>
  • <noscript id="mii4i"><kbd id="mii4i"></kbd></noscript>
  • <tt id="mii4i"></tt>
  •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