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寫秋天的宋詞元曲
柳永的《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妝樓頤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怎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蘇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宋詞和元曲有什么區別
首先,宋詞元曲都是一種曲詞形式,可略比作現代的歌詞。
他們的區別,從形式上來比較,元曲的格律定式更為嚴密,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雖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
所以,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 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
一首詞,有的只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詞有詞牌。
詞牌的產生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沿用古代樂府詩題或樂曲名稱;如《六州歌頭》;取名人詩詞句中幾個字,如《西江月》;據某一歷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嬌》;還有名家自制的詞牌。詞發展到后來逐漸和音樂分離,而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從內容而言,詞的初期極盡艷麗浮華,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間,是一種通俗的藝術形式,但是這期間的詞題材還僅限于描寫閨情花柳、笙歌飲宴等方面,可以說還顯得很“小氣”。
在思想內涵上層次還不夠。(宋代初期的詞一開始也是沿襲這種詞風,追求華麗詞藻和對細膩情感的描寫。
像曾因寫過“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連于歌坊青樓之間,給歌妓們寫寫詞。所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當時的詞被認為是一種粗俗的民間藝術,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當上宰相之后,對于他以前所做的詞都不承認是自己寫的。宋朝的艷妓之多,水平之高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們和宋朝的才子們一起共同推動了詞這一新興藝術形式在民間的廣泛流傳。)
隨著詞在宋代的文學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詞的內涵也在不斷地充實和提高。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奠定了邊塞詞在宋詞中的地位,使只聞歌筵酒席、宮廷豪門、都市風情、脂粉相思之類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蘇軾詞首開豪放詞風,宋詞已經不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娛樂和表達兒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當時的士大夫對時代、對人生乃至對社會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宋詞徹底跳出了歌舞艷情的巢窠,升華為一種代表了時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而在元代這個讀書人地位急劇下降的年代,元曲是作為表達不滿情緒,抨擊社會黑暗的手段而存在的。
內容表現上更為辛辣直接。 當然,他們年代的不同也是區別之一。
以下是宋詞和元曲的介紹,供參考。 宋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樂的廣泛流傳;當時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為生的優伶樂師,根據唱詞和音樂拍節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一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了。 從敦煌曲子詞中也能夠看出,民間產生的詞比出自文人之筆的詞要早幾十年。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一般來說,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是元代文學主體。
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并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 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
繼唐詩、宋詞之后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夸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 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
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祝您好運一生一世,如果回答有用,請點“好評”,謝謝^_^!》。
3.描寫與家有關的宋詞元曲
南鄉子·秋暮村居
作者:納蘭性德
紅葉滿寒溪,一路空山萬木齊。試上小樓極目望,高低。一片煙籠十里陂。吠犬雜鳴雞,燈火熒熒歸路迷。乍逐橫山時近遠,東西。家在寒林獨掩扉。
蝶戀花·春漲一篙添水面
朝代:宋代
作者:范成大
春漲一篙添水面。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前遠。
江國多寒農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
行香子·樹繞村莊
朝代:宋代
作者:秦觀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遠遠圍墻,隱隱茅堂。飏青旗、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4.宋詞與元曲有什么區別
詞: 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宋代的詞最興盛,所以文學史上有“唐詩”和“宋詞”之稱。
宋詞數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編的《全宋詞》,含著名詞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由于音樂的廣泛流傳;根據唱詞和音樂拍節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一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了。詞,大體上可分類為婉約派和豪放派。
詞大致可分小令、中調和長調。 元曲: 是繼唐朝詩、宋詞之后蔚為一文學體裁之,它有著自身獨特的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傳絕不及唐詩宋詞之廣,這是人們對元曲的體式感到陌生緣故。元曲有雜劇、散曲之分。
散曲又有套數,小令帶過曲之別。 區別 : 1.宋詞的限制太多,元曲是很活的,像是一個"亮"字,隨便一放在句尾,不需要旋律,光是字面上,就有它的音樂性。
2.格律式也有很大的區別。
5.描寫秋天的宋詞、元曲
范仲淹的《蘇幕遮》,秋日思鄉。元曲 王實甫的《西廂記》也改動此詞 《端正好》,我覺得整個宋詞沒有比孫洙的《河滿子》更好的了。相思之情,黯然神傷
何滿子 秋怨
宋 孫洙
悵望浮生急景,凄涼寶瑟余音。楚客多情偏怨別,碧山遠水登臨。目送連天衰草,夜闌幾處疏砧。
黃葉無風自落,秋云不雨常陰。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惆悵舊歡如夢,覺來無處追尋。
宋詞 晏幾道 阮郎歸 天邊金掌露成霜,云隨雁字長。
綠杯紅袖稱重陽,人情似故鄉。
蘭佩紫,菊簪黃,
殷勤理舊狂。
欲將沉醉換悲涼,
清歌莫斷腸。
元曲是 馬致遠 《天凈沙.秋思》
李清照 《醉花蔭》
唐詩 杜牧 題目忘了 :六朝文物草連空,云淡天閑今古同。鳥去鳥來山色里,人哭人歌水聲中。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我最喜歡的一首詩
6.【宋詞與元曲的區別】
古人根據不同的內容表達需要,創造了詩、詞、曲這三類詩歌體式,并在各自體式中擁有不同的樣式種類,可謂源同流分,各臻其妙.詩歌是任何一個民族最早產生的文學樣式,我國也是如此.從《詩經》算起,詩歌發展歷史已有幾千年,詩歌的形式也難以言計.大而言之,詩可分為不大講格律的古體詩和講究格律的近體詩.古體詩中又有詩經體、楚辭體、樂府體(古樂府、新樂府)、民歌體、七言古詩、五言古詩等.這種區分,除了時間上的不同外,在表達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它們總的特色是古樸、凝重,反映現實比較直接,表達形式自由.近體詩包括五、七言律詩和五、七言絕句,它們總的特色是精練、優美、含蓄,反映現實間接,格律嚴整,詩句間跳躍性大,絕句更強調蘊藉空靈的韻味.唐宋后,詞這一新的詩歌樣式開始出現,并迅速發展,與詩并駕齊驅.詞由于要和樂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會上歌唱,因而比詩更講究含蓄蘊藉、形式精巧、音調和諧.詞又分為小令、中調、長調.小令精巧輕盈,空靈蘊藉,韻味悠長;中調與七言近體詩規模相近,分為上下兩闕,但講究變化,曉暢中見蘊藉,分隔中見整體;長調因其歌唱時一般節拍舒緩、篇幅較長,故又稱慢詞.由于長調篇幅長,容量大(最長的《鶯啼序》,256字),因此詞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敘事、抒情、寫景、議理從容展開,結構上講究轉折變化,渾成統一.元代興起的曲(元曲分為劇曲、散曲,前者指雜劇中的唱詞,這里指后者),雖有配樂歌唱,承詞而發展,但又別有風味.詩詞曲的不同體式,就如人們不同的服飾,以適應不同季節和審美的需要.認識到這一點,再來閱讀,不能不讓后人佩服古人創造不同詩體的聰明才智.對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認識到,作過不少論述.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國維認為“詩之境闊,詞之言長”;有的過于直觀,如王士禎以晏殊詞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與湯顯祖《牡丹亭》唱詞“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為例說明詞、曲的不同;有的過于簡單,如李漁認為詞“上不似詩,下不類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其實,三者之間不同的特色體現在題材、意境、風格、手法、形式等諸方面.。
7.求描寫暗戀心情的宋詞元曲
蝶戀花(宋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推薦】鳳棲梧(宋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青玉案·元夕(宋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江城子(宋 秦觀)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卜算子(宋 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蘇幕遮(宋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宋詞和元曲端正好和蘇幕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