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讀一些關于古詩詞平仄韻律方面的書
《唐宋詞格律》由龍榆生教授編選,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出版。
定價,好象5,6塊錢吧。我家有一本。都是繁體字。
附帶(《唐宋詞格律》之所以是格律,就是永久性的,固定性的,不會變來變去,你去省會大的新華書店,是很容易買到的。它不只是一版,甚至三版,四版,一年一版地出。或者登陸淘寶網,也可以淘出來。)
另外(建議喜歡歌詞的朋友,或者初學者,可以訂閱如下雜志期刊——
《詞刊》
北京農展館南里10號 10026
這是目前國內最權威的歌詞期刊,里面不乏古詩詞的一些文章。本人受益非淺!
2.小學古詩文誦讀書
《牧童》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后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的。
2.詞句解析。
(1)“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詩句給我們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一個“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笛聲的悠揚悅耳,使我們想象到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后的輕松閑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當然,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2)“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詩人筆鋒一轉,開始寫吃飽飯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沒有家人聚集的場景,沒有伙伴嬉戲的情景,吃飽了飯的牧童,連蓑衣都不脫,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賞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兒,牧童心里會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沒想,就睡著了……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讓我們不禁浮想聯翩。
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牧童》一詩,不僅讓我們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為友,晚上有清風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當然,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作者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向往。
《所見》的大意是: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歌唱,一聲不響地站在了樹下。這首詩寫的是“意欲捕鳴蟬”的情趣。
3.學古詩詞必讀的好書有哪些
《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幼學瓊林》》《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文觀止》
我建議按照順序學經典:
第一輯誦讀本,基本上在13歲前即小學畢業前完成,要求學生精讀熟讀,最好能背誦:①《論語》②《老子·大學·中庸》③《詩經》④《孟子》⑤《易經》⑥《唐詩三百首》⑦《尚書》⑧《莊子》⑨《楚辭》⑩《古詩源》
第二輯幼學誦讀本,應在小學畢業之前完成,只供學生補充誦讀:
①《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②《千家詩》③《孝經·弟子規·增廣賢文》④《聲律啟蒙·笠翁對韻》⑤《幼學瓊林》⑥《五字鑒》⑦《龍文鞭影》
第三輯閱讀本,應在初中階段完成,只要求學生閱讀:
①《禮記》②《荀子》③《儀禮》④《爾雅》⑤《周禮》⑥《左傳》⑦《史記》⑧《戰國策》⑨《呂氏春秋》⑩《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六韜三略》⑾《古文觀止》⑿《宋詞三百首》⒀《元曲三百首》
4.本人是漢語言專業,我想買一本關于詩歌朗誦技巧的書籍,但是現今
不是應該有《演講與朗誦》之類的專業選修課的嗎,我們就有,大一下學期開的,之前應該會有普通話的課程。
我們當時并沒有用教材,是老師總結的筆記還有當堂指導。因為朗誦是一個不能量化的東西,不能說哪一首詩歌就因該怎么朗誦,可能一句話,因為斷句不一樣,聲調的高低不一樣,尾音長短不一樣都會有不同的效果,還不說朗誦者的不同情感表現。
一般來說,教《現代漢語》的老師都有較好的普通話基礎,也會有這方面的經驗,你可以向他討教。順便多關注學校有沒有類似的選修課。
再有就是多看和聽相關的視頻錄音。央視每年的“新年新詩會”有很多不錯的朗誦,可以看一下。
再有,朗誦和朗讀是不一樣的,所以一樓推薦的書你沒有必要買,不過可以看看。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口標準的流利的普通話,要不然很煞風景的。
5.關于吟誦的古詩
《游泰山六首》
唐代 李白
天寶元年四月從故御道上泰山
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開。
六龍過萬壑,澗谷隨縈回。
馬跡繞碧峰,于今滿青苔。
飛流灑絕巘,水急松聲哀。
北眺崿嶂奇,傾崖向東摧。
洞門閉石扇,地底興云雷。
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銀臺。
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
玉女四五人,飄颻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
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
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
捫蘿欲就語,卻掩青云關。
遺我鳥跡書,飄然落巖間。
其字乃上古,讀之了不閑。
感此三嘆息,從師方未還。
平明登日觀,舉手開云關。
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
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
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閑。
偶然值青童,綠發雙云鬟。
笑我晚學仙,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浩蕩難追攀。
清齋三千日,裂素寫道經。
吟誦有所得,眾神衛我形。
云行信長風,颯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溟。
海色動遠山,天雞已先鳴。
銀臺出倒景,白浪翻長鯨。
安得不死藥,高飛向蓬瀛。
日觀東北傾,兩崖夾雙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遙空碧。
千峰爭攢聚,萬壑絕凌歷。
緬彼鶴上仙,去無云中跡。
長松入霄漢,遠望不盈尺。
山花異人間,五月雪中白。
終當遇安期,于此煉玉液。
朝飲王母池,瞑投天門關。
獨抱綠綺琴,夜行青山間。
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
仙人游碧峰,處處笙歌發。
寂靜娛清輝,玉真連翠微。
想象鸞鳳舞,飄颻龍虎衣。
捫天摘匏瓜,恍惚不憶歸。
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
明晨坐相失,但見五云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