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文教學
加樂中心學校產坡小學 語文科 王文孔《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不僅僅是工具性的體現,還應該是人文性的體現。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并指導學生如何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語文課程也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由此可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的兩大屬性。
工具性是基礎,人文性是核心。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機械割裂。
無論是工具性還是人文性都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為根本。語文教學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歸根到底是為了學生的發展。
當然,語文課不是政治課也不是哲學課,離開語言文字的運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說教。同樣,忽視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學,便成為沒有靈魂的文字游戲。
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語文才會成為最具生命活力的學科;在讀寫聽說訓練中滲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偏廢而應有機結合,使之相得益彰。
一、誦讀中教育學生的語言能力 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指的是讓語文是可以達到目的地的事物。那么古詩教學則是讓語文達到目的地的精華。
古詩的目的地,首先是語言。 要知道,中國古代,甚至解放前的私塾,先生教育學生的首要任務是誦讀,所誦讀的都是語言精煉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唐詩三百首》、《朱子家訓》等,并一律要求學生熟讀成誦。
目的就是要求學生在熟讀中積累語言,在熟讀中領會慢慢意思,在熟讀中漸漸體會文章的思想。 能夠流傳下來并被編入語文教科書的古詩,它不是呆板八股文,它是表情達意、狀物寫景的明理工具,它具有豐富的情意性、思想性,充滿了人文關懷。
所以,老師在教學朗讀古詩中要抓住古詩的用韻、平仄、句式、味道、感情,還有重點詞語,優美的語言特色,讓學生在朗讀中品位,琢磨,理解;還要求學生數讀中整體感知詩歌的內容,感情。 古詩幾乎都押韻的,讀起來都是瑯瑯上口的。
除了要求學生讀準確,古詩的韻味最重要。畢竟,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文化素養還沒達到一定的水平,因此老師在范讀中,透過文字,注入感情,讓詩歌是用以達到目的地的事物。
利用古詩的工具性能,教育學生文字的美、語言的美、思想的美,所以,優美的朗讀首當其沖。 例如,《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游子吟》、《贈汪倫》、《曉出凈慈送林子方》、《泊船瓜洲》等古詩表達的是濃濃友情、親情、鄉情等,老師`范讀的時候,用深情,稍微慢的語氣。
如《曉出凈慈送林子方》、《絕句》、《江畔獨步尋花》、《詠柳》、《菊花》等寫自然景物美麗的詩歌,用清快明朗的語氣來讀。又如《春種一粒粟》,《蠶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上漁者》表達了詩人對窮苦勞動人民不幸的生活的深切同情,所以用緩慢的、有點低沉的語氣來讀,把重要的詞重音讀。
農夫猶餓死這句,餓死要讀出那種控訴的語氣來。 所以說,朗讀好古詩,成為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工具性可見一斑。
二詳說中訓練學生語文動手動口的工具性 語文做為工具學科,作為工具,首先有他的形成過程。詳說古詩的方方面面,是達到效果的最好的途徑。
古詩年代久遠,是那個時代特定的產物,詩句多受格式,字數的限制,非常精煉,句中常有省略成分,還有詩中所涉及的人和事物對于現在的小學生來說是無法理解的。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發揮古詩的工具性,讓學生自己動手,搜集材料,在課堂上發言,如詩人的小傳,年代背景,詩句中的字詞的解釋,或者詩的結構和現代課文的區別,內容在現代如何理解學生就會通過各種方式無搜集,比如查字典,問父母家人,到書店或圖書館翻資料,更多的城市學生通過網絡去尋找。
這正與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時間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讓學生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新課程標準相呼應。
三表演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 作為演員,必須理解劇本的意思,體會劇中的意境,方可表演出色。可是入選課文古詩文字凝煉,跳躍空間大,短短幾句,蘊含的意思豐富,讓習慣形象思維兒童來理解會有一定的難度。
表演的過程就是讓全班學生參與理解的過程。為了表演,每個學生都要拿起文字的工具來自己演或者評價別人的表演。
小學的古詩不外是寫景、抒情、記人、狀物、敘事。
詩的角色也不外兩類,一是詩人,例如《聞官兵收河南河北》里的詩人,學生會用仰天長笑,邊笑邊抹眼淚等行為表達詩人的喜欲狂。而是詩人所寫的人,例如《古風》里的哀嘆的農夫,《蠶婦》里的邊哭邊回家的養蠶婦女等讓學生表演,他們最感興趣的事情。
這,不正是新課程標準里面要求的,讓學生參與,以學生為主體的標準相符? 如何讓學生充分理解解劇本(即詩的意思)?教師要充分挖掘詩歌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創造性地把語言。
2.如何有效開展古詩文教學
原發布者:龍源期刊網
古詩詞是世界文化瑰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她那精煉的篇幅中無不閃爍著古人智慧、情感、哲理和對人生的渴望。在詩文間不僅語言優美還有一種韻律美,節奏感很強,使之朗朗上口。她是中國古代漢語凝練的巔峰,由此新課標也充分肯定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都是世人皆知的古詩精品,那么,怎樣上好古詩詞教學課呢?根據我對古詩詞教學多年經驗現總結如下。
詩讀百遍,其義自見,其情自流。誦讀古詩方法很多,有自讀、對讀、齊讀等,可以讓學生多讀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性。節奏是古詩詞篇章中跳動的音符,在讀中與詩人進行心靈的溝通,把握詩詞的整體脈絡。讀多了,自然而然的成誦。誦讀詩的過程中也是在鑒賞詩歌的一種過程。在朗誦詩歌的過程中,由于現代文和古文之間的不同,首先要引導學生讀準每個字,每個詞的讀音,例: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無衣巷口夕陽斜”。中的“斜”古時讀音應該是“xia”,現在“斜”讀“xie”,但古詩詞中為了更能體現韻律美;例如陶淵明,《飲酒》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的“還”古時讀xuan,飛翔盤旋之意現在讀huan返回之意。如讀現在讀音就不押韻了。也不協調了。所以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就要注意了,選對正確的古音。
1.抓住標題理解詩意
標題就是詩歌的主題。如
3.如何提高學生的古詩文素養
詩歌是一種精粹的文學樣式,語言含蓄凝練,富于跳躍性,理解與欣賞有一個從入門到逐步的過程。
如果想一時半會兒就茅塞頓開、心領神會,或者單憑學習教材上少量的古詩詞名篇就使自己的感悟能力突飛猛進,那是不切合實際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特別重視學生對古詩詞的閱讀和積累。可開展“向你推薦一首好詩(詞)”活動,利用課前5分鐘,輪流讓學生朗誦,并簡單評析“好”在哪里。有條件的話,還可自制幻燈片,并為詩詞配上樂曲朗誦。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又訓練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綜合能力。教師還可定期組織評比,看誰的古詩詞誦讀得好,背誦得多,看誰的賞析文字寫得好,誰的圖片設計得巧,樂曲選配得佳,促使學生廣泛涉獵,提高感悟、鑒賞能力。
二、創設情境
詩歌是情感的產物,教學古詩詞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使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思接千載”、“心游萬仞”,真正體會詩詞深沉雋永的意蘊。具體來講,教師可用聲情并茂的范讀或者畫圖展示、樂曲播放、形象描述、背誦相關古詩詞等方法創設情境,感染學生。如教學李煜的《相見歡》可配上凄惋的古典送別曲或相思曲范讀,使學生一開始就沉浸于憂傷哀惋的氛圍中,感受詩人的幽居苦情、離愁別恨。教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可要求學生先背誦一些熟悉的軍旅詩、邊塞詩。在相關古詩詞的誦讀、背誦的良好氛圍中把學生帶入特定情境,更便于學生理解岑參在詩中所描繪的塞外艱苦環境和將士為國戍邊無怨無悔的精神。
三、反復誦讀
優秀的古詩詞意境優美,語言富于音樂美和節奏美,最適合朗讀和吟誦,也還非得大聲誦讀,才能體會個中的情味。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詩,不會作詩也會吟”,足見誦詩的妙處。在古典詩詞的教學中應始終貫徹誦讀法:初讀識字通詞,再讀體味句子,三讀感受意境,領悟作者抒發的感情。以讀帶講,讀思結合,讀議結合,于反復誦讀中品味古詩詞豐富的內涵。誦讀方式也應靈活多樣,范讀、齊讀、自由讀、聽讀、賽讀、配樂讀、背讀等綜合運用,相得益彰。在誦讀中營造氣氛,與作者產生感情共鳴,把握詩詞的意蘊情趣。多讀、多背、多想、多記應是學習古詩詞的最基本的方法。
四、比較閱讀
古代詩人很重視遣詞造句的工妙。有的詩句往往著一奇字而境界全出,讀來令人蕩氣回腸,思緒萬千,因此千古傳頌,經久不衰。在教學古典詩詞時,教師就應抓住這些關鍵的詞語,品讀賞析。替換比較就是一個極好的教學方法。具體做法就是用一些意義相近的詞替換原字,比較其表達效果,體會作者用語的精妙。體會詩人在詩詞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在古詩詞教學中,還應適當引入相關詩歌,作比較分析,開拓視野,深化理解。比較閱讀的對象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是同一題材不同風格的作品,或是同一題材,風格相近的作品。如教學劉禹錫的《秋詞》(首句為“自古逢秋悲寂寥”)時,可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比較閱讀。《天凈沙??秋思》抒發的是漂泊在外的旅人眼見寂寥蕭索的秋景,感受到的也就是秋風的蕭瑟,凄涼傷感,曲中景象無一不染上悲秋的情調。劉禹錫的《秋詞》卻一反常人悲秋的筆調,用“秋日勝春潮”、“晴空一鶴排云上”,極寫自己滿懷希望的豪情,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通過比較閱讀,學生便會準確領悟詩意,加深對詩詞意蘊的理解。
五、延伸拓展
在理解詩詞基本內涵后,教師應趁熱打鐵,巧妙設計延伸拓展練習,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寫景抒情的山水田園詩歌,可要求學生改寫優美的散文,或者設想如果拍成電視紀錄片,你打算如何設計畫面,選擇什么樂曲配音,將你的構思用文字表達出來。哲理詩、詠史詩,可鼓勵學生談自己的創見。如學了趙翼的《論詩》可讓學生談談對“李杜詩篇“的看法,課后寫作短評。
4.如何做好古詩教學
原發布者:今宵a別夢寒
如何進行古詩詞教學古詩詞教學必須有所突破,有所創新,要走出古詩詞教學的誤區,當前古詩詞教學有哪些誤區呢?一是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形式取代了古詩詞的誦讀吟唱、語言品味、情感感悟。自主、探究學習是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各科教學的共性。語文教學,特別是古詩詞教學有著鮮明的、獨特的個性。忽視了古詩詞教學的特點,就沒有了古詩詞教學的“味道”。二是以解詩、讀詩、背詩作為古詩詞教學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時間用于理解分析內容、讀通讀順。目前古詩詞教學大都停留在這一層次。一些以學習經典詩文為特色的學校,學生可以背誦許多古詩文,但誦讀水平不高,品位不高。主要原因是學生沒有學會“品詩”,沒有學會吟誦,從品味詩句當中加深對詩中意境、情感的領悟。一、語言的品味語言素養體現在對語言的理解、品味、積累、實踐諸多方面。對詩的語言的理解是讀詩的基礎。許多老師都指點學生自己看注釋、查資料、或聯系上下文把字詞的意思讀懂。如“風景舊曾諳”,讓學生理解“諳”是熟悉的意思,從中知道詩人曾經很熟悉江南,現在很懷念江南,因而才抒發“能不憶江南”的感情。又如“感時花濺淚”,讓學生理解“時”不僅指時候,還指時局、時勢的動亂;“淚”不是一般的眼淚,而是生離死別的淚,是心驚肉跳的淚,是愛國愛家的淚。這樣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釋上。古詩詞語言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淺層,學會對語言的品味是古詩詞教學的特色。古詩詞語言的精妙、獨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核心素養下如何進行古詩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