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詩鑒賞學習心得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勇成網絡 唐詩鑒賞心得體會 篇一:詩歌鑒賞心得體會 詩歌鑒賞心得體會 借用《論語——陽貨》中的話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意思是說:詩有啟發鼓舞的感染作用,有考察社會現實的認識作用,有互相感化的教育作用,有批評不良政治的諷喻作用。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留下了無數輝煌的詩篇,這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
培根說過;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書使人靈秀。”此話僅說了一半,讀詩書不僅能使人靈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脫離庸俗和低級,使人成為更完全意義上的人,更加文明和高雅。
這學期的公選課毅然選擇了詩歌鑒賞這門課程,自從進入大學來,只有大一的時候接觸過詩歌,自此,都是在忙碌、緊張的生活中度過,我們已融入了社會這個大染缸中。選擇詩歌的原因是想在紛亂的生活中尋找心靈的那片凈土,而詩歌,無疑是正確的選擇。
第一堂課上,老師給我們讀了一些現代詩歌。現代詩歌沖破了舊體詩的格律束縛,語言趨于口語化、散文化,其語言與散文的距離縮短。
但仍具有它獨特的特點:第一、語序倒置。詩人為了強化某種情感,或由于葉韻、節奏和換行的需要,往往要調整語序。
第二、成分省略。日常表達中,句子的成分不能隨意地。
2.談談學習古典詩詞的心得體會500字以上謝謝,考試啊 ~~
就我個人的觀點來看,欣賞和寫作點詩詞,能夠充實我們的精神世界。寄情托志,交流情感,從而獲得審美的情趣。我們作為年輕一代,不僅可以提高文化素質,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對我們以后的人生道路也會受益匪淺。
欣賞古典詩詞是一種藝術享受,亦是一種文化修養。我覺得這幾個月以來我忽然懂得了很多道理,在欣賞和創作詩詞中猛然領悟到的。我國上下五千年燦爛文化,值得看的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她就像浩瀚的大海,而我們就像一葉扁舟,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們去探求;她又像一個萬紫千紅、絢爛奪目的萬花園,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細細來品嘗,但我們可以擷取其中最為綽約多姿、為后人傳頌的名篇來吟誦。
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欣賞這個層次上。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為何不試著練習寫點詩詞呢?古人云“詩言志”,即指詩是表達自己的志向和理想的;古人又云“詩緣情”,就是說詩是抒發內心情感的。古典詩詞又常常在非常凝煉的文字中以生動的形象寄寓非常深刻的哲理,表達作者對人生的思索和探求。我們都是年輕人,我們有沸騰的生活,火熱的激情,正可以利用古典詩詞這種短小靈活的形式,抒發情懷,相互啟迪。縱觀古代文化,許多傳世名篇不一定都是專業詩人寫的。有很多無名的人亦能寫出驚世之語。比如南宋一位不知名的詩人林升,在京城臨安邸館的墻壁上題了一首詩,這首《題臨安邸》很快就在社會上傳播開來,并且流傳至今,為大眾所喜愛。不用說,這首詩大家已經猜出來了。全詩如下:“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全詩只有四行,卻有無限情意,耐人尋味,意在言外,含蓄不盡。像林升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在此不再多舉。
詩是“心之歌”,是內心感情的自然流露,只要入了門徑,人人都可以寫出詩來,人人都可以作詩人;只是在藝術上在高低粗細之分。寫詩不是難事,寫出好詩卻不容易。我建議,在練習寫詩詞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通過互相切磋詩藝的途徑,從而得到提高的成效。
下面就詩詞立意、格律方面談一下自己的感受。我想一首詩,重在立意,“詩以意為主”,這是我國古典詩詞創作的優良傳統。“意”,指的是詩詞所集中表現的思想感情。對于這個命題,古人有過很多論述。《后漢書》中云:“常謂情志所托,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以意為主,則其旨必見;以文傳意,則其詞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清人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從此可見立意的重要性。
但是,我們創作詩詞不能單單注重立意就可以了。如果根本不講格律,那就不必學寫詩詞了。有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我說,如果不信書,不如不讀書。我想此和彼在某種程度上應該有相同之處。所以,我們在寫作詩詞的同時,應該同時注重詩詞的格律,簡單說就是平仄了。以七言絕句為例。我覺得一首七言絕句,如果絕句中不出現平仄失對失粘,節拍字平仄不適合,每句三字尾為三平或三仄聲,有孤平的句子,那這首絕句的格律已經注意得非常好了。其他如七律、五絕和五律可以從此發散開。不再多說。總的來說,如果在注重立意的同時兼顧格律,那作品既有深遠的境界,又富有音樂節奏美。魚和熊掌兩者兼得,何樂而不為?
好了,不再敲了,雖然輸入法用的是王永民先生的極品五筆,但敲得還是有點累,想休息了。
只是不知道各位詩友在學習古典詩詞的過程中,又有什么心得體會呢?又是否愿意與我共同分享呢?
3.古詩詞賞析及感想
。。.. 本我也想先推李太白的<;將就酒>;,但被樓上的小小霸占了,真是人如其名。(笑)
推薦蘇軾的《江城子·記夢》,以下原文: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認,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如夜,短松岡。
這是蘇軾的一首悼亡詞,語方簡練,通俗而又深刻。通篇一個情字,讓人難忘。那種相愛、相思、細膩而真摯,如此凄涼而悲傷。全詞感情深摯,充滿凄婉哀傷的情感。上片訴盡相思之苦,“十年生死兩茫茫”,宛如郁結于心深處的悲嘆,下片正是久思成夢,如夢似幻,“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最為高潮。全詞道盡對亡妻的思念,出語悲苦,以情動人,不禁讓人意深,痛楚,黯然神傷。
本還喜歡李之儀的《卜算子》,不過相較之下,《卜》一詞雖也訴盡男歡女愛的相思相慕、怨愁,但卻不及《江》一詞讓人震憾,所以還是先推蘇軾的《江城子·記夢》,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同意的別用磚拍我。。. >_<
以下為李之儀的《卜算子》原文: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不負相思意。
真糟,輸完字才發現在《江》的答案里居然輸錯了字,“李太白的《將就酒》”“語方簡練”(還好李老人家不在,否則還不被他拍死,連名字也錯了)還好不是詞原文,不過也有撞墻的沖動,真失敗。。。。。 接連所選的詞都是感傷一類,情緒也低落不少,頌上一段《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句也是我極喜的(看在我也喜歡李老人家的大作情分上,就請原諒一二)。PS:真是為什么不能改答案呢?特此道歉。.飄走
最后的詞選了首極有名的——蘇軾《水調歌頭》,原文如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最后這首就不評了吧,寫這貼極累人的,擔心錯上一字。最喜歡的是最后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PS:本人喜歡的詞還有就是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那詞極有氣勢,可謂跌宕起伏,氣壯山河。遇不順心,郁悶之時一氣誦之,浩然之氣溢于胸襟。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4.詩歌鑒賞的學習心得
?啥意思呀?
汪國真《回首》
曾總想穿過
那段最無瑕的時光
去實現所有繽紛的夢想
當回首深深淺淺的腳印
不禁頓足扼腕
恨冬日太短 夏日不長
真想把還沒有走完的青春
重新再走一遍
便知該如何珍惜
每一抹黃昏 每一縷霞光
嘆只嘆光陰不肯倒流
從此,再也不敢懵懂與疏狂
1 詩中“最無暇的時光”指的是什么?
2 詩中“深深淺淺的腳印”指的是什么?作者用的是什么修辭手法?詩的第二節中哪一句也用了這種修辭手法?它指的是什么?
3 作者“不禁頓足扼腕”的原因是什么?
4 “真想把還沒有走完的青春重新再走一遍”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 “恨冬日太短 夏日不長”的意思是什么?
6 這首詩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答案
1.青春的美好時光/童年
2.深深淺淺的腳印就是走過的足跡,就是過往.
用的比喻的修辭手法.
便知該如何珍惜每一抹黃昏,每一縷霞光.指的是美好的事物
3.過去的時光在懵懂與疏狂中飛快流逝
4.回憶過去,嘆息流年之快
5.恨時間過的太快
6.要珍惜時間,珍惜現有的美好的青春
5.唐詩鑒賞學習心得
唐詩鑒賞學習心得
所謂“一代有一代之文章”,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一種代表性的文體。這些文體是時代精神的凝聚與升華,以至一提起某個時代,人們便會聯想起某種文體;一提起某種文體,人們便會聯想起某個時代。如漢朝的賦,六朝的駢文,唐朝的詩,宋朝的詞,元朝的曲,明清兩朝的小說、戲曲,民國的白話文學等。這些文體在所代表的時代里,作者最多,作品最繁茂,藝術成就最高,如山岳崢嶸,百花競艷,美不勝收。
唐詩是中國詩歌藝術之巔峰,可謂名家輩出,精品如林,盛況空前,后難為繼。詞,作為比詩體更自由的韻文體裁的文體,發起于唐,歷五代,至宋而大成。宋詞實乃詞中經典,由小令到中、長調,可謂流派紛呈,風格各異,名篇佳作,精華畢現。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好詩已被唐人做盡一樣,好詞也被宋人做完了。
唐詩宋詞,猶如日月同輝,珠聯璧合,共同永載中華詩歌藝術史冊,流芳百世。
唐代為我國詩之盛世。唐人以種種因緣,在詩壇上留空前之偉績。唐帝國從七世紀初建國到八世紀中葉安史叛亂之前一百多年間,經濟一直是上升的。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文化的繁榮。即使在安史叛亂之后,由于南方的開發與南北交通保持暢通,經濟和文化增長的勢頭也未停頓下來。安史之亂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界標,也是唐代文學發展的一個轉折點。亂前以李白為代表的浪漫主義和亂后以杜甫為代表的現實主義雙峰對峙,在詩歌創作方面,顯示了盛唐之所以為盛。
唐詩是在既繼承前代傳統,又大膽革新、勇于創造的基礎上繁榮發展起來的。初唐詩人陳子昂提出以復古為革新的主張,沖破了齊梁以來宮廷文學的苑囿,恢復了漢魏的傳統,重新使詩歌與社會政治結合起來,為唐詩開拓了一條健康的道路。盛唐詩人在初唐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了六朝的藝術技巧,繼承了《詩經》以來的傳統,努力表現他們自己時代的社會生活,出現了詩歌創作的高潮。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便是這高潮中兩位偉大的詩人。中唐時期,又有白居易提倡新樂府運動,這個運動成為貫穿晚唐的現實主義的巨大潮流。
村居苦寒
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紛紛。竹柏皆凍死,況彼無衣民。
回觀村閭間,十室八九貧。北風利如劍,布絮不蔽身。
唯燒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歲,農者尤苦辛。
顧我當此日,草堂深掩門。褐裘覆絁被,坐臥有余溫。
幸免饑凍苦,又無壟畝勤。念彼深可愧,自問是何人!
唐憲宗元和六年,作者因母親去世,退職回到故鄉下邽的渭村,居喪三年。在這段時間,他對勞動人民的生活有進一步的了解,對他們的痛苦深表同情。元和八年(八一三)冬天,他寫了這首詩,記下自己的感觸。
唐代中后期,內有藩鎮割據,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域大為減少。但它卻供養了大量軍隊,再加上官吏、地主、商人、僧侶、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至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農民負擔之重,生活之苦,可想而知。白居易對此深有體驗。他在這首詩中所寫的“回觀村閭間,十室八九貧”,同他在另一首詩中所寫的“嗷嗷萬族中,唯農最辛苦”(《夏旱詩》)一樣,當系他親眼目睹的現實生活的實錄。
這首詩分兩大部分。前一部分寫農民在北風如劍、大雪紛飛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他們是多么痛苦呵!后一部分寫自己在這樣的大寒天卻是深掩房門,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蓋,既無挨餓受凍之苦,又無下田勞動之勤。詩人把自己的生活與農民的痛苦作了對比,深深感到慚愧和內疚,以致發出“自問是何人?”的慨嘆。
古典詩歌中,運用對比手法的很多,把農民的貧困痛苦與剝削階級的驕奢淫逸加以對比的也不算太少。但是,象此詩中把農民的窮苦與詩人自己的溫飽作對比的卻極少見,尤其這種出自肺腑的“自問”,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難能可貴的。
除對比之外,這首詩還具有這樣幾個特點:語言通俗,敘寫流暢,不事藻繪,純用白描,詩境平易,情真意實。這些特點都體現了白詩特有的通俗平易的藝術風格。
6.跪求學習古詩詞鑒賞的心得,體會~急用~
(1)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浪漫主義,善于抒發對理想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神奇的想象和夸張手法來塑造形象。(2)意境:顧名思義,“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體感的藝術圖畫。
在文學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說出,需借物來表現;“境”不能是純客觀的物象,需由意所觸發。因此,所謂“意境”,可以說就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鑒賞時,必須先明確,作者是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的。
另外,還須明白我們傳統的審美習慣,“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等等諸如此類的符合我國傳統的審美特點。意境是詩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一,是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鑒賞時,領會意境是必要的,而領會意境又必須具備對意象審美特點的把握。
例如: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一首詩,但也是一幅畫。
這幅畫的近處是“江楓”(二橋名,即江村橋、楓橋)的“漁火”和夜泊的客船,遠處則是霜滿和向“烏啼”(地名)那個方向落下去的殘月,透過樹叢還可隱隱約約的看到寺廟。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楓橋夜泊”圖啊!詩人很善于設色,霜天是透明的,漁火是鮮艷的,二者遙相輝映。
近處的漁船和遠處的山寺,又通過鐘聲聯系起來。這樣,就使得遠景和近景交織成章,聯成一片,使得整個畫面色澤濃艷,生機盎然。
除了色彩以外,還有聲音,夜空的鐘聲,一聲一聲地傳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這怎能不引起旅客無限的遐想和帶著愁思進入夢境呢?這幅楓橋夜泊圖的情調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豐富、濃烈的設色和興致盎然的景物描繪,并不引人進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種美感。
這首詩有情意,有境界。我們讀這首詩的時候,眼前會很自然地呈現出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結合的立體圖畫,我們就象坐在電影院里看立體電影一樣。
難怪這首詩很早就廣泛流傳,并且傳到國外。確實是一首難得的有意境的好詩啊!又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僅二十個字的短詩,其所以能夠成為千古絕唱,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因為它創造了一個完整的意境。
鸛雀樓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已被河水沖沒),共三層,由于樓址的地勢高,所以登樓遠望,周圍景物盡收眼底:遠處是中條山,近處是滔滔奔流的黃河,極目遠望,還可隱約地看到晉南和渭河兩岸的奇景。因此,鸛雀樓在唐代就成為登臨的勝地了。
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一詩中,用粗線條勾畫了落日、晚山、黃河、大海等景物,顯示出登高遠眺的特點。同時通過“依”、“流”等幾個動詞使自然景物活了起來,賦予自然景物以活潑的生命和神態。
“依”字且得很好,勾畫出了落日近山的奇異風光。“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這幅圖畫的一條動脈,使讀者看到了千里黃河歸大海的壯麗景象,甚至使讀者仿佛聽到了滔滔黃河水的聲響。
加上“白日”、“黃河”等不同色調的對比,使人們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顏色。詩的后兩句,貌似說明一種哲理,實則顯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廣闊更奇麗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層樓”。
由于前兩句作了很好的鋪墊,所以后兩句一點也不干枯,相反地與前面的景象銜接得很好,氣脈一貫,渾然一體,構成了一幅新穎而又完整的登樓遠眺圖。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也表現得很好,僅從登高望遠的情景,就可看出詩人的思想情緒是積極向上的情緒。
這首詩不僅可以使人們看到一幅登樓遠眺的無限廣闊的藝術圖畫,而且能夠有力地激發人們“更上一層樓”的思想愿望,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再如:孟浩然和杜甫寫的兩首詩: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月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杜甫《登岳陽樓》這兩首詩都是名篇,都達到了情影交融、形神結合。
從“境”來說,二者都是氣魄宏大,把洞庭湖那種浩瀚的氣勢、雄渾的景象有力地顯示出來了。但就“意”來說,二都又頗有差異。
孟浩然所抒發的情,只是個人之情,只是想到“欲濟無舟楫”——想當官無人推薦。而杜甫所抒發的情,雖然也有個人之情,但主要的卻是憂國之情,想的是“戎馬關山北”——關山北的戰事。
因此,孟浩然詩就顯得“境”大“意”小,而杜甫詩卻是“境”大、“意”也大,二者銖兩悉稱。(3)抒情方式一切文藝作品都需要表現感情,詩尤其需要表現感情。
對于這一點我國古代作家、評論家普遍認識到了。比如《毛詩序》的作者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
7.高中詩詞鑒賞入門心得
鑒賞詩詞可是我的強項,我一般只扣一分,告訴你,答題要答分點,也就是學會踩分點,用序號表起來,1,2,3。.其次就是你的基本功,比如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還有你要知道很多表現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要會判斷詩詞的主格調,是思鄉還是離別,還是送別,還是閨怨等,這些東西都是要你熟記的,多用這些專業詞匯。當然前提是你理解了這首詩詞。要想理解詩詞,首先找詩眼或詞眼,眼是決定格調的。還有一些詞,詩詞中的一些動詞你要特別注意,因為詩人都喜歡煉動詞,如紅杏枝頭春意鬧,這個鬧字就是被詩人煉過的動詞,通過這些動詞來表達情感,還有煉形容詞的,副詞也有,不過動詞和形容詞居多,這個主要還是要多去感覺,如果你把握不準詞,那你就從整體入手,從意境入手,把握詩詞中的意象,比如,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淚眼,亂紅,就是意象,能體現詞人此時的感情。總之你還是要多做題,多總結,慢慢的就會有感覺了,我是過來人,相信我。希望能幫到你
我這個是抓分的方法,等你高中畢業,如果你仍對詩詞有興趣,你可以深入研究,很有意思的。
8.古詩詞學習體會300字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我們這學期學的一首古詩,是明代詩人于謙贊美石灰吟的一首詩。這首詩表面上是寫看似平常的石灰,實際上也蘊含著詩人的雄心壯志
這首詩既形象地告訴我們石灰是怎么來的,又贊美了石灰的品質。意思是說,一錘錘地把大山中的石灰巖鑿出來,運到高溫的窯中進行焚燒后,就產生了石灰。石灰甘愿被千鑿萬鑿、粉身碎骨、烈火焚燒,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清白留給人間,貢獻自己。
《石灰吟》也激勵著我學習。
每當學習遇到困難想要放棄的時候,我都會想起《石灰吟》這首詩,它使我努力學習,激勵著我的前進。它使我明白了:只有自身高潔的人,才能獨具慧眼,在尋常事物中發現其中的不尋常。更不要光看事情的外表,更要看清事物的本質。我更明白了,我要做一個純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