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詩研究目的和意義
李白運用的詩體很多樣,但貢獻最大的是七古和七絕。這兩種詩體在當時也是最新最自由的,和他那自由豪放的個性也特別適應。他這方面的成就也很得力于學習樂府民歌。七古無須再談,這里只舉他幾首膾炙人口的七絕: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
沈德潛《唐詩別裁》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他說的這些特點,實際上也就是深得民歌天真自然的風致。即以《早發白帝城》一詩而論,全篇詞意完全出于《水經注》“巫峽”一篇,但語言之自然,心情之舒暢樂觀,與原文風貌,卻迥然不同。他的七絕向來和王昌齡齊名,各具特色。但就接近民歌一點說,他卻超過了王昌齡。他的五律,運古詩質樸渾壯氣勢于聲律格調之中,往往不拘對偶,也很別具風格。如《夜泊牛渚懷古》、《送友人》等篇,歷來為評論家所稱引。
李白在創作上,繼承了前代詩歌的豐富遺產。他所繼承的傳統,首先是楚辭和漢魏六朝樂府民歌。他受屈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他發揚了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和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也繼承了屈原的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象熔鑄神話傳說,大膽地幻想夸張,重視民歌遺產等方面,他都和屈原完全一致。就具體作品來說,如《遠別離》、《梁甫吟》、《夢游天姥吟》乃至《蜀道難》都在精神面貌以及題材、構思、句法的形式上和屈原作品有接近的地方。他對漢魏六朝文人作品也很認真學習。段成式《酉陽雜俎》說:“李白前后三擬《文選》,不如意,悉焚之。”這個傳說想必有一定根據。他稱贊建安詩歌,稱贊阮籍、陶淵明、謝靈運、謝兆、鮑照的話,屢有所見 。他仿效、化用這些詩人的詩篇和詩句的例子,更不勝枚舉。杜甫贈他的詩,也指出他的作品有近似鮑照、庾信、陰鏗的地方。沒有對遺產的認真學習,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2.漫談詩詞的現代意義作文
我愛古詩詞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古詩詞浩如煙海,它流傳久遠,題材廣泛,語言精辟,內容豐富。
它是我國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它所發出的光芒盡管穿越千年時空,卻越發的光彩奪目,必將繼續照耀今天和明天的文壇。我愛古詩詞是因為它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
它篇幅雖小,內言萬千,它詞匯豐富,語言精煉,它山水魚蟲,思想深邃。學習古詩詞我的語文寫作能力和鑒賞能力有了很大的躍升。
我愛古詩詞,它是我心中的最愛,是我心中的最美。我愛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我愛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月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我愛李白的《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我更愛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古詩詞的篇幅很小,但是意義很深,這些詩人都是用短暫的幾句話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果你也喜歡古詩詞,就多體會體會吧。
3.李白的詩歌對現代詩歌有何影響
李白是時代的驕子,一出現就震驚了詩壇。他氣挾風雷的詩歌創作,及其天才大手筆,當時就征服了眾多的讀者,朝野上下,許為奇才,享有崇高的聲譽和地位。如蘇颋說:“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引)杜甫對李白更是推崇備至。他在《春日憶李白》中說:“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由衰地贊美李白詩歌創作的飄然思不群,認為他的詩具有“清新”、“俊逸”的風格特點,天下無人可比。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韻》里又說:“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1396339聲名從此大,汩沒一朝伸。文采承殊渥,流傳必絕倫。”指出李白詩歌有蓋世絕倫的神奇藝術感染力,其巨大的聲名將流傳后世。他在《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對李白的縱恣天才贊嘆不已。李白的同時人任華,說李白“新詩傳在宮人口,佳句不離明主心”(《雜言寄李白》)。在中晚唐詩人眼中,李白、杜甫有著極高的地位。韓愈和李商隱,對李白都推崇不已。宋以后,杜甫地位極高,然論詩者,皆并稱李、杜。
李白對后世的巨大影響,首先是他詩歌中所表現的人格力量和個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獨立人格,那 “戲萬乘若僚友,視同列如草芥”的凜然風骨,那與自然合為冥一的瀟灑風神,曾經吸引過無數士人。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那種個體人格意識受到正統思想壓抑的文化傳統中,李白狂放不受約束的純真的個性風采,無疑有著巨大的魅力。他詩歌的豪放飄逸的風格、變化莫測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對后來的詩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蘇軾、陸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響。由于他以才力寫詩,憑氣質寫詩,他的詩風事實上是無法學習的。在中國詩歌史上,李白有不可更替的不朽的地位。
4.當代對李白詩歌的研究
李白的詩歌不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從形象塑造、素材攝取、到體裁選 李白行吟圖[9]擇和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無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藝術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詩歌中塑造自我,強烈地表現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獨特個性,因而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他喜歡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現自我,在詩中毫不掩飾、也不加節制地抒發感情,表現他的喜怒哀樂。
對權豪勢要,他“手持一枝菊,調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勞動人民艱辛勞作時,他“心摧淚如雨”。當社稷傾覆、民生涂炭時,他“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南奔書懷》),那樣慷慨激昂;與朋友開懷暢飲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又是那樣天真直率。
總之,他的詩活脫脫地表現了他豪放不羈的性格和俶儻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詩歌的主要特征。
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際諸因素外,李白詩歌采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和體裁結構也是形成他豪放飄逸風格的重要原因。善于憑借想象,以主觀現客觀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手法的重要特征。
他的想象,極其豐富,幾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運用多種多樣的想象。現實事物、自然景觀、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夢中幻境,無不成為他想象的媒介。
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時空,將現實與夢境、仙境,把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交織一起,再現客觀現實。他筆下的形象不是客觀現實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內心主觀世界的外化,藝術的真實。
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之一是把擬人與比喻巧妙地結合起來,移情于物,將物比人。 李白詩歌的另一個浪漫主義藝術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點,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加以大膽的想象夸張。
他的夸張不僅想象奇特,而且總是與具體事物相結合,夸張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跡;那么大膽,又真實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強化感情的作用。有時他還把大膽的夸張與鮮明的對比結合起來,通過加大藝術反差,加強藝術效果。
李白最擅長的體裁是七言歌行和絕句。七言歌行篇幅長、容量大,形式自 由,宜于表達詩人矛盾復雜的思想,抒發奔放恣肆的才情,而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開大合、跳躍宕蕩的結構。
詩的開頭常突兀如狂飆驟起,而詩的中間形象轉換倏忽,往往省略過渡照應,似無跡可循,詩的結尾多在感情高潮處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絕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詩歌清新明麗的風格。
如《早發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等,妙在“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說詩晬語》上) 李白詩歌的語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語,有的豪放,不拘聲律,近于散文,但都統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之中。
這和他自覺地追求自然美有關。他繼承陳子昂的文學主張,以恢復詩騷傳統為已任,曾說“梁陳以來,艷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古道,非我而誰歟?”(孟棨《本事詩·高逸》)他崇尚“清真”,諷刺“雕蟲喪天真”的丑女效顰,邯鄲學步。
他的詩歌語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認真學習民歌明白通俗的特點的結果,明白如話,通俗生動。李白的詩歌充滿熱烈的人生之戀。
他的詩往往于曠放中洋溢著童真般的情趣,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山中與幽人對酌》)“袖長管催欲輕舉,漢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股。”
(《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生活如同馥郁的濃酒使詩人心醉,這當然不是說生活中沒有悲哀和痛苦,但詩人的樂觀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戰勝憂患意識,所謂“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且醉習家池,莫看墮淚碑”(《襄陽曲》之四),就是他曠達心態的寫照。 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獨,如《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只有充溢著生命活力的詩人才能發出如此的奇思妙想。他有一首《短歌行》,詩中構想道:“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
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富貴非所愿,為人駐頹光。”
這里沒有嗟老嘆卑的哀惋,卻用“勸酒”的天真想象表達了對人生的無限依戀之情。這些詩篇以其純真的情趣,感召著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沒了的美好的人性,并因此而獲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對大自然有著強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個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筆下的山水丘壑也無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在《日出入行》詩中說:“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又說:“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李白具有英風豪氣,又追求單純高潔的心境,這些不同的性格側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兩大類型:一類是在氣勢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運動的美,在壯美的意境中抒發豪情壯思;另一類則著意追求光明澄澈 李白圖片之美,在秀麗的意境中表現纖塵不染的天真情懷。
例如他筆下的黃河、長江,奔。
5.關于李白詩歌中仙境描寫的文化意義
夢游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州,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注釋:天姥,山名,是越東靈秀之地,以奇絕著稱。在今浙江省新昌縣東。
東接天臺,西連沃州山,最高峰稱拔云間。《太平寰宇記.江南東道.越州》:“剡縣東南有天姥山,傳云登此山者或聞天姥歌謠之響。”
吟,一種詩體的名稱,內容多是吁嗟慨嘆悲愛深思之類。海客,海上往來的客人。
瀛州:相傳東海有三座神山,即蓬萊、方丈、瀛州,為神仙所居。越,今浙江一帶。
天姥,唐朝時屬越州。拔,超越。
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這里泛指所有的名山。
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臺縣北,為天臺山余脈。
天臺即天臺山,在今浙江天臺縣西北。四萬八千丈,夸張說法,以此來抑五岳、赤城、天臺,烘托天姥之高。
吳越,吳江蘇一帶,越,浙江。這里實指越。
鏡湖,又稱鑒湖,在今浙江省紹興縣南,為漢代修造的人工湖。剡溪,水名。
在今浙江省嵊縣南,源于天臺,曹娥江上游。剡溪沿岸,名山奇秀,風景清幽,李白亦有“自愛名山入剡中”之愿。
謝公宿處,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少博學,工書畫,詩文縱橫俊發。好游山水名勝,善刻自然景物,開文學史上山水詩一派。
謝靈運游天姥,曾投宿剡溪。其詩有“螟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句子。
淥水,淥通綠,清水。謝公屐,《晉書.謝靈運傳》謝靈運“尋山涉嶺,必造幽峻,巖障數十里,莫不備登,登鑷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后齒。”
穿著此木屐登山或下山,可使身體保持平衡,世人因此稱謝公屐。青云梯,山嶺高峻陡峭,沿石級而上可入青云。
謝靈運《登石門最高頂》:“惜無同懷客,共登青云梯。”天雞,《述異記.下》:“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之雞則隨之鳴。”
路不定,山路曲折。殷,震動。
列缺,閃電。洞天,洞中別有天地,道家稱神仙所居之地。
訇然,響聲巨大。青冥,天空。
李白《長相思》:“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金銀臺,神仙居住的地方。
郭璞《游仙詩》:“視仙排云出,但見金銀臺。”霓,虹。
云之君,繞云神。《楚辭.九歌》中有《云中君》篇這里泛指眾神仙。
鸞,古代指神仙的禽鳥。白鹿,傳說仙人常騎白鹿。
《楚辭.哀時命》:“浮云霧而入冥兮,騎白鹿而容與。”摧眉,低眉。
事,侍候。譯詩:海上來客談起仙山瀛州,都說它霧鎖層層,波濤茫茫,實在是難以尋見。
越人說起天姥山,更是奇峰異景,浮云彩霞時隱時現,世人可觀可望。綿接天際的天姥山,磅礴氣勢超過五岳,俊奇靈秀遠蓋仙山赤城。
高聳云天的天臺山,傾斜東南欲將拜倒在它足下。我因此希望夢游吳越,一睹仙境勝地。
誰知夢幻成真,天遂人愿,皓月之夜我飛渡到鏡湖。湖上的明月照著我的身影,飄然伴送我到剡溪。
謝靈運當年歇宿的地方,綠水蕩漾清猿哀啼。我穿上謝公當年特制的木屐,登上高聳入云的石級。
到半山時紅日從海上冉冉升起,碧空中聽到報曉的天雞鳴叫。峰巖溝谷中石徑盤旋,道路迂回曲折,花香醉人,身不由已斜靠山在石稍事休憩,不知不覺中暮色已經降臨。
熊的大聲咆哮,龍的高聲吼叫,震響在山谷林泉之間,幽深的叢林因之戰栗,重巒疊嶂的山峰也受到驚嚇,烏云重重大雨即將來到。水平浪靜升起茫茫煙霧。
電閃雷鳴,山丘峰戀頃刻崩裂。神仙居住的洞府石門在訇然中打開,洞天福地浩蕩遼闊,日月照害金銀臺上。
神仙們披著彩虹為衣裳,駕長風為駿馬,在云中君的帶領下,紛紛從冥空中降下來。猛虎為之鼓瑟,鸞鳳效勞駕車。
群仙列隊密密麻麻,迎接我這凡人的到來。忽地覺得心魄顫抖,驚魂震動。
恍忽朦朧中起身長嘆。夢醒后唯一感覺到的仍是枕頭和床席,神奇的夢境卻倏然消失。
人世間尋求歡樂如同夢幻,遠古至今萬事如東流水逝不復返。今日別君,何時才能重逢。
暫且將白鹿放之青崖巖際間,出游時就騎上它去尋找名山神仙。我豈能屈身低眉去討權貴歡心,使我不能得到開心舒顏。
說明:這首詩用浪漫手法,借寫夢游仙山的神奇境遇,繪聲繪色地表現了詩人游歷的情景。詩人由對剡溪的久已向往,夢幻中飛升到一個遠離紅塵的神仙世界,在那瑰麗變幻的雄偉奇景中遨游,登石級、賞山花、觀大自然之變化,又到神仙居住的地方與眾仙相聚。
李白熱愛自由,更酷愛大自然。在政治上失意之后,便游歷名。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李白古詩詞的現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