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試簡要論述唐詩對前代詩歌的繼承與發展
在中華文化光輝燦爛的五千年歷程中,詩歌無疑是備具華彩的一章,尤其是唐詩,作為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完備形式,甚至成為整個詩歌史乃至中華文化的代表。
這一文明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從先秦詩歌的初步發展,到唐代詩歌的繁盛,期間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也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詩歌的發展。
那么,自有詩以來至唐詩之前,詩歌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呢?是怎樣的變化使詩歌逐漸展現出唐時的風貌? 一、詩歌形式的演變 (一)五言詩的出現與定型 作為先秦時期出現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代表了當時詩歌的藝術成就。從形式來看,《詩經》的句式以四言為主,四句獨立成章,其間雜有二言至八言不等,這是當時詩歌的主要形式,與唐詩的五言、七言句式截然不同。
五言詩產生于漢代,兩漢樂府詩對中國古代詩歌樣式的嬗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實現了由四言詩向雜言詩和五言詩的過渡。五言詩最早為當時民間流行的五言歌謠,如李延年為武帝演唱的“北方有佳人”六句歌詩,有五句為五言,成帝時長安流傳的歌謠《尹賞歌》《邪經敗良田》都已經是標準的五言詩。
西漢樂府廣泛搜集各地歌謠,其中肯定會有相當比例的五言詩,如《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雖為長篇,但全篇采用五言句式,可見在民歌中五言句的應用已趨成熟。這種五言歌謠雖已引起文人的注意,但當時文人創作的并不多,樂府詩歌中更多的是三言、五言、七言不等的雜言詩。
直到東漢,才開始有較多的文人創作五言詩,如班固、張衡、秦嘉等。現存東漢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詩是班固的《詠史》。
秦嘉的《贈婦詩》三首,則是東漢文人五言抒情詩成熟的標志。而文人創作的《古詩十九首》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1),對后世文人如曹植、陸機、鮑照等的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從西漢五言歌謠到樂府五言詩,再到文人五言詩,這是早期五言詩發展的基本軌跡。 五言詩的大量創作并最終取代四言詩而基本定型則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文學的自覺時期,這種自覺表現在:一、作家主體自身的自覺;二、對五言、七言詩規律的把握。(2)這一時期,一方面文人主體意識覺醒,個人意識開始介入文學創作,另一方面,對五言詩、七言詩進行了大量自覺創作。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寫作五言詩的文人,他現存詩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詩(3).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鐘嶸《詩品》),他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成功地完成了由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轉變。其時的建安七子對五言詩的創作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比較突出的表現就是對詩歌題材的開拓,這在后面將會講到。
作為文人創作,鄴下詩歌使五言詩第一次獲得了強烈的個性特征,形成了鮮明的個性風格。“新聲起于鄴中”(唐·盧照鄰《樂府雜詩序》),鄴下文人的五言詩創作,正在進行著漢詩走向近體詩的歷史大轉變。
在這之后,五言詩的創作明顯增多而漸趨成熟,如阮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全為五言;陸機的《擬古詩》、左思的《詠史》、劉琨的《扶風歌》、郭璞的《游仙詩》等,“皆五言之警策者也”(鐘嶸《詩品序》)。陶淵明的田園詩,則自成風格,表現出極高的藝術成就。
到南朝,五言詩則真正取代四言詩,成為其后長達兩千年的獨立文學樣式。經過南朝詩人的努力,特別是齊梁時期“永明體”的興起與發展,講究聲律與對偶,符合近體格律的律、絕形式,已經產生并被普遍運用,出現了不少基本符合近體格律的作品,如謝朓的《離夜》“玉繩隱高樹,斜漢耿層臺。
離堂華竹盡,別幌清琴哀。翻潮尚知恨,客思渺難裁。
山川不可盡,況乃故人懷”。這首詩除個別地方不合格律,基本上已是律詩。
而這時的絕句,不僅已經成熟,并且也已定名。徐陵編《玉臺新詠》,卷十基本選錄絕句,明確稱呼的就有《古絕句》四首,所選詩皆五言四句,其風格、意味已與近體絕句無大差異,如陶弘景《詔問山中向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詩歌發展到這時,雖然聲律方面還不夠成熟,但已可窺見唐詩風貌。
五言詩之所以取代四言詩并長期發展而興盛不衰的原因,鐘嶸《詩品序》說:“夫四言,文約意廣,取效《風》、《騷》,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
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會于流俗。豈不以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者耶!”(4)即是說四言形制短促,容量有限,不能充分表情達意。
而隨著時代發展,“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詩不適合時代需求,而“居文詞之要”的五言詩則能夠滿足“指事造形,窮情寫物”的需要,故最終取而代之。對于這一問題,傅剛先生在其《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的緒論中曾有明確闡釋,他根據臺灣學者鄭靖時的“詩歌句型節奏說”及楊國樞先生的《中國舊詩每句字數及其快感價值之關系》一文,認為《詩經》時代由于去古未遠,還因襲著原始勞動詩歌一反一復的兩拍子節奏,故詩的形式以四言為主,而漢魏及整個封建社會,五言詩、七言詩則因其體制最符合當時士庶人民傳情達意的需要被最終選擇。
(5)。
2.宋詞與詩的區別
樂府詩是指由朝廷樂府系統或相當于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搜集、保存而流傳下來的漢代詩歌,是一種以楚聲為主的流行曲調。
漢代楚聲的流行,對三言和七言詩句的大量出現起了催化作用。它的作者涵蓋了從帝王到平民各階層,由得作于廟堂,有的采自民間。
像司馬相如這樣的著名文人也曾參與樂府詩的創作。兩漢樂府詩都是創作主體有感而發,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激發樂府詩作者創作的熱情和靈感的事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件,樂府詩所表現的也多是人們普遍關心的敏感問題,道出了那個時代的苦與樂、愛與恨,以及對于生和死的人生態度。如:貧富懸殊,民間疾苦,戰爭徭役,下層人民的勞動和互助,普通百姓的愛情婚姻生活,上層社會的殘暴和腐朽。
可以說,漢樂府的大多內容都是“敢于哀樂,緣事而發”。這些和唐詩宋詞都是有很大相同的。
唐詩是中國唐代詩歌的稱謂,標志著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唐詩是中國古典詩發展的全盛時期其影響深遠,且流傳廣泛。
唐代詩歌創作繁榮,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流派眾多、體制齊備,作家作品量多質高,據《全唐詩》存錄,詩有4.89萬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唐詩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經濟進一步發展、變革的歷史條件下,在社會思想比較開放,藝術文化普遍高漲的推動下,詩人們繼承和發揚《詩經》、《楚辭》以來的優良傳統,廣泛總結前人的創作經驗,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結果。
它顯示出中國古典詩歌已發展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唐詩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個階段。
唐詩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古體詩卻不外呼兩種五言和七言.近體詩也有兩種絕句和律詩。
絕句和律詩也不會超出五言和七言。古體詩對音韻格律要求較寬.近體詩對音韻格律要要確嚴。
一首詩句數有限定。每句中用字平厭聲有規律,韻腳不可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
唐詩代表中國古典詩的黃金時代。其特點為: 一、數量眾多。
清代康熙年間編定《全唐詩》,收詩48900多首。唐代書籍主要靠手抄,八個世紀后尚有近五萬首作品傳世,說明這些作品經受了時代的考驗。
二、作者廣泛。上自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和釋道倡優,上自老人,下至幾歲的小孩,還有外國作者。
其中有個人專集傳世的便有691家(明人統計)。 三、題材多樣。
政治、經濟、戰爭、宗教、宮廷、吏治、科舉、婚姻、親情、友誼、羈旅、懷古、山水、田園、動植物等社會與自然現象的各個方面唐詩都寫到了。正如聞一多所說:“凡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們一律用詩的形式來寫,達到任何事物無不可以入詩的程度。”
四、體制齊備。樂府、古詩(包括五言、七言和雜言、四言)、絕句、律詩等在唐朝都已發展成熟,出現了大批優秀作品。
楚辭體也有人寫作,有些詩孕育著“詞”的體裁。 五、藝術成就輝煌。
唐詩創造了很多完美的藝術手法,而且形成了眾多的風格流派。如百花盛開,異彩紛呈 宋詩是在唐詩高度成熱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他有別于唐詩,有自已鮮明特色,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棄疾、岳飛等 宋詞是中國宋代的長短句歌詞。
宋代是長短句歌詞的繁榮時代。在文學史上,詞以宋稱,體現了宋詞作為一代文學的重要地位。
背景: 宋詞發展的基礎宋代立國推行厚待官吏的政策,加上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民間財富被搜刮集中到都城及其他幾個大城市,為統治者寄情聲色、歌舞作樂提供了物質條件。至北宋崇寧年間,都城汴京(今開封)成為文化娛樂中心,出現了“新聲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調弦于茶坊酒肆”的繁華景象。
南宋政權偏安江南時期,都城臨安(今杭州)又成為地主官僚縱情享樂的場所。詞這種體裁從草創時期的大眾藝術過渡到文人手中,進入以言閨情與賞歌舞為主的時代,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專利品。
同時受燕樂的制約與熏陶,也形成了特殊的藝術個性,具有特殊的藝術功能。它為宋代藝術家“言詩之所不能言”,表達“動于中而不能抑”的歡愉愁怨之情,提供了方便。
因此,詞在宋代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發展成為宋一代的代表文學。 地位: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鉆,在古代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塊芬芳絢麗的園圃。
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豐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妍,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勝。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里汲取營養,又為后來的明清對劇小說輸送了有機成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我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宋詩的形式與唐詩在大多數上相同,但宋詩散文化傾向在結構和造句方面有了進一步的表現.民間語言的大量運用也是他的獨特風格,但也由于過于散文化,有些詩忽視形象思維和民歌情調的運用,降低了一些他的藝術魅力,但宋詩吟風弄月,賞玩生活細事為以后現代詩無病呻吟起道了很重要的作用.宋詩同時推動了現代散文的發展.宋詩還有一個重要特點,由于社會現實的作用.發展了愛國主義的思想。
關系: 詩歌方面,注重反映社會現實,題材、風格傾向于通俗化,這兩種趨勢也得到繼續發展,最。
3.唐詩、宋詞、元曲有什么關系
我國古代詩歌代有新變,詩之余為詞,詞之余為曲,各相爭雄。文學史上所說唐詩、宋詞、元曲,就是在形式、語言、風格上各具特色的三種不同的詩體。唐詩基本上是五、七言詩,詞、曲則都是長短句。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三個階段是詩、詞與散曲。詩以唐朝為最盛,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講究押韻。詞與散曲在本質上都屬于詩,它們和詩一樣,有著大體相同的淵源;共發生和發展都和音樂密切相關;它們都 既可唱可詠,又同樣要倚聲填詞,合轍押韻,講究形、音、意的俱現。詞與散曲原本都是“民間物”,屬于民歌一類,久已有之。其曲調,依民族的不同而有差異, 因時代的改換而有所變遷。詞和散曲產生后都走了一條由俗到雅,由民間而人文人的道路。
4.宋詞與元曲有什么區別
詞: 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宋代的詞最興盛,所以文學史上有“唐詩”和“宋詞”之稱。
宋詞數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編的《全宋詞》,含著名詞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由于音樂的廣泛流傳;根據唱詞和音樂拍節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一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了。詞,大體上可分類為婉約派和豪放派。
詞大致可分小令、中調和長調。 元曲: 是繼唐朝詩、宋詞之后蔚為一文學體裁之,它有著自身獨特的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傳絕不及唐詩宋詞之廣,這是人們對元曲的體式感到陌生緣故。元曲有雜劇、散曲之分。
散曲又有套數,小令帶過曲之別。 區別 : 1.宋詞的限制太多,元曲是很活的,像是一個"亮"字,隨便一放在句尾,不需要旋律,光是字面上,就有它的音樂性。
2.格律式也有很大的區別。
5.唐詩宋詞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樣的關系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古典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古典文學中間成就最高,影響最大,最能代表我們中華民族文學特點的就是詩。
中國文人很看重“詩”。古人講“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也就是說即使是穿著粗布或者說土布的平民百姓,也會因為他飽讀詩書而顯得氣度不凡。
這既表達中國傳統文人對豐厚學識的自信,也說明華美詩文對人格修養的重要意義。大家知道,唐朝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強大王朝,一個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唐詩代表的是詩歌的極致,是最為輝煌歷史時期最為輝煌的文學經典,我們常說唐詩中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不僅來自國力、開放等時代氣象,而且來自開明、先進的政治文化。唐詩的興盛跟科舉考試有很大的關系,跟漢魏以來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關系,跟全社會崇尚詩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關系,這是中國文化的復興之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我們說唐詩中也蘊含了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今天,我講的正是唐詩中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 如果在座的人們對這個話題曾經有過一些關注的話,可以回憶起幾年以前在中國學術界,可以說并不僅是學術界,包括我們的大學校園里頭和社會上的文學界都在討論一個非常時髦的詞,叫作人文精神。那么什么是人文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精神,經過那一段時期的討論以后,其實也沒有得出一個所以然來。
很多的人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結出的碩果卻不是很多,真正有影響力的哲學思考,有生動的東西并不是很多,這是我們對那場人文精神討論的一個遺憾。那么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我們說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按照我對這一傳統的理解,所謂人文精神簡單的說就是強調人如何完善的問題。古人講“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今人講:“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等等這些都是談人如何完善的問題。這就不僅僅把人文精神局限于西方所謂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
可以說只要人類存在一天,人類便不會停止對自身命運的思考和把握。我們知道歷史上的人文主義通常溯源于歐洲的文藝復興。
但是文藝復興固然提高了人文精神,可其人文精神卻主要建立在理性之上,理性的弘揚,漸漸就促進了科學的發展,并使人們越來越重視科學、相信科學,從而形成了所謂科學主義。進而要求人文學、社會學都得效法科學,成為科學。
這樣一來最終導致的結果是現代以來,科學主義將人性不當回事,以為人只不過是DNA的合成,可以做成什么樣就是什么樣。或者說認為人只是一個DNA的容器,你別以為自己了不起,性格命運、生死成敗都是由早就決定好了的,人的奮斗變得徒勞,人的價值變得低廉。
正是這種科學的傲慢,加上消費主義的物化浪潮。人文、教育、環保、道德等這些非經濟的社會因素被不斷地邊緣化。
而在我們的大學里,傳授人文精神為核心的人文學科也不僅遭到功利主義自下而上的威脅,也受到專業化由上而下的威脅,而不斷地邊緣化。這表明在大多數人心目中人文精神是一個大而無當的東西。
在這里我可以引發大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從原始人類社會到現代,我們的自然科學可以說是有了巨大的發展,而且仍然處在日新月異的發展之中。然而,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的人文科學并不能說是遵循了同樣勇往直前的軌跡。
那么,對于我們的社會來講,我們如何來看待人文精神呢?在去除了現代社會所謂發達的物質文明的原始社會,按照其一定的人際關系或社會制度,我們說人類生活仍然能夠進行。但反過來,如果去除由人性所約定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說即使在自然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的社會也將會立即崩潰。
這所以說,人文精神中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等傳統道德對于社會發展來說具有永恒的價值。人類永遠不得不在追求明天的發展和尋找永恒的人性中前行。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我們常講“落后就要挨打”,科技落后我們只是挨打,但如果文化落后呢?我們會怎樣?可以說但凡一個國家強盛都有其內在的文化傳統在起作用,這是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容易被人忽視.但其實是最重要的.因為它可以決定一個民族的氣質和內涵。德國和日本在二戰后的迅速崛起,雖然有其自己的基礎和美國的援助,但最主要的還是他們文化內涵決定的民族稟性在深層次上起的作用。
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正是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然而,我們說任何好的傳統文化都需要被繼承才不至于消亡。
正因為如此,我們應該明白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的教育目標不僅僅是發展理性,同時也包括培養人性。它的任務是讓自己的畢業生成為高品質的人,培養我們社會所需的性格與智力貴族,也就是我們國家常說的知識分子,精英階層。
這樣一來就不能僅僅以職業出路為教育目標,或者說讀書只是為了某個特殊的功。
6.方文山與宋詞的關系
方文山到詞和宋詞到區別,方詞用的是今韻,而且他不會去照搬宋詞到格律,非要按照什么詞牌去寫,這是不同點。
相同點就是,兩者都有押韻,兩者都融匯了較多到國學知識,兩者都是立足于當代進行創作(這點要說明,所謂立足于當代是指宋人是立足于宋朝,方文山立足于今天)都融入了當代音樂發展的因素。以上僅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
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偷。這句話是小時候聽老師說的。
現在很多人在討論寫詩的時候往往過于強調古韻,我個人覺得古韻畢竟是古人用的,古人在用古韻到時候是一種很自然到寫法,但是有些字在今天已經變調,甚至變音了,還有很多意義也發生了變化,并且隨著時間到推移依然在變,另外又有不斷多的字變成生僻字,有新到字被創造出來,那么再去過于強調古韻已經沒有太多到必要了。那么說一下。
方文山學習過宋詞,這是最直接的關系。
7.古詩與宋詞的內在區別
宋詞和古詩古文有啥區別?
最大分別在於格律
古詩古文沒格律限制(尤其是古文), 完全自由創作
但宋詞則不然。宋詞是用來「唱」的。每首宋詞, 都有特定的「詞牌」。詞牌就是樂曲(純音樂), 文人按照樂曲的樂韻, 依聲填詞。宋詞的「詞」, 就是各曲的歌詞。但由於年代久遠, 樂曲(詞牌)的演奏方法已經失傳, 只留下了各樂曲的歌詞, 這就是文學上所謂的「詞」。
由於「詞」是依曲而填, 所以每首詞, 基於「詞牌」的不同, 在字數、平仄, 押韻各方面都有不同的限制, 不似古詩古文可隨心而寫。
(但到了后來, 由於許多大文毫也填詞, 尊其大名而愛其文彩, 又出現了先有歌詞, 再按詞譜出新曲的情形)
。..
其實在內容風格上, 古詩古文和宋詞也有些許區別
古人注重道德, 「詩、文」等為士大夫抒情記事的文體, 所以在內容上, 大體而言, 都比較華麗典雅, 莊重含蓄
但宋詞本為聲優之文, 出於歌樓舞榭, 所以風格較上沒有詩文的嚴正, 比較講究纏綿雋永, 所以文學上有「詩莊詞媚」一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宋詞與前代詩歌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