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mii4i"></td>
  • <noscript id="mii4i"><kbd id="mii4i"></kbd></noscript>
  • <tt id="mii4i"></tt>
  • 滿庭芳·蝸角虛名 蘇軾

    滿庭芳·蝸角虛名原文: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閑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張。江南好,千鐘美酒,一曲滿庭芳。

    滿庭芳·蝸角虛名翻譯及注釋

    翻譯
    微小的虛名薄利,有什么值得為之忙碌不停呢?名利得失之事自由因緣,得者未必強,失者未必弱。趕緊趁著閑散之身未老之時,拋開束縛,放縱自我,逍遙自在。即使只有一百年的時光,我也愿大醉它三萬六千場。
    沉思算來,一生中有一半日子是被憂愁風雨干擾。又有什么必要一天到晚說長說短呢?不如面對這清風皓月,以蒼苔為褥席,以高云為帷帳,寧靜地生活。江南的生活多好,一千鐘美酒,一曲優雅的《滿庭芳》。

    注釋
    ⑴滿庭芳:詞牌名。又名“鎖陽臺”,《清真集》入“中呂調”。雙調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韻,后片五平韻。過片二字,亦有不葉韻連下為五言句者。
    ⑵蝸角:蝸牛角。比喻極其微小。《莊子·則陽》謂在蝸之左角的觸氏與右角的蠻氏,兩簇常為爭地而戰。
    ⑶蠅頭:本指小字,此取微小之義。
    ⑷些子:一點兒。
    ⑸“百年里”三句:語本李白《襄陽歌》:“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渾:整個兒,全部。
    ⑹“能幾許”三句:意謂計算下來,一生中日子有一半是被憂愁風雨干擾。[1] ⑺“苔茵”兩句:以青苔為褥席鋪展,把白云當帳幕高張。

    滿庭芳·蝸角虛名賞析

    這首《滿庭芳》以議論為主,夾以抒情。上片由諷世到憤世,下片從自嘆到自適。它真實地展現了一個失敗者復雜的內心世界,也生動地刻畫了詞人憤世宿和飄逸曠達的兩個性格層次,在封建社會中很有典型意義。

    詞人以議論發端,用形象的藝術概括對世俗熱衷的名利作了無情的嘲諷。功名利祿曾占據過多少世人的心靈,主宰了多少世人喜怒哀樂的情感世界,它構成了世俗觀念的核心。而經歷了人世浮沉的蘇軾卻以蔑視的眼光,稱之為“蝸角虛名、蠅頭微利”,進而以“算來著甚干忙”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虛幻。這不僅是對世俗觀念的奚落,也是對蠅營狗茍塵俗人生的否定。詞人由世俗對名利的追求,聯想到黨爭中由此而帶來的傾軋以及被傷害后的自身處境,嘆道:“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謂此事自有因緣,不可與爭;但得者豈必強,而失者豈必弱,因此頁無須過分介意。這個思想來自老子。《老子》說:“柔弱勝剛強。”(第三十六章)又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第七十八章)這就是“誰弱又誰強”一句的本意。一方面,“木強則折”(第七十六章);一方面,“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憂”(第八章),蘇軾領會此意,故“得罪以來,深自閉塞,···不敢作文字”(黃州所作《答李端叔書》)。“飲中真味老更濃,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是他這個時期自處的信條。所以,“且趁閑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意圖在醉中不問世事,以全身遠禍。一“渾”字抒發了以沉醉替換痛苦的悲憤。一個憤世嫉俗而以無言抗爭的詞人形象呼之欲出。

    下片于自敘中夾以議論。“思量,能幾許”,承上“百年里”說來,謂人生能幾;而“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即李白“為歡幾何”之意。“風雨”自指政治上的風風雨雨,所“妨”者是人生樂事。陸游《假日書事》詩所云“但嫌尤畏(尤才畏譏)妨人樂”,即是此意。蘇軾一踏上仕途便卷入朝廷政治斗爭的漩渦,此后命途多難,先后排擠出朝,繼又陷身大獄,幸免一死,帶罪貶逐,昔時朋友相聚,文酒之歡,此時則唯有“清詩獨吟還自和,白酒已盡誰能借。不惜青春忽忽過,但恐歡意年年謝”(《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當此時,詞人幾于萬念皆灰。“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是因“憂愁風雨”而徹悟之語。他的《答李端叔書》中有一段話可作為這兩句詞的極好注解:“軾少年時,讀書作文,專為應舉而已,既及進士第,貪地不已,又舉制策,其實何所有。而其科號為‘直言進諫’,故每紛然誦說古今,考論是非,以應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已此得,因以為實能之,故嘵嘵至今,坐此得罪既死,所謂“齊虜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然世人逐以軾為欲立異同,則過矣。妄論利害,才說得失,此正制科人習氣。譬之候蟲時鳥,自鳴自已,何足為損益。”可見“抵死(老是)說短論長”之要不得。詞人自嘲自解,其中實又包含滿肚子不平之氣。下面筆鋒一轉,以“幸”字領起,以解脫的心情即景抒懷。造物者無盡藏的清風皓月、無際的苔茵、高張的云幕,這個浩大無窮的現象世界使詞人的心量變得無限之大。那令人鄙夷的“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的狹小世界在眼前消失了,詞人忘懷了世俗一切煩惱,再也無意向外馳求滿足,而愿與造化同樂,最后在“江南好,千鐘美酒,一曲《滿庭芳》”的高唱中,情緒變得豁達開朗,超脫功利世界的閑靜之情終于成為其人生的至樂之情,在新的精神平衡中洋溢著超乎俗世的圣潔理想,詞人那飄逸曠達的風采躍然紙上。

    蘇軾在詞中擅長抒寫人生。他高于一般詞人之處,在于他能從人生的矛盾、感情的漩渦中解脫出來,追求一種精神上的解放,正因如此,蘇軾描寫的人類心靈就比別人多一個層次。這也是他的詞能使人“登高望遠”的一個重要原因。

    詞人重在解脫,在感情生活中表達了一種理性追求,故不免要以議論入詞。此首《滿庭芳》便表現出這一特色。詞人“滿心而發,肆口而成”,意顯詞淺,帶有口語化的痕跡,似毫不經意,然又頗具匠心。

    滿庭芳·蝸角虛名賞析二

    嚴羽譏彈宋人“以議論為詩”,有一定道理,蘇軾就好在詩詞里發議論。但是他多數作品能作到情景并行,而不是一味叫噪怒罵。這首詞就是以議論為主的典型例子。其實,看詞主要不是看是否議論,而是看議論得好不好。這首詞議論得很好,勝過讀一篇議論文。

    此詞具有濃厚的哲理意味,同時也有強烈的抒情色彩。從詞中所表現的內容來看,它的寫作年代當為蘇軾謫貶黃州之后。詞人以議論發端,用形象的藝術概括對世俗熱衷的名利作了無情的嘲諷。他一開始就引用《莊子》中的一個寓言故事,以蔑視的眼光,稱為“蝸角虛名、蠅頭微利”,進而以“算來著甚干忙”揭示了功名利祿的虛幻,并由世俗對名利的追求,聯想到黨爭中由此而帶來的傾軋以及被傷害后的自身處境,嘆道:“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謂此事自有因緣,不可與爭;但得者豈必強,而失者豈必弱,因此也無須過分介意。以上幾句,既是對營營茍茍世俗觀念的奚落,也是對政治派系內部傾軋的厭倦和批判,大有洞悉人生之慨。東坡感到人世間名利場的角逐如同夢幻,所以,“且趁閑身未老,須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試圖在醉中不問世事,以全身遠禍。一“渾”字抒發了以沉醉替換痛苦的悲憤,一個憤世嫉俗而又渴求擺脫塵世羈絆的文人形象呼之欲出。

    過片“思量、能幾許”,承上“百年里”說來,謂人生能幾;而“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宦海浮沉,輾轉流遷,命運多舛,飽經憂患。這幾句是作者的人生自敘,隱含著身受慘禍、壯志難酬的沉痛哀嘆。“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是因“憂愁風雨”而徹悟之語。此句憤激地表達了詞人對于憂患人生的失望和悵惘,讀來令人感慨萬千。下面筆鋒一轉,以“幸、無際的綠茵、高張的云幕,與浩大無窮的宇宙合而為一,求得了內心的寧靜。結尾“江南好,千鐘美酒,一曲《滿庭芳》”一句,情緒豁達開朗,充滿了飄逸曠達、超凡脫俗的閑適至樂之情,表明作者終于擺脫了世俗功名的苦海,獲得了精神的超脫與解放。正如有人所說,詩詞固然以“主性情”為主,但是“主議論”的詩詞如能做到“帶情韻以行”,同樣可以收到扣人心弦的藝術效果。東坡這首《滿庭芳》詞的成功便說明了這一點。

    稱這首詞是一篇抒情的人生哲理議論,應當是恰如其分的。東坡寫此詞時,大約也是經歷了烏臺詩案、謫居黃州的眾多坎坷,因而大有退避之心。此詞全篇援情入理,情理交融,現身說法,真抒胸臆,既充滿飽經滄桑、憤世嫉俗的沉重哀傷,又洋溢著對于精神解脫和圣潔理想的追求與向往,表達了詞人在人生矛盾的困惑中尋求超脫的出世意念,可謂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的覺醒和呼喚。

    滿庭芳·蝸角虛名創作背景

      這首《滿庭芳》詞作于何時已不可考,但從詞中表現的內容和抒發的感情看,須是蘇軾受到重大挫折后,大致可斷為寫于貶于黃州之后,當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三年)之后幾年內所作。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滿庭芳·蝸角虛名 蘇軾

    宋代

    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 蘇軾

    閱讀(213)

    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原文: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

    宋代

    西江月·寶髻松松挽就 司馬光

    閱讀(167)

    西江月·寶髻松松挽就原文: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青煙翠霧罩輕盈,飛絮游絲無定。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西江月·寶髻松松挽就翻譯及注釋翻譯挽了一個松松的云髻,化上了淡淡的妝容。青煙翠霧般的羅衣

    宋代

    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李清照

    閱讀(177)

    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原文: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翻譯及注釋翻譯深秋慘淡的陽光漸漸地照到鏤刻著花紋的窗

    宋代

    喜雨亭記 蘇軾

    閱讀(159)

    喜雨亭記原文: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敵,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于岐山

    宋代

    黃州快哉亭記 蘇轍

    閱讀(175)

    黃州快哉亭記原文: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漢沔,其勢益張。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濤瀾洶涌,

    宋代

    初秋行圃 楊萬里

    閱讀(165)

    初秋行圃原文:落日無情最有情,遍催萬樹暮蟬鳴。聽來咫尺無尋處,尋到旁邊卻不聲。初秋行圃翻譯及注釋翻譯(題目)初秋在園子里散步夕陽看似無情,其實最有情,園里樹上的蟬,正趁著太陽落下的短暫時間,拼命的高聲歌唱,園子里一片蟬叫聲。蟬的叫聲好像就

    宋代

    西江月·梅花 蘇軾

    閱讀(164)

    西江月·梅花原文: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么 同:幺)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西江月·梅花翻譯及注釋翻譯玉潔冰清的風骨是自然的,哪里會去理會那些瘴霧,它自有一種仙

    宋代

    南歌子·天上星河轉 李清照

    閱讀(167)

    南歌子·天上星河轉原文: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涼生枕簟淚痕滋。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南歌子·天上星河轉翻譯及注釋翻譯天空中銀河不斷轉動、星移斗轉,人世間的簾幕卻一

    宋代

    少年游·草 高觀國

    閱讀(200)

    少年游·草原文:春風吹碧,春云映綠,曉夢入芳裀。軟襯飛花,遠連流水,一望隔香塵。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憶翠羅裙。冷落閑門,凄迷古道,煙雨正愁人。少年游·草翻譯及注釋翻譯春風吹綠了芳草,在白云的映襯下,芳草顯得蔥綠可愛,是在曉夢中夢見了這如茵的

    宋代

    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 王安石

    閱讀(187)

    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原文: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茅屋數間窗窈窕。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午枕覺來聞語鳥。欹眠似聽朝雞早。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翻譯及注釋翻譯峰巒疊嶂,環抱

    宋代

    納涼 秦觀

    閱讀(194)

    納涼原文: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納涼賞析這句連用“攜”、“來”、“追”三個動詞,把詩人攜杖出戶后的動作,分出層次加以表現。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傳達出詩人追尋理想中的納涼勝處的內在

    宋代

    好事近·夢中作 秦觀

    閱讀(165)

    好事近·夢中作原文: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 飛云當面化龍蛇,夭矯轉空碧。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好事近·夢中作翻譯春天到來野花在雨中開了,一枝花的開放說明春天的到來。(我)走到山谷里的小溪旁,驚起了成百上

    宋代

    卜算子 程垓

    閱讀(248)

    卜算子原文:枕簟暑風消,簾幕秋風動。月到夜來愁處明,只照團衾鳳。去意杳無憑,別語愁難送。一紙魚箋枕底香,且做新來夢。

    宋代

    江城子 蘇軾

    閱讀(197)

    江城子原文:前瞻馬耳九仙山。碧連天。晚云間。城上高臺,真個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嬋娟。小溪鷗鷺靜聯拳。去翩翩。點輕煙。人事凄涼,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處,垂柳下,矮槐前。

    宋代

    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 蘇軾

    閱讀(213)

    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原文: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

    宋代

    喜雨亭記 蘇軾

    閱讀(159)

    喜雨亭記原文: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敵,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于岐山

    宋代

    西江月·梅花 蘇軾

    閱讀(164)

    西江月·梅花原文: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么 同:幺)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西江月·梅花翻譯及注釋翻譯玉潔冰清的風骨是自然的,哪里會去理會那些瘴霧,它自有一種仙

    宋代

    方山子傳 蘇軾

    閱讀(175)

    方山子傳原文: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晚乃遁于光、黃間,曰岐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聳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

    宋代

    阮郎歸·初夏 蘇軾

    閱讀(166)

    阮郎歸·初夏原文: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沈煙。棋聲驚晝眠。(水沈 一作 水沉)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阮郎歸·初夏翻譯及注釋翻譯愜意的晝眠,忽被落棋之聲驚醒,本有些惱,揉揉眼睛,卻見碧紗

    宋代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蘇軾

    閱讀(151)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原文: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翻譯及注釋翻譯  遠處郁郁蔥蔥的樹林盡頭,有聳立的

    宋代

    如夢令 蘇軾

    閱讀(182)

    如夢令原文:唐莊宗制,名憶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為如夢令。蓋莊宗作此詞,卒章云:“如夢如夢,和淚出門相送。”因取以為名云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宋代

    水龍吟·閭丘大夫孝終公顯嘗守黃州 蘇軾

    閱讀(168)

    水龍吟·閭丘大夫孝終公顯嘗守黃州原文:閭丘大夫孝終公顯嘗守黃州,作棲霞樓,為郡中勝絕。元豐五年,余謫居黃。正月十七日,夢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樓中歌樂雜作。舟中人言:公顯方會客也。覺而異之,乃作此詞。公顯時已致仕在蘇州。小舟橫截春江,臥看翠

  • <td id="mii4i"></td>
  • <noscript id="mii4i"><kbd id="mii4i"></kbd></noscript>
  • <tt id="mii4i"></tt>
  •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