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mii4i"></td>
  • <noscript id="mii4i"><kbd id="mii4i"></kbd></noscript>
  • <tt id="mii4i"></tt>
  •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蘇軾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原文: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翻譯及注釋

    翻譯
      遠處郁郁蔥蔥的樹林盡頭,有聳立的高山。近處竹林圍繞的屋舍邊,有長滿衰草的小池塘,蟬鳴繚亂。空中不時有白色的小鳥飛過,塘中紅色的荷花散發幽香。
      在鄉村的野外,古城墻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轉瞬已是夕陽。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場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涼。

    注釋
    ⑴鷓鴣天:詞牌名。
    ⑵林斷山明:樹林斷絕處,山峰顯現出來。
    ⑶翻空:飛翔在空中。
    ⑷紅蕖(qú):荷花。
    ⑸古城:當指黃州古城。
    ⑹杖藜 :拄著藜杖。杜甫《漫興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藜:一種草本植物,這里指藜木拐杖。
    ⑺殷勤:勞駕,有勞。
    ⑻浮生:意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題鶴林寺僧舍》:“偶經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賞析

    此詞上片寫景,下片刻畫人物形象,描寫人物的心理狀態。開頭兩句,作者以推移鏡頭,由遠而近,描繪自己所處的特殊環境:遠處有郁郁蔥蔥的樹林,樹林盡頭,有座高山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象綠色的屏障,圍護在一所墻院周圍。這所墻院正是詞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邊大約由于天旱缺水,滿地長著枯萎的衰草。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令人煩躁不安。在這兩句詞中,竟然描寫出林、山、竹、墻、蟬、草、池塘七種景色,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詩詞里也是不多見的。這里呈現的景象,跟詞人熙寧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時所描寫的景象迥然不同。那時作者寫下的詞句是:“麻葉層層檾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那是一種奔騰奮發、蒸蒸日上的景象。而“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則完全是一種雜亂、衰萎的景象,顯得蒼白無力,缺乏生機。詞人為何會描寫出此等景象呢?原來,詞人在徐州任知州時,政績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當時寫的詞作,充滿著積極奮發的精神。后來,他受到打擊,被貶到黃州,充任團練副使,處境十分艱難,才能無從施展,被迫過著隱退生活,所以心情苦悶,精神不振。這就無怪乎他的詞章變得這樣凄清蒼涼了。

    三、四兩句,含義更深邃。從詞句上看,這兩句描寫得比較優美:在廣闊的天空,不時看到白鳥上下翻飛、自由翱翔,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頗有些詩情畫意。“紅蕖”,是荷花的別名。“細細香”,是說荷花散發出的香味不是撲鼻的濃烈香氣,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果不是別的原因,這樣的境界的確是修身養性的樂土。然而,對于詞人來說,他并非安于現狀,有心流連這里的景致。他雖然描繪出白鳥翻空,紅荷照水的畫面,但這和他傾心欣賞杭州西湖那種“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麗景色,是不能相提并論的。透過這樣一幅畫面,讀者能夠隱隱約約看到詞人那種百無聊賴、自尋安慰、無可奈何的心境。詞的下片,作者又用自我形象的描繪,作了生動的說明。

    下片前三句,是寫太陽在即將落山的時候,詞人拄著藜杖在村邊小道上徐徐漫步。這是詞人自我形象的寫照。但他表現的究竟是怎樣的形象呢?是老態龍鐘,還是病后的神態?是表現自得其樂的隱者生活,還是百無聊賴、消磨時光的失意情緒?讀者仔細玩味,自然會得出正確的答案。

    最后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詞句的表面是說: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時分,下了一場好雨,又使得詞人度過了一天涼爽的日子。“殷勤”二字,猶言“多承”。細細品評,在這兩個字里,還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說:有誰還能想到幾經貶謫的詞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卻了,唯有天公還想到我,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兩字中還隱藏著詞人的無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涼”,是詞中最顯露的一句。“浮生”,是說人生飄忽不定,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莊子·刻意》篇說:“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蘇軾的這種消極思想,就是受莊子思想的影響。“又得浮生一日涼”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對揭示主題,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表現詞人得過且過、日復一日地消磨歲月的消極情緒。

    總觀全詞,從詞作對特定環境的描寫和作者形象的刻畫,就可以看到一個抑郁不得志的隱者形象。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時蘇軾謫居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已經三年,政治打擊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時感悲涼,產生了隨遇而安的思想。關于這首詞的具體寫作時間,從詞中寫翠竹叢生、鳴蟬四起、紅蕖照水、雨后天涼等來分析,可知它是寫于元豐六年夏末秋初之際。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蘇軾

    宋代

    淮中晚泊犢頭 蘇舜欽

    閱讀(172)

    淮中晚泊犢頭原文: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淮中晚泊犢頭翻譯及注釋翻譯春天的陰云垂落在曠野,田野里到處綠草青青。偶爾看見幽香的花開放,那一株樹因此明亮美麗。黃昏的時候,我乘一葉孤舟停靠在古舊的

    宋代

    雨霖鈴 王安石

    閱讀(177)

    雨霖鈴原文:孜孜矻矻。向無明里、強作窠窟。浮名浮利何濟,堪留戀處,輪回倉猝。幸有明空妙覺,可彈指超出。緣底事、拋了全潮,認一浮漚作瀛渤。本源自性天真佛。只些些、妄想中埋沒。貪他眼花陽艷,誰信道、本來無物。一旦茫然,終被閻羅老子相屈。

    宋代

    雨后池上 劉攽

    閱讀(155)

    雨后池上原文: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雨后池上翻譯及注釋翻譯一場大雨過后池塘里漲滿了水,非常平靜,好像蘸水輕輕磨光的鏡子照映著岸邊房屋的倒影。東風忽然吹起,下垂的柳條裊娜起舞,柳枝上的水珠撇向

    宋代

    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 王安石

    閱讀(169)

    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原文: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翻譯及注釋翻譯伊尹和呂尚兩人曾是農夫和漁翁,他們曾

    宋代

    南鄉子·冬夜 黃升

    閱讀(158)

    南鄉子·冬夜原文:萬籟寂無聲。衾鐵稜稜近五更。香斷燈昏吟未穩,凄清。只有霜華伴月明。應是夜寒凝。惱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關情。起看清冰滿玉瓶。南鄉子·冬夜鑒賞黃升是一位著名的詞選家,其詞如“晴空冰柱”,今讀此詞,頗有此感。

    宋代

    村行 王禹偁

    閱讀(140)

    村行原文: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村行翻譯及注釋翻譯馬兒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黃,任由馬匹自由地行走興致悠長。千萬的山谷回蕩著聲

    宋代

    陶者 梅堯臣

    閱讀(142)

    陶者原文: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陶者翻譯及注釋翻譯燒瓦工人成天挖呀挖,門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家的屋上卻沒有一片瓦。那些富貴人家,十指連泥也不碰一下,卻住在鋪滿瓦片的高樓大廈。注釋⑴陶者:燒制陶器的人。這里指燒

    宋代

    憶秦娥 程垓

    閱讀(163)

    憶秦娥原文:情脈脈。半黃橙子和香擘。和香擘。分明記得,袖香熏窄。別來人遠關山隔。見梅不忍和花摘。和花摘。有書無雁,寄誰歸得。

    宋代

    斷句 蘇麟

    閱讀(213)

    斷句原文: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斷句翻譯靠近水邊的樓臺(因為沒有樹木的遮擋),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著陽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發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斷句題解宋·俞文豹《清夜錄》:“范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

    宋代

    卜算子 趙長卿

    閱讀(232)

    卜算子原文:十載仰高明,一見心相許。來日孤舟西水門,風飽征帆腹。后夜起相思,明月清江曲。若見秋風寒雁來,能寄音書否。

    宋代

    相思令·吳山青 林逋

    閱讀(178)

    相思令·吳山青原文: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爭忍有離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相思令·吳山青翻譯及注釋翻譯看吳山青青,看越山青青,錢塘兩岸青山相對迎。怎忍心分手有離情。你淚兒盈盈,我淚兒盈盈,香羅帶未結成同心結。

    宋代

    賣癡呆詞 范成大

    閱讀(199)

    賣癡呆詞原文: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云有癡呆召人買。二物于人誰獨無?就中吳儂仍有余;巷南巷北賣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云翁買不須錢,奉賒癡呆千百年。賣癡呆詞注釋更闌:午夜時分。厭禳

    宋代

    少年游·并刀如水 周邦彥

    閱讀(216)

    少年游·并刀如水原文: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少年游·并刀如水翻譯及注釋翻譯情人雙雙共進果橙。破橙的刀具光潔,像清水那樣澄澈;盛橙子的盤

    宋代

    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吳文英

    閱讀(191)

    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原文:羞紅顰淺恨,晚風未落,片繡點重茵。舊堤分燕尾,桂棹輕鷗,寶勒倚殘云。千絲怨碧,漸路入、仙塢迷津。腸漫回,隔花時見,背面楚腰身。 逡巡。題門惆悵,墮履牽縈,數幽期難準。還始覺、留情緣眼,寬帶因春。明朝事與孤煙冷,做滿湖

    宋代

    鷓鴣天·西都作 朱敦儒

    閱讀(159)

    鷓鴣天·西都作原文: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鷓鴣天·西都作翻譯及注釋翻譯我是天宮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賦予我狂放不羈的性格。曾多

    宋代

    如夢令 蘇軾

    閱讀(182)

    如夢令原文:唐莊宗制,名憶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為如夢令。蓋莊宗作此詞,卒章云:“如夢如夢,和淚出門相送。”因取以為名云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宋代

    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辛棄疾

    閱讀(183)

    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翻譯及注釋翻譯村頭小路邊桑樹柔軟的枝條,剛剛綻放嫩芽。

    宋代

    水龍吟·閭丘大夫孝終公顯嘗守黃州 蘇軾

    閱讀(168)

    水龍吟·閭丘大夫孝終公顯嘗守黃州原文:閭丘大夫孝終公顯嘗守黃州,作棲霞樓,為郡中勝絕。元豐五年,余謫居黃。正月十七日,夢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樓中歌樂雜作。舟中人言:公顯方會客也。覺而異之,乃作此詞。公顯時已致仕在蘇州。小舟橫截春江,臥看翠

    宋代

    琴詩 蘇軾

    閱讀(154)

    琴詩原文: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琴詩翻譯及注釋翻譯如果說琴聲發自琴,那把它放進盒子里為什么不響呢?如果說琴聲發自手,為何你的手上聽不到聲音? 注釋若:如果。何:為何。琴詩道理文學意義  這首詩講了

    宋代

    留侯論 蘇軾

    閱讀(149)

    留侯論原文: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夫子房受書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

    宋代

    浣溪沙·端午 蘇軾

    閱讀(152)

    浣溪沙·端午原文: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浣溪沙·端午翻譯及注釋翻譯微微小汗濕透了碧色的細絹,明日端午節用芳蘭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膩布滿大晴的江面。

    宋代

    石鐘山記 蘇軾

    閱讀(168)

    石鐘山記原文:《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

  • <td id="mii4i"></td>
  • <noscript id="mii4i"><kbd id="mii4i"></kbd></noscript>
  • <tt id="mii4i"></tt>
  •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