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古詩詞時中國具有特色的文化遺產,通過古詩詞的學習能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世界觀和人生觀,也是中華名族優良文化的傳承,在快餐文化的侵蝕下,更應注重古詩詞的教學,使學生對古典和傳統有所理解,為其全面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但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一定問題,本文以此進行相關探討。一、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1.教學中誦讀引導不充分 古詩詞飽含詩人的情緒,用詩詞充分表達作者的情懷,在教學過程中一般只注重古詩詞的內容和字面意思的理解,對古詩詞中隱含的美麗意境和濃厚情感通常要通過誦讀來感受,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誦讀引導不充分,難以挖掘出古詩詞作品中豐富的美育資源。
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發揮的作用非常重要,自古就有“三分詩七分讀”的說法。很多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時,采用灌輸法,拆分每個字詞的意思,只注重引導詩詞大意,停留在簡單的情感層面,很多學生甚至連正確的斷字斷句都無法完成,更不用說讓學生自己欣賞古詩,品悟古詩詞里的深層含義了,這樣的教學設計無法真正的幫助學生學習古詩詞。
2.重視知識點學習,忽略情景體會 古詩詞的學習與現代文不同,不是單純講解詩人的歷史背景,詩詞中常用的表現手法,詩詞的主題思想,分析詞句,理解主要知識點和詩詞大意。有些教師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依舊采用現代文教學方法,將古詩詞詩情畫意的感覺忽略,生搬硬套解析詩詞,講評內容,沒有創設教學情境。
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絕大部分時間用于字詞的解釋與理解,忽略了意會過程,使學生無法體會到詩詞所描述的詩情畫意,但這一環節卻是詩詞的內涵與魅力所在。3.過度剖析而影響整體感悟 小學生在理解能力上還有所欠缺,教師在進行詩詞教學過程中,多會將詩詞分割為幾個部分,逐句的進行理解,逐句的引導想象,這類方式表面上使得學生對詩詞的了解更快,能獲得較好的情境體驗,但是學生的感受只停留在意象層面,整首古詩詞學習完后的其理解僅限于詩詞所描述的事情和景物,意境還有所欠缺,體驗感悟有所不足。
古詩詞融合了靈性和內涵,協調了情感之美,單個句子絕不能完整體現,這類拒絕喂食的方式實質上是教師對學生的不信任,應多讓學生放手讀,鼓勵其發展創造性思維,構建起自身的詩意課堂。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1.教師的古詩詞基本功不足 對教師隊伍的古詩詞素養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多數教師的水平不高,對于古詩詞的了解多停留在教學范圍內或是學生時代接觸到的古詩詞,甚至有的教師掌握的古詩詞篇目僅略多于學生。
2.學校對古詩詞教學不夠重視 教師對于古詩詞沒有濃厚的興趣也是教學過程中不重視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快餐文化、網絡文化的沖擊,多數教師的心態收其影響而變得輕浮,無法靜心來寫作和思考,古詩詞的備課多為照本宣科,教學中也不能進行方式和思維的創新,缺乏另行和詩意,這對提升學生文化素養毫無促進作用。
3.教師未能全面把握古詩詞教學目標 從新課程標準對于古詩詞教學的建議和要求來看,古詩詞的教學目標要緊密結合人文知識教育、道德教育、審美教育以及語言教育幾個方面。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缺乏對學生的引導,無法提升其學習興趣,無法做到人文精神的滲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講教學目標全面落實到每一個環節,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道德情操和語文素養。4.對古詩詞評價缺少人文性,方式過于單一 古詩詞學習完后的檢測以及相關考試中,側重的多是詩人的情感、名詞名句的背誦等幾個方面,考察的重點多停留在記憶里和古詩詞的知識層面,使得檢驗方式過于單一,多數學校只是在單元測試、期中和期末考試中涉及,在制定題目方面受到多方面限制。
這就是因過于注重古詩詞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背誦個別名句無法體會到整體意境的優美,詩人情感的理解無法豐富學生的思想感情,更不能陶冶其情操、提升其學習素材的應用能力,這樣的評價方式更是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剝奪,學生從考試的重點出發,通過反復背誦來記住作者和古詩詞內容,課堂上不去細細賞析和品位,只是劃重點、做標記,確保考試不丟分,如此本末倒置的方式不利于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
三、改善古詩詞教學的相關措施1.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古詩詞結構獨特、意境美、修辭精妙、涵義深刻,讀者在解讀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古詩詞素養來體會,教師在教學之前,首先要提升自身的詩詞修養。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背景下,一方面,語文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經驗總結和反思,以應對不斷更新的語文教育需求和全球化發展的社會文化。
反思的重點要集中在自己的教學與學生的思維發展之間是否匹配,是否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個方面,對自己的教學習慣行為進行總結和反思,對教學態度、內容以及過程進行剖析,敢于創新,勤于獨立思考,保持教學水平和觀念的先進性和時效性。
2.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主要是從有效指導誦讀、情境教學、把握整體感悟這三個方面入手。高效地指導誦讀要重視范讀作用、強調引導誦讀和背誦。
2.古詩文閱讀教學有哪些問題和對策
初中古詩文閱讀教學的問題和對策探討:古詩文教學現狀 1.古詩文教學退化為死記硬背課 有些教師從傳統文化里找到依據:古人死記硬背,大學問家比現在還多。
不過只聽說古人背原文,現在,教學“創新”到連譯文也讓學生死記。誠然,“背”法行之有效,只有“背”,才能使學生“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可是,“課程標準”強調的“背”是建立在理解基礎上,與死記硬背有本質區別的。 2.古詩文教學窄化為“說文解字”課古詩文與現代文語境畢竟大不相同,“說文解字”是必需的。
可是把教學目標只定位于“知識”,未免失之偏頗。且不說另外兩維目標如何達成,單是“知識和能力”中的“能力”就無從提高。
掌握知識是基礎,訓練能力是基本,陶冶和升華人文情感是根本。由于對人文素養的漠視,我們的古詩文教學,雖知識明確,但不能給學生以價值引領,學生“無精打采”也就自然而然了。
總之,古詩文教學可謂重“言”(語言材料)而輕“文”(人文價值)。重“言”卻低效,學生不能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輕“文”致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育人目標不可即。
究其原因,一是中考“指揮棒”影響。素質教育的實施,降低了古詩文考查難度,并且只考課內,還規定了基本篇目。
這就無怪乎教師課內古詩文還要“選擇”講,“游刃有余”于上述兩種課型了。“指揮棒”也導致教師不肯深解教材,古詩文人文素養的出發點、落腳點在哪里,心中“無底”,也就無從“教”起。
二是教師理念守舊,不肯與時俱進,總抱著傳統教法“以不變應萬變”。也有人視“價值觀”形成為教育的“副產品”,于是“順其自然”。
三是“言教”具有可量化的“硬要求”,即考試成績;而“文教”只有可倡導的“軟要求”——課標。前者有形后者無形,于是厚“言”薄“文”就理所當然了。
由此看來,導致古詩文教學現狀多方有責,但最終落實的責任卻在教師,所以下文談談作為教師的應對之策。古詩文教學的對策 1.變死記硬背為吟詠玩味 死記硬背只會泯滅學生的靈性,吟詠玩味必定給學生帶來快樂情趣,促其自得。
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描述了壽鏡吾先生吟詠玩味的情景:搖頭晃腦,陶醉其中,以致學生游戲起來而不知。吟詠玩味是區別于為背而讀的賞讀,是為理解而讀的品讀。
吟詠,是一種由口入心、意會、品味的過程,韻味吟中得,興趣吟中生。多吟,自會進入文中廣闊深邃的精神世界,思想走向豐盈和深刻。
所以,教學古詩文應該引導學生反復吟詠,品味語言的音韻美,感悟作品的精神魅力,讓“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蘇軾等,進駐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完美學生人格。吟詠玩味到如出己口,應試也就不成問題。
2.變“說文解字”為“授之以漁” “說文解字”,字字落實,教師苦矣,學生收獲微矣。為其自得,應變教師“說文解字”為學生“咬文嚼字”。
先讓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學習,然后相互討論、補充、糾正,最后教師點撥,“授之以漁”。如指導學生學會運用注釋:整體注釋的,要據此落實關鍵詞的含義;只注釋關鍵詞的,要前后貫通全句意思;沒有注釋的詞句,要結合語境探究意義。
如《出師表》中“愿陛下托臣以討罪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中兩個“效”字課下無注,但聯系語境不難看出,前為名詞“責任”之意,后為動詞“完成”之意。再要根據大語境(如課文主旨)推斷。
如《陳涉世家》中“弗勝,守丞死,乃如據陳”一句中“弗勝”的主語是什么,有說為義軍,有說為守軍。一些教參所謂鼓勵學生多元個性解讀,模棱兩可。
其實,結合文本表現的義軍浩大聲勢看,后者才妥。還要教學生根據文本所寫地域環境理解。
如《岳陽樓記》中“虎嘯猿啼”的解讀,就要考慮洞庭湖地區是不是虎猿生活之地;其實,所謂“虎嘯猿啼”只是形容“陰風怒號”之聲而已。3.變架空分析為討論探究由于薄“文”,教師對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往往架空分析,和盤托出,不引領學生提高人文素養。
上乘之法是變教師架空分析為學生討論探究。如教學《岳陽樓記》,可讓學生以結句“微斯人,吾誰與歸”為切入口探究作者思想感情。
為此,探明“斯人”至關重要。從上文看“斯人”指“古仁人”,沒有“古仁人”我和誰同道呢?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會使學生肅然起敬;聯系作者寫作此文的緣由分析,“斯人”暗指同道好友滕子京。
作者不忘借題發揮,勸勉滕子京勿因“謫守”而“以物喜”“以己悲”的良苦用心會令學生怦然感動。再如賞析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抓住“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一句提問:“一般情況下‘負者’走累了,要‘休’;‘行者’高興了,會‘歌’。
那么把原句改成‘負者休于樹,行者歌于途’如何?”通過討論,明確:“負者”會“歌”、“行者”要“休”,皆因被醉翁亭美景吸引,于是“負者”“得意忘累”,“行者”“得意忘行”。討論探究與架空分析比起來,大大增強課堂教學的活力,使學。
3.5.古詩文閱讀教學有哪些問題和對策
初中古詩文閱讀教學的問題和對策探討:古詩文教學現狀 1.古詩文教學退化為死記硬背課 有些教師從傳統文化里找到依據:古人死記硬背,大學問家比現在還多。
不過只聽說古人背原文,現在,教學“創新”到連譯文也讓學生死記。誠然,“背”法行之有效,只有“背”,才能使學生“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可是,“課程標準”強調的“背”是建立在理解基礎上,與死記硬背有本質區別的。 2.古詩文教學窄化為“說文解字”課古詩文與現代文語境畢竟大不相同,“說文解字”是必需的。
可是把教學目標只定位于“知識”,未免失之偏頗。且不說另外兩維目標如何達成,單是“知識和能力”中的“能力”就無從提高。
掌握知識是基礎,訓練能力是基本,陶冶和升華人文情感是根本。由于對人文素養的漠視,我們的古詩文教學,雖知識明確,但不能給學生以價值引領,學生“無精打采”也就自然而然了。
總之,古詩文教學可謂重“言”(語言材料)而輕“文”(人文價值)。重“言”卻低效,學生不能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輕“文”致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育人目標不可即。
究其原因,一是中考“指揮棒”影響。素質教育的實施,降低了古詩文考查難度,并且只考課內,還規定了基本篇目。
這就無怪乎教師課內古詩文還要“選擇”講,“游刃有余”于上述兩種課型了。“指揮棒”也導致教師不肯深解教材,古詩文人文素養的出發點、落腳點在哪里,心中“無底”,也就無從“教”起。
二是教師理念守舊,不肯與時俱進,總抱著傳統教法“以不變應萬變”。也有人視“價值觀”形成為教育的“副產品”,于是“順其自然”。
三是“言教”具有可量化的“硬要求”,即考試成績;而“文教”只有可倡導的“軟要求”——課標。前者有形后者無形,于是厚“言”薄“文”就理所當然了。
由此看來,導致古詩文教學現狀多方有責,但最終落實的責任卻在教師,所以下文談談作為教師的應對之策。古詩文教學的對策 1.變死記硬背為吟詠玩味 死記硬背只會泯滅學生的靈性,吟詠玩味必定給學生帶來快樂情趣,促其自得。
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描述了壽鏡吾先生吟詠玩味的情景:搖頭晃腦,陶醉其中,以致學生游戲起來而不知。吟詠玩味是區別于為背而讀的賞讀,是為理解而讀的品讀。
吟詠,是一種由口入心、意會、品味的過程,韻味吟中得,興趣吟中生。多吟,自會進入文中廣闊深邃的精神世界,思想走向豐盈和深刻。
所以,教學古詩文應該引導學生反復吟詠,品味語言的音韻美,感悟作品的精神魅力,讓“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蘇軾等,進駐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完美學生人格。吟詠玩味到如出己口,應試也就不成問題。
2.變“說文解字”為“授之以漁” “說文解字”,字字落實,教師苦矣,學生收獲微矣。為其自得,應變教師“說文解字”為學生“咬文嚼字”。
先讓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學習,然后相互討論、補充、糾正,最后教師點撥,“授之以漁”。如指導學生學會運用注釋:整體注釋的,要據此落實關鍵詞的含義;只注釋關鍵詞的,要前后貫通全句意思;沒有注釋的詞句,要結合語境探究意義。
如《出師表》中“愿陛下托臣以討罪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中兩個“效”字課下無注,但聯系語境不難看出,前為名詞“責任”之意,后為動詞“完成”之意。再要根據大語境(如課文主旨)推斷。
如《陳涉世家》中“弗勝,守丞死,乃如據陳”一句中“弗勝”的主語是什么,有說為義軍,有說為守軍。一些教參所謂鼓勵學生多元個性解讀,模棱兩可。
其實,結合文本表現的義軍浩大聲勢看,后者才妥。還要教學生根據文本所寫地域環境理解。
如《岳陽樓記》中“虎嘯猿啼”的解讀,就要考慮洞庭湖地區是不是虎猿生活之地;其實,所謂“虎嘯猿啼”只是形容“陰風怒號”之聲而已。3.變架空分析為討論探究由于薄“文”,教師對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往往架空分析,和盤托出,不引領學生提高人文素養。
上乘之法是變教師架空分析為學生討論探究。如教學《岳陽樓記》,可讓學生以結句“微斯人,吾誰與歸”為切入口探究作者思想感情。
為此,探明“斯人”至關重要。從上文看“斯人”指“古仁人”,沒有“古仁人”我和誰同道呢?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會使學生肅然起敬;聯系作者寫作此文的緣由分析,“斯人”暗指同道好友滕子京。
作者不忘借題發揮,勸勉滕子京勿因“謫守”而“以物喜”“以己悲”的良苦用心會令學生怦然感動。再如賞析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抓住“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一句提問:“一般情況下‘負者’走累了,要‘休’;‘行者’高興了,會‘歌’。
那么把原句改成‘負者休于樹,行者歌于途’如何?”通過討論,明確:“負者”會“歌”、“行者”要“休”,皆因被醉翁亭美景吸引,于是“負者”“得意忘累”,“行者”“得意忘行”。討論探究與架空分析比起來,大大增強課堂教學的活力,使學。
4.教師應該怎樣進行高效的古詩詞教學呢
本文主要探討如何才能進行有效的古詩詞教學。
古詩詞教學在中學語文教育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古詩詞試題也是中考和高考中必然會出現的內容。那么我們知道,古詩詞,語言凝練,意境悠遠,或詠物寄情,或抒情啟思,首首境意高遠,蘊涵哲理,膾炙人口、令人叫絕的文字背后,都隱含著詩人彼時彼刻的心情故事。
在浩瀚如煙的文學長河中,古詩就如璀璨的明珠傳承著華夏兒女的血脈精髓。上完六年級古詩詞復習,我對新課標要求必背的古詩進行了一次測試評估,有以下幾種評估題式: (1)把詩句填寫完整;(2)把詩句、作者、詩題用線連起來;(3)根據下列節日寫出對應的詩句;(4)根據景物寫出相對應的詩句;(5)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詩句;(6)按要求默寫古詩。
題目并不難,但范圍比較廣。評價結果,令我大吃一驚,一些以前學過的詩句大部分學生毫無印象,就連去年每人背出并都會默寫、在我心目中已經過關了的詩句寫對的同學也寥寥無幾。
為什么會這樣?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啊!帶著一頭的霧水,我冷靜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學,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1.從我的教學方法看 (1)教學形式套路化:古詩教學中,我往往采用這樣的套路“釋題目,知詩人;解難字,譯全篇;悟情感,齊背誦。”認為這樣的套路是古詩教學的萬能鑰匙,教學設計也往往把解詞釋義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花大力氣解決。
先是逐字逐詞地解釋,再是理解每個句子,最后串講整首詩的意思,到此便認為達成了目標。習慣于古詩教學模式化的我在備課時自覺輕松、不假思索地套用這三步曲,嫻熟用之。
本來意蘊悠遠、營養豐富的古詩大餐被我翻譯成一碟索然無味的小菜。 (2)教學任務簡單化:很多時候,在古詩教學中,我急功近利既介紹作者生平,又介紹生活環境;既講政治思想,又說寫作特點和主要成就,卻置古詩詞文學營養和民族情結于不顧,把學生當作接受的容器提壺灌之。
將自己所認為的重點一股腦兒塞給了學生,以達到速成的效果。古詩教學最終被簡化成會背誦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
(3)理解過程輕感悟:古詩的語言與現代語言有著較大距離,學生自主理解難度大。于是我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此詞何意,彼句怎解,寫作特點如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等等。
學生朗讀的機會很少。常常是課始學了生字讀一遍,然后理解詩意后再讀一遍,一首詩“學完”,總共讀了兩三遍。
學生自讀感悟,從詩中讀出自己的獨特體會,讀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鮮明的個性的時間和空間都很少,多的則是被動的聽取和記錄,所以,在學生的課本上看到的是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譯文筆記。課后,我雖也注重古詩詞的拓展、延伸,但缺乏對詩人、詩情的激情共鳴,缺乏對古詩詞語言文字的拍案叫絕,學生們似乎只是機械地“翻譯”,苦苦地背誦。
2.從學生積累效果看 課外積累重數量,只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我片面理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再加上應試的需要,我一有空就讓學生背誦積累古詩、宋詞,一星期兩三首,首首過關。
結果學生越背越厭,憑借最短的有效記憶,糊弄老師。其實,這些所背的內容沒過幾天甚至幾小時,早就遺忘了。
真可謂是讀得越多,忘得越快。此外,我指導學生背誦的古詩沒有進行恰當的歸類,全憑我的想當然,使學生的記憶產生誤區,出現“問君能有幾多愁”對上“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大笑話。
平時的古詩教學誤區重重,因此,教材中雖編入了許多令人叫絕、千古傳誦的經典詩詞,然而在學生眼中卻如過眼云煙。因為他們沒有從古詩教學中體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沒有從教師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摯愛,沒有情感,古詩詞學習怎會事半功倍? 如何使古詩教學有實效性?這也是我們廣大語文教師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找準基點激情感。
教師要用對古詩詞的喜愛,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帶著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帶著對古詩詞的崇敬之情,去學習、品議、賞析,從中汲取文學營養。因此要想使學生具有激情,教師首先要做到有熱情,教師理應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法呈現多樣化,力戒刻板,張揚創新,在進行古詩教學的每一課,都應找準激情點,以此為契機。
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思鄉的主題曲;《贈汪倫》是摯友篇;《登鸛雀樓》則既抒發志向又蘊涵哲理,這一首首詩作飽含詩人的深情,教師只有以情激情、找準情感基點,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中學習語言,才能使學生從中獲取情感與人文精神的養料,起到豐富他們的感情世界,開啟藝術想象力,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性格、氣質和語文品質。 二、誦讀書寫促積累。
背誦古詩促進積累,增強記憶,首先要狠下功夫。早讀課上成背詩課,學校一天的生活在古詩的誦讀中拉開序幕,學生不只是會背即止,要溫故知新,背得熟,記得牢。
長期訓練必將形成積累,增強記億,養成習慣。其次書寫古詩勤識字。
用規范的文本,標準的章法指導學生在寫字課上抄寫、默寫會背誦的古詩。這樣,既強化了古詩的記憶,又能幫助學生鞏固識字,就不會出現“春眼不絕曉,處處吻啼鳥”的錯誤了。
三、以讀為主悟詩意。《語文。
5.古詩文閱讀教學有哪些問題和對策
古詩文教學現狀 1.古詩文教學退化為死記硬背課 有些教師從傳統文化里找到依據:古人死記硬背,大學問家比現在還多。
不過只聽說古人背原文,現在,教學“創新”到連譯文也讓學生死記。誠然,“背”法行之有效,只有“背”,才能使學生“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可是,“課程標準”強調的“背”是建立在理解基礎上,與死記硬背有本質區別的。 2.古詩文教學窄化為“說文解字”課古詩文與現代文語境畢竟大不相同,“說文解字”是必需的。
可是把教學目標只定位于“知識”,未免失之偏頗。且不說另外兩維目標如何達成,單是“知識和能力”中的“能力”就無從提高。
掌握知識是基礎,訓練能力是基本,陶冶和升華人文情感是根本。由于對人文素養的漠視,我們的古詩文教學,雖知識明確,但不能給學生以價值引領,學生“無精打采”也就自然而然了。
總之,古詩文教學可謂重“言”(語言材料)而輕“文”(人文價值)。重“言”卻低效,學生不能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輕“文”致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育人目標不可即。
究其原因,一是中考“指揮棒”影響。素質教育的實施,降低了古詩文考查難度,并且只考課內,還規定了基本篇目。
這就無怪乎教師課內古詩文還要“選擇”講,“游刃有余”于上述兩種課型了。“指揮棒”也導致教師不肯深解教材,古詩文人文素養的出發點、落腳點在哪里,心中“無底”,也就無從“教”起。
二是教師理念守舊,不肯與時俱進,總抱著傳統教法“以不變應萬變”。也有人視“價值觀”形成為教育的“副產品”,于是“順其自然”。
三是“言教”具有可量化的“硬要求”,即考試成績;而“文教”只有可倡導的“軟要求”——課標。前者有形后者無形,于是厚“言”薄“文”就理所當然了。
由此看來,導致古詩文教學現狀多方有責,但最終落實的責任卻在教師,所以下文談談作為教師的應對之策。古詩文教學的對策 1.變死記硬背為吟詠玩味 死記硬背只會泯滅學生的靈性,吟詠玩味必定給學生帶來快樂情趣,促其自得。
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描述了壽鏡吾先生吟詠玩味的情景:搖頭晃腦,陶醉其中,以致學生游戲起來而不知。吟詠玩味是區別于為背而讀的賞讀,是為理解而讀的品讀。
吟詠,是一種由口入心、意會、品味的過程,韻味吟中得,興趣吟中生。多吟,自會進入文中廣闊深邃的精神世界,思想走向豐盈和深刻。
所以,教學古詩文應該引導學生反復吟詠,品味語言的音韻美,感悟作品的精神魅力,讓“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蘇軾等,進駐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完美學生人格。吟詠玩味到如出己口,應試也就不成問題。
2.變“說文解字”為“授之以漁” “說文解字”,字字落實,教師苦矣,學生收獲微矣。為其自得,應變教師“說文解字”為學生“咬文嚼字”。
先讓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學習,然后相互討論、補充、糾正,最后教師點撥,“授之以漁”。如指導學生學會運用注釋:整體注釋的,要據此落實關鍵詞的含義;只注釋關鍵詞的,要前后貫通全句意思;沒有注釋的詞句,要結合語境探究意義。
如《出師表》中“愿陛下托臣以討罪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中兩個“效”字課下無注,但聯系語境不難看出,前為名詞“責任”之意,后為動詞“完成”之意。再要根據大語境(如課文主旨)推斷。
如《陳涉世家》中“弗勝,守丞死,乃如據陳”一句中“弗勝”的主語是什么,有說為義軍,有說為守軍。一些教參所謂鼓勵學生多元個性解讀,模棱兩可。
其實,結合文本表現的義軍浩大聲勢看,后者才妥。還要教學生根據文本所寫地域環境理解。
如《岳陽樓記》中“虎嘯猿啼”的解讀,就要考慮洞庭湖地區是不是虎猿生活之地;其實,所謂“虎嘯猿啼”只是形容“陰風怒號”之聲而已。3.變架空分析為討論探究由于薄“文”,教師對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往往架空分析,和盤托出,不引領學生提高人文素養。
上乘之法是變教師架空分析為學生討論探究。如教學《岳陽樓記》,可讓學生以結句“微斯人,吾誰與歸”為切入口探究作者思想感情。
為此,探明“斯人”至關重要。從上文看“斯人”指“古仁人”,沒有“古仁人”我和誰同道呢?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會使學生肅然起敬;聯系作者寫作此文的緣由分析,“斯人”暗指同道好友滕子京。
作者不忘借題發揮,勸勉滕子京勿因“謫守”而“以物喜”“以己悲”的良苦用心會令學生怦然感動。再如賞析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抓住“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一句提問:“一般情況下‘負者’走累了,要‘休’;‘行者’高興了,會‘歌’。
那么把原句改成‘負者休于樹,行者歌于途’如何?”通過討論,明確:“負者”會“歌”、“行者”要“休”,皆因被醉翁亭美景吸引,于是“負者”“得意忘累”,“行者”“得意忘行”。討論探究與架空分析比起來,大大增強課堂教學的活力,使學生學會因“言”悟“文”和據“文”賞“。
6.教學論文《關于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
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 古詩詞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瑰寶。
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何進行古詩詞教學,筆者有一些體會。
一、激情導入,激發詩趣 1. 朗讀導入。朗讀不僅能培養人的語感,也能給人帶來心靈上的震撼,它是一種心靈與文本的溝通,也是情與詩意的完美交融。
如果在上課之初,以美的朗誦開場,首先給學生一種獨特的審美感受,學生就會情不自禁地隨著詩詞的情感波動而心動,隨著朗誦語調的抑揚而情涌。學生只有在欣賞和陶醉中才能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朗讀內容可以是學過的古詩詞,也可以是與要學內容相關的古詩詞。描繪春景的,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表達愛國熱情的,寫花的,寫草的,寫月的……小學生能吟誦許多首,教者只要引導及時到位,就能收到效果。
如教學《江南春》時,可讓學生回憶描寫春天的詩句,讓學生背誦《春曉》,當一首首優美的詩句從學生口中流出,他們也融入春天的美景中了。 2. 畫面導入。
蘇軾曾評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學古詩詞時,可以用圖畫導入新課,增強直觀感。
小學教材編者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在每首詩篇中都配上一幅精美的插圖,這些插圖都能抓住詩中情景,引發學生聯想。教學前展示這些插圖,讓學生從插圖中產生學習興趣,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如古詩《村居》的教學,插圖是一幅美麗的春色圖,畫中孩子們放風箏的天真爛漫情趣尤能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從而引發學詩興趣,順利地進入古詩的學習中。 3. 詩詞導入。
即以熟悉的古詩詞句導入新篇學習。每位小學生頭腦中都儲存有一定的古詩詞,有些學生在一年級時就能背誦許多古詩句,雖然他們對背誦的古詩詞內容并不太理解,但潛意識中總有一種或模糊或粗淺的認識,這種認識在學習相關篇目時就會不自覺地涌現出來。
如在教學張志和《漁歌子》這首詞時,請學生背誦胡令能的《小兒垂釣》進行對比,都是講釣魚的,但張志和的釣魚與小兒的釣魚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同樣寫釣魚,風格差異較大,由小兒的天真引出張志和的失意,強烈的落差能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4. 故事導入。
古詩詞雖然來源于生活,但是學生離古詩詞作者的生活非常遙遠,要想讓學生一下子就進入古人的世界是不可能的。而故事導入應是一種切合實際的方法,因為沒有哪位小學生會抵觸新奇有趣的故事。
其實只要教師用心,每首古詩詞都蘊含一個生動的故事。如果用古詩詞的故事導入,就能很快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進去。
如《石灰吟》《春曉》《清平樂?村居》等古詩詞,或本身就是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或在作者的背后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只要給學生充分的預習準備,讓他們搜集相關的資料,進行充分的交流,學生說不定就會對新學的詩詞有獨到的見解,對詩詞背景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刻。 二、吟出韻律,吟出深情 1. 吟出韻律。
押韻好的詩詞,讀起來鏗鏘有力,產生一種回環往復的感覺,這就是韻律美。不同的詩詞作品,有不同的押韻,會形成不同的氣氛,傳達出不同的情感。
我們朗讀詩詞,也應將詩詞獨有的韻律美傳達出來。只要我們稍加留心,就會發現一般古詩詞都有明顯的韻味。
如《清平樂?村居》中的“草”“媼”“好”,都押“ǎo”韻,讀起來順暢自然。這樣的例子很多。
如今許多古詩詞已被譜成優美的歌曲,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吟唱。學生在吟唱過程中會產生特別的美感,也在無形中增強了學習興趣和記憶能力。
只要教師善于設計,用心組織,詩詞的教學其實也能達到詩情畫意般的音樂境界。 2. 吟出深情。
詩詞是一種最適宜朗讀的文學形式。它的基本特點就是有強烈的感情、豐富的想象、深邃的意境、優美的韻律。
因此,我們朗讀時,就應該通過豐富的想象,再現詩人詞人的感情。詩詞是抒情藝術,無論是抒情詩詞,還是敘事詩詞,甚至哲理詩詞,只要是成功的作品,里面必定奔涌著作者澎湃的激情,蘊含著作者的縷縷情思。
無論是思念家鄉、親人的《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還是表達朋友情深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抑或是托物言志的《石灰吟》《墨梅》等,都深藏豐富的情感。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走進作者心境,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脈搏,讓自己的思想和詩人、詞人的思想融為一體。
這樣,朗讀者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 三、明白詩理,升華詩意 1. 找詩趣。
學習散文我們喜歡引導學生找出“文眼”,其實古詩詞也有“眼睛”,只要在學習過程中找到它,就能順利把握情感基調,悟出作者的思想精髓。“眼睛”是詩詞的中心,是詩人要表達的“詩理”。
“理”其實是和“趣”相連的。有時我們在引導學生進入詩詞意境時,會讓他們無形中享受到一種樂趣。
在詩人營造的趣味中習得其意,進得其境,顯得順暢自然。如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一詞,向我們描繪了富有鄉村田園氣息的情景。
詞中的一戶人家二老融洽,孩子孝順,老有所養,少有所事。這首詞只要細細玩味,我們就會發現“趣味”無窮。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的親切與溫馨,“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可愛活潑,都融于一個“醉”字中,“醉”字就是“詞眼”,字里行間也無。
7.如何設計小學古詩詞教學
新建一小 李小明教師要教得好,讓學生學得好,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古詩教學要設計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師必須對古詩文相當熟悉,對古詩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還能對其中一些古詩文有獨特的體會和感受,從而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入對古詩文的欣賞與品味之中。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
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
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小學古詩詞教學設計分七步進行: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并板書課題。
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背景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我執教的《回鄉偶書》采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
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本人執教的《泊船瓜洲》,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二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宋朝詩人王安石,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詩板書課題。
二、背景介紹,知曉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
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并且新課程標準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像我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象,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準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
我教學《長相思》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于納蘭性德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準備。三、自主學習,弄懂詩意。
《語文課程標準》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后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
對于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引導學生利用書上的圖畫,注釋或其他工具書等幫助理解詩詞的意思。
理解詩詞的意思還應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抓詩眼:例如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更能理解異鄉異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只影形單的寂寞了。
(2)抓詞語:例如,同是寫送別的詩《芙蓉樓送辛漸》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詩句中的重點詞,就能體會到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樓送辛漸》寫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詞,從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充滿了傷感與凄涼,到底送別的辛漸是何人呢?為何這樣悲痛呢?一定與詩人的親友有關。
(3)抓詩句:一首詩,每每有兩句是重點句,有些甚至成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點去理解就行了。
例如《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靜夜思》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題西林壁》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4)抓詩題:有些詩,從它的題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詩到底寫的什么內容。
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從題目就可見作者在西湖上飲酒(欣賞風景?賦詩?)碰到了開頭是晴朗的,后來下雨了這樣的景象。又例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如果不看題目,一讀而知是寫的夏天的荷花。
可要是結合詩題細讀全詩,你就會發現作者是借物抒情,寫下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四、誦詩想象,品詩悟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筑、繪畫、意。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教師古詩詞教學問卷分析(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