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學生經典古文誦讀篇目(40篇)
去百度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內容來自用戶:sparktools
小學生經典古文誦讀篇目(40篇)
1、曹沖稱象
曹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沖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稱物以載(zài)之,則校(jiào)可知矣(yǐ)。”太祖悅,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釋】:
①智意:聰明才智②致:送給③群下:部下,下屬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悅,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
【譯文】:
曹沖五六歲的時候,聰明才智所達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樣。有一次,孫權送來了一頭巨象,太祖想知道這象的重量,問過屬下,都沒有提出有效的辦法。曹沖說:“把象趕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用其他東西代替大象,然后稱一下這些東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太祖聽了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2、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軍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釋】:
①役:打仗 ②失:喪失,失掉,沒③汲:水源④軍:喻指全軍⑤乃:就⑥饒:富足,多 ⑦饒子:果實結得多 ⑧聞:【譯文】:【寓意】:比喻自己欺騙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譯文】【寓意】:原比喻希望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道
2.小學生經典古文誦讀篇目(40篇)
去百度文庫,查看完整內容>內容來自用戶:sparktools小學生經典古文誦讀篇目(40篇)1、曹沖稱象曹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時孫權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沖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稱物以載(zài)之,則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悅,即施(shī)行焉(yān)。【注釋】: ①智意:聰明才智②致:送給③群下:部下,下屬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悅,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
【譯文】:曹沖五六歲的時候,聰明才智所達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樣。有一次,孫權送來了一頭巨象,太祖想知道這象的重量,問過屬下,都沒有提出有效的辦法。
曹沖說:“把象趕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用其他東西代替大象,然后稱一下這些東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太祖聽了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
2、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軍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釋】: ①役:打仗 ②失:喪失,失掉,沒③汲:水源④軍:喻指全軍⑤乃:就⑥饒:富足,多 ⑦饒子:果實結得多 ⑧聞:【譯文】:【寓意】:比喻自己欺騙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譯文】【寓意】:原比喻希望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
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道。
3.小學生4年級經典誦讀必備古詩176首
1、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詠鵝 (唐)駱賓王 鵝 ,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3、憫(mǐn)農 (唐)李紳(shēn)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4、憫農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sù),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5、風 (唐)李嶠(qiáo)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6、春曉 (唐)孟浩(hào)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7. 村居 (唐 )高鼎(dǐng)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yuān)。 8、小池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9、敕(chì)勒(lè)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qióng)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10、江南 漢樂府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1.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2.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3、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4、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5、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6、登鸛(guàn)雀樓 (唐)王之煥(huàn)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7、賦(fù)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8.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nǎi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9、墨梅 ( 元朝 )王冕(miǎn) 我家洗硯(yàn)池頭樹, 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 只留清氣滿乾qián坤kūn。 10、鹿柴(zhài)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11. 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zhì)子學垂綸(lún), 側坐莓(méi)苔(tāi)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12、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suō)笠(lì)翁,獨釣寒江雪。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唐)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門山 李白(唐)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軾(北宋)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所見 袁枚(清)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詠柳 賀知章(唐)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春日 朱熹(唐)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游子吟 孟郊(唐) 慈母手中線, 游子身上衣。
意臨行密密縫, 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古朗月行 李白(唐) 小時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 飛在青云端。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江南春 杜牧(唐)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池上 白居易(唐) 小娃撐小艇, 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 浮萍一道開。 江上漁者 范仲淹(北宋)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沒風波里。 四年級必背古詩詞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維 渭城朝雨浥(yì)輕塵, 客舍(shè)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題西林壁 (北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漁歌子 (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ɡuì)魚肥。
青箬(ruò)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望洞庭 (唐)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 白銀盤里一青螺。 憶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ān):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四時田園雜興(一) (南宋) 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ɡōnɡ)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四時田園雜興(二) (南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 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 唯有蜻蜓蛺(jiá)蝶飛。
鄉村四月 (南宋) 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早發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題臨安邸(dǐ) (南宋) 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 。
4.小學古詩文誦讀比賽
西湖十景》詩:
一峰一高人,兩人相與語。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兩峰插云)
湖氣冷如冰,月光淡于雪。肯棄與三潭,杭人不看月。
(三潭印月)
高柳蔭長堤,疏疏漏殘月。蹩躠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斷橋殘雪)
夜氣滃南屏,輕嵐薄如紙。鐘聲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南屏晚鐘)
煙柳幕桃花,紅玉沉秋水。文弱不勝夜,西施剛睡起。
(蘇堤春曉)
頰上帶微酡,解頤開笑口。何物醉荷花,暖風原似酒。
(曲院風荷)
深柳叫黃鸝,清音入空翠。若果有詩腸,不應比鼓吹。
(柳浪聞鶯)
殘塔臨湖岸,頹然一醉翁。奇情在瓦礫,何必藉人工。
(雷峰夕照)
秋空見皓月,冷氣入林皋。靜聽孤飛雁,聲輕天正高。
(平湖秋月)
深恨放生池,無端造魚獄。今來花港中,肯受人拘束?
(花港觀魚)
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5.小學生古詩文誦讀名言警句1~20篇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漢書)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孟子)
差以毫厘,謬以千里。(《漢書》)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
吃一塹,長一智。(古諺語)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新唐書)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三國志)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老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一寸光陰一寸金,存金難買存光陰
6.適合小學生誦讀的宋詞
1、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2、宋.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3、宋.蘇軾《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行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4、宋.蘇軾《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5、宋.蘇軾《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6、宋.李清照《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7.小學古詩文誦讀書
《牧童》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后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的。
2.詞句解析。
(1)“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詩句給我們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一個“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笛聲的悠揚悅耳,使我們想象到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后的輕松閑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當然,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2)“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詩人筆鋒一轉,開始寫吃飽飯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沒有家人聚集的場景,沒有伙伴嬉戲的情景,吃飽了飯的牧童,連蓑衣都不脫,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賞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兒,牧童心里會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沒想,就睡著了……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讓我們不禁浮想聯翩。
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牧童》一詩,不僅讓我們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為友,晚上有清風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當然,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作者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向往。
《所見》的大意是: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歌唱,一聲不響地站在了樹下。這首詩寫的是“意欲捕鳴蟬”的情趣。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小學生古詩詞聯誦(小學生經典古文誦讀篇目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