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一語文幾道古詩鑒賞題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父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詩中作者寫哪幾種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月 霜 楓葉 漁火 寒山寺 客船
共同特征:都是哀景,都有孤獨的色彩
2.通過景物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將自己的背井離鄉獨宿客船的孤寂 愁苦之情表現得具體深刻
絕句(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1.請賞析一下這首詩歌的藝術手法
全詩都是對偶句,使得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結構鮮明
2.這首詩表現出春天怎樣的特征?
鳥語花香,生機一片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泊河處?天涯一望斷人腸。
1.這首詩中的“渺茫”一詞在詩中有什么含義?(包含作者怎樣的心情?)
表面上是說去春江的路途渺茫,實際上也包含了作者對未來前途渺茫無奈
2.詩歌三、四句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作者對于自己時運不濟,年老遲暮的無限悲嘆和無奈之情
寫意(明·徐奔)
看山看水獨坐,聽風聽雨高眠。
客去客來日日,花開花落年年。
〖注釋〗①寫意:國畫的一種畫法,用筆不求工細,注重神態的表現和抒發作者的情趣。
1.是個前兩句通過“( 獨坐 )”和“( 髙眠 )”將人物置于山水之中、風雨之中,使主人公與大自然緊緊融合在一起,寥寥幾筆勾畫出了人物的形態。
2.詩歌的題目“寫意”,有哪幾層含義?
對于作者詩中所描寫的景作者用寫意的手法詮釋。
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一種人生態度~~~~表達了作者內心的豁達情懷,和不拘小節的情操。
把懸賞給我吧~~~謝謝啦
2.初一語文幾道古詩鑒賞題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父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詩中作者寫哪幾種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月 霜 楓葉 漁火 寒山寺 客船 共同特征:都是哀景,都有孤獨的色彩 2.通過景物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將自己的背井離鄉獨宿客船的孤寂 愁苦之情表現得具體深刻 絕句(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1.請賞析一下這首詩歌的藝術手法 全詩都是對偶句,使得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結構鮮明 2.這首詩表現出春天怎樣的特征? 鳥語花香,生機一片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泊河處?天涯一望斷人腸。 1.這首詩中的“渺茫”一詞在詩中有什么含義?(包含作者怎樣的心情?) 表面上是說去春江的路途渺茫,實際上也包含了作者對未來前途渺茫無奈 2.詩歌三、四句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作者對于自己時運不濟,年老遲暮的無限悲嘆和無奈之情 寫意(明·徐奔) 看山看水獨坐,聽風聽雨高眠。
客去客來日日,花開花落年年。 〖注釋〗①寫意:國畫的一種畫法,用筆不求工細,注重神態的表現和抒發作者的情趣。
1.是個前兩句通過“( 獨坐 )”和“( 髙眠 )”將人物置于山水之中、風雨之中,使主人公與大自然緊緊融合在一起,寥寥幾筆勾畫出了人物的形態。 2.詩歌的題目“寫意”,有哪幾層含義? 對于作者詩中所描寫的景作者用寫意的手法詮釋。
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一種人生態度~~~~表達了作者內心的豁達情懷,和不拘小節的情操。 把懸賞給我吧~~~謝謝啦。
3.初一古詩鑒賞題
注釋 1.“云間”,即今上海松江,是作者家鄉。
順治四年(1647),他在這里被逮捕。在對故鄉的依戀外,詩著重地寫他抗清失敗的悲憤與至死不變的決心。
2.“三年”句:作者自順治二年(1645)起,參加抗清斗爭,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圍地區,至順治四年(1647),共三年。 3.“南冠”,用春秋鐘儀的故事。
4.“毅魄”二句:是說死后,仍將抗清。 5.“靈旗”,漢武帝為伐南越,禱告太一,作靈旗。
這里指抗清的旗幟。 譯文 三年為抗清兵東走西飄蕩,今天兵敗被俘作囚入牢房。
無限美好河山失陷傷痛淚,誰還敢說天庭寬闊地又廣。 已經知道黃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別故鄉實在心犯難。
鬼雄魂魄等到歸來那一日,靈旗下面要將故鄉河山看。賞析公元1645年,夏完淳(時年15歲)從父允彝、師陳子龍在松江起兵抗清。
兵敗,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與師陳子龍繼續堅持抵抗。
1646年夏完淳與陳子龍、錢旃飲血為盟,共謀復明大業,上書魯王(朱以海),魯王遙授中書舍人,參謀太湖吳易軍事。此時南京已陷落,身在義軍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滅敵人、恢復明朝的堅毅決心。
為了抗清,義軍上下結成了同仇敵愾的情誼。不久義軍兵敗,吳易被執,夏完淳只身流亡,隱匿民間,繼續進行抗清活動。
1647年(順治四年)夏間,夏完淳因魯王遙授中書舍人之職而上表謝恩,為清廷發覺,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堅強不屈,頑強斗爭,在接受變節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書太子太保洪承疇的審訊時,采取反話正說、寓貶于褒的方式當面聲色俱厲地痛斥這個朝廷的叛徒、民族的敗類,令洪承疇面紅耳赤、顏面盡失。
在南京獄中,夏完淳給嫡母盛氏寫了絕筆《獄中上母書》,一方面以瑣瑣家事,諄諄囑托,流露出對家人的依戀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將復明大志放在兒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為念,表示要“報仇在來世”,體現出視死如歸的氣節。最終不屈而死,年僅17歲。
《別云間》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臨別松江時所作。上海松江縣,古稱云間,即作者的家鄉。
作者在此詩中一方面抱著此去誓死不屈的決心,一方面又對行將永別的故鄉,流露出無限的依戀和深切的感嘆。 詩作首聯敘事。
其中“羈旅”一詞將詩人從父允彝、師陳子龍起兵抗清到身落敵手這三年輾轉飄零、艱苦卓絕的抗清斗爭生活作了高度簡潔的概括。詩人起筆自敘抗清斗爭經歷,似乎平靜出之,然細細咀嚼,自可讀出詩人激越翻滾的情感波瀾,自可讀出平靜的敘事之中深含著詩人滿腔辛酸與無限沉痛。
頷聯抒寫詩人按捺不住的滿腔悲憤。身落敵手被囚禁的結局,使詩人恢復壯志難酬,復國理想終成泡影,于是詩人悲憤了:“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大明江山支離破碎,滿目瘡痍,衰頹破敗,面對這一切,詩人禁不住“立盡黃昏淚幾行”,流不盡“無限河山淚”。
詩人一直冀盼明王朝東山再起,可最終時運不濟,命途多舛,恢復故土、重整河山的愛國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與哀慟,忍不住向上蒼發出“誰言天地寬”的質問與詰責。 頸聯坦露對故鄉、親人的依戀不舍之情。
無論怎樣失望、悲憤與哀慟,詩人終究對自己的人生結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將終結,詩人該會想些什么呢?“欲別故鄉難”,詩人緣何難別故鄉呢?原來,涌上他心頭的不僅有國恨,更兼有家仇。
父起義兵敗,為國捐軀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敵手,自是兇多吉少,難免一死,這樣,家運不幸,恐無后嗣。
念及自己長年奔波在外,未能盡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跡于空門”,生母“寄生于別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問”,念及讓新婚妻子在家孤守兩年,自己未能盡為夫之責任與義務,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這一切的一切,詩人內心自然涌起對家人深深的愧疚與無限依戀。
尾聯盟恢復之志。盡管故鄉牽魂難別,但詩人終將恢復大志放在兒女私情之上,不以家運后嗣為念,最終表明心跡:“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正如詩人在《獄中上母書》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與先文忠為北塞之舉矣”。“已知泉路近”的詩人坦然作出“毅魄歸來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堅決復明的決心,生前未能完成大業,死后也要親自看到后繼者率部起義,恢復大明江山。
詩作以落地有聲的錚錚誓言作結,鮮明地昭示出詩人堅貞不屈的戰斗精神、盡忠報國的赤子情懷,給后繼者以深情的勉勵,給讀者樹立起一座國家與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豐碑。 全詩思路流暢清晰,感情跌宕豪壯。
起筆敘艱苦卓絕的飄零生涯,承筆發故土淪喪、山河破碎之悲憤慨嘆,轉筆抒眷念故土、懷戀親人之深情,結筆盟誓志恢復之決心。詩作格調慷慨豪壯,令人讀來蕩氣回腸,禁不住對這位富有強烈民族意識的少年英雄充滿深深的敬意。
4.初中詩歌鑒賞題目有哪些
一、約 客 (宋)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1.全詩通過對環境和人物動作的渲染,含蓄而有韻味地描寫當時怎樣的情景?2.第四句描寫了“閑敲棋子”這一細節生動地表現出詩人此時怎樣的心情?二、雨過山村 (唐)王 建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簡要分析“閑“字的表達作用.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 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1.“故人”指誰?“煙花”指什么?2.你認為最能表現詩人深情的地方在哪里?為什么?四、游園不值 (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1.“柴扉”寫出了“園”的什么特征?2.這是一首充滿哲理的詩歌,你認為其哲理是什么?五、詠 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1.這首詩中用了哪些修辭手法?2.你認為詩中哪個字用得最妙,請說說你的理由.六、絕 句 (唐)杜 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1.這首詩歌在畫面的描寫上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是什么?2.詩歌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七 、入若耶溪 (唐)王 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這首詩使我們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凈,達到了“動中見靜意”的美學效果,試找出最能表現其特點的句子,并結合句子談談其效果.八、天凈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1.前三句在表現形式上有什么特點?2.通過對秋天景物的描繪,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情感?九、登科后 (唐)孟 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1.說說“齷齪”和“放蕩”在詩中的各自含義.2.三、四句寫自然的春風蕩漾,寫馬蹄的輕快,加之如錦似繡的長安花,景色可謂燦爛.一切景語皆情語,“看盡長安花”的藝術夸張,抒寫了怎樣一種感情?十、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 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1.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的“倍”既寫平日思親之經常,又寫 思親之強烈.2.詩人通過“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富有生活情趣的細節,以虛擬中的兄弟懷念之情,反襯出遠在異鄉的自己的思親之意.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十一、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 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東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1.詩中“折柳”是一首曲子,還是一個動作?2.“折柳”引起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十二、過華請宮 (唐)杜 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1.這首詠史詩,從體裁上看屬于 .2.通過 ,諷刺了唐玄宗楊貴妃的 .十三、送 春 (宋)王 令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1.“子規”的別名是什么?它常在什么季節啼鳴?2.子規在古代詩歌中常借以抒寫悲情,在這首詩歌中所表現的是怎樣一種情感?十四、送友人 (唐)李 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1.本詩首聯即對仗,其中 對 , 對 ,詩人以工整的形式描寫了分別處的景色,充滿詩情畫意.2.寫“蕭蕭班(分別)馬鳴”的作用是什么?十五、觀書有感 (宋)朱 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注: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后,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閱讀下面對詩的理解,選出說法不正確的一項.A.一、二句展示的形象,給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凈,心胸開朗.B.“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講道理,發議論,很有理趣.C.“渠”是個代詞,相當于它,這里指代“水渠”.“清”,包含著“深”,反映出天光云影的特點. D.“清如許”和“源頭活水來”,提煉出了富有哲理意味的詩,補充了前面所描繪的感性形象.十六、游山西村 (宋)陸 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現怎樣的情境?表現怎樣的情緒?2.詩人仕途不暢,從全詩看,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十七、論 詩 (清)趙 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注:此詩體現了詩人的詩歌主張:詩歌創作要具有時代特色,必須隨時代變化而變化.下面對詩的解說和理解有不當的一項的是 A.開頭兩句舉出李白、杜甫為例,說他倆的詩歌雖然領袖一代,萬口傳誦,全面而廣闊地反映了他們所處時代的風貌,但現在讀起來已不覺得新鮮了.B.三、四兩句進而指出,各個時代都有各個時代的“才人”,寫出本時代的風貌,開拓一代詩風,但也必然像李、杜一樣,反映數百年之后。
5.初中古詩鑒賞練習題
1、泊秦淮(杜 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1).“煙籠寒水月籠沙”這句詩中的兩個“籠”字好在哪里?這句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答: 這兩個動詞用得形象準確,描繪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畫面。
(2).這首詩表現了詩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憂國憂民 2、送友人 薛濤 水團萊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①如關塞長。
(1).詩歌前兩句描繪了秋天月夜 蒼涼(悲涼凄涼凄清) 的景象。 (2).本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表達了詩人與友人離別的憂傷之情。
或: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懷念之情。或:表達了詩人對友人執著的相思之情。
3、秋夜曲(張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云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1).詩的首句寫出了秋夜的什么特點? 答:寫出了秋夜的漫長。 (2).詩中“漫漫輕云露月光”表達了怎樣的心境,全詩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凄清孤寂。
寂寞悠思的心情。 4、菩薩蠻 [宋]高觀國 何須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開金餅③。
今夕不登樓,一年空過秋。 桂花香霧冷,梧葉西風影。
客醉倚河橋,清光愁玉簫。 [注釋]①瞑:昏暗。
②滟滟:月光搖動的樣子。③金餅:比喻圓月。
(1).這首詞的上片寫 待月的心情, 下片寫賞月。 (2).這首詞中體現了季節特點的詞語有哪些? 桂花 西風 (3.).你認為作者在詞中表達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答:作者開始時的心情是歡快、開朗的,后來心情就變得愁苦起來。
5、春 雪 (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用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① 詩中的第二句中,“驚”一詞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答:用“驚”一詞表現了詩人終于見到春色的驚訝、欣喜之情。 ②詩的三、四兩句富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生動傳神。
試從修辭的角度進行賞析。 答:用白雪盼春的擬人手法,表現了詩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動而傳神;把白雪比喻成飛花,把初春的冷落寫成了仲春的熱鬧,富有情趣。
6、絕句 (杜甫)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1)詩的前兩句寫了哪幾種景物,有何特點? 景物:江、鳥、山、花. 特點:碧綠、潔白、青蔥、火紅。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傳神,請簡要賞析. 答:“欲”字表示“將要”,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花朵以動態,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花朵的顏色紅艷,搖曳多姿。
7、.閨怨 (沈如筠) 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 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
(1)詩中“孤”字含義豐厚,請做簡要分析。 答:既寫月影的孤單,也寫出了思婦的孤苦心理。
(2)這首詩通過主人公思婦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是怎樣遞進表達的?簡要回答。 答:表達了她對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懷念。
先托鴻雁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夢境團聚;最后只好變成月光灑瀉親人的身上。 8、從軍行(王昌齡 )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土谷渾。 (1)詩的前兩句用“日色昏”和“紅旗”構成了怎樣的一幅邊塞軍旅圖?簡要分析。
答:“日色昏”極言大漠風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軍事形勢的緊張;“紅旗”即寫色彩的明麗,也寫軍隊的強勁凌厲.由此構成了一幅在大漠蒼蒼、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軍半卷紅旗,卷塵挾風,奮勇挺進的畫面。 (2)作為邊塞詩,本詩洋溢著怎樣的感情基調?為什么?簡要回答。
答:因為軍隊主動驍勇,戰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詩洋溢著輕快振奮的感情基調。 9、雨晴(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1)本詩前兩句用什么修辭手法,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對比。
用“雨前”所見和“雨后”情景兩相對比,表現了作者面對滿園落紅殘春油然而生的嘆惜之情。 (2)后兩句寫得饒有趣味,請作具體賞析。
答:蜜蜂、蝴蝶見此殘景,也大失所望,紛紛繞墻而去,它們相信春色正在鄰家院子呢,這也讓作者也不由地懷疑“春色在鄰家”。作者把原無理性的蜂蝶賦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態、心理寫得活靈活現,妙趣橫生。
10、東欄梨花 (蘇軾)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1)前兩句寫春末夏初景物特點,請具體賞析。 答:第一句從顏色的角度寫,用“淡白”“深青”寫梨花 和柳葉,言梨花已盛開,柳已老;第二句從形狀角度寫,以柳絮紛飛,梨花滿城,言春已去,夏將至;兩句之間,以“柳絮飛”呼應“柳深青”,以“花滿城”呼應“梨花淡白”,極精工,以此簡潔地寫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點。
(2)本詩的詩眼是哪個詞?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惆悵。作者由花開花謝,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暫,年華似水,發出“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感慨。
“惆悵”一詞包含了作者對生命短促的感慨和無奈的思想感情。 11、鷓鴣天(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
平崗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1)這首詞的內容與《西江月?明有別枝驚鵲》相同,都是描寫農村(田園、鄉村)風光。
(2)詞的上片在描寫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幾個。
6.誰能給出幾道初一的詩歌賞析題例子(選擇題)
1、對陶淵明《歸園田居》的理解不恰當的一句( )A、“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勞動的地點、內容和豆苗的生長情況。
“種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是幽美的,兩者相互襯托,完美而又和諧。B、“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二句,寫早出晚歸,辛勤勞動。
荒穢,指各種野草。C、“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承“荷鋤歸”,寫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濕。
“種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語雖平淡自然,卻將歸隱的艱難寫得極為具體。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無違”二句,抒發感情。
表明避開官場的志趣,抒發作者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2、對《錢塘湖春行》詩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A、“孤山寺北賈亭西”寫詩人的行蹤;“水面初平云腳低”寫遠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
B、“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寫詩人一路行來,偶爾可以見到早來的黃鶯爭著飛上向陽的枝頭;不知是新到誰家的燕子銜了泥去筑巢。
C、“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寫詩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經開得五彩繽紛,使人眼花繚亂;矮矮的草地,騎馬走過,馬蹄剛能夠被它埋沒起來。
D、“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寫詩人來到綠楊成陰的白沙堤上,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勝收,看也看不夠,于是贊嘆道:這才是我最喜愛的地方!3、王灣《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對偶,寫“客路”、“行舟”,字里行間已有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之感,與尾聯之“鄉書”、“歸雁”遙相呼應。B、“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兩岸闊”與“潮平”,“一帆懸”與“風正”均有因果關系。“風正”是風大之意。
C、“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表明詩人到江南正是冬末。
詩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陽來得早,好像春天也來得早。“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歷來膾灸人口。
D、“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與首聯呼應,表達了詩人觸景生情,懷有無法抑制的思鄉之情。
4、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送別詩。“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寫出了送行的地點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寫景氣勢宏偉,寓不必傷別之意。B、“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寫對友人的安慰:彼此處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傷之情油然而生。
C、“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全句一掃離情別緒,把纏綿的兒女之情一筆撇開,代之以豁達樂觀的感情,表現了他不平凡的胸懷和抱負,給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D、“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兩句承上作結:同為宦游,雖別而如此為鄰,別時則不應有兒女之態。
5、對《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表明作者謫居生活的艱苦和遭遇貶居的痛苦,給全詩定下了感情的基調。
B、“懷舊空吟聞迪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后一句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謫居時間的長久,又表明了世態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
C、“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作者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既感到惆悵,卻又相當達觀。
D、“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表現出堅忍不拔的意志,與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鮮明對比。
6、對《相見歡》(李煜)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對“離愁”做了真切、深刻的描寫,如“剪不斷、理還亂”這個比喻,如“別是一番滋味”等,情深切自然,語言樸實,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B、“無言獨上西樓”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孑然一身“斯人獨憔悴”的孤影。
可想見其人處境之孤寂,心境之蕭條,為整首詞渲染了凄涼暗淡的感情。C、“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點名季節是秋天,“寂寞”者是“梧桐深院”,被“鎖”者是“清秋”,使人愁而更愁。
D、“剪不斷、理還亂”用來形容人內心的煩亂,或形容某些事難以處理解決。“別是一番滋味”等用來形容只有自己內心知曉的那種難以言說的感受。
7、杜牧《赤壁》分析不當的一項(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A、作者并不從正面寫赤壁之戰的過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說其事,并以兩位美女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對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B、“折戟沉沙鐵未銷”,是說折斷的兵器埋沒在沙土中還沒有銹蝕。
因為該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時間不長。C、“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是用假設的口氣說的。
假如當時的天氣、風向不給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戰就有可能被曹操取勝,那么“二喬”就可能被關在銅雀臺了。D、赤壁是東漢末年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但詩人所詠之赤壁并非此處,而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故說此詩雖為詠史詩,其實也是借題發揮。
8、文天祥《過零丁洋》分析不當的一項(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
7.初一下冊課外古詩賞析題答案
《山中雜詩》賞析: 詩歌描寫的是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房檐上飛,云彩居然從窗里飄出來。
此幽居蕩盡了人間的塵滓,隨意而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愜意閑適的心情。全詩不過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離“山中”的主題。
煙嵐彌漫著山谷,在山峰間飄來蕩去,這正是幽靜深邃的山中所常見的現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間隙中窺見其脈脈的斜暉,由此可見竹林的茂密青蔥,山間的幽趣在首兩句中已曲曲傳出。
屋檐上的飛鳥來來往往,白云穿窗而過,都說明詩人所居之處地勢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竹里館》: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
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
且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靜人寂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
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這首詩同樣表現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
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
所以后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
這里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象力。全詩的格調幽靜閑遠,仿佛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致全部融為一體了。
詩中寫到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并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
至于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復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里,象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么氣力去刻畫和涂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
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
作為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處在于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情是抿合無間、融為一體的。
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征的風格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見,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詩的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心性和所寫景物的內在素質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
因此,詩人在我與物會、情與景合之際,就可以如司空圖《詩品·自然篇》中所說,“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進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鈞”的藝術天地。當然,這里說“俯拾即是”,并不是說詩人在取材上就一無選擇,信手拈來;這里說“著手成春”,也不是說詩人在握管時就一無安排,信筆所之。
詩中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與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凈的環境原本一致;詩中抒寫自我情懷,選擇了彈琴與長嘯,則取其與所要表現的那一清幽澄凈的心境互為表里。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寫此景,寫此事,自有其醞釀成熟的詩思。
更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則是以聲響托出靜境。至于詩的末句寫到月來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
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 先看前兩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篁,竹林也;嘯,撮口作聲也。詩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脫,加之仕途坎坷,四十歲以后就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因而常常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彈著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懷。
但琴聲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長嘯一聲。這里借用了一個典故。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初一古詩詞鑒賞題目(初一語文幾道古詩鑒賞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