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級下冊古詩
人教版
【五年級上冊】
1、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bai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2、秋思
唐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3、長相思
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
聒碎鄉心du夢不成,
故園無此聲。
4、卜算子?詠梅
現當代**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zhi時,
她在叢dao中笑。
【五年級下冊】
5、牧童
唐 呂巖
草鋪橫野六七里,
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
不脫蓑衣臥月明。
6、舟過安仁
宋楊萬里
一葉漁船兩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
不是遮頭是使風。
7、清平樂?村居
宋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專,
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
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
溪頭臥剝蓮蓬。
8、浪淘沙
唐.劉禹屬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2.語文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課<<古詩詞三首>>資料和解讀
牧童1.課文簡說。
《牧童》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后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的。2.詞句解析。
(1)“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詩句給我們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
一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一個“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笛聲的悠揚悅耳,使我們想象到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后的輕松閑適的心境。
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當然,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2)“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詩人筆鋒一轉,開始寫吃飽飯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沒有家人聚集的場景,沒有伙伴嬉戲的情景,吃飽了飯的牧童,連蓑衣都不脫,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賞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兒,牧童心里會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沒想,就睡著了……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讓我們不禁浮想聯翩。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
《牧童》一詩,不僅讓我們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為友,晚上有清風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當然,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作者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向往。舟 過 安 仁1.課文簡說。
此詩寫詩人乘舟路過安仁時,所見到的情景。這首詩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的充滿童稚的行為和行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這里有作者的所見:一葉小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槳。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2.詞句解析。
(1)“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這可能是詩人閑來一瞥發現的情景,當然,兩個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為什么呢?因為他們雖坐在船上,卻沒有劃船,竹篙收起來了,船槳也停在那里,這不是很奇怪嗎?由此可見,此時作者的心情是閑適的,也是比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兩個孩童的所作所為。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這里省略了詩人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產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竇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
怎么解開的呢?可能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為,就開始更認真地觀察、思考,結果當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也可能是直接就問兩個孩子,孩子把原因講給他聽的。不管怎樣,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啞然失笑,為小童子的聰明,也為他們的童真和稚氣,于是欣然提筆,記錄下這充滿童趣的一幕。
楊萬里寫田園詩,非常善于利用兒童稚態,起到點化詩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①梅子留酸軟牙齒,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②松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
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可以參閱。
不同的是,《舟過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兒童身上,全詩都是寫兒童的稚氣行為。楊萬里對兒童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贊賞有加。
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清平樂·村居1.課文簡說。
辛棄疾現存詞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詞作家中存詞最多的一個。他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風格也隨著內容的變化而變化。
這首小詞,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現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詩人首先把我們的目光帶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長滿青草的溪邊。
聽見茅草屋有人操著柔媚的南方口音帶著醉意在互相說話取笑,是誰呢?原來是一對白發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兒子在小溪的東面鋤豆田里的雜草,二兒子正在編雞籠子,調皮可愛的小兒子,趴在溪邊剝著蓮蓬,那憨稚之態格外讓人喜歡。詩人以簡練的筆觸勾畫出一幅優美的田園景物,描繪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態的形象,借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2?詞句解析。(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詩人開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幾筆便形象地。
3.五年級下冊古詩三首資料
五年級下冊古詩三首包括:《牧童》,《舟過安仁》,《清平樂·村居》三首。
1、《牧童》——作者:呂巖(唐)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釋義:草原像被鋪在地上一樣,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幾聲悠揚的笛聲。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過晚飯后的晚霞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2、《舟過安仁》——作者:楊萬里(南宋)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釋義:一只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槳,坐在船中。怪不得沒下雨他們就張開了傘,原來他們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用傘當帆讓船走得更快啊。
3、《清平樂·村居》——作者:辛棄疾(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釋義: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醉意中說起了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呀?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于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牧童》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舟過安仁》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清平樂·村居》
4.五年級下冊十首古詩
五年級下冊必背十首古詩 南園 唐 李賀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賞析:前兩句希望男子漢大丈夫能夠挎起鋼刀為國效命,建功立業,博取功名富貴留名青史。“若個書生萬戶侯”詩人并非真的認為書生就做不成事。
這里是明知故問,實際是說他生活的時代,像他這樣的書生報國無門,有才無用。抒發了自己的懷才不遇,仕途不順的憤慨與牢騷。
第一個設問是泛問,也是自問,含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豪情。春日 宋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賞析:詩歌敘述詩人外出河邊尋春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覺到處煥然一新。
為什么?因為天地間吹開了和煦的東風,東風催得百花齊放,百花為人們捧出了萬紫千紅的春天。詩人贊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時也道出了“東風”是萬紫千紅春天的源頭這個道理。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歷來也被傳為名句。虞美人 南唐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賞析: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
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清新;詞雖短小,余味無窮。難怪王國維有如是評價:“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
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軒數人而已。”
無題 唐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賞析:這是詩人以“無題”為題目的許多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詩。整首詩的內容圍繞著第一句,尤其是“別亦難”三字展開。
“東風”句點了時節,但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因情的纏綿悱惻,人就像春末凋謝的春花那樣沒了生氣。
三、四句是相互忠貞不渝、海誓山盟的寫照。五、六句則分別描述兩人因不能相見而惆悵、怨慮,倍感清冷以至衰顏的情狀。
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兩句中的設想:但愿青鳥頻頻傳遞相思情。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賞析:這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詩,寫于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
原作有兩首,這是第二首。首句“水光瀲滟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陽光明麗,后來下起了雨。
在善于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逢入京使 唐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賞析:天寶八年(七四九年),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
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詩人在赴任途中,遇到入京的人,立馬敘談,請他給自已家里帶個口信,純樸的描寫流露出詩人深深的思鄉之情。
全詩語言平易,但精練概括,情深意厚,親切感人,自然深入人心。戲答元珍 宋 歐陽修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賞析:以淺近自然的語言寫景抒情,但琢磨很細,意脈完足,有一種親切流暢的風格。
首二句是歐陽修很得意的。據《苕溪漁隱叢話》引《西清詩話》,他曾對人說:“若無下句,則上句不見佳處,并讀之,便覺精神頓出。”
后人也說它“起得超妙”。這兩句一果一因,語氣連貫;次序上先以“疑”領起,引出對于“疑”的解釋,因此顯得有波折而不平板;另外,它還寓含著詩人在受貶謫時期待和失望的心情。
所以,雖說是有如口語的句子,其實寫得很講究。全詩的關系,也是一聯緊接一聯,意脈含蓄而綿細。
唐人律詩多用平列的意象、斷續或跳躍的銜接,歐陽修則力圖將八句詩構成流動而連貫的節奏,這無疑是唐詩之后的一條新路。題菊詩 唐 黃巢 詩一:《題菊花》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詩二:《不第后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賞析:黃巢的兩首菊花詩,無論意境、形象、語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
藝術想象和聯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觀和生活實踐的制約的。沒有黃巢那樣的革命抱負、戰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開后百花殺”這樣的奇語和“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樣的奇想。
把菊花和帶甲的戰士聯結在一起,賦予它一種戰斗的美,這只能來自戰斗的生活實踐。“自古英雄盡解詩”,也許正應從這個根本點上去理。
5.五年級下冊所有古詩和古詩的意思
牧童 ①橫野:寬闊的原野 ②弄:逗弄。
③蓑衣:棕或草編的外衣,用來遮風擋雨。譯文 綠草如茵,廣闊的原野,一望無垠。
笛聲在晚風中斷斷續續地傳來,悠揚悅耳。 牧童放牧歸來,在黃昏飽飯后。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賞析 《 牧童藝術作品圖片1(16張)牧童》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
我們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靜與閑適。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了作者內心世界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向往: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斷時續,隨風飄揚。
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后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現了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
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的。 “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
“弄”字,更寫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 在這里,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指確定的數字而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的鄉村傍晚的寂靜。
中心 表達了作者內心世界對遠離喧囂、安然自在的生活狀態的向往。作者簡介 呂巖 [唐](約公元八七四年前后在世)一名巖客。
字洞賓,河中永樂(一云蒲坂)人。(唐才子傳作京兆人。
此從全唐詩)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咸通初中第,兩調縣令。
值黃巢之亂,遂攜家歸終南,放跡江湖間。相傳他后來在長安酒肆,遇到仙人鍾離權,遂得道,不知所終。
這就是民間盛傳的“黃粱夢”故事,許多小說家戲曲家,都取以為小說、戲曲的題材。巖所作詩,流傳甚多,全唐詩輯為四卷,行于世。
舟過安仁 ①安仁:舟過安仁(3張)縣名。詩中指江西省余江縣,在湖南省東北部,民國時因與湖南安仁縣同名故改名。
②篙:撐船用的竹竿或木桿。 ③棹:船槳。
④怪生:怪不得 。 ⑤使風:詩中指兩個小孩用傘當帆,讓風來幫忙,促使船向前行駛。
譯文 一葉(條)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竿,停止劃動船槳,坐在船中。怪不得沒下雨他們就張開了傘,原來他們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
這首詩體現出了孩童的機靈,詩人也樂在其中。典故 宋朝詩人楊萬里看見了另一艘船在行駛,船上悠悠自在地坐著兩個六七歲的小男孩,那兩個小孩穿著鮮艷的衣服,他們沒有劃船,而是無憂無慮地坐在那里,臉上嘻嘻哈哈的,只見他們拿出了一把雨傘,詩人看見了,很奇怪:天上也沒下雨為什么要打傘?他看著看著,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當帆讓船前進啊!簡介 這首詩淺白如畫,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的充滿童稚的行為中透出的只有兒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聰明。
體現了兩小童的可愛與思維的敏捷。 鄂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新起點五年級下冊冊第五課中 賞析 此詩寫詩人乘舟路過安仁時,所見到的情景。
這首詩語言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的充滿童稚的行為和行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這里有作者的所見:一葉小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槳。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風讓船前進啊! (1)“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這可能是詩人閑來一瞥發現的情景,當然,兩個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為什么呢?因為他們雖坐在船上,卻沒有劃船,撐船用的竹竿收起來了,船槳也停在那里,這不是很奇怪嗎?由此可見,此時作者的心情是閑適的,也是比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兩個孩童的所作所為。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這里省略了詩人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產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竇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
怎么解開的呢?可能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為,就開始更認真地觀察、思考,結果當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舞動傘柄使風吹動小船使船前進啊!也可能是直接就問兩個孩子,孩子把原因講給他聽的。不管怎樣,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啞然失笑,為小童子的聰明,也為他們的童真和稚氣,于是欣然提筆,記錄下這充滿童趣的一幕。
楊萬里寫田園詩,非常善于利用兒童稚態,起到點化詩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①梅子留酸軟牙齒,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②松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
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可以參閱。
不同的是,《舟過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兒童身上,全詩都是寫兒童的稚氣行為。楊萬里對兒童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贊賞有加。
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表達了詩人對孩子的喜愛和贊賞,突出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
《清平。
6.語文五年級下冊古詩
望天門山 題西林壁 夜書所見 唐 李白 宋 蘇軾 宋 葉紹翁 天門中斷楚江開, 橫看成嶺側成峰, 蕭蕭梧葉送寒聲, 碧水東流至此回。
遠近高低各不同。 江上秋風動客情。
兩岸青山相對出, 不識廬山真面目, 知有兒童挑促織, 孤帆一片日邊來。 只緣身在此山中。
夜深籬落一燈明。 楓橋夜泊 別董大 暮江吟 終南忘余雪 唐 張繼 唐 高適 唐 白居易 唐 祖詠 月落烏啼霜滿天, 千里黃云白日曛, 一道殘陽鋪水中, 終南陰嶺秀, 江楓漁火對愁眠。
北風吹雁雪紛紛。 半江瑟瑟半江紅。
積雪浮云端。 姑蘇城外寒山寺, 莫愁前路無知己, 可憐九月初三夜, 林表明霽色, 夜半鐘聲到客船。
天下誰人不識君。 露似珍珠月似弓。
城中增暮寒。 語文第十冊: 憶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漁歌子 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游園不值 飲湖上初晴雨后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 葉紹翁 宋 蘇軾 宋 楊萬里 應憐屐齒印蒼苔, 水光滟瀲晴方好, 畢竟西湖六月中, 小扣柴扉久不開。
山色空朦雨亦奇。 風光不與四時同。
春色滿園關不住, 欲把西湖比西子, 接天蓮葉無窮碧, 一枝紅杏出墻來。 淡妝濃抹總相宜。
映日荷花別樣紅。 長相思 清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
故園無此聲。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宋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7.語文五年級下冊古詩詞
牧童》: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黃昏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舟過安仁》: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著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一對白發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牧童晚歸,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 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牧童 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后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兩個兒童坐在一只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的是他們在船上卻不用篙和棹. 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 船前進啊! 房子是用茅草蓋的,屋矮檐低;門前有一道溪流,岸邊長滿青草,綠水青草 相映,更顯得碧清可愛.不知是誰家的兩位斑斑白發的老夫妻喝過幾杯酒后,醉 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語對話,互相取悅,語調柔媚親昵.大兒子在河東的豆田 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子,只有我最喜歡的頑皮的小兒子在河邊爬著臥著剝蓮蓬玩.。
8.五年級下冊十首古詩
五年級下冊必背十首古詩南園唐 李賀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賞析:前兩句希望男子漢大丈夫能夠挎起鋼刀為國效命,建功立業,博取功名富貴留名青史。“若個書生萬戶侯”詩人并非真的認為書生就做不成事。
這里是明知故問,實際是說他生活的時代,像他這樣的書生報國無門,有才無用。抒發了自己的懷才不遇,仕途不順的憤慨與牢騷。
第一個設問是泛問,也是自問,含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豪情。春日宋 朱熹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賞析:詩歌敘述詩人外出河邊尋春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覺到處煥然一新。
為什么?因為天地間吹開了和煦的東風,東風催得百花齊放,百花為人們捧出了萬紫千紅的春天。詩人贊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時也道出了“東風”是萬紫千紅春天的源頭這個道理。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歷來也被傳為名句。虞美人南唐 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賞析: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
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清新;詞雖短小,余味無窮。難怪王國維有如是評價:“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
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軒數人而已。”
無題唐 李商隱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賞析:這是詩人以“無題”為題目的許多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詩。整首詩的內容圍繞著第一句,尤其是“別亦難”三字展開。
“東風”句點了時節,但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因情的纏綿悱惻,人就像春末凋謝的春花那樣沒了生氣。
三、四句是相互忠貞不渝、海誓山盟的寫照。五、六句則分別描述兩人因不能相見而惆悵、怨慮,倍感清冷以至衰顏的情狀。
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兩句中的設想:但愿青鳥頻頻傳遞相思情。飲湖上初晴后雨宋 蘇軾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賞析:這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詩,寫于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
原作有兩首,這是第二首。首句“水光瀲滟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陽光明麗,后來下起了雨。
在善于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逢入京使唐 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賞析:天寶八年(七四九年),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
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詩人在赴任途中,遇到入京的人,立馬敘談,請他給自已家里帶個口信,純樸的描寫流露出詩人深深的思鄉之情。
全詩語言平易,但精練概括,情深意厚,親切感人,自然深入人心。戲答元珍宋 歐陽修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賞析:以淺近自然的語言寫景抒情,但琢磨很細,意脈完足,有一種親切流暢的風格。
首二句是歐陽修很得意的。據《苕溪漁隱叢話》引《西清詩話》,他曾對人說:“若無下句,則上句不見佳處,并讀之,便覺精神頓出。”
后人也說它“起得超妙”。這兩句一果一因,語氣連貫;次序上先以“疑”領起,引出對于“疑”的解釋,因此顯得有波折而不平板;另外,它還寓含著詩人在受貶謫時期待和失望的心情。
所以,雖說是有如口語的句子,其實寫得很講究。全詩的關系,也是一聯緊接一聯,意脈含蓄而綿細。
唐人律詩多用平列的意象、斷續或跳躍的銜接,歐陽修則力圖將八句詩構成流動而連貫的節奏,這無疑是唐詩之后的一條新路。題菊詩唐 黃巢詩一:《題菊花》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詩二:《不第后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賞析:黃巢的兩首菊花詩,無論意境、形象、語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
藝術想象和聯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觀和生活實踐的制約的。沒有黃巢那樣的革命抱負、戰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開后百花殺”這樣的奇語和“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樣的奇想。
把菊花和帶甲的戰士聯結在一起,賦予它一種戰斗的美,這只能來自戰斗的生活實踐。“自古英雄盡解詩”,也許正應從這個根本點上去理解吧。
相。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五年級下冊古詩詞分析(五年級下冊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