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臺攬古的注音釋義
作品原文
蘇臺覽古⑴
舊苑荒臺楊柳新⑵,菱歌清唱不勝春⑶。
只今惟有西江月⑷,曾照吳王宮里人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蘇臺:即姑蘇臺,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南姑蘇山上。覽:觀覽。
⑵舊苑:指蘇臺。苑:園林。
⑶菱歌:東南水鄉老百姓采菱時唱的民歌。清唱:形容歌聲婉轉清亮。
⑷西江:指長江,因其在蘇州西,故稱。
⑸吳王宮里人:指吳王夫差宮廷里的嬪妃。
白話譯文
山上荒臺與殘破的宮墻對著新綠的楊柳,山下采菱人的歌聲中一派春光錦繡。當日這里的歡歌盛舞何處去尋?只有那曾照吳王宮里人的西江月依然如舊。
2.急求古詩《蘇臺覽古》的寫作背景和抒發的情感
[編輯本段]背景 天寶初年,作者游蘇臺時做此詩,通過對蘇臺今昔變化的描寫,寫出春光依舊,而窮奢極欲的帝王已無處尋覓,表達作者昔盛今衰的感慨.
興由“蘇臺覽古”而起,抒發古今異變,昔非今比的感慨,則今日所見之苑囿臺榭,已非昔日之苑囿臺榭;今日苑囿臺榭的楊柳青青,無邊春色,不僅令人想起它曾有過的繁華,更令人想起它曾經歷過的落寞。起句的“舊苑荒臺”,以極衰颯之景象,引出極感傷的心境;而“楊柳新”,又以極清麗的物色,逗引起極愉悅的興會。前者包含著屬于歷史的巨大傷痛,讓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顯示出大自然無私的賜予,召喚著人們去追求、去享受、及時行樂。第二句,繼續對這種感受作進一步烘托。由柳岸湖中傳來一曲曲悠揚悅耳的江南小調,更為這人世間不盡的春花春月增添了無限的柔情蜜意。不勝,猶不盡。“不勝春”三字,似乎將人們的歡樂推向了極致。但此時此刻,正是這些歌聲,勾引起詩人的無限悵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吳王的驕奢,西子的明艷,以及他們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歡,館娃宮中的長夜之飲,都不斷在詩人的腦海中盤旋浮動,使詩人躁動不安。由此,引出了三四兩句。這是經由“舊苑荒臺”逗引起的情感體驗的進一步升華。人間沒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江山依舊,昔日蘇臺富麗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掛在西江之上的一輪明月了。這兩句景色凄清,情感古今,以含蓄不盡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讀者的情感體驗產生了新的飛躍。永恒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宮中美人,作為一組具有特殊象征意義的語境,旨意遙深,感人肺腑!
這首詩所表述的不僅有古今盛衰的歷史喟嘆,而且有執著強烈的生命意識。因為,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總是在不斷追求著自由自在,追求著超越解脫。但是,這種渴望與追求常常難以實現,人就常常難免陷入一種痛苦絕望的境地。古今賢愚,莫不如此,英雄美人,無一例外。 賞析 起句的“舊苑荒臺”,以極衰颯之景象,引出極感傷的心境;而“楊柳新”,又以極清麗的物色,逗引起極愉悅的興會。前者包含著屬于歷史的巨大傷痛,讓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顯示出大自然無私的賜予,召喚著人們去追求、去享受、及時行樂。第二句,繼續對這種感受作進一步烘托。由柳岸湖中傳來一曲曲悠揚悅耳的江南小調,更為這人世間不盡的春花春月增添了無限的柔情蜜意。不勝,猶不盡。“不勝春”三字,似乎將人們的歡樂推向了極致。但此時此刻,正是這些歌聲,勾引起詩人的無限悵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吳王的驕奢,西子的明艷,以及他們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歡,館娃宮中的長夜之飲,都不斷在詩人的腦海中盤旋浮動,使詩人躁動不安。由此,引出了三四兩句。這是經由“舊苑荒臺”逗引起的情感體驗的進一步升華。人間沒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江山依舊,昔日蘇臺富麗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掛在西江之上的一輪明月了。這兩句景色凄清,情感古今,以含蓄不盡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讀者的情感體驗產生了新的飛躍。永恒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宮中美人,作為一組具有特殊象征意義的語境,旨意遙深,感人肺腑!
此詩一上來就寫吳苑的殘破,蘇臺的荒涼,而人事的變化,興廢的無常,自在其中。后面緊接以楊柳在春天又發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舊,歲歲常新,以“新”與“舊”不變,不變的景物與變化的人事,做鮮明的對照,更加深了憑吊古跡的感慨。一句之中,以兩種不同的事物來對比,寫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詞,精練而自然。次句接寫當前景色,而昔日的帝王宮殿,美女笙歌,卻一切都已化為烏有。所以后兩句便點出,只有懸掛在從西方流來的大江上的那輪明月,是亙
3.李白的兩首詩《蘇臺覽月》《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的內容和賞析
蘇臺覽古 (李白 )
舊苑荒臺楊柳新,
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吳王宮里人。
大意:
破舊的宮苑,荒涼的姑蘇臺依然殘留在原處,只是楊柳樹長出了嫩嫩的新葉。采菱姑娘那清脆的歌聲帶來了無限的春意。現在只有長江上空的明月還掛在天上,這輪月亮以前也曾照過昊國宮殿里面的人啊。
賞析
起句的“舊苑荒臺 ”,以極衰颯之景象,引出極感傷的心境;而“楊柳新 ”,又以極清麗的物色,逗引起極愉悅的興會。前者包含著屬于歷史的巨大傷痛,讓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顯示出大自然無私的賜予,召喚著人們去追求、去享受、及時行樂。第二句,繼續對這種感受作進一步烘托。由柳岸湖中傳來一曲曲悠揚悅耳的江南小調,更為這人世間不盡的春花春月增添了無限的柔情蜜意。不勝,猶不盡。“不勝春”三字,似乎將人們的歡樂推向了極致。但此時此刻,正是這些歌聲,勾引起詩人的無限悵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吳王的驕奢,西子的明艷,以及他們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歡,館娃宮中的長夜之飲,都不斷在詩人的腦海中盤旋浮動,使詩人躁動不安。由此,引出了三四兩句。這是經由“舊苑荒臺”逗引起的情感體驗的進一步升華。人間沒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江山依舊,昔日蘇臺富麗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掛在西江之上的一輪明月了。這兩句景色凄清,情感古今,以含蓄不盡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讀者的情感體驗產生了新的飛躍。永恒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宮中美人 ,作為一組具有特殊象征意義的語境,旨意遙深,感人肺腑!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賞析
這首詩先寫虛度光陰 、報國無門的痛苦,而后贊美主客雙方的才華與抱負,最后以揮灑出世的幽憤作結。全詩感情色彩濃烈,情緒如狂濤漫卷,筆勢如天馬行空。 詩中抒發年華虛度、壯志難酬的苦悶,盛贊漢代文章、建安風骨及謝眺詩歌的豪情逸興,最后流露出消極處世的情緒。 詩的開頭顯得很突兀,因為李白當時很苦悶,所以一見到可以傾訴衷腸的族叔李云(李華),就把滿腹牢騷宣泄出來。李白于天寶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貴讒毀,時間不長便棄官而去,過著飄蕩四方的游蕩生活。十年來的人間辛酸,作客他鄉的抑郁和 感傷,積聚在心頭,今天終于可以一吐為快了。 “長風”兩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氣爽之日,目接風送秋雁之境,精神為之一振,煩惱為之一掃,感到心與境合得舒暢,酣飲高樓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萊”兩句承高樓餞別分寫主客雙方。以“建安骨”贊美李云的文章風格剛健。“中間”是指南朝;“小謝”是指謝眺,因為他在謝靈運(大謝)之后,所以稱小謝。這里李白是自比小謝,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一句抒發了作者遠大的抱負。并且“覽”字富有表現力。用了夸張的手法。抒發了作者的遠大抱負。 “抽刀”一句用來比喻內心的苦悶無法排解,顯得奇特而富有創造性。“舉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脫,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悶心情,同時也抒發了離別的悲傷。 最后兩句是詩人對現實不滿的激憤之詞。李白長期處于不稱意的苦悶之中,不得不尋求另一種超脫,即“散發弄扁舟”。逃避現實雖不是他的本意,但當時的歷史條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縱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這首詩運用了起伏跌宕的筆法,一開始直抒胸中憂愁,表達對現實強烈不滿。既而又轉向萬里長空,精神一振,談古論今,以小謝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攬明月”的遠大抱負。接著詩人又從美麗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悶的現實當中,只得無奈地選擇逃避現實。全詩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憤之中又貫穿著一種慷慨豪邁的激情,顯出詩人雄壯豪放的氣概。
4.李白 《蘇臺覽古》的翻譯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蘇臺即姑蘇臺,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游樂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
此詩一上來就寫吳苑的殘破,蘇臺的荒涼,而人事的變化,興廢的無常,自在其中。后面緊接以楊柳在春天又發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舊,歲歲常新,以“新”與“舊”,不變的景物與變化的人事,作鮮明的對照,更加深了憑吊古跡的感慨。
一句之中,以兩種不同的事物來對比,寫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詞,精煉而又自然。次句接寫當前景色。
青青新柳之外,還有一些女子在唱著菱歌,無限的春光之中,回蕩著歌聲的旋律。楊柳又換新葉,船娘閑唱菱歌,舊苑荒臺,依然彌漫著無邊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宮殿,美女笙歌,卻一切都已化為烏有。
所以后兩句便點出,只有懸掛在從西方流來的大江上的那輪明月,是亙古不變的;只有她,才照見過吳宮的繁華,看見過象夫差、西施這樣的當時人物,可以作歷史的見證人罷了。 此兩詩都是覽古之作,主題相同,題材近似,但越中一首,著重在明寫昔日之繁華,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句寫今日之荒涼抹殺之,轉出主意。
蘇臺一首則著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見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現手段又各自不同。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詩人變化多端的藝術技巧。
5.求李白詩歌《蘇臺覽古》及鑒賞
蘇臺覽古(李白)賞析
這一首是吳國都城姑蘇臺的懷古之作。姑蘇臺是當年吳王夫差游樂之所。此詩開頭就寫今日蘇臺的殘破荒涼,緊接楊柳在春天又發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舊,歲歲常新,用不變的景物與變化的人事對照,加深了憑吊古跡的感慨。一句之中用兩種不同事物來對比寫出古今盛衰之感,精煉而又自然。次句接寫當前景色,楊柳新綠,船娘閑唱菱歌。而昔日的帝王宮殿,美女笙歌都已化為烏有,只有自西而來的江流上空的明月恒古不變;只有她才照見過吳宮的繁華,見過夫差,西施這樣的人物,可作歷史的見證罷了。
蘇臺一首則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襯托變化無常的人事。可見詩人變化多端的藝術技巧。
6.蘇臺攬古的注音釋義
作品原文 蘇臺覽古⑴ 舊苑荒臺楊柳新⑵,菱歌清唱不勝春⑶。
只今惟有西江月⑷,曾照吳王宮里人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蘇臺:即姑蘇臺,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南姑蘇山上。
覽:觀覽。 ⑵舊苑:指蘇臺。
苑:園林。 ⑶菱歌:東南水鄉老百姓采菱時唱的民歌。
清唱:形容歌聲婉轉清亮。 ⑷西江:指長江,因其在蘇州西,故稱。
⑸吳王宮里人:指吳王夫差宮廷里的嬪妃。 白話譯文 山上荒臺與殘破的宮墻對著新綠的楊柳,山下采菱人的歌聲中一派春光錦繡。
當日這里的歡歌盛舞何處去尋?只有那曾照吳王宮里人的西江月依然如舊。
7.蘇臺覽古翻譯,要準確的
蘇臺覽古⑴
舊苑荒臺楊柳新⑵,菱歌清唱不勝春⑶。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⑷。[1]
詞語注釋
⑴蘇臺:即姑蘇臺,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南姑蘇山上。覽:觀覽。
⑵舊苑:指蘇臺。苑:園林。
⑶菱歌:東南水鄉老百姓采菱時唱的民歌。清唱:形容歌聲婉轉清亮。
⑷吳王宮里人:指吳王夫差宮廷里的嬪妃。[2]
作品譯文
曾經的歌臺,曾經的舞榭,曾經的園林,曾經的宮殿,如今都已經荒廢,只有楊柳葉兒青青,還有那湖中的采菱女在清唱著青春永恒的歌謠。
誰還記得吳王夫差的事兒呢?只有那城西河中的明月,曾經照耀過吳王宮殿,照耀過在宮中燈紅酒綠的人。[3]
8.蘇臺覽月李白的詩界西江月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之前背這首詩的時候,依稀記得它叫《蘇臺覽古》,剛剛為了確認,特意又去看了一下,應該是《蘇臺覽古》。
這首詩寫于天寶初年,即唐玄宗統治時期,是李白游姑蘇臺時所作,通過對姑蘇臺今昔變化的描寫,表達作者對古今興衰的感慨之情。全文如下: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全詩大意即是吳苑蘇臺雖已荒廢,但是生長在此的楊柳又發新綠,船娘們竟唱菱歌,春色宜人,春意盎然,然而除了西江明月之外,誰還記得吳宮往事? 詩人通過吳苑的殘破,蘇臺的荒涼,隱喻人事變化、興廢無常。
又用楊柳又發新芽,柳色青青,歲歲常新,做出鮮明的對照,加深了憑吊古跡的感慨。第二句接著描寫當前景色,船娘清唱,春色宜人。
但是昔日的帝王宮殿,美女笙歌,卻一切都已化為烏有。所以后兩句便點出,只有懸掛在從西方流來的大江上的那輪明月,是亙古不變的;只有她,才照見過吳宮的繁華,看見過像夫差、西施這樣的當時人物,可以做歷史的見證人。
“西江月”這一意象在詩中具有著一種亙古不變的特質,詩人借這一輪曾照過吳宮人的明月,抒發了古今盛衰、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昔日的姑蘇臺富麗堂皇歌舞升平,今日只剩下荒廢的斷壁殘垣。
但是江山如舊,植物常新,江月依然,古今盛衰之喟嘆清晰可見。同時,詩人又通過永恒的西江之月和薄命的宮中美人這一組具有鮮明對比和特殊象征意義的語境,表達了他對于生命的慨嘆,體現了詩人的一種生命意識,古今賢愚,英雄美人,都會隨著歷史的煙塵遠去,唯有西江之月,橫貫永恒。
全詩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用意遣詞,精練而自然,吊古而并不傷今,旨意遙深,具有大視野和生命情懷,感人肺腑。
9.蘇臺覽古 李白翻譯
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 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亦即詩人游覽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有感于其地在古代歷史上所發生過的著名事件而寫下的。在春秋時代,吳越兩國爭霸南方,成為世仇。越王勾踐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內,臥薪嘗膽,誓報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吳國滅了。詩寫的就是這件事。
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絕句又不同于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這一歷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選取的不是這場斗爭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后的兩個鏡頭。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跡的具體內容。二、三兩句分寫戰士還家、勾踐還宮的情況。消滅了敵人,雪了恥,戰士都凱旋了;由于戰事已經結束,大家都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了出來。越王回國以后,躊躇滿志,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于是,花朵兒一般的美人,就占滿了宮殿,擁簇著他,侍候著他。“春殿”的“春”字,應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將過去的臥薪嘗膽的往事丟得干干凈凈表達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么繁盛、美好、熱鬧、歡樂,然而結句突然一轉,將上面所寫的一切一筆勾消。過去曾經存在過的勝利、威武、富貴、榮華,現在還有什么呢?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出之。過去的統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篇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境,是比較難于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獲致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凄涼,就更覺凄涼之可嘆。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后面所寫現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后面轉得也就愈有力。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懷古詩《蘇臺覽古》可資比較: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蘇臺即姑蘇臺,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游樂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此詩一上來就寫吳苑的殘破,蘇臺的荒涼,而人事的變化,興廢的無常,自在其中。后面緊接以楊柳在春天又發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舊,歲歲常新,以“新”與“舊”,不變的景物與變化的人事,作鮮明的對照,更加深了憑吊古跡的感慨。一句之中,以兩種不同的事物來對比,寫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詞,精煉而又自然。次句接寫當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還有一些女子在唱著菱歌,無限的春光之中,回蕩著歌聲的旋律。楊柳又換新葉,船娘閑唱菱歌,舊苑荒臺,依然彌漫著無邊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宮殿,美女笙歌,卻一切都已化為烏有。所以后兩句便點出,只有懸掛在從西方流來的大江上的那輪明月,是亙古不變的;只有她,才照見過吳宮的繁華,看見過象夫差、西施這樣的當時人物,可以作歷史的見證人罷了。
此兩詩都是覽古之作,主題相同,題材近似,但越中一首,著重在明寫昔日之繁華,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句寫今日之荒涼抹殺之,轉出主意。蘇臺一首則著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見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現手段又各自不同。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詩人變化多端的藝術技巧。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蘇臺覽古詩詞散意(蘇臺攬古的注音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