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贊美福州的古詩詞
福州山川秀麗,萬千景象,贏得多少詩人騷客歌吟,自唐宋以來,著名詩人杜荀鶴、陸游、辛棄疾、張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著名學者朱熹、蔡襄、楊時、趙汝愚等縱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詠頌福州的名篇佳作.當我們欣賞之余,憑吊覓跡,攬勝抒懷,領略福州文化歷史,引發思古之幽情,眷戀鄉土之情思. 從年代來看,唐代詩人陳翊《登郡城樓》一首是較早描寫福州詩: 井邑白云間,巖城遠帶山. 沙墟陰欲暮,郊色淡閑. 孤徑回榕岸,層巒破積關. 寥寥分遠望,暫得一開顏. 西晉太康三年,首任郡守嚴高見無諸的舊冶城規模狹小,請地理專家勘測設計,在越王山的南麓建子城作為郡城,面積比冶城大幾倍.對于子城的優美景色,從詩中“沙墟陰欲暮”、和“孤徑回榕岸”二句,可見子城之南,不但有大片沙墟之地,而且綠榕茂盛,初具“榕城”美稱. 晚唐詩人杜荀鶴(846-904年)《閩中秋思》是詠福州較早的一首絕句: 雨勻菊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清.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詩人旅途所見的閩中秋色,以“紫菊“ 和“紅蕉”為地方特色,和北山南海的地理氛圍,展現一幅南國圖畫,不過,閩中多山,交通不便,詩人便有“ 只堪圖畫不堪行” 的感嘆. 晚唐詩人徐夤(894-898年)目睹閩都的山川、寺院、橋浦、泉樹、舟釣等景觀,以別致的回文詩,描繪當年福州城迷人風光: 輕帆數點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遙. 睛日海霞紅靄靄,曉天江樹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松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翁承瓚(859-932年)莆田人,以右拾遺戶部外郎完成冊封閩王王審知使命后,在臺江碼頭新豐市堤,出席閩王餞別宴會后賦詩一首,《甲子歲,銜命到家,至榕城冊封,次日閩王降旌旗于新豐市堤餞別》: 登庸樓上方停樂,新市堤邊又舉杯. 正是離情傷遠別,忽聞臺旨許重來. 此身替與交新好,今日還將簡冊回. 爭得長房猶在世,縮教地近釣龍臺. 在這首詩中將臺江自然景觀入詩,所謂“ 臺江碼頭新豐市堤” ,在現在臺江的新街,此詩證明唐末大廟山新街一帶江水和沙渚交錯,船只縱橫,成為近水埠頭,商市也在堤邊漸興.同時也說明福州別稱榕城始自唐末,并非-般人所述起于宋張伯玉編戶植樹之后.這具有史料價值.。
2.求贊美福州的古詩詞
福州山川秀麗,萬千景象,贏得多少詩人騷客歌吟,自唐宋以來,著名詩人杜荀鶴、陸游、辛棄疾、張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著名學者朱熹、蔡襄、楊時、趙汝愚等縱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詠頌福州的名篇佳作。
當我們欣賞之余,憑吊覓跡,攬勝抒懷,領略福州文化歷史,引發思古之幽情,眷戀鄉土之情思。 從年代來看,唐代詩人陳翊《登郡城樓》一首是較早描寫福州詩: 井邑白云間,巖城遠帶山。
沙墟陰欲暮,郊色淡閑。 孤徑回榕岸,層巒破積關。
寥寥分遠望,暫得一開顏。西晉太康三年,首任郡守嚴高見無諸的舊冶城規模狹小,請地理專家勘測設計,在越王山的南麓建子城作為郡城,面積比冶城大幾倍。
對于子城的優美景色,從詩中“沙墟陰欲暮”、和“孤徑回榕岸”二句,可見子城之南,不但有大片沙墟之地,而且綠榕茂盛,初具“榕城”美稱。 晚唐詩人杜荀鶴(846-904年)《閩中秋思》是詠福州較早的一首絕句: 雨勻菊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清。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詩人旅途所見的閩中秋色,以“紫菊“ 和“紅蕉”為地方特色,和北山南海的地理氛圍,展現一幅南國圖畫,不過,閩中多山,交通不便,詩人便有“ 只堪圖畫不堪行” 的感嘆。
晚唐詩人徐夤(894-898年)目睹閩都的山川、寺院、橋浦、泉樹、舟釣等景觀,以別致的回文詩,描繪當年福州城迷人風光: 輕帆數點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遙。 睛日海霞紅靄靄,曉天江樹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松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翁承瓚(859-932年)莆田人,以右拾遺戶部外郎完成冊封閩王王審知使命后,在臺江碼頭新豐市堤,出席閩王餞別宴會后賦詩一首,《甲子歲,銜命到家,至榕城冊封,次日閩王降旌旗于新豐市堤餞別》: 登庸樓上方停樂,新市堤邊又舉杯。 正是離情傷遠別,忽聞臺旨許重來。
此身替與交新好,今日還將簡冊回。 爭得長房猶在世,縮教地近釣龍臺。
在這首詩中將臺江自然景觀入詩,所謂“ 臺江碼頭新豐市堤” ,在現在臺江的新街,此詩證明唐末大廟山新街一帶江水和沙渚交錯,船只縱橫,成為近水埠頭,商市也在堤邊漸興。同時也說明福州別稱榕城始自唐末,并非-般人所述起于宋張伯玉編戶植樹之后。
這具有史料價值。 謝泌(950-1012年),宋太平興國年間進士,于景德元年任福州知州,他《福州即景》是一首福州風物詩, 一別無諸歲月長,遙聞此景畫難能。
湖田播種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常年六月東山里,地涌寒泉敕齒冰。這首詩反映出自五代王審知大力提倡佛教后直至宋代年間,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規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是當時福州城內的一大奇觀。據載,王審知先后舍錢90萬貫,大蓋寺院,福州諸縣在五代時大大小小共擁有700多座寺廟,詩中說“千簇寺”,并沒有夸張,“七塔”也是事實。
這七塔除了現在的白塔(定光塔)、烏塔(堅牢塔)外,還有壽山塔、神光塔、定慧塔、崇慶塔、育王塔。 福州蔡奇巷,舊名尊儒坊,因出神童蔡伯唏,四歲能詩,舉神童,賜進士出身,官歷司農卿,居此而得名。
宋真宗趙恒皇帝賜詩《賜蔡伯唏》贊揚伯唏,鼓勵他努力上進。 七閩山水多靈秀, 四歲奇童出盛時。
家世應傳清白訓, 嬰兒自有老成姿。 才當學步來朝謁 方漸能言便賦詩。
更勵孜孜圖進益, 青云萬里有前期。在這首詩中不但贊揚蔡伯唏,更贊美了蔡的家鄉。
首句“七閩山水多靈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人杰杰地靈,此句出自皇帝之手,更成為傳誦千古的名句。 呂祖謙(1137-1187年),宋隆興進士,他與朱熹、張拭合稱“東南三賢”,他的《登郡城》雖名為登郡城,實寫宋時福州學風之盛: 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舊弟兄。
最憶市橋燈火靜,巷頭巷尾讀書聲。 郡城指福州,因晉為郡冶。
“青衿”讀書人衣飾,指莘莘學子。福州被譽為“ 海濱鄒魯”,唐開元年間就設有 “麗正書院” ,五代設 “招賢院” 、四門學 ,詩教益昌,文化水平可與京都長安媲美,宋代文化更發達,當時福州府舉進士者達2247人,書院、試院應運而生,淳熙年間,應試舉土多達2萬人,因此 “路逄十客九青衿 巷南巷北讀書聲 ”就不足為奇了。
福州溫泉,相傳晉太康年間就己發現。宋有“內湯” 地名。
福州知州程師孟(1015-1092年)有《福州溫泉》一詩: 曾看華清舊浴池,徘徊卻想開元事。 此泉何日落天涯,不見蓮花見荔枝。
詩中把福州溫泉與陜西華清池媲比,聯想歷史教訓,告誡當權者親賢臣,遠小人。 宋徽宗龍閣學士陳軒《冶城》更是把閩古都描繪得如人間仙境,一幅天然水墨圖畫: 城里三山古越都,樓臺相望跨蓬壺。
有時細雨微煙罩,便是天然水墨圖。 元代詩人雅琥,登南臺大廟山鈞龍臺《題詠登鈞龍臺》是一首懷古之作: 自古甌閩國富雄,南琛不與職方通。
江流禹劃縱橫外,山人秦封蒼莽中。 逐鹿兵還神器定,屠龍人去鈞臺空。
海門日落潮頭急,何處繁華是故宮。詩中概述了福州歷史沿革,從“禹劃”到“秦封”,直至漢代冊封閩越王,而今人去臺空 ,究竟“何處繁華是故宮”。
3.關于福州的古詩
福州山川秀麗,萬千景象,贏得多少詩人騷客歌吟,自唐宋以來,著名詩人杜荀鶴、陸游、辛棄疾、張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著名學者朱熹、蔡襄、楊時、趙汝愚等縱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詠頌福州的名篇佳作。
當我們欣賞之余,憑吊覓跡,攬勝抒懷,領略福州文化歷史,引發思古之幽情,眷戀鄉土之情思。從年代來看,唐代詩人陳翊《登郡城樓》一首是較早描寫福州詩:井邑白云間,巖城遠帶山。
沙墟陰欲暮,郊色淡方閑。孤徑回榕岸,層巒破積關。
寥寥分遠望,暫得一開顏。西晉太康三年,首任郡守嚴高見無諸的舊冶城規模狹小,請地理專家勘測設計,在越王山的南麓建子城作為郡城,面積比冶城大幾倍。
對于子城的優美景色,從詩中“沙墟陰欲暮”、和“孤徑回榕岸”二句,可見子城之南,不但有大片沙墟之地,而且綠榕茂盛,初具“榕城”美稱。晚唐詩人杜荀鶴(846-904年)《閩中秋思》是詠福州較早的一首絕句:雨勻菊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清。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詩人旅途所見的閩中秋色,以“紫菊“ 和“紅蕉”為地方特色,和北山南海的地理氛圍,展現一幅南國圖畫,不過,閩中多山,交通不便,詩人便有“ 只堪圖畫不堪行” 的感嘆。
晚唐詩人徐夤(894-898年)目睹閩都的山川、寺院、橋浦、泉樹、舟釣等景觀,以別致的回文詩,描繪當年福州城迷人風光:輕帆數點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遙。睛日海霞紅靄靄,曉天江樹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松門寺對橋。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翁承瓚(859-932年)莆田人,以右拾遺戶部外郎完成冊封閩王王審知使命后,在臺江碼頭新豐市堤,出席閩王餞別宴會后賦詩一首,《甲子歲,銜命到家,至榕城冊封,次日閩王降旌旗于新豐市堤餞別》:登庸樓上方停樂,新市堤邊又舉杯。正是離情傷遠別,忽聞臺旨許重來。
此身替與交新好,今日還將簡冊回。爭得長房猶在世,縮教地近釣龍臺。
在這首詩中將臺江自然景觀入詩,所謂“ 臺江碼頭新豐市堤” ,在現在臺江的新街,此詩證明唐末大廟山新街一帶江水和沙渚交錯,船只縱橫,成為近水埠頭,商市也在堤邊漸興。同時也說明福州別稱榕城始自唐末,并非-般人所述起于宋張伯玉編戶植樹之后。
這具有史料價值。謝泌(950-1012年),宋太平興國年間進士,于景德元年任福州知州,他《福州即景》是一首福州風物詩:一別無諸歲月長,遙聞此景畫難能。
湖田播種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常年六月東山里,地涌寒泉敕齒冰。這首詩反映出自五代王審知大力提倡佛教后直至宋代年間,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規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是當時福州城內的一大奇觀。據載,王審知先后舍錢90萬貫,大蓋寺院,福州諸縣在五代時大大小小共擁有700多座寺廟,詩中說“千簇寺”,并沒有夸張,“七塔”也是事實。
這七塔除了現在的白塔(定光塔)、烏塔(堅牢塔)外,還有壽山塔、神光塔、定慧塔、崇慶塔、育王塔。福州蔡奇巷,舊名尊儒坊,因出神童蔡伯唏,四歲能詩,舉神童,賜進士出身,官歷司農卿,居此而得名。
宋真宗趙恒皇帝賜詩《賜蔡伯唏》贊揚伯唏,鼓勵他努力上進。七閩山水多靈秀, 四歲奇童出盛時。
家世應傳清白訓, 嬰兒自有老成姿。才當學步來朝謁, 方漸能言便賦詩。
更勵孜孜圖進益, 青云萬里有前期。在這首詩中不但贊揚蔡伯唏,更贊美了蔡的家鄉。
首句“七閩山水多靈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人杰杰地靈,此句出自皇帝之手,更成為傳誦千古的名句。呂祖謙(1137-1187年),宋隆興進士,他與朱熹、張拭合稱“東南三賢”,他的《登郡城》雖名為登郡城,實寫宋時福州學風之盛: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舊弟兄。
最憶市橋燈火靜,巷頭巷尾讀書聲。郡城指福州,因晉為郡冶。
“青衿”讀書人衣飾,指莘莘學子。福州被譽為“ 海濱鄒魯”,唐開元年間就設有 “麗正書院” ,五代設 “招賢院”、四門學,詩教益昌,文化水平可與京都長安媲美,宋代文化更發達,當時福州府舉進士者達2247人,書院、試院應運而生,淳熙年間,應試舉土多達2萬人,因此 “路逄十客九青衿 巷南巷北讀書聲 ”就不足為奇了。
福州溫泉,相傳晉太康年間就己發現。宋有“內湯” 地名。
福州知州程師孟(1015-1092年)有《福州溫泉》一詩:曾看華清舊浴池,徘徊卻想開元事。此泉何日落天涯,不見蓮花見荔枝。
詩中把福州溫泉與陜西華清池媲比,聯想歷史教訓,告誡當權者親賢臣,遠小人。宋徽宗龍閣學士陳軒《冶城》更是把閩古都描繪得如人間仙境,一幅天然水墨圖畫:城里三山古越都,樓臺相望跨蓬壺。
有時細雨微煙罩,便是天然水墨圖。元代詩人雅琥,登南臺大廟山鈞龍臺《題詠登鈞龍臺》是一首懷古之作:自古甌閩國富雄,南琛不與職方通。
江流禹劃縱橫外,山人秦封蒼莽中。逐鹿兵還神器定,屠龍人去鈞臺空。
海門日落潮頭急,何處繁華是故宮。詩中概述了福。
4.關于福州的詩句
福州山川秀麗,萬千景象,贏得多少詩人騷客歌吟,自唐宋以來,著名詩人杜荀鶴、陸游、辛棄疾、張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著名學者朱熹、蔡襄、楊時、趙汝愚等縱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詠頌福州的名篇佳作。
當我們欣賞之余,憑吊覓跡,攬勝抒懷,領略福州文化歷史,引發思古之幽情,眷戀鄉土之情思。 從年代來看,唐代詩人陳翊《登郡城樓》一首是較早描寫福州詩: 井邑白云間,巖城遠帶山。
沙墟陰欲暮,郊色淡方閑。 孤徑回榕岸,層巒破積關。
寥寥分遠望,暫得一開顏。 西晉太康三年,首任郡守嚴高見無諸的舊冶城規模狹小,請地理專家勘測設計,在越王山的南麓建子城作為郡城,面積比冶城大幾倍。
對于子城的優美景色,從詩中“沙墟陰欲暮”、和“孤徑回榕岸”二句,可見子城之南,不但有大片沙墟之地,而且綠榕茂盛,初具“榕城”美稱。 晚唐詩人杜荀鶴(846-904年)《閩中秋思》是詠福州較早的一首絕句: 雨勻菊菊叢叢色, 風弄紅蕉葉葉清。
北畔是山南畔海, 只堪圖畫不堪行。 詩人旅途所見的閩中秋色,以“紫菊“ 和“紅蕉”為地方特色,和北山南海的地理氛圍,展現一幅南國圖畫,不過,閩中多山,交通不便,詩人便有“ 只堪圖畫不堪行” 的感嘆。
晚唐詩人徐夤(894-898年)目睹閩都的山川、寺院、橋浦、泉樹、舟釣等景觀,以別致的回文詩,描繪當年福州城迷人風光: 輕帆數點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遙。 睛日海霞紅靄靄,曉天江樹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松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翁承瓚(859-932年)莆田人,以右拾遺戶部外郎完成冊封閩王王審知使命后,在臺江碼頭新豐市堤,出席閩王餞別宴會后賦詩一首,《甲子歲,銜命到家,至榕城冊封,次日閩王降旌旗于新豐市堤餞別》: 登庸樓上方停樂,新市堤邊又舉杯。 正是離情傷遠別,忽聞臺旨許重來。
此身替與交新好,今日還將簡冊回。 爭得長房猶在世,縮教地近釣龍臺。
在這首詩中將臺江自然景觀入詩,所謂“ 臺江碼頭新豐市堤” ,在現在臺江的新街,此詩證明唐末大廟山新街一帶江水和沙渚交錯,船只縱橫,成為近水埠頭,商市也在堤邊漸興。同時也說明福州別稱榕城始自唐末,并非-般人所述起于宋張伯玉編戶植樹之后。
這具有史料價值。 謝泌(950-1012年),宋太平興國年間進士,于景德元年任福州知州,他《福州即景》是一首福州風物詩: 一別無諸歲月長,遙聞此景畫難能。
湖田播種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常年六月東山里,地涌寒泉敕齒冰。 這首詩反映出自五代王審知大力提倡佛教后直至宋代年間,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規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是當時福州城內的一大奇觀。據載,王審知先后舍錢90萬貫,大蓋寺院,福州諸縣在五代時大大小小共擁有700多座寺廟,詩中說“千簇寺”,并沒有夸張,“七塔”也是事實。
這七塔除了現在的白塔(定光塔)、烏塔(堅牢塔)外,還有壽山塔、神光塔、定慧塔、崇慶塔、育王塔。 福州蔡奇巷,舊名尊儒坊,因出神童蔡伯唏,四歲能詩,舉神童,賜進士出身,官歷司農卿,居此而得名。
宋真宗趙恒皇帝賜詩《賜蔡伯唏》贊揚伯唏,鼓勵他努力上進。 七閩山水多靈秀, 四歲奇童出盛時。
家世應傳清白訓, 嬰兒自有老成姿。 才當學步來朝謁, 方漸能言便賦詩。
更勵孜孜圖進益, 青云萬里有前期。 在這首詩中不但贊揚蔡伯唏,更贊美了蔡的家鄉。
首句“七閩山水多靈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人杰杰地靈,此句出自皇帝之手,更成為傳誦千古的名句。 呂祖謙(1137-1187年),宋隆興進士,他與朱熹、張拭合稱“東南三賢”,他的《登郡城》雖名為登郡城,實寫宋時福州學風之盛: 路逢十客九青衿, 半是同胞舊弟兄。
最憶市橋燈火靜, 巷頭巷尾讀書聲。 郡城指福州,因晉為郡冶。
“青衿”讀書人衣飾,指莘莘學子。福州被譽為“ 海濱鄒魯”,唐開元年間就設有 “麗正書院” ,五代設 “招賢院”、四門學,詩教益昌,文化水平可與京都長安媲美,宋代文化更發達,當時福州府舉進士者達2247人,書院、試院應運而生,淳熙年間,應試舉土多達2萬人,因此 “路逄十客九青衿 巷南巷北讀書聲 ”就不足為奇了。
福州溫泉,相傳晉太康年間就己發現。宋有“內湯” 地名。
福州知州程師孟(1015-1092年)有《福州溫泉》一詩: 曾看華清舊浴池, 徘徊卻想開元事。 此泉何日落天涯, 不見蓮花見荔枝。
詩中把福州溫泉與陜西華清池媲比,聯想歷史教訓,告誡當權者親賢臣,遠小人。 宋徽宗龍閣學士陳軒《冶城》更是把閩古都描繪得如人間仙境,一幅天然水墨圖畫: 城里三山古越都, 樓臺相望跨蓬壺。
有時細雨微煙罩, 便是天然水墨圖。 元代詩人雅琥,登南臺大廟山鈞龍臺《題詠登鈞龍臺》是一首懷古之作: 自古甌閩國富雄,南琛不與職方通。
江流禹劃縱橫外,山人秦封蒼莽中。 逐鹿兵還神器定,屠龍人去鈞臺空。
海門日落潮頭急,何處繁華是故宮。 詩中概述了福州歷史沿革,從“禹劃”到“秦封”,直至漢代冊封閩越王,而今人去臺空 ,究竟“何處繁。
5.有關福州名勝古跡的詩句有哪些
《游鼓山喝水巖》 作者:姜特立朝代:宋 【詩詞】: 昔聞鼓山名,未到鼓山寺。
勝游不易得,一失恐難值。今朝忽勇猛,便作入山計。
雖無濟勝具,尚可策疲致。松下止呵導,山前屏車騎。
仰窺白云峰,俯躡青螺髻。半天開佛剎,杰閣照金翠。
路窮兩崖間,巨石擘元氣。何年瀉白虹,一喝回狂勢。
沖波落山后,余務泄厚地。山靈畏定力,仙鬼吝幽閟。
至今千仞底,不見波流駛。尋師水倒回,卓錫泉涌沸。
異事驚倒人,此理本無二。亭邊數蒼石,刻畫幾大字。
顧憐身后名,慘戚當時意。 茫茫千萬古,存滅可勝記。
灰劫同一盡,要自濟兒戲。不知生前酒,對石聊一醉。
醉到無何鄉,卻就僧床睡。 《鼓山》 作者:** 鼓山高聳閩江頭,面貌威嚴障福州。
縱有臺風聲猖獗,從來不敢到閩侯! -------------------------------------------------- “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說南臺試一尋。 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
寺樓鐘鼓催昏曉,墟落云煙自古今。白發未除豪氣在,醉吹橫笛坐榕陰。”
本詩題為《渡浮橋至南臺》,作者陸游(1125—1210),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生活在災難深重的時代,故痛恨金兵侵略、奸臣誤國,一生滿懷報國赤誠之心,卻因得罪秦檜而仕途坎坷。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陸游才獲任福建寧德縣主簿小官。次年秋,調充福州決曹(掌管刑獄),為官兩年。
三十年正月,離福州北返臨安。此時,陸游詩名日盛。
其詩雄渾奔放,飽含愛國熱情,常又感慨自己“報國欲死無戰場”。他曾受到孝宗召見,但未得到重用。
淳熙五年(1178年),他再次被派到福州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至南臺”詩寫于他首次調福州任職時,為慕南臺山(今倉山)天寧寺勝跡而渡浮橋前往,因觸景生情而作此詩。
浮橋,是福州閩江萬壽橋的前身,橫跨臺江。郡守王祖道于元佑八年(1093年)相其南北,“造舟為梁”,這就是詩中所稱可行“九軌”之道。
崇寧二年(1103年),王祖道再任福州太守,“乃于橋南建天寧寺。”到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頭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橋,于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名“萬壽橋”。
本詩寫作者一踏上浮橋,即為眼前景象所震撼:閩江中千艘木船用鐵鏈、藤條相連接,一字擺開,橫亙中流,浮橋穩如磐石,許多車輛和行人徐行漫步于“怒濤”之上,場面極為壯觀。 面對怒號的江風,排空的激浪,作者心中的愛國豪情再次激起,報國無門的憤懣再次填滿胸臆:聯想國難當頭,民心不平,耳際如聞戰鼓號角,眼前如見黃沙旌旗,塵土飛揚,千軍萬馬激戰正酣…… 天寧寺的鐘鼓,打斷了他的思緒;南臺島的墟煙,使他重又回到現實中:晨鐘暮鼓徒然催告早晚的時序變化;墟落煙云,遮斷了人民苦難的圖景。
眼前安靜寧謐的生活,自然歲月的遷移,更使作者難掩心中的隱痛。想到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困守南方小城,抱負無由得伸,登山臨水,倍增感慨。
為憂國憂民而生的白發已布滿雙鬢,但他滿腔激情依然不衰。他想像,無奈之下,只能獨坐榕陰,借酒澆胸中塊壘,吹奏橫笛,以排遣苦悶,由此詩也可見陸游時時處處難以放下的執著的愛國情懷。
6.有關福州臺江的歷史
遠在公元前770年的西周晚期,臺江吉祥山一帶就有人類活動。
兩晉間,中原漢人大批入閩,其中少部分滯留臺江地區。唐代,王審知入閩,在福州筑“夾城”,登南城翹望,有臺臨江。
臺江、南臺由此得名。其時,分屬閩縣、侯官縣治,直至民國2年(1913年),閩縣與侯官縣合并,稱閩侯縣,臺江地區仍屬閩侯縣管轄。
民國6年,實行由閩侯縣與福建省會督察廳共治福州城。以福建省會督察廳第三署與閩侯縣共轄原小橋區域;福建省會警察廳第四署與閩侯縣共轄原臺江區域。
民國34年5月,成立臺江、小橋區公所;臺江地區分屬臺江區、小橋區管轄,歸屬福州市,1956年4月,臺江區、小橋區合并為臺江區,仍屬福州市管轄,至今不變。
7.福州臺江歷史
臺江區,舊稱南臺。公元前202年,閩越王無諸從江上登岸,在大廟山筑臺設壇祭天,“登南城翹望,有臺臨江”,臺江、南臺由此而得名。臺江地區歷來商賈云集,素負商業“黃金地”、“聚寶盆”之盛名,唐宋時期開始繁榮,至民國初年達到鼎盛。形成30多個同鄉會“會館”,以及行業的“商幫”。公元1945年(民國34年),臺江地區成立了臺江區公所、小橋區公所,屬福州市管轄。
1946年1月福州建市時即置臺江區,與小橋區并列市轄區。1949年8月17日解放后,仍為市轄區之一。1956年5月,撤銷小橋區,并入臺江區。1968年9月,臺江區更名為赤衛區。1978年4月,赤衛區復名臺江區。
1955年11月,設蒼霞、中平、后洲、瀛洲、新港5個街道辦事處。1956年5月,撤銷小橋區,并入臺江區,所轄茶亭、洋中、雙杭、義洲、幫洲5個街道辦事處歸臺江區管轄。1957年10月,撤銷中平街道辦事處,并入蒼霞街道辦事處。1970年2月,鼓山公社并入赤衛公社,劃歸赤衛區。1973年11月,赤衛公社分為赤衛公社和東風公社。1975年3月,撤銷東風公社,設立鼓山公社和鼓嶺公社。5月,鼓山、鼓嶺公社劃歸郊區。7月,赤衛公社劃歸蔬菜區。1986年,增設上海新村街道辦事處。
1995年10月27日,**(國函[1995]102號)批復同意調整福州市市轄區的行政區域,其中:(1)臺江區轄瀛洲、新港、后洲、茶亭、洋中、雙杭、蒼霞、幫洲、義洲、上海新村10個街道辦事處,從原郊區劃入的臺江鎮及所轄的南公、曙光、紅旗、雙豐、紅星5個居委會和洪山鎮的祥坂、長汀、高橋3個居委會。區人民政府駐地不變。(2)將茶亭街道的斗中、西營里、福中、九福庵4個居委會劃歸鼓樓區管轄。將新港街道的連潘、連輝、象園3個居委會劃歸晉安區管轄。
1996年1月,福州市區行政區劃調整后,臺江區從鼓樓區劃入龍庭、狀元2個居委會;從原郊區臺江鎮劃入南公、紅星、曙光、紅旗、雙豐5個村委會;從洪山鎮劃入祥坂、長汀、高橋3個村委會;劃出茶亭街道辦事處的斗中、西營里、福中、九福庵4個居委會歸鼓樓區;劃出連潘、連輝、邦輝、象園4個居委會歸晉安區;增設寧化、鰲峰2個街道辦事處。
1997年,上海新村街道辦事處更名為上海街道辦事處。
2000年,臺江區轄12街道:茶亭街道、洋中街道、蒼霞街道、雙杭街道、幫洲街道處、義洲街道、上海街道、瀛洲街道、新港街道、后洲街道、鰲峰街道、寧化街道。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368400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瀛洲街道50110,后洲街道14249,義洲街道35460, 新港街道39229,上海街道67170,雙杭街道20844,蒼霞街道11433,幫洲街道16759,茶亭街道32560,洋中街道28557,鰲峰街道24871,寧化街道27158。
2001年,臺江區轄洋中、上海、茶亭、新港、寧化、義洲、幫洲、雙杭、蒼霞、后洲、瀛洲、鰲峰12個街道辦事處,設90個居委會、8個村委會。面積18.02平方千米,人口約29.7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