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需要12首關于勤儉節約的古詩(要完整、作者、詩名)
百度知道
勤儉節約的
需要12首關于勤儉節約的古詩(要完整、作者、詩名)
查看全部8個回答寫回答有獎勵
需要12首關于勤儉節約的古詩(要完整、作者、詩名)
需要12首關于勤儉節約的古詩(要完整、作者、詩名),很急!快!
展開
我來答有獎勵
1234567891ss55
LV.1 2019-03-23聊聊
1.憫農二首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2.詠史 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遠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幾人曾預南熏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2.關于“節約”的古詩句有哪些
1.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出自唐 李紳《憫農》)
2.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出自唐 李紳《憫農》)
3.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遠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幾人曾預南熏曲,終古蒼梧哭翠華。(出自唐 李商隱《詠史》)
4. 歲豐仍節儉,時泰更銷兵。圣念長如此,何憂不太平?(出自唐 白居易《太平樂詞二首》)
5. 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饑。莫謂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炊時。(出自宋 朱熹《麥飯詩》)
3.關于勤儉節約的古詩詞有哪些
1.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地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清]朱用純
2.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
3.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 《誡子書》
4.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唐〕李商隱《詠史》
5.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北宋〕司馬光
6. 節儉樸素,人之美德。〔明〕薛瑄
7.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尚書·大禹謨》。
1. 李商隱《詠史》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遠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熏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注釋:①本篇題為“詠史”,實系傷悼唐文宗逝世之作。詩作于開成五年正月文宗逝世后。②《韓非子·十過》載,秦穆公問古明主得國失國之由,由余對曰:“臣嘗得聞之矣,常以儉得之,以奢失之。”③沈約《宋書》載,武帝時寧州獻琥珀枕,時北征需琥珀治金瘡,即命搗碎分付諸將。④《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魏惠王向齊威王夸耀他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威王說自己所珍貴的是賢臣,“將以照干里,豈特十二乘哉”!得真:全詩校:“一作待珍。”⑤青海馬:一種產于青海湖的雜交馬,據說能日行千里,喻可任軍國大事的賢才。
賞析:這首詩,詩人根據歷史興亡的史實,概括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這些明確的以古鑒今的態度,包含著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認識更自覺完整。在興亡系于何人的問題上,盡管李商隱受時代的局限,還只能將理亂的命脈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詩中,大都是指責他們敗亂國家的。因此這種揭露更有進步意義。
2. 《尚書·大禹謨》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譯文:能為國家大事不辭辛勞,居家生活儉樸。
注釋:克勤于邦:指為治水的事業竭盡全力。克儉于家:在家生活節儉。
3. 李紳《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注釋:⑴憫:憐憫。這里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⑵粟:泛指谷類。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⑷四海:指全國。閑田:沒有耕種的田。⑸猶:仍然。
4.關于節約的古詩有哪些
1. 唐 李白 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2. 唐 李紳《憫農二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3. 清 朱柏廬《治家格言》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4. 唐 白居易 《觀刈麥》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5. 唐 李商隱 《詠史》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5.有關于節儉方面的古詩(10首)
君子以儉德辟難。
【出處】《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儉樸的德行來避免危難。
【提示】《周易》含有樸素的辯證思想,有許多地方闡述事物變化的道理。這句話就有辯證的思想。
一方面,闡明儉樸的德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為;另一方面,在面臨危難的時候,特別是在面臨物質匱乏的困難時,具備儉樸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難。《周易》的作者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順與不順、通與不通之時,不順不通,就要修身養德,不能過分彰顯自己,以渡過難關。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出處】《尚書·大禹謨》。
【大意】在國家事業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 【提示】克勤克儉,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
傳說中的古代圣賢都是這樣做的,他們對于國家大事盡心盡力。大禹勤勞于治水大業,數過家門而不入。
堯特別關心群眾,認為別人挨餓受凍,是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到家,是自己的過錯。古代圣賢的生活卻十分節儉,經常穿著粗布衣裳,吃粗米飯,喝野菜湯。
由于堯、舜、禹在事業和生活上克勤克儉,所以贏得了百姓的擁戴。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出處】《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大意】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提示】魯莊公命人在廟堂的柱子上涂紅漆,在椽子上雕花紋,這都是奢侈而不合禮法的事情。大夫御孫勸諫他時,說了這句話,并指出這樣做實際上是在先人的“大德”中注入了“大惡”,不但不能取悅先人,反而是辱沒了他們。
可見,古人是從禮的規范和德的大小的高度來看待節儉,而把奢侈浪費看做一種惡行。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戒奢以儉,不靡費財物,仍是值得我們崇尚的美德。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計在于辛勤勞作,只有勤于勞作,財物才不會匱乏。 【提示】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
古人明白,只要老百姓辛勤勞動,社會安定,百姓和國家都會隨之富足起來。我們現在仍應保持以勤為本的美德,在各自的崗位上辛勤勞動,這樣,國家才會更加富強,人民生活才會更加富裕。
儉節則昌,淫佚則亡。 【出處】《墨子·辭過》。
【大意】節儉就會昌盛,淫佚享樂就會敗亡。 【提示】在先秦諸子之中,墨子以樂于過類似苦行僧的生活而聞名。
他痛恨統治者的驕奢淫逸、靡費財物,提倡節儉。他到處宣揚自己的觀點,吸引了大批人做他的弟子,在先秦諸子中獨樹一幟。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處】李紳《憫農》。 【大意】農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鋤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長禾苗的土中。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這樣辛苦得來。 【提示】這首詩語言淺顯而內涵深邃。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財主的兒子不知道稼穡之艱難,常到一個飯館里吃餃子,但把餃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餡。后來家里遭遇火災,麗樓美閣一夕之間夷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飯要到這個飯館,老板以餃子皮招待他,他深為感動。
老板說,不用謝,這都是你當初扔掉的皮,我揀起曬干了而已。財主的兒子很慚愧,后來勤奮勞動,生活節儉,家道重又殷富起來。
這個故事,也印證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出處】李商隱《詠史》。 【大意】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于勤儉,亡于奢靡。
【提示】古往今來,成功的創業者大都經過艱苦奮斗的階段,所以比較注意勤儉節約。但是對守業者來說則正好相反,他們沒有經歷過創業的艱辛,容易貪圖奢侈享樂,最終的命運必然是事業的衰敗,國家的滅亡。
這是幾千年的歷史所昭示的真理。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出處】《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大意】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盛發達,追求安逸享樂可以招致自己的滅亡。
【提示】五代時的后唐莊宗李存勖,一開始勵精圖治,奮發有為,擊敗各個敵手稱帝。但他后來沉湎于音樂戲曲,寵愛伶人,不思進取,部下作亂,伶人發難,在位三年就死于兵亂之中。
歐陽修在撰寫《伶官傳》時,有感于這段歷史,闡發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中國文化有著很強的憂患意識,特別是在國家動蕩、民不聊生時更是如此。
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講“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就是分別從個人與國家的角度強調了保持憂患意識的重要性。魏征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規勸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以實現長治久安。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出處】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意】從節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儉則很困難。 【提示】這是司馬光引述他人的話,用來訓誡子孫。
它強調要自覺保持儉樸,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過好日子,這本無可厚非。
但是過于奢華是不可取的,而且這種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商紂王用了雙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了紂王的貪欲一發,將不可遏止。
所以,堅持節儉要有自律的能力。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40字關于節約的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