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詞擴寫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改寫) 有一天上午,我孤獨一人在他鄉做客,人地生疏,感到寂寞。
每遇到佳節,我就更加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哥哥、姐妹和弟弟一定登上每一座高山。
我真希望也能登上每一座高山。真想一下子到兄弟們那里,跟兄弟們一起登上高處。
但我看見兄弟們都插著美麗的茱萸,站在高高的地方,就單單缺少了我一人,兄弟們都高高興興的登上了高處。 《贈汪倫》 這也是一篇: 春天的早晨,天空萬里無云,蔚藍如洗,我辭別了好友汪倫,登上將要遠去的小船。
我站在船頭上,極目向遠處望去,只見一碧萬頃,悅目賞心,微風吹來,還能聞到一股醉人的桃花的芳香。這時候,水面上空一群水鳥“呱呱”地叫著,翱翔徘徊。
啊!水鳥也知離別情呀!我正陶醉在這美麗的景色中,忽然聽到岸上傳來清脆悅耳的歌聲,啊,這是汪倫為我送行的深情歌聲呀!聽,汪倫腳踏著節拍邊走邊唱,越來越近了。啊!這歌聲充滿依依惜別之情。
幾天來,是汪倫與我花前月下談心;是汪倫伴我深夜觀景;是汪倫和我共同探討人生的意義;是汪倫夜里在燈下與我飲酒賦詩。啊!朋友“你快點來。
快點來,我們再握一次手,讓我們再說幾句知心話”。 船,揚帆起程了。
啊!朋友,親愛的朋友,你在外邊正對我招手,我也對你招手。啊,潭水雖有千尺之深,可哪能比得上您對我的情意深呢 補充 引發想象 巧妙指導——古詩擴寫 中國素稱詩國,古詩可說是我國文化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瑰寶。
它語言精煉概括,高度濃縮,內容卻相當厚實: 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無所不包。誦讀積累古詩,不但可以發展學生的想象力、積淀學生語感,而且還能夯實學生的文化底蘊。
同過古詩擴寫,既可以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又可以激發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經過幾年的教研實踐,筆者認為指導古詩擴的關鍵是要開展多種渠道,引導學生想象,然后在此基礎上加以巧妙指導,使之形而成文。
引發想象可按如下三方面進行: 一、挖掘空白之處想象 詩的藝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空白的藝術:故事情節的空白、人物描寫的空白、心理活動的空白、思想情感的空白、哲理上的空白等等。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和挖掘這些空白,根據詩的敘事表達、風景描寫、情感抒發、哲理升華、綜合包容這五個類別,讓學生以類想象,于想象回味之中具體感知意象,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造性、為擴寫打下基礎。
1.抓住“形象空白”想象 有的古詩并不鋪排直敘,而通過勾勒或切中肯綮,追求詩外的意趣風貌。詩中所描繪的形象往往刻畫不細,常帶著某種朦朧性,留待于師生同去補充想象創造空靈豐富的藝術境界。
如《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中,那紙鳶是怎樣的?孩子們是如何放得?當時情形如何?那“草長鶯飛”“拂堤楊柳醉春煙”到底是如何之美?在這二月天里,可能還會有哪些景致?等等,詩中都未從細處雕琢。教師可抓住這些“形象空白”引導學生展開合理想象,把細節補充出來。
2.緊扣“情感空白”想象 “情動則辭發”。古詩擴寫教學中,教師應重在展示意境,使讀者與詩人感同身受。
語言是傳情達意之工具,但有些復雜的、微妙的、激越的情懷,語言卻不能直抒盡傳,從而為讀者設置下情感上的空白。如《泊船瓜州》,詩人王安石借“春風又綠江南岸”之景,抒發“明月何時照我還”之情。
春綠江南的景象到底怎樣? 春意盎然,本是賞心悅目之事,詩人又怎會流露出何時還鄉的憂郁?他當時心理活動怎樣?形象怎樣?通過對“空白”的想象,師生共同把詩人擔心變法失敗、前程難卜的抑郁情緒和思鄉情懷描繪出來了。 3.圍繞“哲理空白”想象 古詩中的哲理,往往寓于形象之中,其“空白”地帶更廣。
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啟發點撥,使其感受詩的底蘊,進行恰當的聯想。鄭燮《竹石》是一首深蘊哲理的古詩,作者的意圖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
這就要教師指導學生體味詩句,想象竹子“千磨萬劫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的情形,然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從而由詩的物象提煉和升華為一種普遍的哲理:無論立志還是求學都應“咬定青山不放松”,鎖定目標便當鍥而不舍。在教學中,教師只要重視挖掘詩的深層底蘊,進行再造想象,學生就會領略詩中的真意。
二、借助電教媒體想象 “理之在詩,如水中鹽,花中蜜,體匿性存,元痕有味。對于出涉人生、缺乏生活經驗和文學理解能力的小學生來說,要于“體匿”“元痕”之中體會“性”“味”,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深入體會詩的意境和領悟詩人的情懷,需要教師架起一座橋梁來跨越這條鴻溝。在古詩擴寫教學中,充分利用電教媒體手段,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能較完美地展現古詩的藝術魅力,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高擴寫古詩的水平。
1、創設詩境,激趣想象 古詩是很講究意境的,在古詩擴寫教學中教師應把著眼點放在創設情景上,讓學生通過情境的具體感知,體會詩人的情感。多媒體具有形聲交融、動靜交錯、感染力強的特點,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把文字變成圖象,把抽象變成形象,既。
2.求篇作文,高中古詩詞擴寫
辛棄疾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破陣子》是他的名篇之一。
從題目看是寄給好友陳亮 , 抒發抗金壯志的。陳亮,字同甫,著名的愛人,和辛棄疾同屬主戰派,又同遭投降派的打擊 迫害。
118年,陳亮到帶湖訪問辛棄疾,一對志同道合的戰友,促膝暢談,共抒北伐壯志。之后,兩人又作詞唱和。
本篇即作于帶湖之會以后,自抒壯懷激烈與之共勉. 本篇以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虛實結合方法,來馳騁壯志,抒寫憤。詞人將自己 的愛國之 心,忠君憤懣,都熔鑄在這篇神采飛揚而又慷慨悲壯、沉郁頓挫的詞章里。
這首詞題為“壯詞”,壯就壯在它形象地描繪了抗金部隊的壯盛軍容豪邁意氣,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壯心。”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起首兩句情景交融,不勝感慨。這兩句緊扣“壯”字,是現實生活的寫照。
此時詞人罷職閑居,但目睹國事則憂心如焚,胸中塊壘,惟有以酒澆之。醉酒之時,詞人還撥亮燈火,深情地端祥著心愛的寶劍。
“挑燈”“看劍”是寫動作和神態。燈的紅光,劍的寒光想相互交融,透射著一種特有的壯烈氣氛。
從這鐘壯烈氣氛中,可以看出詞人在刀光劍影中抗戰殺敵的愿望是多么迫切!“挑燈”“看劍”的舉,真切地表現了詞人此時內心的郁憤,而透過這,詞人又仿佛回到了那令他日夜夢縈的戰場和那難以忘 懷的 歲月。在迷離仿佛的醉態中,英雄酣然入夢,一夢醒來,各軍營里 召喚戰士出征殺敵的號角響成一片。
“夢回吹角連營”渲染了士氣的高漲,軍心的振奮。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意思是: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的牛肉,軍樂隊奏出雄壯的戰歌。“八百里”,牛的代稱。
《世說新語?汰侈》載:王愷有一頭愛牛,名“八百里交”。后人即用“八百里”指牛。
“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總種樂器。
“翻”,演奏。“塞外聲”,以邊塞為題材的雄壯悲涼的戰歌。
這兩句進一步渲染軍中的戰斗氣氛,部隊給養充足,官兵同甘共苦,一起分那些食烤熟的牛肉,軍樂隊奏響雄壯的戰歌,以鼓舞斗志。我們分明看到威武如山的軍營里,斧戟從立,直指蒼穹;旌旗翻飛,嘩嘩作響;將士們鎧甲發亮,一個個雄姿英發。
這場面是何等壯觀、熱烈!“沙場秋點兵”,它使人感到這支士氣高昂的隊伍的赫赫軍威。到了秋高馬肥,正是用兵殺敵的好時節,戰場上正檢閱軍隊,準備長驅出征。
只用五個字,就栩栩如生地寫出了雄壯威武的陣容,再現了詞人立馬陣前,點兵授令的形象,筆酣墨飽地 對上文所描寫的情況作出了出色的小結,收束有力。 下片緊承上片的詞薏來抒寫,把激情推向高峰。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這兩句是說英雄騎著快如的盧的戰馬,手持狠有力量的弓箭,飛馳戰場,英勇殺敵。
“的盧”,良馬名。據《世說新語》載,劉備在襄陽遇難,的盧載他一月三丈,脫離險境。
后來用“的盧”形容善戰的良馬。“霹靂”,比喻響聲如雷。
這兩句連用兩個比喻,讓我們好象看到的盧快馬在飛馳電掣般前進,強弓勁矢在霹靂般震 響。一幅風塵蔽日、金鼓匝地的戰斗情景便躍然紙上,愛國將士們沖鋒陷陣,所向無敵的英雄氣概,歷歷如在目前。
這是壯詞壯景的進一步烘托,是壯詞壯意的進一步生發。 “了卻軍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天下事”,指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大業。“生前身后名”,意謂生前死后都留下為祖國、民族建立不朽功勛國的美名,字里行間洋溢著愛國激情。
這兩句意味著詞人看到大功告成,躊躇滿志,從而發出愉快的歡呼聲,連調子也是輕松而又大氣磅礴的,使詞的感情上升到最高點。 結句“可憐白發生”,筆鋒陡轉,使感情從最高點一跌千丈,吐盡壯志難酬的無限感慨,揭示了理想與現實的尖銳對立,抒發了報國有心,請纓無路的悲憤,使全詞籠上了濃郁的悲涼色彩。
這一句與首句相呼應,都是敘寫現實生活的感受,與中間夢境形成強烈對比,有力地表現了報國有志志不伸的悲憤。 這首“壯詞”,氣勢恢弘,慷慨激昂。
從結構上看,構思奇特,結構奇變。它打破一般填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傳統寫法。
除首尾兩句寫現實外,中間全寫夢境,過片不變。夢境寫得雄壯,現實寫得悲涼;夢境寫得酣暢淋漓,將愛國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間自己的豪情壯志推向頂點,結句猛然跌落,在夢境與現實的強烈對照中,宣泄了壯志難酬的一腔悲憤。
3.古詩擴寫
中國素稱詩國,古詩可說是我國文化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瑰寶。它語言精煉概括,高度濃縮,內容卻相當厚實: 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無所不包。誦讀積累古詩,不但可以發展學生的想象力、積淀學生語感,而且還能夯實學生的文化底蘊。同過古詩擴寫,既可以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又可以激發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經過幾年的教研實踐,筆者認為指導古詩擴的關鍵是要開展多種渠道,引導學生想象,然后在此基礎上加以巧妙指導,使之形而成文。
引發想象可按如下三方面進行:
一、挖掘空白之處想象
詩的藝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空白的藝術:故事情節的空白、人物描寫的空白、心理活動的空白、思想情感的空白、哲理上的空白等等。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和挖掘這些空白,根據詩的敘事表達、風景描寫、情感抒發、哲理升華、綜合包容這五個類別,讓學生以類想象,于想象回味之中具體感知意象,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造性、為擴寫打下基礎。
1.抓住“形象空白”想象 有的古詩并不鋪排直敘,而通過勾勒或切中肯綮,追求詩外的意趣風貌。詩中所描繪的形象往往刻畫不細,常帶著某種朦朧性,留待于師生同去補充想象創造空靈豐富的藝術境界。如《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中,那紙鳶是怎樣的?孩子們是如何放得?當時情形如何?那“草長鶯飛”“拂堤楊柳醉春煙”到底是如何之美?在這二月天里,可能還會有哪些景致?等等,詩中都未從細處雕琢。教師可抓住這些“形象空白”引導學生展開合理想象,把細節補充出來。
2.緊扣“情感空白”想象 “情動則辭發”。古詩擴寫教學中,教師應重在展示意境,使讀者與詩人感同身受。語言是傳情達意之工具,但有些復雜的、微妙的、激越的情懷,語言卻不能直抒盡傳,從而為讀者設置下情感上的空白。如《泊船瓜州》,詩人王安石借“春風又綠江南岸”之景,抒發“明月何時照我還”之情。春綠江南的景象到底怎樣?
春意盎然,本是賞心悅目之事,詩人又怎會流露出何時還鄉的憂郁?他當時心理活動怎樣?形象怎樣?通過對“空白”的想象,師生共同把詩人擔心變法失敗、前程難卜的抑郁情緒和思鄉情懷描繪出來了。
3.圍繞“哲理空白”想象 古詩中的哲理,往往寓于形象之中,其“空白”地帶更廣。
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啟發點撥,使其感受詩的底蘊,進行恰當的聯想。鄭燮《竹石》是一首深蘊哲理的古詩,作者的意圖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這就要教師指導學生體味詩句,想象竹子“千磨萬劫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的情形,然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從而由詩的物象提煉和升華為一種普遍的哲理:無論立志還是求學都應“咬定青山不放松”,鎖定目標便當鍥而不舍。在教學中,教師只要重視挖掘詩的深層底蘊,進行再造想象,學生就會領略詩中的真意。
二、借助電教媒體想象
“理之在詩,如水中鹽,花中蜜,體匿性存,元痕有味。對于出涉人生、缺乏生活經驗和文學理解能力的小學生來說,要于“體匿”“元痕”之中體會“性”“味”,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深入體會詩的意境和領悟詩人的情懷,需要教師架起一座橋梁來跨越這條鴻溝。在古詩擴寫教學中,充分利用電教媒體手段,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能較完美地展現古詩的藝術魅力,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高擴寫古詩的水
4.詩文擴寫幫我把一篇古詩擴寫成700字的文章`````古詩最好是比 愛問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展:玉盤一般的明月,因折射了太陽的光線,在人間灑下一片柔紗。
仿佛是天上仙姿遺落在人間的紗衣,在夜里格外縹緲。我心中不禁有一種想要得到但又未能得到的虛無飄渺的感覺油然而生。
窗外的梧桐啊,在秋雨中無語,那灑落一地的不是落葉,我知道,也能感覺那是被冷漠擊落的心。 這讓我神思飄渺的月光灑落在我有著些許涼意的床前,仿佛在撫慰我寂寞的心。
一開始我還以為這是秋夜寒意擁進屋內的先鋒,多么逼人啊!我隱約看到遠古英雄秀了的青劍,不管多么漫長的時間磨礪,依舊掩不住襲人的戾氣。這寒霜沒有逼人的寒氣;不帶晶瑩的冰雪;也不許水汽的鑄就,但依舊是把人逼退的樣子。
多好的偽裝,看來我還有許多的不足。江湖,總是比想象的什的多,游子的這顆心有誰會理解? 我懷著滿心的疑問望著空中的明月,想要得到想要的答案,可往往事與愿違。
那是有著溫柔光芒的明月,無私的播撒著光明的種子,也許有一天,他會長成參天的大樹,去沖破長安城上空籠罩多年的烏云。 到了那一天,我也許也會變成斗志昂揚的少年,守護在由于一馬平川的中原大地上!那時的百姓,可以夜不閉戶,安居樂業。
那蒙灰的記憶也可以在如酥的細雨中輕松吹落,所有的志士也可在熊熊的烈火中植下絢麗的花年。盡管來來去去的過路人不會留意這段情,但依舊可以再現出唐初紛飛的雪花。
為這美好了夢想,我漂泊在外,家中的親人也承擔著同樣的思念。我的鄉愁,也變得不可觸摸,迢迢千里,山遠水長,何時才能相見?那翩纖菲鴻也早已歸去,夏日的鳴蟬也多日不見,落葉也知歸根,我的愁緒何時可解?只能借助著明月遙寄我的相思,希望遠方的親人能收到這份難一明說的心。
5.小學任意十篇古詩擴寫
小學任意十篇古詩擴寫
作內容:
依據古詩的簡單情節,想象故事的具體細節和人物內心活動,擴寫、改寫、續寫古詩。 訓練目的要求:
根據古詩的情節,展開想象,把古詩改寫成內容具體的記敘文,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 作前準備:
背誦新修版《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提出的“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中的《七步詩》《別董大》《芙蓉樓送辛漸》《回鄉偶書》等有故事情節的古詩,了解詩的寫作背景,搜集有關詩人的資料。 啟發學生思維與口述:
一、背誦古詩《塞下曲》,交流詩人盧綸及寫詩背景等相關資料。
1.同學們,唐代詩人盧綸的一首《塞下曲》描寫了一位英武的將軍,要在月夜去捉拿逃走的匈奴首領單于。全詩雄勁健朗,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并為我們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大家還記得這首古詩嗎?(指名背-齊背) 塞下曲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 單于夜道逃。 欲將輕騎逐, 大雪滿弓刀。
2.交流詩人及這首詩寫作背景的有關資料。 二、啟發引導想象故事情節,拓展古詩內容。
1.根據有關資料想象一下單于是怎樣被包圍的,自由說。
2.想一想大雁為什么會受驚,高高飛起?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是怎樣的,練習說。 3.想象一下將軍是怎樣知道單于逃跑的?指名說。 4.發現單于逃走后將軍會怎樣想,怎樣說?
5.這時,下起了大雪,狡猾的單于逃走之后,將軍是否帶領士兵捉住了他?捉單于的時候會遇到什么情況?將軍又是怎樣在雪中運用智慧或英勇搏殺,擒住單于的呢? 請同學們展開想象,說一說。 (同桌互相說-指名說) 三、完整講述故事:《夜擒單于》。
四、提供背誦篇目,展開想象,小組內改編故事。 (一)背誦: 1.《別董大》 2.《尋隱者不遇》 3.《江南逢李龜年》 4.《七步詩》
5.《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6.《回鄉偶書》 7.《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8.《贈汪倫》 9.《芙蓉樓送辛漸》 10.《江畔獨步尋花》
(二)學生按小組任選一首古詩,小組內改編故事。 五、根據改編的內容,自擬題目,動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