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mii4i"></td>
  • <noscript id="mii4i"><kbd id="mii4i"></kbd></noscript>
  • <tt id="mii4i"></tt>
  • 滿井游記 袁宏道

    滿井游記 袁宏道

    滿井游記原文:

    燕地寒,花朝節后,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墮事而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紀?己亥之二月也。

    滿井游記翻譯及注釋

    翻譯
      北京一帶氣候寒冷,花朝節過后,冬天余下的寒氣還很厲害。冷風時常刮起,刮起就飛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風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氣略微暖和,偕同幾個朋友出東直門,到滿井。高大的柳樹夾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濕潤,一望空曠開闊,(覺得自己)好像是逃脫籠子的天鵝。這時河的冰面剛剛融化,波光才剛剛開始明亮,像魚鱗似的浪紋一層一層,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樣子,好像明鏡新打開,清冷的光輝突然從鏡匣中射出來一樣。山巒被晴天融化的積雪洗過,美好的樣子,好像剛擦過一樣;嬌艷光亮,(又)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梳好的髻寰一樣。柳條將要舒展卻還沒有舒展,柔軟的梢頭在風中散開,麥苗破土而出,短小如獸頸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雖然還不旺盛,(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著酒杯唱歌的,身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能看到。風力雖然還很強,然而走路就汗流浹背。舉凡(那些)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浮到水面上戲水的魚,都悠然自得,一切動物都透出喜悅的氣息。(我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曾沒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卻)不知道啊。
      不會因為游玩而耽誤公事,能無拘無束瀟灑在山石草木之間游玩的,恐怕只這個職位了。而此地正好離我近,我將從現在開始出游,怎能沒有記述?(這是)明萬歷二十七年二月啊。

    注釋
    第一段
    滿井,明清時期北京東北角的一個游覽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時不落”,所以叫“滿井”。
    燕(yān)指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北京一帶。這一地區原為周代諸侯國燕國故地。
    花朝(zhāo)節:舊時以陰歷二月十二日為花朝節,據說這一天是百花生日。
    猶:仍然。
    凍風時作(zuò):冷風時常刮起來。作,起。
    礫:小石塊。
    局促:拘束。
    第二段
    和:暖和。
    偕:一同。
    東直:北京東直門,在舊城東北角。滿井在東直門北三四里。
    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
    脫籠之鵠:從籠中飛出去的天鵝。
    冰皮:冰層,指水面凝結的冰層猶如皮膚。
    乍:剛剛,開始。
    鱗浪:像魚鱗似的細浪紋。
    晶晶然:光亮的樣子。
    新開:新打開。
    冷光:清冷的光。
    乍出于匣也:乍,突然。匣,指鏡匣。
    山巒為晴雪所洗:山巒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凈。為,被。晴雪,晴空之下的積雪。
    娟然:美好的樣子。
    拭(shì):擦拭
    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像美麗的少女洗好了臉剛梳好髻鬟一樣。倩,美麗的女子。
    靧,洗臉。
    掠,梳掠。
    舒:舒展。
    梢:柳梢。
    披風:在風中散開。
    披,開、分散。
    麥田淺鬣(liè)寸許:意思是麥苗高一寸左右。 鬣:獸頸上的長毛,這里形容不高的麥苗。
    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紅裝而蹇(jiǎ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著酒杯唱歌的,穿著艷裝騎驢的。
    茗,茶。罍,酒杯。
    蹇,這里指 驢。
    泉、茗、罍、蹇都是名詞作動詞用。
    泉,用泉水煮。
    茗,煮茶。
    罍,端著酒杯。
    蹇,騎驢。
    勁:猛、強有力。讀jìng。
    雖:注意,這里的雖指雖然,而不是即使。
    浹(jiā):濕透。
    悠然自得:悠然,閑適的樣子。自得,內心得意舒適。
    曝沙之鳥,呷(xiā)浪之鱗: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浮到水面戲水的魚。
    呷,吸,這里用其引申義。
    鱗,代魚。
    毛羽鱗鬣:毛,指虎狼獸類;羽,指鳥類;鱗,指魚類和爬行動物;鬣,指馬一類動物。合起來,泛指一切動物。 未始無春:未嘗沒有春天。這是對第一段“燕地寒”等語說的。
    第三段
    夫(fu):用于句子開頭,可翻譯為大概。
    墮(huī)事:耽誤公事。墮,壞、耽誤。
    瀟然:悠閑自在的樣子。
    惟:只
    此官:當時作者任順天府儒學教授,是個閑職。
    而此地適與余近:適,正好。
    惡(wū)能:怎能。惡,怎么。
    紀:記錄。
    己亥: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

    滿井游記文言現象

    一詞多義
    1、乍:
    波色乍(zhà)明 (初,始)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 (突然,忽然)
    2、鱗
    鱗浪層層 名詞作狀語,波浪像魚鱗似的一層一層的
    呷浪之鱗(代魚)
    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指魚類和爬行動物)
    3、然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 (……的樣子)
    然徒步則汗出浹背(然而)
    4、雖
    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雖然)
    游人雖未盛 (即使)
    5、得
    欲出不得(能,能夠)
    悠然自得: (得意)
    6、時
    凍風時作 (時常)
    亦時時有(常常)
    于時冰皮始解 (這時)
    7、之
    語氣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鏡之新開 冷光之乍出 髻(jì )鬟( huán)之始掠 余之游
    表限定關系,可譯成“以”
    一室之內 郊田之外
    代詞
    城居者未之知

    己亥之二月
    8、始
    于時冰皮始解 (開始)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 (才)
    9、于
    于時冰皮始解(在)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從)

    詞類活用
    鱗浪層層 :名詞作狀語,像魚鱗似的
    泉而茗者 :名詞作動詞,汲泉水 名詞作動詞煮茶
    罍而歌者:名詞作動詞 舉杯
    紅裝而蹇者:紅裝:名詞作動詞,穿著艷裝 名詞作動詞 騎著驢
    作則飛沙走礫: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飛,使……滾動。
    麥田淺鬣寸許:名詞作狀語,獸頸上的長毛,這里形容不高的麥苗。

    特殊句式
    倒裝句
    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賓語前置句,“未之知”就是“未知之”)
    句意:才知道郊外未嘗沒到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罷了 。
    2.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狀語后置句,“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就是“冷光之乍于匣出也”)
    被動句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為翻譯成被前為名詞后為動詞,所以是被動句)
    句意:山巒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凈,美好的樣子像擦拭過一樣,鮮艷明媚,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梳好髻鬟一樣。

    古今異義
    披風——古義:在風中散開。今義:披在肩上沒有袖子的外衣
    許——古義:表約數。今義:應允,認可
    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局促——古義:拘束。今義:空間的狹窄,時間的短促。
    土膏——古義:土地肥沃。今義:很稠的糊狀物。
    惡能無紀——惡,古義:怎么。今義:惡人,罪惡。

    通假字
    惡能無紀 :通“記”,記錄
    夫不能以游墮事:通“隳”(huī),毀壞、耽誤。

    重點語句
    (1)燕地寒,花朝節后,余寒猶厲。
    燕地一帶(氣候)寒冷,花朝節過后,嚴寒的余威還很厲害
    (2)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高高的柳樹長在河堤的兩旁,肥沃的土地微微濕潤,一眼看過去空闊無際,(我)好像是從籠中飛出去的天鵝
    (3)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
    不能因為游玩而耽誤公事,心中沒有牽掛在山石草木之間的人,只有(我)這個閑官兒了

    滿井游記主題

      記敘了作者游歷滿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發了作者喜悅的心情,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體現作者厭惡官場生活,親近大自然的情懷。以及寄情于山石草木的瀟灑之情。是作者對春回大地的喜悅,對自然界重新煥發生機的欣賞和贊美。

    滿井游記寫作背景

      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游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助教,《滿井游記》寫于這一年的早春二月,他和幾個朋友一起游覽了京郊的滿井,心情愉悅,文章在此背景寫成。

    滿井游記賞析

    文章的開頭就不俗,充分反映了作者“不拘格套”和“發人所不能發”的文學主張。

    作者在文中是寫春游,但一開頭卻寫不能游;作者在文中要表現的是早春時節那將舒未舒的柳條和如淺鬣寸許的麥苗,但開頭卻大寫氣候惡劣,“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砂走礫”。

    在這種氣候下,即使有心去郊游也無法成行:“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作者用惡劣氣候和不能出游作一篇游記的開頭,在立意和結構上起了這樣兩個作用:其一,是用城內的枯燥局促與后面將要描述的城外春色春意形成對比,從而得出作者要得出的結論:“始知田郊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當然,結論之外又有深意,它實際上是反映了作者對城市、官場的厭棄和投身于大自然懷抱的欣喜之情。如沒有第一段的飛砂走礫、枯坐一室,這個創作意圖就不能很好地表現出來。其二,在結構上更能體現出作者“不拘格套”“發人所不能發”的創作主張。這段文字作為游記開頭卻大寫其不能游,這種出人意料的新奇筆法當然不同于常格,既反映出作者隨筆寫來、興之所至的性靈和意趣,也在新奇之中看出作者不同于常規的文學追求。

    從第二段開始,作者突然筆鋒一轉去寫春游,這中間沒有過渡性的語句,顯得很突兀,反映了作者思緒的跳躍。“二十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短短一句之中,交待了出游日期、春游地點及行走路線,顯得干凈利落。下面即進入對滿井春色的正面描繪。作者描繪的步驟是按游人的觀賞習慣由遠及近、由面及點。作者先寫遠景:“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如脫籠之鵠”。這是對郊外早春的總體印象,也是對滿井一帶的泛寫和縱覽。作者雖未提早春,但早春景色自現。正因為春天到了,冰雪消融,春雨蒙蒙,大地才會變得滋潤,但春天畢竟才剛剛開始,所以又是“微潤”。同樣地,正因為是早春,草木尚未繁茂,人的視線無遮無攔,才會“一望空闊”。作者駕馭語言的功力,于此可見一斑。另外,作者又用“脫籠之鵠”來形容他乍見郊外早春景色的感奮和擺脫了城中局促的歡欣,也顯得生動傳神,使景和情很好地交融為一體。下面,轉入近景的描繪,作者選擇三組優美的鏡頭來表現早春二月滿井一帶的旖旎風光。首先寫水:“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始解”與“乍明”,說明春天已到,但又是剛到;“鱗浪層層”,既明寫春風,又暗示河冰已經消融;“晶晶然如鏡之新開”,是形容春天到來時河水之清澈,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則又清澈之中加上寒意,更形象而準確地道出二月春水的典型特征。作者正是通過這形象的比喻和特別準確的副詞來描寫二月春水的形態、顏色、溫度的。寫山時,作者則又變換手法,用擬人的方法來表現。春天來了,山上的積雪消融了,但作者不說積雪消融,而說“山巒為晴雪所洗”。積雪由被動地消融變為主動地為山川梳妝打扮,山峰也由一個沉寂的靜物變成一個梳洗打扮、髻鬟始掠的美女。這種擬人手法不但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春臨大地、山峰轉翠這個變化過程,而且也使積雪和山峰在擬人的手法中顯得更加嬌艷動人,充滿春的氣息。寫田野,則抓住柳條和麥苗,柳條是將舒未舒,麥苗像野獸身上淺淺的鬣毛。我們讀后不能不嘆服作者觀察的細致和比喻的生動準確。“將舒未舒”和“淺鬣寸許”,不但準確地寫出了柳條和麥苗在早春二月時的形狀,而且也把它們時時變化著的動態表現了出來。時時在吐芽,這才會將舒未舒;時時在拔節,這才會像獸身上不時生長著的鬣毛。這樣的比喻更能體現出春天是個生長的季節、向上的季節這個典型的季節特征。

    唐代畫家張彥遠在談山水畫技法時說:“夫畫物特忌形貌采章,歷歷俱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論畫體》)也就是說畫山水時要“以少總多”,以點帶面,切忌全面而細密。看來,袁宏道是深諳此道的。他寫滿井之春,并沒有全面地去細描密繪,而是抓住水、山、田野這三組鏡頭,通過冰皮、水波、山巒、晴雪、柳條、麥苗這幾個典型事物來以點帶面,從內在氣質上把滿井初春的氣息寫活了。

    如果只一味地描景,即使把景物寫得再逼真,也算不上山水小品的上乘。更為重要的還要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正像黑格爾所說的那樣,必須把“人的心靈的定性納入大自然物理”(《美學》),讓山水景物都帶上作者的主觀感情,成為王國維所稱贊的“有我之境”。袁宏道在這篇游記中就是這樣做的。在作者的筆下,不但那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的游人都是興之所至、自得其樂,而且曝沙之鳥,呷浪之魚,也悠然自得,都有一種擺脫拘牽,放情于春光中的喜氣。這種情志,實際上是作者厭棄官場,欣慕大自然的主觀感覺的折射,而這種主觀感覺又隨著草木向榮,禽鳥的歡叫,春風的鼓蕩變得更濃更深。情與景、主觀與客觀便渾融到一起分不清孰賓孰主了。

    本文作于萬歷二十七年(1599)。滿井是北京安定門東三里外的一口古井,井中飛泉噴礴,冬夏不竭。井旁蒼藤豐草,掩映著清清的渠水,錯落的亭臺,景色優美,是當時京郊探勝的好地方。

    開首點出時地節令。燕地,指現在的北京和河北省北部,古代屬燕國。舊俗以陰歷二月十五(一說為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為百花生日,稱為花朝節。這一天人們要到野外去玩賞春光。可是,這一年過了花朝節,百花還沒有消息,余寒仍然很厲害,可見北方天氣寒冷,春天來遲了。

    下接幾句承上文“馀寒猶厲”,著重寫風沙的厲害。風是“凍風”,有起凍結冰之感;而且時常刮,一刮風,就沙礫飛揚,簡直沒法出門。一出門,冒風快走,不到百來步就擋不住要回頭。這是寫渴望出游與不能出游的矛盾。作者是一位喜游愛動的人,如今花朝節已經過了,也不知花事如何,因而探春出游之意早已按捺不住,但卻被寒風沙礫所阻,不得不“局促一室之內”,其懊喪和郁悶可想而知。

    以下,作者記敘了廿二日偕友游滿井時所見的融融春光。“廿二日天稍和”幾句,狀寫天氣和心情。一個“和”字,既寫天氣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凍,于是立即同幾位朋友出東直門,到滿井去。“高柳夾堤,土膏微潤”,是出郊所見;一個“局促室內,欲出不得”的人,忽然來到野外,看到堤岸兩旁高高的柳樹,聞到滋潤的泥土芳香,心頭不禁漾出一股春天的喜悅。他四望郊原,一片空闊,快活的心情就像脫籠之鳥之樣,飛向那遼闊的春天原野。“若脫籠之鵠”,鵠就是天鵝,這是著力描寫從局促困居的境況下解脫出來的喜悅。

    “冰皮始解”幾句寫春水之美。“冰皮解,波色乍明”,用對偶的句式,點出余寒已退,薄冰初消,春水開始呈現出澄明的色澤。“始”、“乍”二字扣緊早春景象,十分貼切。“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于匣也”,是寫微風吹過水面,漾起魚鱗般的波紋,清澈的流水閃閃發光,好像清晨剛打開鏡匣,反射出鏡子的清光一樣。“鏡之新開”、“冷光乍出”的“新開”、“乍出”,與“冰以始解,波色乍明”的“始解”、“乍明”,一是形容一天的起點,一是形容一年的起點,相互呼應,同一機杼,很有節候感,足見作者觀察的細致和刻畫的工巧。另外,用新開匣的明鏡來比喻明亮的春水,也顯得優美熨貼;同時還可以使人聯想到晨妝對鏡的美人,從而具有表里相關的兩層意蘊。

    “山巒為晴雪所洗”幾句,是寫春山之美。山巒的積雪被晴日所融化,青蔥的山色如同經過洗試一般,顯得格外鮮妍明媚,好像剛洗過臉的美人正在梳掠她的發髻。“始掠”的“始”字,表明美人晨妝剛罷。這個比喻,與上面開匣明鏡的春水的比喻,雖然分別指山和水,卻一氣相通,由明鏡而帶出對鏡梳妝的美人,這就把春山春水融成一體,給人以相互生發的和諧美感。

    寫水寫山之后,轉筆寫植物。楊柳是敏感的春天使者,也是春色的象征。“柳條將舒未舒”,寫柳芽剛吐,枝頭鵝黃嫩綠,宛如朵朵蓓蕾,欲開還閉,別有一種風韻。“柔梢披風”,則寫出楊柳的動態美。輕柔的柳梢,雖然還沒有垂下萬縷金絲,卻已經迎著和暖的春風低昂而舞了。用一“柔”字、“披”字,寫早春楊柳的風姿,很傳神。這幾句寫楊柳,回應前面“高柳夾堤”一句,而作進一步的領略觀賞。“麥田淺鬣寸許”,則回應前面“土膏微潤”一句,視線由高而低:那一望無際的平疇上,淺綠的麥苗已經從芳潤的泥土中探出頭來,剛剛只有寸把長呢,整齊得像短短的馬鬃一樣。作者以極其簡練的文字,把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審美感受鮮明地表現出來,每一句都滲透著明朗而喜悅的感情色彩。

    以上幾小段,從初到野外的第一印象寫起,進而逐層展示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楊柳之美,麥苗之美,構成了一幅北國郊原的早春風光圖,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這是描寫早春風光的第一大層次。

    接著寫早春的游人。余寒剛過,盛春未到,游人也還不多。但是春天畢竟來了,第一批郊游者也跟著來了。作者寫了游人的幾種情態:“泉而茗者”,是飲泉水煮茶的,顯得清雅而悠閑;“罍而歌者”,是邊喝酒邊唱歌的,顯得豪爽而痛快;“紅裝而蹇者”,寫穿著艷麗服裝的女子,騎著毛驢緩緩而得,顯得從容而舒適。“亦時時有”,是說經常可以看到。這一句反接“游人雖未盛”一句,說明游春者已頗有人在。作者對這些最早到郊外來尋春的游人,顯然是欣賞而懷有好感的。“風力雖未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這兩句是抒寫自己的感受,盡管郊原的風還很有點勁道,但徒步而游,從背上沁出的汗水中,卻分明可以感到暖融融的春意了。這一節從游人著筆,寫出各得其樂的種種情態,無異是一幅郊原春游圖。他們既領略著最早的春光,又給余寒初退、大地回春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氣和暖意。這一倒敘之筆,成為描寫早春風光的第二大層次。

    “凡曝沙之鳥”幾句,寫大自然中的生物。“曝沙之鳥”,指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兒;“呷浪之鱗”,指在水波中呼吸的魚兒。曝沙,描寫鳥的安閑恬靜;呷浪,刻畫魚的自由天真。作者通過魚鳥一動一靜的情態,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他甚至發現和感受到鳥的羽毛和魚的鱗鰭之間,都洋溢著一股“喜氣”。這真是體察入微,化身為魚鳥的代言人了。所謂“替山川寫照,為魚鳥傳神”,作者以畫工的手段、詩人的敏感,把早春景色寫活了。這一節著眼于大自然的生物,構成了春光描寫的第三大層次。

    通過以上三個層次描寫,得出一個審美結論:“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春在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里的人還不知道。辜負春光,豈不可惜!這幾句與開頭“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對照,可以感到作者由衷的欣慰之情。他在郊田之外,呼吸領略到初春的氣息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機,心頭的郁悶荒寒到這時便為之一掃。另外這與前面的“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的景象,也恰好形成鮮明的對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這是作者郊游滿井的結論。“始知”二字,得之于目接神遇的深切感受,也就是說,當他站立在郊田之外,沐浴著大好春光的時候,對于那些長期蟄居城內,感受不到早春氣息的人,很有幾分感慨。辛棄疾《鷓鴣天》詞中說“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袁中郎的感慨在這一點上頗有共同之處,因而其寓意似乎也不局限在感知春色上,而含有引發人們擺脫塵俗,向往大自然的美好情懷。

    以上寫景,寫人,旁及魚鳥,然后拍入到人自身。“夫能不以游墮事,而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這幾句是說:能夠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山石草木之間,而不至于因為游玩而耽誤公事的,只有我這個官員啊。當時他正在作順天府學教官,是個閑職,因而有時間縱情遨游,不怕耽誤公事。“惟此官也”的“惟”字,頗有自傲和**之感,他不因官小職閑而懊惱,反而為此深自慶幸沒有那種庸俗的封建官場習氣,流露出袁中郎獨特的性情與個性。

    結尾“此地適與余近”,從字面上是說此地剛好與我的住處接近,但這個“近”字,不僅指空間距離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山水也有性情,辛棄疾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賀新郎》)。這里就體現了物我交融、如逢知己之感。“余之游將自此始”,表示這一次滿井之游,將成為一個值得紀念的開端,怎么能不記下這美好的第一印象呢?把感受化為文字,是為了鞏固記憶,時時回顧,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眷眷珍惜之情。事實上,作者在寫這篇游記的前一年(萬歷二十六年),已經游過滿井,而且寫了一首詩;但他在這里卻說“余之游將自此始”。這大概是因為這一次的感受特別深刻,所以把它作為一個美好的開端吧。最后點明寫這篇游記的時間是“己亥二月”,也就是萬歷二十七年(1599)二月。篇末記時,是古代游記的一種常見格式。

    這篇游記描寫北國早春氣象,既能傳達出山川景物之神,又處處洋溢著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作者從城居不見春敘起,接著寫郊外探春,并逐層寫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誘人,而最后歸結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回應開頭困居局促之狀,迥然有苦樂之異和天淵之別,表現了作者厭棄喧囂塵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瀟灑情懷。通篇寫景都滲透著這種灑脫而悠然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種清新恬靜的田園節奏。而簡練的白描和貼切的比喻,更為行文增添了不少詩情畫意。

    滿井游記研討

    第一段:花朝節過后 城中余寒猶厲的景象

    第二段:2月22日滿井的早春景色

    第三段:物我交融(議論)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北國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興。文章的第一段,就寫了這種欲游不能的苦惱。早春二月,乍暖還寒,這對北方人來說本不足為奇,但對一個在江南長大的人來說,卻是不可忍受的。作者從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節后,余寒猶厲”則是他親身的感受和體驗了。一個“余”字,一個“猶”字,兩相映襯,把寒流不肯罷去的情狀描述無遺。那么,其具體表現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極其簡練的語言來描繪:“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不說“寒風”“冷風”而說“凍風”,意在說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對“燕地寒”的敏感。這樣惡劣的天氣,只好“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從“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來看,作者不知做過多少次嘗試,都無奈而歸。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郊游的所見所感。“欲出不得”的壓抑并沒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頭,反而激發了他出游的熱情。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數友”,如脫籠之鳥,飛出城門,來到郊外。但見長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曠遼遠,一派生機。作者寫景,主要寫了水光山色,柳條麥田,以及游人的歡欣,魚鳥的“悠然自得”。其中寫水寫山的部分是重點。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畫,“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繪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鮮妍明媚”畫出春山之態。然后,分別用兩個長句作喻,水如新開之鏡,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動。寫柳條突出其“將舒未舒”的姿態,寫麥田說其“淺鬣寸許”,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寫人雖寥寥數語,卻頗為傳神。“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將品茶、飲酒、騎驢觀賞諸畫面合為一組鏡頭,雖曰“未盛”,已是熱鬧非凡。更有曬太陽的鳥,吸水戲浪的魚,它們的快樂不亞于游人,仿佛羽毛鱗鰭之間“皆有喜氣”。最后作者總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這一句回應首段,是對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對“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文章最后一段以議論作結,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興趣。“不能以游墮事”,這是對那些熱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無意于在政治上進取。何況他現在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教官,當然可以“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記?”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的口吻。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寫出了《永州八記》;袁宏道也許再沒有重游滿井,因為第二年八月,他就告假回鄉,過上了隱居的生活。以后雖又出仕,終非所愿,年僅四十二歲病逝。

      1.郊田之外未始無春:一個孤獨者的漫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畫龍點睛之筆。這句話看似為作者不經意之談,是在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實則大有深意。袁宏道25歲中進士,不受官,請假歸家,又與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縱情山水,訪師問學,可見他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記散文,也充滿了疏放不羈的精神,是對大自然的熱愛,是對官場的厭倦,是個性的張揚和抒發。他是一個漫步郊原的孤獨者,“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遺落世事,在與自然風物的對話中,感受自由的可貴。

    2.白描的筆法。

    作者寫景,不堆砌詞藻,而是用極為簡練的筆法勾勒出來。如寫水為“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寫柳條為“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這種表現方法,沒有夸張、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卻鮮明如畫。

    3.擬人的寫法。

    作者寫山,用倩女新妝作喻,寫魚鳥,說它們洋溢著喜氣,都是用了擬人的寫法。這種表現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動感或“靈氣”,同時也融入作者的主觀情感。把景物擬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寫景方法。如他說蘇州虎丘“如冶女艷妝”(《上方》),寫杭州西湖為“山色如娥,花光如頰”(《初至西湖記》)。在《滿井游記》中這種寫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現方法雖然很常見,但袁宏道運用起來自有他的新奇之處。在這篇游記中,比喻大多是用來寫景的,如上文分析過的寫水寫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寫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為“脫籠之鵠”。這些比喻都很恰當,因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體會和感受。

    練習說明滲透的感情

    這篇游記寫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還寒、萬物復蘇的特點。如“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一句,寫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韻。熟讀課文,試找出幾處這樣的景物描寫,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這樣的描寫中滲透了怎樣的感情。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本文寫景的特點。

    文中這樣的景物描寫還有幾處,如“土膏微潤”,寫冬去春來大地解凍復蘇的情景,簡練而傳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寫天氣轉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為之一振;“麥田淺鬣寸許”,寫麥苗破土初芽的情景,準確而生動。作者在這樣的描寫中,無不滲透了對春回大地的喜悅之情,對自然界重新煥發生機的欣賞和贊美。

    幾例運用比喻

    本文在記敘描寫中多處運用比喻,比如作者將初春曠野中的自己比作“脫籠之鵠”;“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開明鏡比喻新綠水波,寫出了水光的明麗,貼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妝倩女比喻被晴雪洗過的山巒,寫出了春山的“鮮妍明媚”,生動而又傳神;“麥田淺鬣寸許”,以獸頸之毛比喻還沒有長高的麥苗,簡明而又形象。

    助詞“之”的用法

    下列三組短語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飾關系,可譯成“的”;有的表示限定關系,可譯成“以”;有的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試加以辨析,并說說這些用法現在是否還在用。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注意課文中助詞“之”的用法,體會它在結構或語氣上的作用,并作一些古今對比,加深印象。

    一室之內 郊田之外(表示限定關系,可譯為“以”。這種用法現在的書面語中還常用,如“四海之內”“國門之外”。)

    脫籠之鵠 曝沙之鳥(表示修飾關系,可譯為“的”。這種用法現在的書面語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語中,如“驚弓之鳥”“一丘之貉”。以上兩種,也都兼有舒緩語氣的作用,但主要起結構作用。)

    倩女之面 髻鬟之始掠(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這種用法現在已不用。)

    對比《記承天寺夜游》

    1、蘇軾心懷報國之志,而報國無門,被貶謫在外,自己得不到重用。實際是借夜游來排遣心中的苦悶。自己閑是不得以的閑。2、袁宏道個性志在游山玩水。寄情山水之中。他的閑是生活如他所愿。自得其樂的閑。是發自內心的自由自在的閑情逸致。

    一、

    學習本文,應重點引導學生把握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風格,并結合完成課后練習,體會本文白描和擬人手法的運用以及比喻句的表達效果。教學中,可以以提問的方式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解說或訂正。

    二、

    袁宏道的山水游記更注重對大自然的客觀描寫,也揭示出人們游山玩水的愉悅心情,這與唐宋時代的游記重寄托重理念的寫法完全不同。可將本文與本單元前幾篇課文作比較閱讀,體會它們的不同特點。袁宏道的游記散文現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來選本作擴展閱讀。

    三、

    組織一次春游,仿照本文的風格寫一篇游記,要求語言簡練,寫出獨特的感受。

    有關資料公安派(胡小偉)

    公安派,明代文學流派。代表人物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貫為湖廣公安(今屬湖北),故世稱“公安派”。其重要成員還有江盈科、陶望齡、黃輝、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員主要生活在萬歷時期。明代自弘治以來,文壇即為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貞、李攀龍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們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大歷以后書勿讀”的復古論調,影響極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為四大家,無不爭效其體”(《明史·李夢陽傳》)。其間雖有歸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爭,但不足以矯正其流弊。萬歷間李贄針鋒相對提出“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時勢先后論也”的觀點,振聾發聵,他和焦、徐渭等實際上成為公安派的先導。

    公安派的文學主張發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實為中堅,是實際上的領導人物,袁中道則進一步擴大了它的影響。公安派的文學主張主要是:

    ①反對承襲,主張通變。公安派諸人猛烈抨擊前后七子的句擬字摹、食古不化傾向,他們對文壇“剽竊成風,眾口一響”的現象提出尖銳的批評,袁宗道還一針見血地指出復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擬,而在無識”(《論文》)。他們主張文學應隨時代而發展變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極其變,各窮其趣”(袁宏道《敘小修詩》),“世道改變,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勢也”(袁宏道《與江進之》)。不但文學內容,而且形式語言亦會有所變化而趨于通俗,這是因為“性情之發,無所不吐,其勢必互異而趨俚,趨于俚又變矣”(袁中道《花雪賦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們進而主張:“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顧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濤閣集序》)沖破一切束縛創作的藩籬。

    ②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所謂“性靈”就是作家的個性表現和真情發露,接近于李贄的“童心說”。他們認為“出自性靈者為真詩”,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強,率性所行,是謂真人”(袁宏道《識張幼于箴銘后》),進而強調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則不下筆。因此他們主張“真者精誠之至。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應當“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瀟碧堂集序》),這就包含著對儒家傳統溫柔敦厚詩教的反抗。他們把創作過程解釋為“靈竅于心,寓于境。境有所觸,心能攝之;心欲所吐,腕能運之”,“以心攝境,以腕運心,則性靈無不畢達”(江盈科《敝篋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靈無涯,搜之愈出,相與各呈其奇,而互窮其變,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間”(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實現文學的革新。

    ③推重民歌小說,提倡通俗文學。公安派重視從民間文學中汲取營養,袁宏道曾自敘以《打棗竿》等民歌時調為詩,使他“詩眼大開,詩腸大闊,詩集大饒”,認為當時閭里婦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棗竿》之類,是“無聞無識真人所作,故多真聲”,又贊揚《水滸傳》比《史記》更為奇變,相形之下便覺得“六經非至文,馬遷失組練”(《聽朱生說水滸傳》)。這是和他們的文學發展觀與創新論相聯系的,對提高那一時期民間文學和通俗文學的社會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體上頗有功績,“一掃王、李云霧”(《公安縣志·袁中郎傳》),游記、尺牘、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潑詼諧,自成一家。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消極避世,多描寫身邊瑣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會內容,因而創作題材愈來愈狹窄。其仿效者則“沖口而出,不復檢點”,“為俚語,為纖巧,為莽蕩”,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后人評論公安派文學主張的理論意義超過他們的創作實踐,是為公允之論。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滿井游記 袁宏道

    明清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 唐寅

    閱讀(216)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原文:紅滿苔階綠滿枝,杜宇聲聲,杜宇聲悲!交歡未久又分離,彩鳳孤飛,彩鳳孤棲。別后相思是幾時?后會難知?后會難期?此情何以表相思?一首情詞,一首情詩。雨打梨花深閉門,忘了青春,誤了青春。賞心樂事共誰論?花下銷魂,月下銷魂。愁聚

    明清

    北人食菱 江盈科

    閱讀(151)

    北人食菱原文: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北人食菱翻譯及

    明清

    拜年 文征明

    閱讀(173)

    拜年原文: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拜年翻譯不要求見面只是希望通過拜貼來問候,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滿了各種名貴的拜貼。我也隨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貼,人們只會嫌棄簡慢,而不會嫌棄這其實只是空虛的禮節。

    明清

    吳起守信 宋濂

    閱讀(480)

    吳起守信原文: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吳起守信

    明清

    項脊軒志 歸有光

    閱讀(118)

    項脊軒志原文: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明清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宋濂

    閱讀(188)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原文: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

    明清

    邴原泣學 禮贊

    閱讀(136)

    邴原泣學原文:邴原少孤,數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愿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傷感,故泣耳。”師惻然曰:“欲書可耳!”原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茍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

    明清

    鐵杵磨針 鄭之珍

    閱讀(169)

    鐵杵磨針原文: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鐵杵磨針翻譯及注釋翻譯磨針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

    明清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楊慎

    閱讀(163)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原文:《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開場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翻譯

    明清

    明日歌 錢福

    閱讀(1676)

    明日歌原文: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若 一作:苦)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版本一 錢鶴灘)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

    明清

    汴京元夕 李夢陽

    閱讀(167)

    汴京元夕原文: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汴京元夕翻譯及注釋翻譯中山來的戲子服飾鮮麗,鄭燕來的的女姬則各有高超的技藝。他們從不同的地方匯集到汴京來.都唱著周憲王編著的劇本。她們唱著唱著,從白天演

    明清

    朝天子·詠喇叭 王磐

    閱讀(208)

    朝天子·詠喇叭原文: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嗩吶 一作:鎖吶; 聲價 一作: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朝天子·詠喇叭翻譯及注釋翻譯喇叭和

    明清

    桃花庵歌 唐寅

    閱讀(277)

    桃花庵歌原文: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花枝當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須花下眠。花前花后日復日,酒醉酒醒年復年。不愿鞠躬車馬前,但愿老死花酒間。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

    明清

    賣柑者言 劉基

    閱讀(169)

    賣柑者言原文: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置于市,賈十倍,人爭鬻之。予貿得其一,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則干若敗絮。予怪而問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將炫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為欺也!”賣者笑曰:“吾

    詩詞

    西游記原著中描寫孫悟空的詩句

    閱讀(752)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西游記原著中描寫孫悟空的詩句,內容包括西游記原版中描寫孫悟空的語句,求西游記中描寫孫悟空的詩,求描寫西游記里孫悟空的句子,原文(文言文)至少10句。出山 三藏只得依從,牽馬下山。行不數里,只見那石匣之間,果有一猴,露著頭,伸著

    詩詞

    西游記描寫蜘蛛精的詩句

    閱讀(860)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西游記描寫蜘蛛精的詩句,內容包括用自己的話描述西游記中的蜘蛛精的故事,西游記蜘蛛精的外貌描寫,西游記里,對蜘蛛精的一段描寫中間一段情,露出風流穴,請問,在。1. 悟空!你丫這潑猴!得虧你沒媽沒大爺,不然看為師怎么罵你!我他

    詩詞

    西游記中人物描寫的詩句

    閱讀(259)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西游記中人物描寫的詩句,內容包括《西游記》中的人物描寫的句子10個,《西游記》中人物描寫的句子,西游記中描寫人物形象的句子或片段有什么。1.動作:只見那猴王脫了冠著服,爬上大樹,揀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許多,就在樹枝上自在受用

    詩詞

    西游記描寫混沌的詩句

    閱讀(184)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西游記描寫混沌的詩句,內容包括贊美餛飩的詩句,描寫餛飩的詩句,描寫餛飩的詩句。《西游記》里,說到唐僧和他的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去西天取經,在平頂山蓮花洞消滅了想吃唐僧肉的妖怪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然后師徒們繼

    詩詞

    西游記中描寫深秋景色的詩句

    閱讀(194)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西游記中描寫深秋景色的詩句,內容包括西游記描寫秋天景象的句子,關于(西游記)里景物描寫的句子或段,描寫西游記秋天的詩句。這是第四十四回的一段詞.我自己的管中窺見,覺得吳承恩先生往往用很少的話給人描繪出一幅圖來.在這上

    詩詞

    西游記中描寫火焰山的詩句

    閱讀(773)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西游記中描寫火焰山的詩句,內容包括《西游記》中描寫火焰山的句子,網友接旨:奉承皇帝,皇帝詔曰.請寫出《西游記》中描寫火焰山的句子,《西游記》中描寫火焰山的句子。敝地喚做火焰山,無春無秋,四季皆熱。2、那山離此有六十里

    詩詞

    描寫西游記中的詩句

    閱讀(171)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描寫西游記中的詩句,內容包括西游記中的詩句,有關于《西游記》的詩句,關于(西游記)里景物描寫的句子或段。西游記修真詩文全輯錄 (第一回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三陽交泰產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

    詩詞

    西游記中描寫春天詩句

    閱讀(204)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西游記中描寫春天詩句,內容包括西游記中關于描寫“春、夏、秋、冬”詩句,描寫春天的詩韓愈描寫春天的詩句,寫春天的詩歌最好有出處。春 1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2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3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

  • <td id="mii4i"></td>
  • <noscript id="mii4i"><kbd id="mii4i"></kbd></noscript>
  • <tt id="mii4i"></tt>
  •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