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詩宋詞發展的不同原因 關于政治 經濟 文化各方面的
一、唐詩繁榮的原因 1、政治上,唐朝很開明,科舉制的興盛使唐詩能夠大力發展。
2、經濟上,國富民強,尤其是邊疆地區的開發,唐代及以前特定的歷史背景,為詩歌內容提供很多的素材。唐詩是一部歷詩。
反映題材廣泛,時代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生活等。 3、唐代社會開放,開明的對外文化經濟政策,民族融合的影響。
思想文化十分豐富, 4、魏晉南北朝的詩的演變發展,在唐朝成熟。 5、文學發展的自身規律,則是唐詩繁榮興盛的內在因素 所以說唐詩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它是不可再生和復制。
唐詩為何在唐代繁榮,是有其偶然性的一面。也有必然性的一面。
二、宋詞繁榮的原因 宋詞應當是唐詩的發展和延伸。它們有著很多共同的特點。
宋詞的繁榮與宋代特殊的時代背景和詞的文體特點有密切的關系。詞產生于民間,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娛樂色彩。
1、兩宋城市手工業、商業經濟的繁榮,是宋詞興盛的物質基礎. 2、市民階層的擴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 3、兩宋社會矛盾尖銳,文學家用詞更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元曲繁榮的原因 元代在中國歷史上是很短暫的,但是國力空前強大的,元曲能和和唐詩、宋詞并例齊名是非常了不起的,元代戲曲興盛原因 一、戲曲興盛的基本前提 1、城市 城市經濟的發展為元雜劇的興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 2、觀眾 統治階級和廣大市民的文化要求。
元朝的貴族對歌舞、戲曲的愛好,有不少文獻記載。 二、元雜劇興盛原因的幾種說法 元雜劇在當時十分繁榮,從而使它在文學史上獲得了和唐詩、宋詞并稱的地位。
后人對其繁榮的說法不一。明沈德潛《萬歷野獲編》和臧懋循《元曲選序》認為元代以詞曲取士是元雜劇發達的原因。
李開先說是元朝政治衰微,文人沉下僚的結果。王國維則把之歸于元初科舉之廢。
孫楷第的認識就全面了一些。他認為元宮廷特尚雜劇,時人之愛好,書會才人與俳優密切合作。
三、元雜劇興盛的三大原因 1、藝術原因:各種戲曲藝術的積累和發展 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了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藝術。并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的成熟的文學劇本。
傳奇小說、話本小說等為戲曲準備了故事內容,并且提供了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說唱諸宮調的樂曲組織和曲白結合形式直接影響了戲曲的體制;各種隊舞使戲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戲、影戲也給吸取的舞蹈動作和臉譜以影響。它們的發展使戲曲表演藝術漸趨成熟,同時也為產生優秀的文學劇本準備了條件。
1、政治原因:元政府的文化政策 2、漢族的知識分子在當時倍受歧視。“門第卑微”“職位不振”促使一部分人從事戲曲活動。
3、經濟原因:城市的畸形發展。
2.唐宋商品經濟的發展及歷史影響
唐朝商品經濟:
1、交通發達(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備有供客商騎用的“驛驢”;以運河、長江為主的水運也很方便;從長安、登州、揚州、廣州等地出發的對外交通也很發達);
2、貨幣統一(由五銖錢到開遠通寶);
3、市場發達(場所固定——市;官員管理——物價和稅收等;邸店柜坊——邸店兼營旅店、貨棧和交易場,柜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店鋪限定——營業面積;時間限定——市的買賣時間;夜市草市——繁華大城市里有夜市,偏遠的農村有定期舉行的草市);
4、商人眾多(大商人、中等商人、小商小販、胡商、外商)。
宋朝商品經濟:
1、解除了商業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
2、政府允許工商業者“以資買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結合的趨勢。
3、商稅收入在政府財政收入結構中比重劇增。
4、市鎮的集市發展,城市商業區域擴大到城外。
5、城市的消閑文化發展,如瓦肆的出現和宋詞的發展。王安石變法的理財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設立市易務,有利于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國家的收入。
3.唐代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到了什么程度
唐朝時期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文明?最發達的國家?唐代的經濟?文化空前發展,與外國的經濟?文化交流,遠遠超過前代,和唐朝往來的國家甚多,因而,唐朝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唐朝成了亞洲各國的經濟交流中心? 此外,唐代所交往的國家還有非洲?歐洲的部分地區?唐朝對外關系的空前發展,在世界文化史上產生很大的影響? 唐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得到空前發展,出現了大一統以來繼漢武盛世之后的又一個盛世?唐朝執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關系更加和諧,比如與吐蕃的“和同為一家”等? 與此同時,唐代積極發展與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和西亞的友好往來,甚至還包括非洲和歐洲的部分地區,使外交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景象?唐代外交彰顯了“大唐盛世”的風采? 。
4.唐朝經濟的發展狀況
唐朝是繁榮強盛的大朝代,經濟的發展與規模有長足的發展。隋朝末年因為戰亂的關系產生大量無主地,使得均田制可以持續推行,對于穩定農業有很大的幫助。而自孫吳、東晉等六朝發展的江南經濟持續提升,已經顯出超越黃河流域的趨勢。而唐朝掌握南北經濟使得經濟十分強盛。甚至在安史之亂后,雖然華北殘破不堪,但唐朝政府還可以依賴江南的經濟而持續復蘇。自隋唐開始,中國經濟進入了更高的發展階段。
初期,社會經濟以自然經濟為主,商品經濟處于復蘇階段,水平很低。在這種情況下,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較好地適應了小額商品交易的需要。但隨著貞觀末期,尤其是唐高宗、武后及唐玄宗時期商品經濟的繼續發展,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逐漸暴露出其落后的一面。首先表現在絹帛作為貨幣因體大物重、不便分割、難于運輸儲藏等缺點開始不受市場歡迎,絹帛作為貨幣的職能趨于衰退,商品交易趨向喜歡使用更高一級的銅錢作仲介,提出了增加流通中銅錢投放量的要求,然而唐王朝的官營鑄幣不能滿足這種要求,于是造成了流通中銅錢短缺的日益加劇,又進而引發了嚴重的銅錢的私鑄和濫鑄,造成了物價波動、貨幣流通不穩定以及經濟發展的混亂,對國家財政制度造成威脅。
唐政府不斷出臺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并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于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并不理想。
唐代,海外貿易開始興盛,中國沿岸的交州、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揚州等城市,因與蕃舶互動頻繁,如雨后春筍般興盛起來,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為因應海上貿易的新形勢,唐代還特別設置“市舶司”,用來管理蕃舶的進出以及征稅事由。海外貿易的數量,自此不斷成長。
唐代的城市商品經濟處于成長的胚芽時期。長安、洛陽、蘇州、揚州、成都、廣州等都是一定地域內的商業中心。唐朝國內交通在當時世界上是十分發達的。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道路遍布全國。水路交通則是以洛陽為中心的南北大運河為主。全國共有驛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其中陸驛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驛一百六十六所。
唐朝中期,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特別是絲織業、造紙業和造船業:民間普及飼養桑蠶,開辟用竹造紙,制造人力腳踏輪船。越州越窯燒制出的秘色瓷是唐朝后期南方陶瓷業的杰出代表。
5.唐代詩最繁榮,宋代詞最興盛,文學上有什么之
.唐代的詩最繁榮,宋代的詞最興盛,所以文學史上有唐詩 宋詞之稱.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宋代被稱為詞的時代。詞源于民間,始于唐,興于五代,盛于兩宋。宋代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 唐代的詩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統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宋代的詞人已由被別人欣賞而一躍登上了政治舞臺,成為宋代政治舞臺上的主角。宋代,皇帝個個愛詞,大臣個個是詞人,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都是著名詞人,女詞人李清照也成為一代詞宗,名垂千古。全社會的認同和推崇,使宋詞得以佳篇迭出,影響久遠。
6.唐朝經濟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1.農 業 推廣鐵器牛耕 唐朝的農業迅速發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鐵犁牛耕進一步推廣。
在黃河流域乃至今甘肅、新疆地區,鐵犁牛耕已普遍用于農業生產。關于這一情況不僅在文獻中有記載,在一些墓葬和敦煌、榆林石窟的眾多的壁畫“牛耕圖”中,都有反映。
其中多數為二牛抬杠,用長單直轅犁;少數用一牛耕田,犁有雙長直轅,亦有短曲轅。犁均為鐵制,多使用犁壁(鐴土)。
這時在江南地區也推廣牛耕,并使用曲轅犁。(唐)陸龜蒙《耒耜經》中詳細記載了江東(今江南)所用曲轅犁的結構和使用功效。
曲轅犁比直轅犁輕巧,犁轅上躬,便于深耕;牽引點低,犁架平穩;犁轅縮短,回轉方便。這是古代步犁中最先進的類型。
惟當時使用此種犁者極少,以用二牛抬杠者為最多。據文獻和考古資料證明,這時邊疆地區也在推廣鐵犁牛耕。
興修水利 唐代的水利事業有很大發展。唐前期見于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有一百六十多處。
遍布于黃河中下游之南北,南到淮水和長江流域。一般渠塘,可溉田數百頃。
如開元時在文水(今屬山西)所修甘泉渠等,溉田數千頃。在彭山(今四川眉縣)、武陵(今湖南常德)所修堰渠,各溉田一千余頃。
所用灌溉工具也有進步,如轆轤、桔槔、翻車等傳統汲水工具,已被普遍使用。此外,還在江南水田地區出現了一些新的灌溉工具,其中主要的有水車和筒車。
水車和筒車相似,都是用巨型木輪縛若干木桶或竹筒于輪上,隨水流轉動,將河水汲至高處水槽中,引入溝渠澆灌。水車在北方也有推廣。
水碓、水磨、水碾也在廣泛的使用。 水利事業的發展,對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糧食加工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墾田與產量 唐初田地荒蕪的很多,后來逐漸墾辟。至天寶年間,許多高山深谷地帶也開墾出來,墾田面積達八百五十萬頃。
糧食畝產量也有增加。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
青州、齊州一帶,米價最低時每斗才五文。 2.手工業 唐代的手工業可分為官營和私營。
官營手工業 官營手工業在唐代手工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央主管官營手工業的最高機構是工部。
官營手工業的產品一般不在市場上出售,只供皇室和官府消費。官營手工業中的勞動者有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戶、雜戶等。
官營手工業規模較大,分工較細,又有最好的工匠從事生產,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和技術的提高。但官營手工業強制性勞動的特點突出,束縛了工匠們的勞動積極性。
私營手工業 私營手工業主要是農村的家庭手工業,其產品在納稅后自用有余時,也在市場上出售。手工業作坊大多集中在城市,有紙坊、氈坊、酒坊、銅坊、染坊、綾錦坊等。
有的作坊規模很大,如定州(今河北定縣)富豪何明遠,“家有綾機五百張”。①由于政府征調手工業者到官營作坊服役,私營手工業的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
主要手工業部類 唐前期的主要手工業有紡織業、陶瓷業和礦冶業等。 紡織業中以絲織業和麻織業最為重要。
絲織品的主要產地仍在今河北、河南一帶。主要品種有絹、綾、錦、羅、綺、紗等,花色繁多,圖案精美,色彩鮮艷,織造精巧。
當時生產的布絕大多數是麻布,麻織品盛產于南方,黃州(今湖北黃岡)的貲布是其中的上品。毛織品主要產于今西北地區。
棉織品主要產于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和嶺南一帶。當時棉布稱為白疊布,已在內地銷售。
唐代的印染技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夾纈、蠟纈、絞纈等印染方法都廣泛流行,印染的花紋十分精美。 陶瓷業在唐代有很大發展,制瓷技術亦有很大進步。
越州(治今浙江紹興)的青瓷類玉類冰,邢州(治今河北邢臺)的白瓷類銀類雪,昌南鎮(今江西景德鎮)的青瓷、白瓷,四川大邑的白瓷,都很有名。陶器以唐三彩最為著名。
這是一種造型生動、色彩艷麗的鉛釉陶器,因主要是青、綠、黃三色,故名三彩。 唐代采礦業比較發達,主要礦產有金、銀、銅、鐵、錫、鉛、礬、水銀、朱砂等。
鑄造業的規模以鑄錢業為首。玄宗時,政府有鑄錢爐九十九處,每年鑄錢三十二萬七千緡。
另外還有許多私人盜鑄錢。唐代的金屬制造加工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武則天時曾在洛陽鑄造高達一百零五尺的天樞,其下還有周圍一百七十尺的鐵山。盛唐的一些精美的金銀器,采用了鑄造、切削、拋光、焊接、鉚、鍍、刻鑿等工藝。
當時可能已有了手搖腳踏的簡單車床。 3.商業與交通 唐前期,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業和交通也迅速發展。
商業與市集 當時的城市仍以政治性城市為主,純商業性城市極少,但所有政治性城市都在程度不等地迅速增加商業城市的性質。京城長安既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又是最大的商業城市。
長安城周圍七十多里,由宮城、皇城和外郭城等三部分構成。外郭城是居民區和工商業區,共有一百零八坊和東西兩市。
坊是住宅區,市是工商業區。市內出售貨物的店鋪稱“肆”,經營同類貨物的肆集中在同一區域,稱“行”。
東市有二百二十行,數千肆,四周還有許多為商人存放和批發貨物的邸店。西市比東市更繁華,而且外商云集,“胡風”甚盛。
當時各大城市和州以及多數縣的治所都設有市。在鄉村也有定期進行交易的場所,稱為“草市”、“墟”或“集”。
國內交通 唐代的交通相當發達。國。
7.與唐朝相比,宋朝城市經濟發展的突出表現在哪
就是更活躍了 唐朝有市坊界限 而宋朝則取消了 還有 就是紙幣的出現 加速了經濟發展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
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南宋時期對南方的開發,促成江南地區成為經濟文化中心。
農業 宋代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許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現,例如梯田(在山區出現)、淤田(利用河水沖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邊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鋪泥成地)等。
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積。至道二年(996年),全國耕地為三百一十二萬五千兩百余頃。
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萬七千五百余頃。各種新的農具在宋朝出現,例如新式水車龍骨翻車和筒車。
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馬。新工具的出現也讓農作物產量大幅成長。
一般農田每年可畝收一石,江浙地區一年可達到二至三石。北宋時宋真宗從占城引進耐旱、早熟的稻種,分給江淮兩浙,就是后來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黃秈米[1]。
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農業發展迅速。一些北方農作物粟、麥、黍、豆來到南方。
棉花盛行種植于閩、廣地區。茶葉遍及今蘇、浙、皖、閩、贛、鄂、湘、川等地。
種桑養蠶和麻的地區也在增加。南宋時太湖地區稻米產量居全國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蘇州)為代表,有“蘇湖熟,天下足”(指蘇州和湖州)或“蘇常熟,天下足”(指蘇州和常州)之稱。
甘蔗種植遍布蘇、浙、閩、廣、等省[2],糖已經成廣泛使用的食品,出現世界上第一部關于制塘術的專著:王灼著《糖霜譜》[3]。手工業 宋朝哥窯——米色釉貫耳瓶北宋的主要礦產包括金、銀、銅、鐵、鉛、錫、煤等。
北宋時期金屬礦藏達到兩百七十余處,較唐朝增加一百余處。仁宗時期,每年得金一萬五千多兩、銀廿一萬九千多兩、銅五百多萬斤、鐵七百廿四萬斤,鉛九萬多斤、錫卅三萬斤。
宋朝的絲、麻、毛紡織業都非常發達。西北地方流行毛織業,四川、山西、廣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織業非常發達。
到了南宋時期,廣東雷州半島地區和廣西南部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兩浙和川蜀地區絲織業最發達。
宋朝政府還在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設立織錦院,也就是官辦的絲織作坊。而相關的印染業也因此發達起來。
宋朝官窯、民窯遍布全國。時有河北曲陽定窯、河南汝州汝窯、禹縣鈞窯、開封官窯、浙江龍泉哥第窯、江西景德鎮景德窯、福建建陽建窯等七大名瓷窯,和分布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所產宋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如日本、高麗、南洋、印度、中西亞等地區。
宋朝時期,主要的造紙材料包括絲、竹、藤、麻、麥桿等。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紙產地。
四川的布頭箋、冷金箋、麻紙、竹紙,安徽的凝霜、澄心紙、粟紙,浙江的藤紙等都聞名于世。甚至還有紙被、紙衣、紙甲等。
紙張的大量生產與活字印刷術為印刷業的繁榮提供了基礎。宋朝的印刷業分三大系統,官刻系統的國子監所刻的書被稱為監本,而民間書坊所刻的書被稱為坊本,士紳家庭自己刻印的書籍屬于私刻系統。
東京、臨安、眉山、建陽、廣都等都是當時的印刷業中心。當時坊刻書中以浙江最好,稱浙本,四川次之,稱蜀本。
福建的刻書以量取勝,稱建本,其中尤以建陽麻沙鎮最多,世稱麻沙本。社會上流行刻書的風氣。
其中以臨安國子監所刻的書品質最好。宋朝的刻書以紙墨精良、版式疏朗、字體圓潤、做工考究、傳世稀少、價值連城而聞名于后世。
宋朝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兩艘萬料(約600噸)神舟。
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個隔水倉,一兩個隔水倉漏水,船也不會沉。隔水倉技術,經馬可·波羅介紹,傳入歐洲。
宋朝的主要造船廠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陜西等地區。虔州、吉州、溫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
太宗時期,全國每年造船達到三千三百余艘。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貿易日益發達,造船業發展更快。
臨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寧府,今南京)、平江府(蘇州)、揚州、湖州、泉州、廣州、潭州、衡州等成為新的造船中心。廣州制造的大型海舶木蘭舟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舵長數仗,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
南宋時代還出現了車船、飛虎戰船等新式戰艦。金融商業 宋朝商業繁盛,通行的貨幣有銅錢、白銀。
太宗時期,每年鑄幣八十萬貫。到神宗熙寧六年,已達六百余萬貫。
由于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銅錢、白銀外流,造成硬通貨短缺。真宗時期,成都十六家富戶主持印造一種紙幣,代替鐵錢在四川使用,是為交子。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仁宗后改歸官辦,并定期限額發行。
徽宗時期,改交子名為錢引,并擴大流通領域。南宋于1160年(高宗紹興三十年)改為官辦“會子”,會子主要有東南會子(也叫行在會子),湖北會子和兩淮會子。
但是為防止銅錢北流,宋朝政府規定在與金交界處仍然只能使用鐵錢。與交子不同,會子是以銅錢為本位的,面值有一貫(一千文)、。
8.唐詩、宋詞和明清小說繁榮的原因
一、唐詩繁榮原因:
1、唐代社會在發展中解決了很多的束縛,在一些政治變革、經濟變革、取得很大的進步,更重要的是由‘門閥仕族攏斷政治’局面已基本結束,使老百姓在生活實踐中,思想大大解放,從而為文化生活之一的形式‘詩歌創作’開拓了視野、詩歌藝術得到了‘活水源泉’。
2、由于經濟的普遍提高,給文學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和廣泛的來源。
3、前代文學積累,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因此也為唐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代詩人們是在前人的文化遺產上,發揚光大才有可能兼收并蓄,取人之長,推陳出新,把中華詩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4、唐代采取了科舉制度,考試內容就有詩、賦,而皇帝也熱愛詩歌,必然造成重視詩歌的‘社會風氣’,因而提高了文人的社會地位。
5、唐朝的政治比較開明,特別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對儒家、釋家、道家,都提倡;允許外來宗教在國內傳布,這對于人們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促進文藝上,各種風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
同時,唐朝國力強大,統治者對自身充滿信心,因而基本上沒有‘文字獄’,所以文人膽子都比較大。文人及詩歌體裁寬廣,而反映的社會問題迅速而尖銳。
6、唐朝同鄰國與邊境各族實行的是:經濟、文化交流政策;音樂、舞蹈、繪畫、建筑等方面接受西域,及外來影響,(印度、中亞國家)這些新鮮事物,同時也給詩人們以寬敞良好的藝術熏陶。
二、宋詞繁榮原因
1、政治
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從政治到軍事,從中央到地方,逐步采取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把政治、軍事、財政大權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
2、經濟
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 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
3、文化
宋朝文化是中國文化歷史中的豐盛時期,理學、文學、史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領域碩果累累,為篩選官員而建立的科舉考試推進了教育制度的發展,印刷品的廣泛流創促進了文學的交流與對藝術的鑒賞,景德鎮瓷器的高度繁榮。
三、明清小說繁榮原因:
1、國家統一,經濟發展良好。
2、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3、消費水平上升,消遣方式增多,前朝積累下來的唐傳奇,宋元話本為小說的繁榮給出了經驗。
擴展資料:
詩人的稱號:
1、詩骨--陳子昂:其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漢魏風骨”,被譽為“詩骨”。
2、詩杰--王勃:其詩流利婉暢,宏放渾厚,獨具一格,人稱“詩杰”。
3、詩狂--賀知章:秉性放達,自號“四明狂客”, 因其詩豪放曠達,人稱“詩狂”。
4、詩仙--李白:詩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
5、詩圣--杜甫:其詩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人稱為“詩圣”。
6、詩囚--孟郊:作詩苦心孤詣,慘淡經營,元好問曾稱之為“詩囚”。
7、詩鬼--李賀:其詩善于熔鑄詞采,馳騁想象,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璀璨多彩的形象,故稱其為“詩鬼”。
8、詩豪--劉禹錫:其詩沉穩凝重,格調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贈他“詩豪”的美譽。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唐詩
百度百科-明清小說
百度百科-宋詞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唐朝經濟與宋詞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