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村居全文
村居⑴ ·【清】 高 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⑵醉⑶春煙。
兒童散學⑷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⑸。 【注釋】 ⑴ 村居:住在農村。
⑵ 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 ⑶ 醉:迷醉,陶醉。
⑷ 散學:放學。 ⑸ 紙鳶: 鳶:老鷹。
紙鳶:風箏。 【題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詩人高鼎。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村時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學后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方風箏。
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全詩字里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
【譯文】農歷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
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氣,煙霧般地凝聚著。楊柳似乎為這濃麗的景色所迷醉了。
村里的孩子們放學以后,一路上沒什么耽擱,回家挺早,趕忙趁著東風勁吹的時機,把風箏放上藍天。 【賞析】 《村居》描寫出了一幅春天孩子們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風箏的圖畫。
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動著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滿生機、春意盎然的農村生活圖畫。讀了這首詩,我們好像跟詩人一起飽覽了的美麗春景,分享著孩子們放風箏時的歡樂。
第一句寫時間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著,歡快地歌唱。
堤旁的楊柳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著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煙霧里醉得直搖晃。 第二句寫的是人物活動。
孩子們放學回來的早,趁著刮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兒童、東風、紙鳶,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
2.古詩村居全文
《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譯文:農歷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村居》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村時因春天來臨而喜悅,所見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學后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
擴展資料
這首詩講的是農歷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呢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
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頸聯和尾聯寫人物活動。描述了一群活潑的兒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風箏的生動情景。孩子們放學早,趁著刮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兒童正處在人生早春,兒童的歡聲笑語,興致勃勃地放風箏,就會使春天更加生機勃勃,富有朝氣。
兒童、東風、紙鳶,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結尾兩句由前兩句的物寫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盡致。
《村居》這首詩,詩人采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將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機展露無遺。字里行間透出了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之情。
3.古詩《村居》改寫作文
古詩《村居》改寫春季的一天,高鼎出門散步,看見小草早已探出了嫩綠的小腦袋。
先長出的小草搖搖擺擺,像是在召喚其它的伙伴。空中傳來幾聲黃鶯的啼聲,高鼎抬頭一看,有兩只黃鶯正在相互追趕,玩耍嬉戲。
這正是陽春二月,高鼎來到堤岸上,欣賞著美麗的春景。這時,有幾根柳枝輕輕地碰了他幾下。
高鼎抬頭一看,發現身邊的一棵柳樹,正在用它嫩綠的枝條撫摸著堤岸。高鼎又走了幾步,發現前面越來越模糊——原來是水澤和草木蒸發的水汽,煙霧般的凝聚著,他如置身于仙境一般。
村里的孩子們放學了,他們一路上也沒怎么耽擱,回來得特別早。孩子們回家之后,又連忙拿起風箏迅速跑出門來,趁著浩蕩的東風,快活地放起了風箏。
這時,詩人高鼎也跑過去湊熱鬧,說:“能不能加我一個?”那些孩子都同意加上高鼎。于是,高鼎和孩子們快活地玩兒起了放風箏。
天黑了下來,孩子們都依依不舍地收了風箏離開了,高鼎也有些不舍——因為他好久都沒有這么開心地玩兒過了。回到家,他便寫下一首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題為《村居》。
高鼎看著這首詩,又想起了今天放風箏的情景,情不自禁地笑了。因為,他今天太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