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鹿柴》的意思
鹿柴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詩文解釋】 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見人影,卻能聽到人講話的聲音.落日的余輝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駁駁的樹影映在青苔上.【詞語解釋】 空山:空曠的山林.但聞:只聽到.但,只.返景:夕陽返照的光.景,古時同“影”.【詩文賞析】 這是王維后期的山水詩代表作.五絕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是輞川的地名.詩人以一種特有的感覺,描繪了靜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這是一種有聲的靜寂,有光的幽暗,是詩人細致觀察,潛心體會的結果.這首詩是詩、畫、音樂相結合的和諧,幽深境界的表現.。
2.古詩鹿柴的意思
原文:
鹿柴[ 唐 ]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譯文:空寂的山中不見一個人,只聽到一陣人語聲。太陽的一抹余暉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鑒賞:
這首詩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于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
空谷傳音,愈見其空;最后又寫幾點夕陽余暉的映照,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這首詩創造了一種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現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禪過程中的豁然開朗。
詩中雖有禪意,卻不訴諸議論說理,而全滲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動描繪之中。
擴展資料:
王維其他名詩:
一、山居秋暝
唐代: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譯文:
新雨過后山谷里空曠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氣特別涼爽。
明月映照著幽靜的松林間,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歸來,蓮葉輕搖是上游蕩下輕舟。
春天的美景雖然已經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連。
二、山中
唐代: 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譯文:
荊溪潺湲流過露出磷磷白石,天氣變得寒冷紅葉落落稀稀。
山間小路上本來沒有下雨,但蒼翠的山色卻濃得仿佛要潤濕了人的衣裳。
3.柴鹿這首詩的意境是什么柴鹿這首詩的意境是什么
柴鹿這首詩的意境是什么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翻譯:山中空空蕩蕩不見人影, 只聽得喧嘩的人語聲響。
夕陽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著昏黃的微光。 意境:作者描寫了清幽的自然景觀,反映了作者脫離了世事紛擾的隱居生活,做到了遠離人跡,人與自然融為一體。
這是王維后期的山水詩代表作——五絕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寨),是輞川的地名。
詩里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見人”,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
王維似乎特別喜歡用“空山”這個詞語,但在不同的詩里,它所表現的境界卻有區別。“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側重于表現雨后秋山的空明潔凈:“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側重于表現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而“空山不見人”,則側重于表現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無人跡,這并不真空的山在詩人的感覺中竟顯得空廓虛無,宛如太古之境了。空谷傳音,愈見空谷之空;空山人語,愈見空山之寂。
人語響過,空山復歸于萬籟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剛才那一陣人語響,這時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而當一抹余暉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駁駁的樹影照映在樹下的青苔上時,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無邊的幽暗所構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特別是這“返景”,不僅微弱,而且短暫,一抹余暉轉瞬逝去之后,接踵而來的便是漫長的幽暗。如果說,一二句是以有聲反襯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襯幽暗。
整首詩就象是在絕大部分用冷色的畫面上摻進了一點暖色,結果反而使冷色給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靜美和壯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態的美的兩種類型,其間本無軒輕之分。
但靜而近于空無,幽而略帶冷寂,則多少表現了作者美學趣味中不健康的一面。同樣寫到“空山”,同樣側重于表現靜美,《山居秋暝》色調明朗,在幽靜的基調上浮動著安恬的氣息,蘊含著活潑的生機;《鳥鳴澗》雖極寫春山的靜謐,但整個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輝、桂花的芬芳、山鳥的啼鳴,都帶有春的氣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則不免帶有幽冷空寂的色彩,盡管還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出詩、畫、樂的結合。
無聲的靜寂、無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覺察;但有聲的靜寂,有光的幽暗,則較少為人所注意。詩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畫家、音樂家對色彩、聲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語響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剎那間所顯示的特有的幽靜境界。
而這種敏感,又和他對大自然的細致觀察、潛心默會分不開。
4.唐詩鹿柴中的柴發音是Chai還是Zhai
鹿柴中的柴,正確讀音是:(zhài)。
《鹿柴》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原文如下: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釋義:
幽靜的山谷里看不見人,只聽得說話的人語聲響。落日的影暈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詞語注釋:
但:只。返景:同“返影”,太陽將落時通過云彩反射的陽光。復:又。
擴展資料:
《鹿柴》第一句“空山不見人”,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王維喜歡用“空山”這個詞語,但在不同的詩里,它所表現的境界卻有區別。“空山不見人”,則側重于表現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無人跡,這并不真空的山在詩人的感覺中顯得空廓虛無,宛如太古之境。“不見人”,把“空山”的意蘊具體化了。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中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深林,本來就幽暗,林間樹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見陽光。寂靜與幽暗,雖分別訴之于聽覺與視覺,但它們在人們總的印象中,卻常屬于一類,因此幽與靜往往連類而及。
按照常情,寫深林的幽暗,應該著力描繪它不見陽光,這兩句卻特意寫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讀者猛然一看,會覺得這一抹斜暉,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一線光亮,給林間青苔帶來一絲暖意,或者說給整個深林帶來一點生意。但細加體味,就會感到,無論就作者的主觀意圖或作品的客觀效果來看,都恰與此相反。
一味的幽暗有時反倒使人不覺其幽暗,而當一抹余暉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駁駁的樹影照映在樹下的青苔上時,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無邊的幽暗所構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特別是這“返景”,不僅微弱,而且短暫,一抹余暉轉瞬逝去之后,接踵而來的便是漫長的幽暗。如果說,一二句是以有聲反襯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襯幽暗。整首詩就像是在絕大部分用冷色的畫面上摻進了一點暖色,結果反而使冷色給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