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史蘇軾傳在宋史第幾冊,從第幾頁開始
在哪一冊必然和出版社有關,有的出版社出的本子多,有的少,不知道哪個社哪一次編版,問在第幾冊第幾頁沒有太大意義。現在網上很多電子版,冊與頁更加不明顯。
如果你有一套宋史的話,可以找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第九十七,這是蘇軾和他兒子的傳,古人出書還是按卷算的。一定要找冊頁,先補充下信息。
不知道你的用途是什么,我這有的宋史是
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倪其心分史主編的2004年1月第1版《二十四史全譯之宋史》第12冊7445頁,文白對譯的。
剛才找到一個中華書局宋史1977年11月第1版的在 一〇八〇一頁
2.全宋詞
共收錄宋代詞人1330余家,約20000 首詞唐圭璋,共收錄宋代詞人1330余家,約20000 首詞 潘閬 范仲淹 柳永 張先 晏殊 歐陽修 杜安世 張伯端 韓維 王安石 韋驤 晏幾道 張舜民 蘇軾 李之儀 舒 黃庭堅 晁元禮 鄭僅 李元膺 劉 秦觀 米芾 李甲 趙令 賀鑄 晁補之 陳師道 張耒 周邦彥 陳 阮閱 謝逸 晁沖之 蘇庠 毛滂 謝 沈蔚 葛勝仲 米友仁 曾紆 吳則禮 趙子發 徐俯 王安中 張繼先 葉夢得 李光 劉一止 汪藻 曹組 王庭 陳克 朱敦儒 周紫芝 趙佶 李綱 李祁 張綱 李清照。
3.不是一般的宋詞的名稱都是兩段文字的嗎
是詞體的特殊用語方式,在同屬韻文的詩、曲、賦三種文體中,曲的「襯字」曾被研究者與「領字」混為一談,但事實上二者不同。
領字的研究在南宋時即已被提出,但歷來的研究不多,而且歷來研究或只針對單一作者的作品,或只是片面的提出幾種現象,還沒有人以「唐宋詞」為范圍作全面的研究。正因為已有的研究都是片面的,因此對於領字的起源、名稱、定義、字數、位置、所領句式、聲調、詞類、所使用的詞體、功能與作用、語法、常用詞等等問題各有不同的見解。
那些詞牌,在那些位置需使用「領字」,應屬於詞的格律問題;但是,除了龍榆生(龍沐勛)的《唐宋詞格律》就其所整理的198種常用詞譜標出領字位置之外,其余詞譜均未標示。 前人只以少數資料進行領字研究,是因涉及龐大的資料數量統計分析,人力難以勝任。
本研究引用電腦作為輔助工具,以「唐宋詞」為范圍,建立詞作及詞譜電子檔,將「唐宋詞」全部詞作依詞牌排序,逐一查檢每一闋詞的格律,同一詞牌之多數詞作同一位置均使用領字時,即可認定該闋詞之該位置須使用領字,并據以在該詞牌之詞譜標記領字之格律。再依此含有領字格律標記之詞譜,標記「唐宋詞」所有領字資料的位置、用字,以電腦開發自動化工具,標記、統計、以之分析其起源、位置、用字、句式、聲調及所使用的詞體等,并嘗試從中探討領字與音樂的相關性,希望以「唐宋詞」文本為范圍的研究,能為詞體領字研究得出較明確的定論,詞類及語法牽涉語意的問題,限於篇幅,日后另為文討論。
【關鍵詞】 唐宋詞,領字,詞譜,詞體,詞調,自動化工具 本研究以唐宋詞為范圍,作品總數24,226闋,唐五代詞2,849闋,宋詞21,377闋。唐五代詞參校坊間各版本匯整出2,849闋。
宋詞以唐圭璋主編,臺灣文光出版社,1983年1月10日第三版的《新校標點全宋詞》所收20,558闋詞(不含蘇軾詞)以及孔凡禮輯,臺灣源流出版社1982年12月出版的《全宋詞補輯》所收440闋為底本,蘇軾詞379闋,以薛瑞生箋證,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的《東坡詞編年箋證》為底本。在這24,226闋詞之中,跨越唐宋代不同詞人的重出詞有626闋,其中八闋詞分屬於三位詞人名下,302闋詞分屬於二位詞人名下,在這626闋重出詞里,扣除重復,只有309闋,總計唐宋詞扣除重復之后的數量是23,909闋。
但是因為重出作品無法判斷作者應當屬誰,所以本研究后續的統計數據,唐宋詞總數都以24,226闋計算。若以時代分,唐五代詞2,849闋、[①]宋詞21,377闋。
唐宋詞作者計有唐五代144人,宋代1,528人,扣除宋人話本小說中人物詞35人,宋人依托神仙鬼怪詞18人,元明小說話本中依托宋人詞35人,總計1,440人,所使用的詞牌,唐五代274種,宋代1,337種,扣除唐五代與宋代重復的詞牌152種,總計使用的詞牌有1,459種。依梁啟勛《詞學銓衡》記載:「康熙二十六年(1687),萬樹撰《詞律》二十卷,所收共六百六十調。
后來徐本立著《詞律拾遺》,續收一百六十五調。杜文瀾又著《詞律補遺》,又補收五十調。
共計八百七十五調。杜著成於同光間,在最近八十年間,大概沒有能自度新腔創作新調的人了,八百七十五調的數字應是準確的。
」[②]詞調創調之后,后人或更改調名而產生同調異名之別,或增減字數、句法等,而有正格變格之異與同調異體的現象。假設梁啟勛所述八百七十五調是正確的,從八百七十五調衍生多少異體?多少同調異名?《詞律》及《詞律拾遺》載有一千六百七十余體,《宋詞大辭典》收詞譜1,380種(含同調異名),詞調與詞體究竟有多少?那些是同調異名?那些是同調異體?都有待進一步研究比對,才能厘清。
2。研究動機 「領字」無論就唐宋詞音樂性的作用或修辭學的作用,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歷來詞家與研究者對唐宋詞領字的研究與唐宋詞其他議題相比之下,實在是非常少。
文獻的記載以及前人對領字的研究,分為五種:一、在詞話等筆記中專條敘述,如沈義甫《樂府指迷》及張炎《詞源》;二、在字詞典工具書中立詞條解釋,如王兆鵬、劉尊明等主編《宋詞大辭典》、施蟄存著《詞學名詞釋義》;三、在詞學研究著作中論及格律時以數行或數段文字論述,如龍榆生(龍沐勛)著《詞曲概論》、朱承平編著《詩詞格律教程》、陶爾夫、諸葛憶兵著《北宋詞史?第二章柳永詞風與慢詞興盛》、王力著《漢語詩律學》、王佐邦著《詩詞津梁》、陳振寰著《讀詞常識》;四、在詞學研究著作中論及詞體特性時以數行或數段文字論述,如孫康宜著《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吳世昌《詩詞論叢?論詞的讀法》、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小令在詩傳統中的地位》、《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詞體之美典》等。五、在詞譜格律書中注明領字的位置,如龍沐勛《唐宋詞格律》;六、以單篇論文發表者,如蔣哲倫〈談詞中領字〉、張其煌〈詞中的領字〉、張守剛〈詞的領字〉、廖俊裕〈由語法分析論柳永詞的一字豆領字的語法功能〉、拙作〈以資訊科技作為宋詞領字研究方法探討〉[③]以及王偉勇、趙福勇〈詞體「領字」之義界與運用〉等等。
由於前人的研究或論述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