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mii4i"></td>
  • <noscript id="mii4i"><kbd id="mii4i"></kbd></noscript>
  • <tt id="mii4i"></tt>
  • 詠牡丹 陳與義

    詠牡丹原文: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詠牡丹翻譯及注釋

    翻譯
      自從金人的鐵蹄踏碎了祖國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鄉洛陽,路是那么的漫長。歲月使我變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獨自一個,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風中,欣賞著盛開的牡丹。

    注釋
    ①一自:自從。
    ②胡塵:指金兵。入漢關:指入侵中原。
    ③十年:從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詩人作此詩時整整十年。
    ④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國語·周語》云:“昔伊洛竭而復之。”因此,“伊洛”既指詩人的故鄉洛陽,又暗寓他亡國的悲痛。
    ⑤青墩:在今浙江桐鄉,當時詩人所居處。
    ⑥龍鐘:年老體衰,行動不便的樣子,詩人自指。 時詩人四十七歲,卻有老態之感。

    詠牡丹賞析

    作者陳與義是南北宋相交時的著名詩人。這首詩是作者南渡后于紹興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鄉縣北,與烏鎮隔水相望)時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說離自己的家鄉洛陽(伊水、洛水)是路途遙遠,也是說家鄉被金兵占領的時間也已經很長久了(十年)。

    在這首詩里,作者表面說的是面對春日盛開的青墩牡丹,自己獨自一個在觀賞,實際上想說的是什么時間我才能再回到故鄉去觀賞天下馳名的洛陽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況,時間在無情地流逝,自己已變得老態龍鐘,然而家國破碎故土依然難回時,作者通過牡丹而強烈地表達出了對故鄉深切無盡的思念及對前景的無望與悲苦萬千的愁緒!

    詠牡丹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紹興六年(1136),當時陳與義以病告退,除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寓居浙江桐鄉。他雖身離官場,但心系魏闕,對國事非常關心。陳與義是洛陽人,洛陽以牡丹聞名天下,因此他見到眼前牡丹盛開,勾起了傷時憂國的情感,寫下了這首傳布人口的佳作。

    詠牡丹賞析二

    詩題是詠物,詩的內容實際上是藉物抒懷,所以不用詠物詩格,一開始就以回敘當年寄情。

    詩寫道,金兵入汴,已經十年,自己流離失所,漂泊無依。“路漫漫”三字,表現了詩人很復雜的心理,既是說國運不昌,中原淪陷,無由再游故地,再賞洛陽牡丹,也是痛惜家國,不能回鄉;又有感嘆前途渺茫的意思。由國事、家事、自身事,逼出下句,說自己老態龍鐘,獨自在桐鄉青墩溪邊,默默地對著牡丹。末句有有余不盡之意,非常含蓄。獨立花前,不忍離去,顯然不單獨是賞花,更主要的是懷舊。所懷內容,就是上文感嘆“路漫漫”的無限心事。這樣收煞,詩便充徹著凄涼悲傷,于平淡處涵有濃郁的情感。詩到末二字方才點題“牡丹”,使前面所流露的感情,有了合理的解釋,是點睛之處;到這句,讀者才領會到,詩中的懷舊,都由獨立看牡丹而生發,末句的次序應是第一句。

    短短四句詩,使人仿佛見到詩人獨自一人在牡丹花前愴然傷懷,悲苦欲淚,給人以強烈的感受。讀這首詩,很容易使人想到唐岑參的《逢入京使》詩:“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陳與義這首詩很明顯受到岑參詩前兩句的影響,但岑詩是懷鄉,陳詩卻凝聚著國恨家仇,感情更加沉痛深刻。詩末句以花前獨立蒙渾而出,包涵無限,這樣寫法,又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唐元稹《智度師》詩:“三陷思明三突圍,鐵衣拋盡衲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閑憑欄桿望落暉。”詩寫一位在戰場上立功的老將,晚年出家為僧,站在天津橋上,沒人知道他往日的英雄業績,只好目送夕陽西下。末句勾勒出智度師無限心事。陳與義的詩手法與元稹相同,一是寫己,一是寫人,都表現得很蘊藉深至。

    詠牡丹鑒賞

    借詠牡丹以抒發國家興亡之感,思念故園之情,是這首絕句的特色。在構思和手法上與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極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風景”來烘托感昔傷今和漂泊他鄉的凄苦之情,陳與義用看異鄉的牡丹來抒發萬千感慨,都是以樂景寫哀情,起到倍增其哀的強烈藝術效果。

    前半回憶往事,既有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感慨。“國破家亡欲何之”這和杜甫因安史之亂而漂泊江湖,走投無路的境況也很相似。對于歷史背景的交代陳與義更為明確。

    后兩句化用張商英“小臣有淚皆成血,忍向東風看牡丹”,但陳與義寫得更為含蓄,更為深沉。杜、陳二人體驗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一樣,所表現的情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連,所以寫得一樣深刻。而藝術技巧還是杜甫技高一籌,寫得更含蓄。

    詠牡丹情感手法

      詩人的家鄉洛陽是有名的牡丹之鄉。從金兵入侵中原,詩人避亂南奔,有十年之久,忽然在異鄉見到了故鄉的名花。詩人感慨萬千,國家局勢的動態和個人身世的飄零使詩人以牡丹為題,抒發了自己真摯強烈的傷時憂國之情。詩作蒼涼悲感,言短意深,對故鄉的懷念,對金兵的仇恨,成為強烈的弦外之音。全詩自然流暢,“用詩深隱處,讀者撫卷茫然、不暇究索”(樓鑰《簡齋詩箋敘》)。葛勝仲所謂陳與義晚年“賦詠尤工”(《陳去非詩集序》),確非虛語。除《牡丹》詩外,陳與義還有另外一首詠物名詩《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兩首詩所詠之花雖異,而情懷、筆法皆同,都是寫“名花苦幽獨”的傷感,表現一種懷才不遇的孤獨感和失意之情。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詠牡丹 陳與義

    宋代

    如夢令·春景 秦觀

    閱讀(159)

    如夢令·春景原文: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指冷玉笙寒,吹徹小梅春透。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如夢令·春景翻譯及注釋翻譯  黃鶯用嘴銜過的花更加紅潤,燕子用尾點掃的水波泛起綠色的漣漪。天寒手冷,玉笙冰涼,但吹笙的人卻亢奮地吹起《小

    宋代

    客中初夏 司馬光

    閱讀(155)

    客中初夏原文: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客中初夏翻譯及注釋翻譯初夏四月,天氣清明和暖,下過一場雨天剛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對門的南山變得更加明凈了。眼前沒有隨風飄揚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著

    宋代

    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辛棄疾

    閱讀(184)

    賀新郎·甚矣吾衰矣原文:邑中園亭,仆皆為賦此詞。一日,獨坐停云,水聲山色,競來相娛。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數語,庶幾仿佛淵明思親友之意云。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

    宋代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辛棄疾

    閱讀(158)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原文: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翻譯及注釋翻譯饑餓的老鼠繞著床竄來竄去,蝙蝠圍著昏黑的油燈上下翻舞。狂風

    宋代

    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

    閱讀(145)

    行香子·七夕原文: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云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行香子·七夕翻譯及注釋翻譯蟋蟀在草叢中幽凄地鳴叫

    宋代

    石鐘山記 蘇軾

    閱讀(168)

    石鐘山記原文:《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

    宋代

    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李清照

    閱讀(156)

    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原文: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沈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翻譯及注釋翻譯白雪皚皚,滿眼銀色世界。就

    宋代

    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 陸游

    閱讀(179)

    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原文:白發將軍亦壯哉,西京昨夜捷書來。胡兒敢作千年計,天意寧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興赦令疾風雷。懸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翻譯及注釋翻譯白發將軍虎老雄心猶在,收復西京捷報昨夜傳來。胡

    宋代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 呂本中

    閱讀(119)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原文: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翻譯及注釋翻譯可恨你不像江邊樓上高懸的明月,不管人們南北東西四處漂泊,明月都與人相伴

    宋代

    浣溪沙·端午 蘇軾

    閱讀(152)

    浣溪沙·端午原文: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浣溪沙·端午翻譯及注釋翻譯微微小汗濕透了碧色的細絹,明日端午節用芳蘭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膩布滿大晴的江面。

    宋代

    城南 曾鞏

    閱讀(176)

    城南原文: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城南翻譯及注釋翻譯春雨迅猛,池塘水滿,遙望群山,高低不齊,東邊西側,山路崎嶇。熱熱鬧鬧地開了一陣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開過時了,只見眼前春草萋萋,碧綠一片。注釋①路東西

    宋代

    留侯論 蘇軾

    閱讀(150)

    留侯論原文: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夫子房受書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

    宋代

    御街行·秋日懷舊 范仲淹

    閱讀(140)

    御街行·秋日懷舊原文: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御街行·秋日懷舊翻譯及注釋翻

    宋代

    豐樂亭記 歐陽修

    閱讀(169)

    豐樂亭記原文: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遠。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于是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滁于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昔太祖

    詩詞

    關于牡丹的詩句古

    閱讀(140)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關于牡丹的詩句古,內容包括關于牡丹的古詩句,關于牡丹的詩詞,描寫牡丹的詩句。牡丹成為名貴的觀賞花卉,始于隋朝盛于唐朝。"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在唐代牡丹就已被推崇到"國花"的地位,

    詩詞

    描寫雨后牡丹花的詩句

    閱讀(201)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描寫雨后牡丹花的詩句,內容包括描寫牡丹花的古詩,形容牡丹的詩句,關于描寫牡丹花的詩句。唐代牡丹詩詞(上) 清平調詞三首 李白 (701-762)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花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二

    詩詞

    描寫牡丹盛放的詩句

    閱讀(200)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描寫牡丹盛放的詩句,內容包括描寫牡丹盛開的詩句,描寫牡丹盛開的詩句,描寫牡丹盛開的詩句。清平樂 李白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椅欄桿。 紅牡丹 王維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

    詩詞

    描寫牡丹的優美詩句子

    閱讀(135)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描寫牡丹的優美詩句子,內容包括描寫牡丹的詩句,關于牡丹的優美詩句,關于贊美牡丹的詩句。賞牡丹 唐 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 池上芙蕖凈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牡丹 唐 皮日休 落盡殘紅始吐芳, 佳名喚作

    詩詞

    關于牡丹最出名的詩句

    閱讀(168)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關于牡丹最出名的詩句,內容包括關于牡丹的詩句,哪些比較出名,詠牡丹的詩,最出名的,描寫牡丹的詩句。蘇東坡 賞牡丹 春風小院都來時, 壁上惟見使君詩, 應問使君何處去, 憑君說與春風知, 年年歲歲何窮已, 花似去年人老矣, 去年崔護

    詩詞

    有關牡丹的名詩句

    閱讀(143)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有關牡丹的名詩句,內容包括描寫牡丹的詩句,關于贊美牡丹的詩句,描寫牡丹的詩句。》 2、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劉禹錫《賞牡丹》 3、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劉禹錫《思黯南墅賞牡丹》 4、天下真花獨

    詩詞

    關于牡丹花高貴的詩句

    閱讀(443)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關于牡丹花高貴的詩句,內容包括詠牡丹、荷花、菊花的詩句,體現其高貴、高潔、高雅的特點,關于牡丹花的句子,形容牡丹花的句子。菊: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

    詩詞

    關于美女與牡丹的詩句

    閱讀(350)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關于美女與牡丹的詩句,內容包括描寫牡丹的詩句,關于牡丹的詩句,求描寫美人如牡丹般漂亮的詩句,不要太俗氣的喔。清 平 樂 李白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干.紅 牡 丹 王維 綠艷閑且靜,紅衣

  • <td id="mii4i"></td>
  • <noscript id="mii4i"><kbd id="mii4i"></kbd></noscript>
  • <tt id="mii4i"></tt>
  •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