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mii4i"></td>
  • <noscript id="mii4i"><kbd id="mii4i"></kbd></noscript>
  • <tt id="mii4i"></tt>
  •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軾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原文: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翻譯及注釋

    翻譯
    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無人憐惜任憑衰零墜地。把它拋離在家鄉路旁,細細思量仿佛又是無情,實際上則飽含深情。受傷柔腸婉曲嬌眼迷離,想要開放卻又緊緊閉上。蒙混隨風把心上人尋覓,卻又被黃鶯兒無情叫起。
    不恨這種花兒飄飛落盡,只是抱怨憤恨那個西園、滿地落紅枯萎難再重綴。清晨雨后何處落花遺蹤?飄入池中化成一池浮萍。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塵土,一份墜入流水了無蹤影。細看來那全不是楊花啊,是那離人晶瑩的眼淚啊。

    注釋
    ⑴水龍吟:詞牌名。又名“龍吟曲”“莊椿歲”“小樓連苑”。《清真集》入“越調”。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韻。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領格,宜用去聲。結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⑵次韻:用原作之韻,并按照原作用韻次序進行創作,稱為次韻。章質夫:即章楶(jié),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時任荊湖北路提點刑獄,常與蘇軾詩詞酬唱。
    ⑶從教:任憑。
    ⑷無情有思(sì):言楊花看似無情,卻自有它的愁思。用唐韓愈《晚春》詩:“楊花榆莢無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飛。”這里反用其意。思:心緒,情思。
    ⑸縈:縈繞、牽念。柔腸:柳枝細長柔軟,故以柔腸為喻。用唐白居易《楊柳枝》詩:“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如柳枝。”
    ⑹困酣:困倦之極。嬌眼:美人嬌媚的眼睛,比喻柳葉。古人詩賦中常稱初生的柳葉為柳眼。
    ⑺“夢隨”三句:用唐金昌緒《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⑻落紅:落花。綴:連結。
    ⑼一池萍碎:蘇軾自注:“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
    ⑽春色:代指楊花。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賞析

    蘇詞向以豪放著稱,但也有婉約之作,這首《水龍吟》即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際“拋家傍路”的楊花,化“無情”之花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復賦物”,幽怨纏綿而又空靈飛動地抒寫了帶有普遍性的離愁。篇末“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實為顯志之筆,千百年來為人們反復吟誦、玩味,堪稱神來之筆。

    上闋首句“似花還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尋味。它既詠物象,又寫人言情,準確地把握住了楊花那“似花非花”的獨特“風流標格”:說它“非花”,它卻名為“楊花”,與百花同開同落,共同裝點春光,送走春色;說它“似花”,它色淡無香,形態細小,隱身枝頭,從不為人注目愛憐。

    次句承以“也無人惜從教墜”。一個“墜”字,賦楊花之飄落;一個“惜”字,有濃郁的感情色彩。“無人惜”,是說天下惜花者雖多,惜楊花者卻少。此處用反襯法暗蘊縷縷憐惜楊花的情意,并為下片雨后覓蹤伏筆。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三句承上“墜”字寫楊花離枝墜地、飄落無歸情狀。不說“離枝”,而言“拋家”,貌似“無情”,猶如韓愈所謂“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晚春》),實則“有思”,一似杜甫所稱“落絮游絲亦有情”(《白絲行》)。詠物至此,已見擬人端倪,亦為下文花人合一張本。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這三句由楊花寫到柳樹,又以柳樹喻指思婦、離人,可謂詠物而不滯于物,匠心獨具,想象奇特。
    以下“夢隨”數句化用唐人金昌緒《春怨》詩意,借楊花之飄舞以寫思婦由懷人不至引發的惱人春夢,詠物生動真切,言情纏綿哀怨,可謂緣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輕靈飛動。

    下闋開頭“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作者在這里以落紅陪襯楊花,曲筆傳情地抒發了對于楊花的憐惜。繼之由“曉來雨過”而問詢楊花遺蹤,進一步烘托出離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遺蹤何在”的問題。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這是一種想象奇妙而兼以極度夸張的手法。這里,數字的妙用傳達出作者的一番惜花傷春之情。至此,楊花的最終歸宿,和詞人的滿腔惜春之情水**融,將詠物抒情的題旨推向高潮。篇末“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一句,總收上文,既干凈利索,又余味無窮。它由眼前的流水,聯想到思婦的淚水;又由思婦的點點淚珠,映帶出空中的紛紛楊花,可謂虛中有實,實中見虛,虛實相間,妙趣橫生。這一情景交融的神來之筆,與上闋首句“似花還似非花”相呼應,畫龍點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詞的主旨,達成余音裊裊的效果。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創作背景

    這首詠物詞約作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時為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居黃州的第二年。章楶,是蘇軾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詠楊花的《水龍吟·燕忙鶯懶芳殘》,原詞曰:“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楊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閑趁游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蘭帳玉人睡覺,怪青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黏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游蕩,有盈盈淚。”

    蘇軾的這一首是次韻之作。依照別人詞的原韻,作詞答和,連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韻”或“步韻”。蘇軾在一封給章質夫的信中說:“《柳花》詞妙絕,使來者何以措詞。本不敢繼作,又思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故寫其意,次韻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有人認為這首詞作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時蘇軾與章楶同在京城,交往頻繁。但信中提到章質夫“正柳花飛時”出任巡按,則與元豐四年(1081年)四月章出為荊湖北路提點刑獄的經歷及季節特征相吻合。故定為元豐四年更為妥當。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句解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蘇軾的這首詞題為“詠楊花”,而章質夫詞則為詠“柳花”,二者看起來相互抵牾,實則不然。隋煬帝開鑿運河,命人在河邊廣種柳樹,并御賜姓楊,故后來便稱柳樹為“楊柳”。柳花亦被叫作楊花,它實際上是柳絮。

    楊花雖然以花為名,但是和人們普遍接受的花的印象不一樣。它細小無華,既無絢目的色彩,又無醉人的芬芳,實在很難真的被當成花來看待。所以作者說它好像是花,卻又不像花。詞以摹寫楊花的形態開篇,并非直接描寫,卻非常傳神。它寫出了楊花的獨特物性,同時又不僅限于此,作者仿佛在設身處地體驗楊花的命運和際遇。意味深長,空靈飄忽,奠定了全詞的風格基調。正如劉熙載《藝概》所說:“此句可作全詞評語,蓋不離不即也。”

    落花總會令多愁善感的人們傷感憐惜,可是這同樣負著“花”之名的楊花,任憑它怎樣飄零墜落,也沒有誰在意。“從”,任。“教”,使。一個“惜”字,有著濃郁的感情色彩。“無人惜”,反襯作者獨“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楊花隨風飄飛,離開家園,落在路旁。仔細思量,雖說無情,卻也有它的情思。

    楊花飄零,本是習見的自然現象,但作者不說“離枝”,而言“拋家”,不僅將其擬人化,更賦予豐富的內心世界。楊花“拋家”遠行,看似“無情”;而“傍路”又顯出內心沉重、戀戀不舍之意,是為“有思”。

    蘇軾信中說作此詞的緣由是因為章質夫出任外官,遠離家人,自己“閉門愁斷,故寫其意”。因此寫楊花也就是寫宦途漂泊的章質夫,寫千千萬萬離家遠行的游子。作者一生輾轉各地,對此有著真切而深刻的體驗。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如果說楊花有思,那么所思為何?應該是和游子一樣,思念的是家。對楊花來說,家便是它離開的那棵柳樹。作者由楊花引發的聯想,因而變為對柳樹的想象。你看,那纖柔的柳枝,就像思婦受盡離愁折磨的柔腸;那嫩綠的柳葉,猶如思婦的嬌眼,春困未消,欲開還閉。“縈”,愁思縈回。“柔腸”,柳枝柔細,故取以為喻。“嬌眼”,柳葉初生時,如人的睡眼初展,故稱柳眼。

    作者從楊花寫到柳樹,又以柳樹的風姿隱喻思婦的神態,可謂想象奇特,詠物而不滯于物。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這幾句既攝思婦之魂,又傳楊花之神。游子遠去,思婦懷人不歸,常引起惱人春夢。柳樹大概也如此吧。在夢中,她追尋千萬里,好像尋到了夫婿——那游子一樣的楊花,只是剛要相逢,卻又被黃鶯的啼叫驚醒。

    唐人金昌緒《春怨》詩曰:“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作者化用其意。從表面上看,這幾句幾乎都是在寫人,一個女子的無限幽怨,呼之欲出。但細讀之,又不能不說是在寫楊柳。隨風飛舞、欲起旋落、似去又還,不正是柳絮飄飛的情景嗎?至于黃鶯兒,也應該常常棲息在柳梢頭。作者落筆輕靈,以自己的內心體驗抒寫楊柳,使之成為人的思想情感的載體。物性耶?人情耶?已經渾然不可分割了。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不必遺憾楊花飛盡,嘆只嘆西園里百花凋零,難以連綴。作者筆鋒一轉,由楊花的情態轉而為人的惜春傷逝之感。“此花飛盡”,是一花之事;而“落紅難綴”,是一春之事。待到楊花飛盡時,正是暮春時節,燦爛春光,不復重來。正如杜甫《曲江》詩云:“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這里照應開篇“似花還似非花”,又一次將它與花,即“落紅”作了對比。楊花即使飛盡,仍舊不是傷春者憐惜的對象。“不恨”,是承上片“非花”、“無人惜”而言。其實,這是曲筆傳情。作者寫他人對楊花的態度,表達的仍是自己對楊花命運的關注,看似無情,實則有心。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前面既然已經寫到“楊花飛盡”,這首詠物詞到這里似乎難以為繼了。但作者別開生面,將詞意拓展到又一境界。清晨一場風雨過后,楊花已不見了蹤影。它在哪里呢?已化為一池浮萍,花殘身碎。

    “一池萍碎”句,蘇軾自注:“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這是古人的一種說法,并不科學。但作為文學特別是作為抒情詩詞,倒也無須拘泥。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此時的春色,假如可以三分的話,那么兩分歸于塵土,一分歸于流水。“塵土”,是說落花飄零;“流水”,則指楊花落水。總之,春色已盡。由惜楊花,進而惜春光,詩人的情感袒露無遺。

    “春色”居然可以分,這是一種想象奇妙而又高度夸張的寫法。蘇軾曾多次使用,如《臨江仙》“三分春色一分愁”,《雨中花》“不如留取,十分春態,付與明年”等。在蘇軾之前,已有人這樣寫。如唐代詩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宋初詞人葉清臣的“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等,都是經典名句。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細細看來,那水中的浮萍,哪里是什么楊花;一點一滴,分明是離人傷心的眼淚。唐人詩曰:“君看陌上梅花紅,盡是離人眼中血。”作者化用其意。比喻新奇脫俗,想象大膽夸張,感情深摯飽滿,蘊意回味無窮。

    由眼前的流水,聯想到思婦的淚水;又由思婦的點點淚珠,映帶出空中的紛紛楊花。可謂虛中有實,實中見虛,虛實相間,情景交融。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贊之“煞拍畫龍點睛”。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軾

    宋代

    山園小梅·其一 林逋

    閱讀(171)

    山園小梅·其一原文: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金尊 通:樽)山園小梅·其一翻譯及注釋翻譯百花凋零,獨有梅花迎著寒風昂然盛開,那明媚艷

    宋代

    賣油翁 歐陽修

    閱讀(178)

    賣油翁原文: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 ,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 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

    宋代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軾

    閱讀(190)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時見 一作:誰見)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翻譯二殘月高掛在稀疏的梧桐,滴漏聲斷了,人群開始安靜。誰能

    宋代

    虞美人·聽雨 蔣捷

    閱讀(225)

    虞美人·聽雨原文: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虞美人·聽雨翻譯及注釋翻譯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

    宋代

    畫眉鳥 歐陽修

    閱讀(212)

    畫眉鳥原文: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畫眉鳥翻譯及注釋翻譯一來到樹林里,看到畫眉鳥在開滿紅紅紫紫山花的枝頭自由自在地飛翔,聽到它們在高高低低的樹梢上隨著自己的心意盡情愉快地唱歌,不由得感慨到 :

    宋代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晏殊

    閱讀(192)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原文: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雙飛去 一作:雙來去 離恨苦 一作:離別苦)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翻譯及

    宋代

    登岳陽樓二首 陳與義

    閱讀(174)

    登岳陽樓二首原文: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樓頭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氣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

    宋代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閱讀(183)

    游褒禪山記原文: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

    宋代

    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 歐陽修

    閱讀(233)

    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原文:尊前擬把歸期說,欲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翻譯及注釋翻譯樽前擬把歸期說定,一杯心切情切,欲說時佳

    宋代

    魯山山行 梅堯臣

    閱讀(176)

    魯山山行原文: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魯山山行翻譯及注釋翻譯 清晨,連綿起伏的魯山,千峰競秀,忽高忽低,蔚為壯觀,正好迎合了我愛好自然景色的情趣。一路上,奇峰峻嶺在眼前

    宋代

    海棠 蘇軾

    閱讀(165)

    海棠原文: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海棠翻譯及注釋翻譯裊裊的東風吹動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里,而月亮已經移過了院中的回廊。由于只是害怕在這深夜時分,花兒

    宋代

    鷓鴣天·送人 辛棄疾

    閱讀(165)

    鷓鴣天·送人原文: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鷓鴣天·送人翻譯及注釋翻譯唱完了《陽關》曲淚卻未干,視功名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勸加餐。水

    宋代

    書憤五首·其一 陸游

    閱讀(163)

    書憤五首·其一原文: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五首·其一翻譯及注釋翻譯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

    宋代

    屈原塔 蘇軾

    閱讀(149)

    屈原塔原文: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古人誰不死

    宋代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軾

    閱讀(190)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時見 一作:誰見)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翻譯二殘月高掛在稀疏的梧桐,滴漏聲斷了,人群開始安靜。誰能

    宋代

    陽關曲·中秋月 蘇軾

    閱讀(176)

    陽關曲·中秋月原文: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關曲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陽關曲·中秋月翻譯及注釋翻譯夜幕降臨,云氣收盡,天地間充滿了寒氣,銀河流瀉無聲,皎潔的月兒轉到了天空,就像玉盤那樣潔白晶瑩

    宋代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辛棄疾

    閱讀(166)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原文: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欄桿 一作:闌干)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

    宋代

    贈劉景文/冬景 蘇軾

    閱讀(136)

    贈劉景文/冬景原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最是 一作:正是) 贈劉景文/冬景翻譯及注釋翻譯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記住,那就是

    宋代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蘇軾

    閱讀(144)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原文: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繰 通:繅)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翻譯及注釋

    宋代

    前赤壁賦 蘇軾

    閱讀(150)

    前赤壁賦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

    宋代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蘇軾

    閱讀(18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翻譯及注釋翻譯烏云上涌,就如墨汁潑下,卻又在天邊露出一段山巒,明麗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飛濺入船。忽然間狂風卷

    宋代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曉景二首 蘇軾

    閱讀(171)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曉景二首原文: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曉景二首翻譯及注釋翻譯竹林外兩三枝桃

  • <td id="mii4i"></td>
  • <noscript id="mii4i"><kbd id="mii4i"></kbd></noscript>
  • <tt id="mii4i"></tt>
  •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