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根據古詩改寫的作文
李白的《贈汪倫》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贈別詩。
前兩句正面敘事,后兩句即物起興,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習作教學要“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
這首詩為學生想象的自由馳騁提供了依據。我們不妨指導學生把這首古詩改寫成現代文,學生根據古詩的內容動用自己的生活體驗,想象李白與汪倫依依惜別的場景,透過字里行間品味詩人的情感,學生寫出的習作定會別有情趣。
本次課外習作設計適用于小學5、6年級的學生。 導寫過程: 一、進入詩境,品味誦讀 1、同學們,你們一定積累了很多的古詩文,能吟誦一首你最欣賞的古詩嗎?能談談你最崇拜的詩人嗎? 2、有崇拜李白的嗎?能吟誦幾首他的詩嗎?據說李白有一首詩是因為他愛飲酒愛游玩而被人“騙”了一次才寫出來的,知道是哪首詩嗎? 3、欣賞《贈汪倫》的配樂動畫,教師激情旁白關于這首詩的傳說。
4、欣賞了這感人的場面,聆聽了這美麗的傳說,你想說點什么嗎?能帶著這種感受誦讀這首詩嗎?引導學生誦讀詩文,感受詩情。 二、設身處地,想象體驗 1、“李白乘舟將欲行” (1)播放《贈汪倫》配樂動畫,并讓畫面定格。
教師引導: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春天,安徽涇縣,桃花潭邊,桃紅柳綠,桃花渡口,桃花灼灼,詩人李白就要登上小船離開這里了。你就是李白,此時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學生可能會說到的景物有小草、桃花、潭水、魚兒、青山等。
教師通過比較學生的語言,指導學生把話說得具體些、生動些。教師相機點撥提升:看到這些,詩人觸景生情,那拂堤楊柳仿佛在喃喃自語、依依不舍。
這些景物在詩人的眼里帶著一種怎樣的情感啊!能說說嗎? (3)播放“飲酒賞月”的動畫,教師深情訴說:看到這些,李白心潮澎湃,思緒萬千,眼前又浮現出那一幕幕與汪倫相處的情景: 飲酒——引導學生想象兩人的語言、動作、神態。教師相機介紹下面情況,以供學生展開想象:在李白的眼中,汪倫是個機智風趣、好學上進的年輕人,志趣相投、相見恨晚,兩人可稱忘年交;在汪倫的眼中,李白雖然詩名滿天下,卻從無狂妄自大之態,是一位風度翩翩、學識淵博的學者,又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
賞月——李白對月亮極偏愛,寫了許多有關月的美妙詩句,如《靜夜思》、《古朗月行》、《峨眉山月歌》等。可引導學生將它們應用到這一情境中,汪倫吟誦這些詩句并表達自己的贊嘆之情。
游玩、下棋、垂釣、吟詩、登山…… 2、“忽聞岸上踏歌聲” (1)這時,船夫催詩人李白上船,李白會怎么說、怎么做? (2)汪倫不見了李白,心情怎樣?會怎么做?此時此刻,你就是汪倫,會唱些什么呢?能寫幾句歌詞嗎?請你用腳踏著節拍,唱一唱,唱出汪倫那盛情的挽留和美好的祝福吧! (3)聽著這動人的歌聲,李白激動萬分,不能自已。他跳下船頭,快步迎上前去,緊緊地握住汪倫的手……他們會怎么說?怎么做? (4)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感人肺腑的送別詩句。
(出示送別詩句)在這分別的時刻,李白和汪倫也會有這樣的心情吧?如果你是李白,你會怎么說?如果你是汪倫,會怎么說?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李白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楊柳東門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王之渙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相見時難別亦難,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李白上了船,船漸漸地遠去了,淚水迷糊了眼睛,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詩——師生齊聲吟誦《贈汪倫》。 三、激發表達,改寫古詩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到桃花潭邊,一起經歷那情深意切的送別場景,難道我們還能無動于衷嗎?那就讓我們拿起筆,把這感人的一幕寫下來吧! 2、今天,我們就來改寫《贈汪倫》這首詩。
你打算怎么寫?教師相機指導學生以哪個角度來寫,采用什么樣的表達方式等。 3、你打算給自己的習作擬一個什么樣題目?教師相機引導學生進行點評。
4、用我手寫我口,用我手寫我心,把我們剛才所說的、所體驗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寫下來,讓這深厚的友情在我們的筆尖流淌、傾泄。有信心嗎? 5、學生改寫古詩,教師進行個別指導。
四、展示作品,交流評析 1、誰愿意把自己寫的作文讀給大家聽?教師相機點評。 2、欣賞了這個同學的作文,可以說說你最欣賞或最感動的地方,也可以說說你個人的看法或建議。
3、教師總結:同學們,今天我們跨越時空的界限,與古人對話,與詩人暢談,獲得的是語言的滋養、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愛。能用一句話來談談你這節課感受嗎? 設計點評: 我認為學生改寫古詩就是一個“言意轉換”的過程,我們試以本次習作設計為例加以闡述。
一、由“言”到“意”的轉換 作為古詩的“言”如何轉化為學生心中的“意”?我認為,教師主要引導學生穿透“兩層”,即語表層與內蘊層。從操作層面來看,一是“對話”,讓學生動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儲備,與詩。
2.求篇作文,高中古詩詞擴寫
辛棄疾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破陣子》是他的名篇之一。
從題目看是寄給好友陳亮 , 抒發抗金壯志的。陳亮,字同甫,著名的愛人,和辛棄疾同屬主戰派,又同遭投降派的打擊 迫害。
118年,陳亮到帶湖訪問辛棄疾,一對志同道合的戰友,促膝暢談,共抒北伐壯志。之后,兩人又作詞唱和。
本篇即作于帶湖之會以后,自抒壯懷激烈與之共勉. 本篇以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虛實結合方法,來馳騁壯志,抒寫憤。詞人將自己 的愛國之 心,忠君憤懣,都熔鑄在這篇神采飛揚而又慷慨悲壯、沉郁頓挫的詞章里。
這首詞題為“壯詞”,壯就壯在它形象地描繪了抗金部隊的壯盛軍容豪邁意氣,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壯心。”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起首兩句情景交融,不勝感慨。這兩句緊扣“壯”字,是現實生活的寫照。
此時詞人罷職閑居,但目睹國事則憂心如焚,胸中塊壘,惟有以酒澆之。醉酒之時,詞人還撥亮燈火,深情地端祥著心愛的寶劍。
“挑燈”“看劍”是寫動作和神態。燈的紅光,劍的寒光想相互交融,透射著一種特有的壯烈氣氛。
從這鐘壯烈氣氛中,可以看出詞人在刀光劍影中抗戰殺敵的愿望是多么迫切!“挑燈”“看劍”的舉,真切地表現了詞人此時內心的郁憤,而透過這,詞人又仿佛回到了那令他日夜夢縈的戰場和那難以忘 懷的 歲月。在迷離仿佛的醉態中,英雄酣然入夢,一夢醒來,各軍營里 召喚戰士出征殺敵的號角響成一片。
“夢回吹角連營”渲染了士氣的高漲,軍心的振奮。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意思是: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的牛肉,軍樂隊奏出雄壯的戰歌。“八百里”,牛的代稱。
《世說新語?汰侈》載:王愷有一頭愛牛,名“八百里交”。后人即用“八百里”指牛。
“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總種樂器。
“翻”,演奏。“塞外聲”,以邊塞為題材的雄壯悲涼的戰歌。
這兩句進一步渲染軍中的戰斗氣氛,部隊給養充足,官兵同甘共苦,一起分那些食烤熟的牛肉,軍樂隊奏響雄壯的戰歌,以鼓舞斗志。我們分明看到威武如山的軍營里,斧戟從立,直指蒼穹;旌旗翻飛,嘩嘩作響;將士們鎧甲發亮,一個個雄姿英發。
這場面是何等壯觀、熱烈!“沙場秋點兵”,它使人感到這支士氣高昂的隊伍的赫赫軍威。到了秋高馬肥,正是用兵殺敵的好時節,戰場上正檢閱軍隊,準備長驅出征。
只用五個字,就栩栩如生地寫出了雄壯威武的陣容,再現了詞人立馬陣前,點兵授令的形象,筆酣墨飽地 對上文所描寫的情況作出了出色的小結,收束有力。 下片緊承上片的詞薏來抒寫,把激情推向高峰。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這兩句是說英雄騎著快如的盧的戰馬,手持狠有力量的弓箭,飛馳戰場,英勇殺敵。
“的盧”,良馬名。據《世說新語》載,劉備在襄陽遇難,的盧載他一月三丈,脫離險境。
后來用“的盧”形容善戰的良馬。“霹靂”,比喻響聲如雷。
這兩句連用兩個比喻,讓我們好象看到的盧快馬在飛馳電掣般前進,強弓勁矢在霹靂般震 響。一幅風塵蔽日、金鼓匝地的戰斗情景便躍然紙上,愛國將士們沖鋒陷陣,所向無敵的英雄氣概,歷歷如在目前。
這是壯詞壯景的進一步烘托,是壯詞壯意的進一步生發。 “了卻軍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天下事”,指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大業。“生前身后名”,意謂生前死后都留下為祖國、民族建立不朽功勛國的美名,字里行間洋溢著愛國激情。
這兩句意味著詞人看到大功告成,躊躇滿志,從而發出愉快的歡呼聲,連調子也是輕松而又大氣磅礴的,使詞的感情上升到最高點。 結句“可憐白發生”,筆鋒陡轉,使感情從最高點一跌千丈,吐盡壯志難酬的無限感慨,揭示了理想與現實的尖銳對立,抒發了報國有心,請纓無路的悲憤,使全詞籠上了濃郁的悲涼色彩。
這一句與首句相呼應,都是敘寫現實生活的感受,與中間夢境形成強烈對比,有力地表現了報國有志志不伸的悲憤。 這首“壯詞”,氣勢恢弘,慷慨激昂。
從結構上看,構思奇特,結構奇變。它打破一般填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傳統寫法。
除首尾兩句寫現實外,中間全寫夢境,過片不變。夢境寫得雄壯,現實寫得悲涼;夢境寫得酣暢淋漓,將愛國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間自己的豪情壯志推向頂點,結句猛然跌落,在夢境與現實的強烈對照中,宣泄了壯志難酬的一腔悲憤。
3.古詩詞改編作文
大概就是吧古詩的情景再現一下 給你個例文 改寫《清明》 “沙沙沙!沙沙沙!”又下雨了。
雨紛紛揚揚的,輕如牛毛,細如絲線,如塵似霧,從天空飄落下來。那雨輕輕地落在樹枝上,樹枝上的嫩芽鉆出了可愛的小腦袋,睜開美麗的小眼睛,好奇地望著周圍的一切。
雨悄悄地落在草地上,草兒頑強地掀開了壓在它身上的泥土,努力地鉆了出來。它伸了個懶腰,打了個呵欠,開始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
小草這兒一堆,那兒一簇,給大地披上了一層綠衣裳。草叢中開著五顏六色的鮮花,有黃的油菜花、紅的玫瑰花、紫的三角梅、白的郁金香,它們競相開放,爭奇斗艷。
幾只燕子從空中嘰嘰喳喳地飛過,好像在說:“春天來了!春天真美啊!” 可這樣的雨中美景,卻吸引不了路上來來往往的行人的目光。他們來去匆匆,個個心事重重。
行人中,有的扛著掃把,帶著祭品,去掃祖墓,想起去世的親人,心情十分悲痛;有的背井離鄉,外出謀生,前途未卜,心情壓抑;有的正走在投靠親友的路上,前景不明,更是心煩意亂。他們頭上頂著陰郁的天空,心情在小雨的浸潤中顯得更加沉重了。
行人中,一個書生模樣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杜牧。他身材偏瘦,皮膚白凈,戴著斗笠,背著行囊,步履艱難。
杜牧臉色憔悴,眉頭緊鎖著,形成了“川”字,一邊走,一邊還搖頭嘆息著什么。他已經趕了好幾天的路了,加上這“天公不作美”,陰雨綿綿,到處迷迷蒙蒙,更使他情緒低落。
此時此刻,他的肚子餓得咕咕直叫,口渴得喉嚨像要冒煙。他多么想找個地方歇歇腳,吃口熱飯,填飽肚子,再喝上幾口老酒,解解渴,暖暖身子,然后好好地睡上一覺,該有多爽啊。
然而這人生地不熟的,叫他往哪兒找酒家啊。 忽然,從遠處傳來一陣清脆悠揚的笛聲。
那聲音是那樣清脆、悅耳。杜牧的精神不由為之一振。
他抬起頭來,放眼望去,只見迎面走來一只黃牛,黃牛背上坐著一個牧童。他大約十一二歲,黑里透紅的小臉上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顯出了幾分機靈、幾分可愛、幾分淘氣。
杜牧心想:有牧童就有村莊,有村莊就有酒家,對了,我何不向他打聽一下?他想到這里,走向前去,很有禮貌地問:“小兄弟,請問這兒有酒家嗎?”牧童看見了他,點了點頭,笑了一笑,向他扮了一個鬼臉,拿著笛子往身后的方向指了指,意思是:往前走,就有酒家了。杜牧明白了,他連忙謝過牧童,打起精神,加快腳步,往前走去。
果然,不久,一個村子在雨霧中若隱若現,那兒道路兩旁開滿了杏花,幾個酒幌子在隨風飄舞著,好像正向他招手呢……杜牧興奮極了,靈感也隨之而來,一首七言絕句脫口而出: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4.把一篇古詩改寫成記敘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華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黃鶴樓俯臨長江,飛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終于,李白舉起了酒杯說:“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
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然后說道:“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清平樂·村居》 天空的光芒不停地閃爍,太陽溫和地照耀著大地,它那你徨的光芒遍及每一個角落,那萬丈金光驅散著陰霾,驅散著寒冷,照亮的是每一個人的心。
盛夏的早晨,湖面微微發熱,那鏡子一般的水面倒映著灼熱的陽光和青翠的枝葉,一聲聲蟬鳴在樹林間回蕩……“知了!知了!” 一條清碧的小溪邊,一座又低又小的茅草屋,一對夫妻站在里邊。他們頭頂上的黑發早已變成了銀絲。
一聲聲帶著醉意的南方口音,這對白發夫妻在互相說話取笑。小溪,是那么的碧綠,連水里的沙石魚蝦也看得清清楚楚。
順著水流的方向向東邊行進,一個年富力強的年輕人在豆田里拿著鋤頭耕田鋤草,那一株株嫩芽,快樂地茁壯成長。辛勤的果實,那正是年輕人的勞動成果。
一旁的五彩蝴蝶在空中自由飛翔,好像一道彩虹。他們是那么的自由,想飛高就飛高、想飛低就飛低,想落到那里就落到那里,想落在花枝上就落在花枝上。
這個年輕人是誰呢?他正大光明那對白發夫妻的大兒子。在他們的一旁,是白發夫妻的二兒子,他在干什么呢?原來他正在織雞籠呢!最讓人喜歡的是小兒子,正坐在溪邊玩耍,剝著那一個個青翠欲滴的蓮蓬,玩戲著水,幾滴晶瑩剔透的露珠從樹葉上緩緩落下…… 這正是自由的真蒂,鄉村的快樂。
《飲湖上初晴后雨》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西湖猶如一塊做工精細的玉佩,從天庭上墜落到凡間。透過柳林間彌漫的晨霧,可以看見一葉扁舟隨著微風在湖間慢慢移動。
一位身著白衣的詩人正端坐在船中,細細地品味著面前的一杯散發著醇厚酒香的佳釀,時而欣賞西湖,時而輕輕稱贊:“好酒呵!”他——就是蘇軾! 這時,太陽已經慢慢挪到了東方的天際,金色的光輝穿過柳絲的間隙,化作萬道箭矢,投射到西湖的湖面上,顯得湖水的每一片暈皺都金光四射,湖面浮光耀金好像撒了一層細碎的金沙。湖旁,玉皇山和鳳凰山猶如兩位守護湖水的使者,靜靜地矗立在湖邊,他們并沒有浪費任何一絲光芒,而是很悠然地半臥在陽光里,搖身一變便化作了兩座金山,湖岸上的亭子里,兩位老者正在下棋,在這小小的方寸之間,每一格都散發著光芒,每一子都閃耀著輝煌,老者的笑容也融進了這無盡的光輝中,亭子也顯得光華四溢。
時而,從水面上掠過一道光輝,那是錦鯉的身影,錦鯉的背上那些數以千計的鱗片無一不光彩迷人,籠罩著一層七色的陽光的魚身,也在水珠的反射下,顯得金光閃閃,霞色萬里。 忽然,絲絲雨滴猶如萬道銀針射向大地,水面上瞬間騰起了一層薄霧,彌漫在扁舟的周圍。
蘇軾閉上眼睛,靜靜地聆聽著雨打在船篷上的天籟。如蠶食桑葉,似風拂楊柳。
霧淡了,可也是降臨在整個西湖上,籠罩著一切風光。萬籟俱寂,只聽見雨打在水面上,漣漪散開的聲音;萬景飄忽,只看見無數柳影同時晃動,流光溢彩的虹橋飄在天際……湖面下飄起一絲綠意,湖岸上留下一聲嬉笑,魚兒們和孩子們在共同享受雨的美妙。
柳林深處飄出了雨打在柳葉上和傘面上的不同音律……蘇軾閉上的眼睛忽的睜開,這不僅是雨的聲音,更是大自然在內心的呼喚!驀地他腦中顯出一絲靈光,口中輕輕地吟到:“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隨著寺院那舊色的木門‘吱呀’一聲打開,楊萬里和朋友林子方并肩跨越門檻,走出來凈慈寺的大門,被朝露滋潤過的空氣,格外清新,沒有一絲灰塵。由于天剛亮,不知是露氣還是夜晚悄悄然蒸騰的水汽,在荷塘上騰起一層朝霧,又輕又淡,剛好可以觀賞到池中的抹抹輕紅,也算的上是一番雅趣。
詩人攜著朋友悠然的走到了池邊。第一縷熹微投射到荷塘里,被露珠映照的閃閃發光。
一片片又大又圓的荷葉靜靜地躺在水面上,那些荷葉一片一片挨挨擠擠的,一片片綠意猶如一條綠色的地毯,連到天邊,而荷花高高地挺立在荷葉之上,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展示著她們的舞姿:全開的荷花好像一個小姑娘笑盈盈的臉龐,半開的猶如一個含羞的女孩,未開的像一個鮮活的,初生的生命,一個襁褓中的嬰兒。瞧!一大片荷葉上躺著一節又白又胖的蓮藕,準是昨天孩子們的惡作劇;看!一只蜻蜓已經站在了一個碧綠的蓮蓬上,在一覽全池的風光。
幾條金魚在水中嬉戲,一只青蛙坐在荷葉上吊著嗓子……多么富有生命力!就連天際一彎若隱若現。
5.古詩改寫作文
1。
村居(改寫)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綠地、暖陽、翠柳、紅花,到處洋溢著盎然的春色。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屋檐上,一對小鳥正用那銀鈴般清脆悅耳的嗓音唱著美妙動聽的春之歌。 屋子內,剛剛還沉浸在美夢中的詩人高鼎被鳥兒的歌聲驚醒了,他揉揉惺忪的睡眼,這才發現:天已大亮了。
于是高鼎立即穿衣起床。當他打開房門的那一瞬,就完全被眼前春暖花開的大好景象陶醉了。
他情不自禁地張開雙臂,閉上眼睛,深吸著春天醉人的氣息,仿佛自己也融入了其中。此時此刻的高鼎,面對如此的大好春光,立即萌發了寫生的念頭。
一番整理之后,高鼎便背起行囊出發了。 一路上,鳥兒和他同歌,蝴蝶與他共舞。
那拂面的柔風,撲鼻的花香,更使他興致倍增。來到一塊離河堤不遠的空地上,高鼎停下了腳步。
“此處實乃作畫之寶地啊!”他一邊興奮地自語一邊高興地拿出工具,專心致志地繪起了眼前的美景。 翠綠的草兒在陽光的沐浴下茂盛地生長;成群的黃鶯在天空中歡快地追逐嬉戲。
岸邊的楊柳也情不自禁地擺動柔枝,隨著春天的節奏跳起了舞。這時,一陣和煦的東風拂面而來,吹來了一片歡聲笑語,吹來了一群活蹦亂跳的身影。
原來孩子們今天學放得早,大家一致決定趁著吹東風這一大好時機去放風箏。“放風箏嘍!”在大家的一片歡呼聲中,五彩繽紛的風箏一個接一個地飛上了藍天。
此刻的孩子們像一個個春天的精靈,在春風中自由自在地追逐嬉戲著…… 高鼎看看眼前天人合一的美景,不禁詩興大發,提筆在畫上寫下了——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2。 一、二句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寫出了春日農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麗,草長鶯飛,楊柳以長長的枝條輕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
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潑的兒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風箏的生動情景,他們的歡聲笑語,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氣。這首詩落筆明朗,用詞洗練。
全詩洋溢著歡快的情緒,給讀者以美好的情緒感染 。
6.古詩詞改編作文
大概就是吧古詩的情景再現一下 給你個例文 改寫《清明》 “沙沙沙!沙沙沙!”又下雨了。
雨紛紛揚揚的,輕如牛毛,細如絲線,如塵似霧,從天空飄落下來。那雨輕輕地落在樹枝上,樹枝上的嫩芽鉆出了可愛的小腦袋,睜開美麗的小眼睛,好奇地望著周圍的一切。
雨悄悄地落在草地上,草兒頑強地掀開了壓在它身上的泥土,努力地鉆了出來。它伸了個懶腰,打了個呵欠,開始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
小草這兒一堆,那兒一簇,給大地披上了一層綠衣裳。草叢中開著五顏六色的鮮花,有黃的油菜花、紅的玫瑰花、紫的三角梅、白的郁金香,它們競相開放,爭奇斗艷。
幾只燕子從空中嘰嘰喳喳地飛過,好像在說:“春天來了!春天真美啊!” 可這樣的雨中美景,卻吸引不了路上來來往往的行人的目光。他們來去匆匆,個個心事重重。
行人中,有的扛著掃把,帶著祭品,去掃祖墓,想起去世的親人,心情十分悲痛;有的背井離鄉,外出謀生,前途未卜,心情壓抑;有的正走在投靠親友的路上,前景不明,更是心煩意亂。他們頭上頂著陰郁的天空,心情在小雨的浸潤中顯得更加沉重了。
行人中,一個書生模樣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杜牧。他身材偏瘦,皮膚白凈,戴著斗笠,背著行囊,步履艱難。
杜牧臉色憔悴,眉頭緊鎖著,形成了“川”字,一邊走,一邊還搖頭嘆息著什么。他已經趕了好幾天的路了,加上這“天公不作美”,陰雨綿綿,到處迷迷蒙蒙,更使他情緒低落。
此時此刻,他的肚子餓得咕咕直叫,口渴得喉嚨像要冒煙。他多么想找個地方歇歇腳,吃口熱飯,填飽肚子,再喝上幾口老酒,解解渴,暖暖身子,然后好好地睡上一覺,該有多爽啊。
然而這人生地不熟的,叫他往哪兒找酒家啊。 忽然,從遠處傳來一陣清脆悠揚的笛聲。
那聲音是那樣清脆、悅耳。杜牧的精神不由為之一振。
他抬起頭來,放眼望去,只見迎面走來一只黃牛,黃牛背上坐著一個牧童。他大約十一二歲,黑里透紅的小臉上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顯出了幾分機靈、幾分可愛、幾分淘氣。
杜牧心想:有牧童就有村莊,有村莊就有酒家,對了,我何不向他打聽一下?他想到這里,走向前去,很有禮貌地問:“小兄弟,請問這兒有酒家嗎?”牧童看見了他,點了點頭,笑了一笑,向他扮了一個鬼臉,拿著笛子往身后的方向指了指,意思是:往前走,就有酒家了。杜牧明白了,他連忙謝過牧童,打起精神,加快腳步,往前走去。
果然,不久,一個村子在雨霧中若隱若現,那兒道路兩旁開滿了杏花,幾個酒幌子在隨風飄舞著,好像正向他招手呢……杜牧興奮極了,靈感也隨之而來,一首七言絕句脫口而出: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7.改寫古詩(作文)
改寫白居易《觀刈麥》又到領取俸祿的時候了,在同僚中并不看多的“三百石”俸祿,沉甸甸的,壓在我的心頭,時時地有臉紅心愧透不過氣的感覺,今年夏季麥收時節的那次見聞成為我心頭恒久的記憶。
鄉間五月,麥子黃了,伴著陣陣輕風,田野上泛起一輪輪的金色波光,終年勞作的農民,在收獲的日子里更加辛苦了。一位年輕婦女衣著雖舊但還整潔,挎著一個大籃子趔趄地走在麥田里,金黃的麥光映照著她那勞瘁的臉,身后跟著一個孩子,提著一個水壺,雖顯得很是吃力,但也不忘時不時地去捕捉麥穗尖上的蝴蝶,蝴蝶飛了,他就快步追趕著媽媽,有新的蝴蝶飛來,他就又停下和蝴蝶周旋,就這樣走走停停的,走在前面的媽媽也就不時地回頭吆喝他快走,說是干活的人一定很累、很餓,等著吃飯呢。
從年輕婦女對孩子的喊話中,也就能判斷她挎著的沉甸甸的籃子里,一定是收麥人的午餐了。 再看那勞動著的漢子,光著的脊背被烈日炙烤得黝黑發亮,腳下蒸騰出的土地的熱氣熏烘著他們的臉,汗水小溪般自額頭流下,有的流到眼里,眼睛灼辣辣地難受,有的流到嘴里,咸咸的滋味等不及咂摸就在舌尖上涌出,更多的汗水是跌落在地上的,轉瞬就和地上蒸騰的熱氣一同又回落到了漢子的身體上。
累得筋疲力盡的人們,誰都不愿停下來歇息,哪怕是短暫的一袋煙一炷香的工夫他們也舍不得,他們只是希望趁著夏日天長能多干一些。放眼望去,廣袤的麥田里,一片繁忙,收割的人們身后留下的除了成捆的麥子,偶爾還有零星散落的麥穗,或是因為它們子實干癟被遺棄,或是因為形體太小被忽略。
有一位身體瘦弱懷抱幼子的婦女,在收獲后的田地里尋找被人遺落的麥穗,每每在她放下孩子,從地上拾起幾個麥穗放到挎著的破籃子的時候,她那勞瘁窮苦的臉上就會透出一點點喜悅,眼睛也隨之閃亮幾下。她不是為收麥而來嗎?麥收的時節她為什么不收麥?原來是她家的田地為交官稅早就賣光了,已經無地可種,無麥可收就是自然的了。
她對人訴說著,家里的幾張嘴要吃飯,懷里的孩子更要吃飯啊,只能拾麥穗聊且解得眼前饑餓之苦。農民啊,有田可耕者是那樣的辛勤勞苦,無田可作者是何等的可憐無助,我的“三百石”俸祿啊,叫我怎能不慚愧。
《觀刈麥》改寫作文“知了,知了……”伴隨著一聲聲蟬鳴襲來的,是一陣陣的熱浪。才破曉時分,太陽就已熱辣辣地炙烤著大地。
陽光下,一畝畝金黃的麥田像無數黃金鋪滿了大地,田間隱隱可見幾個人影……這才是五月間,天地就已全是熱辣的氣息,連吹來的風,都格外炎熱。然而,在一片片金黃的麥子中,還能見到田家格外忙碌的身影。
在這之外,我就站在田邊的陰涼處。田里的麥子,昨天這時還未完全呈現出金黃的顏色,而經過昨夜一陣南風,此時麥子已經完全熟透,金黃的麥穗覆蓋住了田埂。
漸漸地,天氣更加炎熱,我抬頭一看太陽已經當空直射,田里也熱鬧了起來,一位農婦和一個孩子經過我旁邊,農婦肩上擔著圓形的竹器,里面不時傳出一陣陣飯菜味道,像是些小菜和米飯,并不曾聞到一點油腥味。而小孩則提著一個舊瓦罐。
兩個急匆匆地往前走,我叫住他們:“大姐,您這急匆匆的往哪去呀?”她回過頭來,說:“家里男人在南丹,我們得給他送飯送水去呢!”哦!“如果你沒事,我就先走了。”“嗯!”突然,我嚇了一跳,腳下的泥土不知什么時候已變得燙腳,我站的地方也不再陰涼,再看看他們遠去的背影,腳踏燙土,頭頂烈日。
旁邊,傳來一個農婦的聲音:“歇會吧!中午了,熱!”又聽見漢子喘著粗氣說:“不熱,現在官府征稅重;這夏天天氣又長,能不歇就不歇,多干點活,也好。”于是割麥子的嚓嚓聲復又傳了過來。
不知什么時候,麥田上又出現了一個衣衫襤祿的婦人,她右手拿著一束幾乎光禿的麥穗桿,左臂上懸掛著一個破舊得不成樣的竹筐,懷里還抱著個孩子,那孩子正在小聲地哽咽著。“你在做什么?”田的那頭傳來了田家的呼喝。
那婦人嚇得趕忙丟掉手中的麥穗,田家走了過來。那婦人帶著幾近懇求的神情說:“大爺,行行好,我家的田地為繳納官稅而賣光了,求求您,讓我拾點遺穗充饑吧!”“唉,其實你我境遇也相差不遠,大部分糧食都要交給官府,剩下的……唉!”田家說完走了開去。
那婦人趕忙抓起地上的麥穗…… 他們的話真叫人悲哀,我不由得走了開去,想想自己有何功何德,從來都不曾做過農活,每年卻拿著俸祿三百石,到年底都還有剩余。唉!想起來就覺得慚愧,還是回去吧! 知了依然在叫著,太陽依然炙烤著大地。
改寫《觀刈麥》(劇本)時間:初夏六。
8.改寫詩文,要求把一首詩改寫成一篇作文
一座飄渺的仙山,為我們講述他古老的回憶…… 也許有太多的無奈無法承受,它在那里屹立了千年,用一顆包容的心平靜面對一切。
于是,飄渺的云從他的頂峰涌起,于是,山河奏向了萬古不變的絕唱:所有的仙草靈芝,所有的梅妻鶴子,都為你而生。 他,執著地走進了云深不知處;他,執著地走進了千古文人深刻的默契。
手拿一把鐮刀,義無反顧地走了,去尋找屬于自己的那一片天,一片自由的天。隱居,一個令人向往的詞,多少遷客騷人,多少繁華榮辱,都在這一片虛無中消散了,融入真正的自由中。
也許哪天,在一棵遒勁的松樹下,一位尋訪你的凡間子弟,小心翼翼地扣響了時空的大門。似乎一切都會因此而改變,但這只是一扇虛掩的門,沒有人會看到你的歸來,你與凡世擦肩而過,留給訪客的只有深深的無奈。
是誰又在吟誦那首從亙古傳來的絕響: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小學高年級古詩詞改寫優秀作文(關于根據古詩改寫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