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誦讀大賽的意義是什么
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體味傳統文化豐富的人文內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陶冶情操,培育青少年的民族精神。
中華古詩詞歷史源遠流長,內涵豐富,語言精練,句式齊整,含義深刻,富有韻律,易于誦記,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勝收。
一、活動基本原則
本著基礎性、趣味性、參與性、發展性、自主性的原則,各校要精心組織學生參加活動,讓所有學生全程參與整個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積累古詩文語言、提高審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
二、活動組織安排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單位要充分認識到該次活動的重要意義,統一思想,加強領導,成立由單位分管領導及教研員、學校校長組成的組委會。
2、精心組織,廣泛動員。各單位應充分利用升旗儀式、班隊會和課外閱讀等時機,廣泛宣傳活動的重要意義。充分挖掘校內資源,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讓更多青少年在誦讀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3、全員參與,形成氛圍。各單位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活動方案,通過開展展示、比賽、表演等形式,努力營造誦讀古詩文的校園氛圍,激發學生熱愛中華經典詩文的熱情,并在誦讀中提高語文實踐能力。
三、學習古詩文的好處
1、學習古詩文能陶冶人的情操,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在學詩的同時,還可以學到很多有關歷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類知識能夠終生收益無窮。
2、古文的名篇佳作,不僅是教育人的寶貴精神食糧,而且作為文學藝術范本,可以教會一代學子寫文賦詩,提高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語言能力。
3、在心靈純凈的童年時期記誦下來的東西,如同每天的飲食,會變成營養,成為生命的一部分,長大以后在學習、工作、待人接物中能自然地運用出來。
2.詩歌朗誦的教學目的
淺談加強詩歌朗讀教學的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初中學生要能“誦讀一定數量的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認為在詩歌教學中,除了通過講清詩中的用典新意、詞類活用、句子結構、修辭手法及其意義來再現詩歌意境,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之外,朗讀訓練也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因為朗讀訓練是中學生進入詩歌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途徑。朗讀訓練不僅是培養學生識文斷句,會讀會背的能力,而且是培養學生對詩歌的鑒賞并學會運用詩歌語言的技能技巧的能力。
通過朗讀,可以讓學生切實地體味詩歌語言節奏的鮮明,韻律的和諧。所謂節奏,就是一種有規律的運動節拍,即音節的長短、強弱、快慢?有規律地出現所形成的節拍。韻律便是合乎規格的相同或相似的音節在詩歌中有規律的反復,即押韻。
加強詩歌朗讀,可以再現詩歌意境,更深刻地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詩歌這種文學體裁,往往偏重于抒情言志。情緒和感情是詩的基礎,即使是敘事詩或哲理詩也會飽含著詩人的情懷。所謂意境,就是指詩人在詩中描繪的具體情景、生活畫面以及蘊含在情景、畫面中的思想感情和深刻意義。比如,我在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杜甫《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時,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可感悟到詩人放眼一望,昔日號稱國都的長安城如今已殘垣斷壁,野草遍地,樹木叢生。過去在那耀眼的飛口樓廓、亭臺軒榭裝扮下的豪華繁盛之景;那王公大臣,貴妃寵姬的怡游歡樂場景都一概不見了,眼前的一切與過去相比,唯一相同的只是山河依舊罷了。目睹“安史之亂”給人們帶來的這一深重災難,真有令人潸然淚下之感啊!又如,當學生朗讀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時,他們也會自然地領悟到在那連續幾個月戰火紛飛、兵荒馬亂的歲月里,人們要想知道親人及好友的安危,那是多么不易的事呀。當詩人收到一封家信時,就像得到一件價值萬金的珠寶一般那么珍貴,那么喜悅。透過這兩副圖景,師生仿佛身臨其景,親眼目睹了詩人由愁悵、哀嘆變為驚喜的情態。 反復進行詩歌朗讀,可以促進學生加深理解詩歌中的聯想、想象及修辭手法的運用。比如,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詩時。班上大多數學生就能理解到:作者首先采用聯想、互喻的方式,把地上的街燈比作天上的明星,又把天上的明星比作地上的街燈。然后展開豐富的想象――既然天上有明亮的街燈,那么,天上就一定有美麗的街市;有美麗的街市,就一定有珍奇異物;有物,就必然有人,有人的活動――此時,牛郎、織女肯定騎著牛兒,提著燈籠在天街閑游。詩人通過聯想和想象,加上奇特的比喻,把一幅自由、美好、生活豐富多彩的天上街市圖描繪了出來。這自然反映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極積向往。如果通過繪聲繪色地朗讀,學生就會對什么是“聯想”,什么是“想象”以極怎樣運用“比喻”,體會得更具體、更深刻一些。
3.詩歌朗誦的教學目的
淺談加強詩歌朗讀教學的意義《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初中學生要能“誦讀一定數量的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認為在詩歌教學中,除了通過講清詩中的用典新意、詞類活用、句子結構、修辭手法及其意義來再現詩歌意境,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之外,朗讀訓練也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因為朗讀訓練是中學生進入詩歌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途徑。
朗讀訓練不僅是培養學生識文斷句,會讀會背的能力,而且是培養學生對詩歌的鑒賞并學會運用詩歌語言的技能技巧的能力。通過朗讀,可以讓學生切實地體味詩歌語言節奏的鮮明,韻律的和諧。
所謂節奏,就是一種有規律的運動節拍,即音節的長短、強弱、快慢?有規律地出現所形成的節拍。韻律便是合乎規格的相同或相似的音節在詩歌中有規律的反復,即押韻。
加強詩歌朗讀,可以再現詩歌意境,更深刻地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詩歌這種文學體裁,往往偏重于抒情言志。
情緒和感情是詩的基礎,即使是敘事詩或哲理詩也會飽含著詩人的情懷。所謂意境,就是指詩人在詩中描繪的具體情景、生活畫面以及蘊含在情景、畫面中的思想感情和深刻意義。
比如,我在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杜甫《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時,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可感悟到詩人放眼一望,昔日號稱國都的長安城如今已殘垣斷壁,野草遍地,樹木叢生。過去在那耀眼的飛口樓廓、亭臺軒榭裝扮下的豪華繁盛之景;那王公大臣,貴妃寵姬的怡游歡樂場景都一概不見了,眼前的一切與過去相比,唯一相同的只是山河依舊罷了。
目睹“安史之亂”給人們帶來的這一深重災難,真有令人潸然淚下之感啊!又如,當學生朗讀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時,他們也會自然地領悟到在那連續幾個月戰火紛飛、兵荒馬亂的歲月里,人們要想知道親人及好友的安危,那是多么不易的事呀。當詩人收到一封家信時,就像得到一件價值萬金的珠寶一般那么珍貴,那么喜悅。
透過這兩副圖景,師生仿佛身臨其景,親眼目睹了詩人由愁悵、哀嘆變為驚喜的情態。 反復進行詩歌朗讀,可以促進學生加深理解詩歌中的聯想、想象及修辭手法的運用。
比如,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詩時。班上大多數學生就能理解到:作者首先采用聯想、互喻的方式,把地上的街燈比作天上的明星,又把天上的明星比作地上的街燈。
然后展開豐富的想象――既然天上有明亮的街燈,那么,天上就一定有美麗的街市;有美麗的街市,就一定有珍奇異物;有物,就必然有人,有人的活動――此時,牛郎、織女肯定騎著牛兒,提著燈籠在天街閑游。詩人通過聯想和想象,加上奇特的比喻,把一幅自由、美好、生活豐富多彩的天上街市圖描繪了出來。
這自然反映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極積向往。如果通過繪聲繪色地朗讀,學生就會對什么是“聯想”,什么是“想象”以極怎樣運用“比喻”,體會得更具體、更深刻一些。
4.詩歌朗誦有什么意義
(一)音聲性 詩朗誦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其音聲性,這也是一切朗誦藝術的重要特點之一。
朗誦是把文學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藝術創作。在這個過程中,不論朗誦者對文字作品思想內涵的理解如何深刻,不論他對朗誦的整體設計如何精妙,最終都主要體現在有聲語言表達上,進一步說,就是朗誦者的語言和聲音上。
因為,聽眾是通過朗誦者的有聲語言表達來接受文字作品的思想內涵、了解朗誦者的藝術修養、欣賞文字作品的藝術魅力的。在此,有聲語言幾乎成了詩歌藝術唯一的載體。
因此只要思想深刻、情感濃烈就能朗誦好詩歌的說話是不成立的。音聲主要指朗誦詩歌的聲音。
優秀的朗誦藝術家總是不斷地進行聲音訓練的,甚至有這樣的經驗,只要他一張口,聽眾立刻就會被其富有磁性的、悅耳動聽的聲音吸引住。聲音雖然不是詩歌的全部,但是它有其獨立存在的意義,是增強詩朗誦藝術魅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進行詩朗誦的訓練過程中,練聲既是基礎性的工作——它是進行詩朗誦的必備條件,也是貫穿始終的工作——它制約著詩朗誦水平提高的幅度。 (二) 規范性 規范性主要表現在朗誦所選擇的文字作品和所使用的語言上。
一般來說,朗誦時選擇的文字作品都是規范的,其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大都經過作者的精心思考,另一方面,要求朗誦詩歌要使用普通話。到目前為止,大家所聽到的詩朗誦絕大多數都是使用普通話的,其標準的語音、規范的詞匯、語法為大多數聽眾所熟悉,能為大眾所理解和接受;同時,這種規范的語音和最能體現詩歌抑揚頓挫、平仄相間、富于韻律的特點,最能表現出詩朗誦的藝術魅力。
(三)文學性 朗誦不同于日常的說話,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其文學性上。人們在日常說話時,涉及的話題多種多樣,說話的狀態也非常輕松,思緒可以是連續的,也可以是跳躍的,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片段式的,只要能達到交流思想的目的就可以了。
而朗誦則不同,一般來說,其文字作品的主題相對集中,有一定的思想意義,富有情感,文字洗練精美;在朗誦時,須要深刻理解文字作品,調動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富于表現力和感染力的有聲語言進行表達。無論是文字作品還是朗誦創作,都帶有非常鮮明的文學性。
人們在選擇朗誦的文學作品時都是非常嚴格和認真的,對其主題、思想、遣詞造句的要求非常高。事實也證明,文字作品藝術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朗誦藝術魅力的高低。
(四)藝術性 朗誦不同于傳播信息的語言表達,如不同于新聞播音。人們在傳播信息時,主要是為了把事情說清楚,因此,往往用最樸實的語言表達樣態來轉化文字語言,字音、音長、音強、音色、語氣、節奏的變化都限制在一定的幅度之內,其樸實性和真實感異常重要。
而朗誦則不同。因其現場性的要求,所以朗誦時聲音運用有其特殊的要求。
因其感情濃烈,所以朗誦時語氣、節奏的變化幅度相對較大;因其聲音的特點,所以要求朗誦者要通過訓練增強其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等等。所有這些要求,都體現出詩朗誦藝術性的特點。
(五)綜合性 朗誦藝術是一項綜合性的藝術,它不僅要求朗誦所依據的文字作品要有較高的藝術水準,要求朗誦者對文字作品的理解力、感受力以及有聲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要強,有時還要求配樂、燈光、舞美等多種因素的完美配合。這不僅要求這些因素自身的完美,還要有機配合,彼此映襯,互相促進,既不能顯出弱勢,也不能互相“搶戲”,否則,語言與配樂的力度對比反差過大、內容與花呢今年感的格調背離都會影響到朗誦作品的藝術效果。
此外,朗誦者還應掌握一些心理學和傳播學的知識,能夠在現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身心狀態,使自己傳達的思想、抒發的感情能夠真正達于受眾的心目中。所以說,朗誦的藝術效果是朗誦者綜合素質的集中表現。
(六)依賴性 一般來說,朗誦都要依據一定的文字作品來進行。無論是理解稿件、引發情感,還是運用技巧、形之于聲,都是在文字作品的規定之下進行的。
作品基調的確定、情感的濃淡、具體表達技巧的運用都受到文字作品的制約,拋開文字作品而任意發揮是得不償失的,那樣,朗誦者將有置于無主題狀態而不知所終,聽眾也會聽得一頭霧水。 (七)創作性 創作性是針對依賴性而言的。
朗誦雖然要依據一定的文字作品來進行,但決不是照本宣科、見字出聲,而是要對文字作品進行真正的創作。文字語言是不可能把作者的全部想法都表達清楚的,“言不盡意”既為此意,朗誦者要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將那些隱藏在文字之外的意思補充出來;同時,文字作品不可能把一句話恰切的的語氣體現出來,這也要靠朗誦者運用有聲語言表達技巧進行創作;另外,朗誦者有聲語言表達本身就是一種創作,動聽的聲音、高超的表達技巧都在一定程度上為文字作品增色,加之配樂、燈光、舞美的設計等等,都使得朗誦成為一項創造性的活動。
(八)欣賞性 詩朗誦并非曲高和寡的藝術形式。由于作品本身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朗誦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之朗誦者對詩朗誦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和排練,并可以輔以音像等多種藝術形式,因此,詩朗誦無論是在。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古詩詞朗讀比賽目的(古詩誦讀大賽的意義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