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飲酒 陶淵明ppt
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后,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其一∶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
其二∶
積善云有報,夷叔在西山。 善惡茍不應,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 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其三∶
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 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 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 鼎鼎百年內,持此欲何成!
其四∶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其五
∶(此收錄于九年級下冊蘇教版、八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書)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六∶
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 是非茍相形,雷同共譽毀。 三季多此事,達士似不爾。 咄咄俗中愚,且當從黃綺。
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其八∶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 祝允明書《飲酒》其八(部分)
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 提壺撫寒柯,遠望時復為。 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
其九∶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其十∶
在昔曾遠游,直至東海隅。 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 此行誰使然?似為饑所驅。 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馀。 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
十一∶
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 屢空不獲年,長饑至于老, 雖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 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 裸葬何必惡,人當解意表。
十二∶
長公曾一仕,壯節忽失時; 杜門不復出,終身與世辭。 仲理歸大澤,高風始在茲。 一往便當已,何為復狐疑! 去去當奚道,世俗久相欺。 擺落悠悠談,請從余所之。
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異境。 一士常獨醉,一夫終年醒, 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
十四∶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十五∶
貧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鳥,寂寂無行跡。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歲月相催逼,鬢邊早已白。 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
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 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十七∶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遷,鳥盡廢良弓。
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貧無由得, 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 觴來為之盡,是諮無不塞。 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 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
十九∶
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 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 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 遂盡介然分,拂衣歸田里, 冉冉星氣流,亭亭復一紀。 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 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
二十∶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 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飲酒》組詩共二十首,前有小序,說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時所寫,并無內在聯系,興至揮毫,獨立成篇。他的一生最喜歡的一個是美酒,一個是菊花,這兩點都非常突出,這兩點在《飲酒》其五中都有生動的體現。
2.古詩詞鑒賞:飲酒
房舍就建造在人群聚居的世間,但是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聲。請問為什么能這樣呢?因為心里不再想那些世俗間的爭斗,所以住的地方也似乎偏遠清靜沒有紛擾了。秋天在東籬下采摘菊花,眺望蒼翠秀美的南山,真是悠閑自在。山色在夕陽余輝的照耀下,變幻莫測更加美麗,飛鳥成群結伴地飛回了山林。從大自然中體會到了一種淳真的意趣,這意趣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
陶淵明曾經做過官,他看穿了當時官場的腐朽黑暗,在41歲時辭官回鄉。這首詩就描寫了詩人歸隱后的田園生活和思想感情。詩的開頭兩句,寫出了一種看來矛盾的現象:住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里用“車馬”代指達官貴人,再加上一個“喧”字,就活畫出官場的喧囂、爭斗。詩的第三句就提出了問題,緊接著第四句作了回答:“心遠地自偏。”這里的“心”是指思想、情趣、志向,“遠”是高尚、超脫、純凈的意思。正是“心遠”,把“在人境”和“無車馬喧”統一起來了。詩的第五至第八句,是對“心遠地自偏”的田園生活的具體描寫。詩人采菊花,觀山景,望飛鳥,悠然自在;而在這極為自然的景物描繪中,詩人借凌霜不凋、傲然挺立的菊花,寄托他的情操;借自由飛翔、自由歸林的小鳥,寄托他的志向。詩的最后兩句,是對全詩的總結和加強。“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言有盡而意未盡,給讀者留下思考的天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
3.飲酒 陶淵明ppt
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后,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其一∶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
其二∶
積善云有報,夷叔在西山。 善惡茍不應,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 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其三∶
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 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 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 鼎鼎百年內,持此欲何成!
其四∶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其五
∶(此收錄于九年級下冊蘇教版、八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書)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六∶
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 是非茍相形,雷同共譽毀。 三季多此事,達士似不爾。 咄咄俗中愚,且當從黃綺。
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其八∶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 祝允明書《飲酒》其八(部分)
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 提壺撫寒柯,遠望時復為。 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
其九∶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其十∶
在昔曾遠游,直至東海隅。 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 此行誰使然?似為饑所驅。 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馀。 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
十一∶
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 屢空不獲年,長饑至于老, 雖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 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 裸葬何必惡,人當解意表。
十二∶
長公曾一仕,壯節忽失時; 杜門不復出,終身與世辭。 仲理歸大澤,高風始在茲。 一往便當已,何為復狐疑! 去去當奚道,世俗久相欺。 擺落悠悠談,請從余所之。
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異境。 一士常獨醉,一夫終年醒, 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
十四∶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十五∶
貧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鳥,寂寂無行跡。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歲月相催逼,鬢邊早已白。 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
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 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十七∶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遷,鳥盡廢良弓。
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貧無由得, 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 觴來為之盡,是諮無不塞。 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 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
十九∶
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 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 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 遂盡介然分,拂衣歸田里, 冉冉星氣流,亭亭復一紀。 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 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
二十∶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 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飲酒》組詩共二十首,前有小序,說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時所寫,并無內在聯系,興至揮毫,獨立成篇。他的一生最喜歡的一個是美酒,一個是菊花,這兩點都非常突出,這兩點在《飲酒》其五中都有生動的體現。
4.古詩賞析(4分)《飲酒》 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小題1:閑適自然(閑適、恬靜、悠閑等等,意近均可)
小題2:本句是妙手偶得之筆,是不經意中道出的“絕妙好辭”,可謂是渾然天成,不工而工。其中“見”字就傳達出了這種“不經意”之意。
小題1:
試題分析:這是一道課內古詩詞賞析題,這是考查文學常識和詩意的題型,很簡單,只要上課認真聽講即可。當然從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可以分析出來。
小題2:
試題分析:這樣的題型考查詩歌的煉字煉句,一字化石成金,詩歌的煉字就更需留意。此題課內講解時應該很詳盡,相信學生們掌握的應該很扎實,但要注意回答時要寫清原詩用字好在何處,換字哪與詩意相悖。
5.古詩鑒賞
1、東晉 陶淵明
2、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閑適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見”字也用得極妙,“見”是無意中的偶見,南山的美景正好與采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達了詩人悠然閑適、以勞動為樂的情感。(能答出:達了詩人悠然閑適、以勞動為樂的情感。言之有理即可)
3、這里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那就是人生不應該汲汲于名利,不應該被官場的齷齪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應該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賞大自然的無限清新和生機勃勃。
6.古詩鑒賞
這首詩的意境表現了作者自得其樂的隱居生活和那種悠然、恬靜、消雅的心情。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語把這種心境的原因道破。陶潛對禪機悟透頗深,乃至使這首詩的藝術境界產生空靈之感,使人身臨其境,若在仙界上,不在五行中。
所以說這首詩難就難在體會出作者當時的心境。陶潛是東晉的一偉大隱士。
從客觀上看,為不愿同流合污;從主觀上看,則是因其自身所形成的性情,因為人總是不斷地向自己的本性邁進,當本性與后天之性情產生沖突,便會產生大悲哀。然后棄之,而后得魚或熊掌也。
而陶潛便是取熊掌而歸山林,因其性本愛丘山。所以,此詩意境雖在悠閑,然心境卻大相徑庭。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暄”,乍聞只覺得清凈,悠閑,細思方感作者之愁情,一個人久居僻靜之所,則向往喧鬧的聲音,人之常情。一個“無”字盡顯作者之遺憾。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看則沒問,實則扣心自問,敲打警鐘,終于驀然回首,否極泰來,再看眼前之青山綠水,自然風光,心曠神怡,想起日常之生活往事。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多么灑脫,飄逸的情景,一個“見”字,令人忘俗,浮想聯翩。酒是很妙的東西,忘卻暫時的煩惱,使一切朦朧、模糊,達到美的極致,景中生情,這是體驗高峰。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佳”完善高度的統一。“相與還”,何也?周而復始,返樸歸真,如果謝靈運還是寄情于山水,那么,陶潛則是與自然山水合二為一,這便是他此時的心境。
而后,作者便把自己的領悟升華為哲理的高度,“此中有真意,欲辯而忘言”,最美的大自然的語言便是默默無言。作者的心情由愁生悲,有悲見喜,有喜達歡,又由歡歸于平淡。
本篇是《飲酒》二十首中的第六首。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運用魏晉玄學 “得意忘象”之說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于理趣。
然而,它不是枯燥乏 味的哲理演繹。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 境界中含蓄著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 “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給讀者以理性的啟示,整首詩的韻 調也更顯得雋秀深長。
宋代朱熹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 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個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晉宋人物。”
這首詩正刻 畫了詩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風貌。他不象一般隱士那樣標榜超塵出世,而是“結 廬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卻能做到“無車馬喧”,不染世俗之事。
原因 何在?詩人意味深長地說:“心遠地自偏”。心靜,境自靜。
無求名求利之心, 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這深刻的道理被詩人平淡地說出,親切感人。
詩歌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手法。“鳥倦飛而知還”,那只在晚照中翩然歸來 的鳥和那個悠然見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 歸宿。
陶淵明的《飲酒》組詩共有20首,這組詩并不是酒后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他在《飲酒》第二十首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可見其用心的良苦。
這里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這首詩以情為主,融情入景,寫出了詩人歸隱田園后生活悠閑自得的心境。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后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
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寫詩人雖然居住在污濁的人世間,卻不受塵俗的煩擾。
“車馬喧”,正是官場上你爭我奪、互相傾軋、奔走鉆營的各種丑態的寫照。但是,陶淵明“結廬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會聽不到車馬的喧鬧呢?詩人好像領會了讀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個設問句“問君何能爾”,然后自己回答“心遠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遠離了那些達官貴人們的車馬喧囂,其他方面也自然地與他們沒有糾纏了。這四句,包含著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凈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
“心遠”一詞,反映了詩人超塵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
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會悠閑地在籬下采菊,抬頭見山,是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超凡脫俗!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閑適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蘇東坡對這兩句頗為稱道:“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
“見”字也用得極妙,“見”是無意中的偶見,南山的美景正好與采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種忘機的天真意趣。
南山究竟有什么勝景,致使詩人如此贊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氣日夕佳,飛。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飲酒古詩詞鑒賞ppt(飲酒陶淵明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