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有效開展古詩文教學
原發布者:龍源期刊網
古詩詞是世界文化瑰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她那精煉的篇幅中無不閃爍著古人智慧、情感、哲理和對人生的渴望。在詩文間不僅語言優美還有一種韻律美,節奏感很強,使之朗朗上口。她是中國古代漢語凝練的巔峰,由此新課標也充分肯定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都是世人皆知的古詩精品,那么,怎樣上好古詩詞教學課呢?根據我對古詩詞教學多年經驗現總結如下。
詩讀百遍,其義自見,其情自流。誦讀古詩方法很多,有自讀、對讀、齊讀等,可以讓學生多讀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性。節奏是古詩詞篇章中跳動的音符,在讀中與詩人進行心靈的溝通,把握詩詞的整體脈絡。讀多了,自然而然的成誦。誦讀詩的過程中也是在鑒賞詩歌的一種過程。在朗誦詩歌的過程中,由于現代文和古文之間的不同,首先要引導學生讀準每個字,每個詞的讀音,例: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無衣巷口夕陽斜”。中的“斜”古時讀音應該是“xia”,現在“斜”讀“xie”,但古詩詞中為了更能體現韻律美;例如陶淵明,《飲酒》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的“還”古時讀xuan,飛翔盤旋之意現在讀huan返回之意。如讀現在讀音就不押韻了。也不協調了。所以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就要注意了,選對正確的古音。
1.抓住標題理解詩意
標題就是詩歌的主題。如
2.淺談如何進行古詩詞教學
萬寧市禮紀鎮中心學校 黃麗 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經過千百年的沉淀流傳下來的,能夠選入小學課本里的古詩更是精華中的精華。
它們大都具有如下特點:語言優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小學古詩的教學,對于小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那么,如何進行古詩教學呢?本著教學的經驗,略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尊重個性化理解,創導自主誦讀 一首古詩,詩人在創作時,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不同的人,讀它會有不同的見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老師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是不對的,也抑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就拿詩意來說,我認為只要借助注釋大體理解即可,因為詩人要表達的情懷深藏于字里行間,這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美最好的表現方式,是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腦海中。
如何去展現?誦讀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誦讀,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
學生誦詩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的韻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感染。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清平樂。
村居》時,上課伊時,筆者引導學生理解詩題,詞人,學生根據注釋大概了解詩意后,我重點引導學生誦讀。先是劃節奏讀,然后學生自由朗讀,再次比賽誰能美美地背誦,最后根據畫面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幅田園風光?這一家子的生活如何?你有什么感受?詞人想表達什么情感?班上的大部分學生都能體驗理解,并能背誦和說說詞的意境,思維活躍,表達優美,雖說法不盡相同,但詞的意境美已淋漓盡致了,詞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已悄悄地感染了學生,情感得以共鳴。
學生在自主的誦讀中,得到了個性化理解。 二、反復吟誦想象,讀中悟情。
古人有七分詩三分讀的說法,誦讀對于古詩學習之所以這樣重要,是因為古詩有語言之美、節奏之美、音韻之美、意境之美。教師應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投入感情朗讀,感悟文本的空白意義,直指作者的心靈,進而喚醒學生的心靈。
重視朗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教師要成為引領學生朗讀的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讓學生漸入佳境,讀出層次。筆者在教學張繼的《牧童》時,按照這樣的教學流程進行朗讀指導:一是找出詩中描寫景物的四個詞,根據自己的理解,描繪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皎潔的明月,廣闊的原野、悠揚的笛聲,無悠無濾的牧童等),讀出自己的理解。
二是教師描繪意境:一個美麗的黃昏,一位牧童吹著木笛放牧歸來,他來不及脫下蓑衣就學生誦讀古詩并說說讀后的感受。三是補充介紹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讓學生說說如果你是放牧歸來的牧童,此時此刻是什么心情?帶著這樣的心情再讀這首詩。
四是播放 音樂《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教師描繪意境,師生共同吟誦詩句,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 別林斯基說過:在詩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動力量,創造過程只有通過想象才能完成。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歌創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賞者,只有欣賞者自己用豐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現詩歌中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所以,使學生進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學生充分吟誦加聯想,將自己設想成作者本人,從作者當時的立場設身處地地考慮感受,使詩中描寫的形象和景象,形成畫面。
至此,學生才可以說進入了詩的意境。一旦進入意境,那么詩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詩詞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則不言而喻,學生也就掌握了詩詞的精髓。
因此,指導學生反復誦讀中,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詩詞的意境,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 三、整合教學內容,強化語言積累 古詩詞積累,強調閱讀記誦的過程,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
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要課內外結合,要前后聯系,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課程資源。例如,我們高學段的語文老師在教學古詩詞時,可以巧妙地根據主題引導學生回憶讀前面學的詩詞,適當推薦同主題的詩詞引導學生誦讀。
我在執教呂巖的《牧童》時,引導學生回憶描繪童趣的詩詞,如《所見》、《村居》、《小兒垂釣》等,又出示介紹白居易的《池上》對比略讀,這樣的整合對比學習,既有利于在對比中深化理解,又讓學生投醉快樂童年,同時,增加了學生的古詩詞閱讀量,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另外在復習時,可引導學生對已學的古詩進行題材分類詠物詩、送別詩、思鄉詩、愛國詩這樣的整合教學,既增強了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又強化了學生的語言積累,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拓展實踐,深化古詩詞的學習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詞文化的作用是眾所周知的,它精練的語言,深遠的哲理,豐富的內涵,優美的意境,是值得每一位學子去學習和運用的。新一輪基礎。
3.怎么進行古詩教學
情境教學的內涵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
制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情境中動
情,在情境中共鳴,潛意識地進入學習狀態,幫助學生迅速而準確地理解教學內容.
對中國情境教學做出突出貢獻的李吉林老師認為“
'情境教學'中的‘情境’取自
古人‘文之思也,其神遠矣’之意,
'情境教學'就是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典型場景,
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以促進兒童整體和諧發展為主
要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
”
①
情境教學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主要是從我國古代詩詞的“境界學說”中汲取豐富
營養的結果.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情境”進行了論述,提出“心物交融”說.所
謂“情以物遷”,“辭以情發”,肯定了“物”、“情”、“辭”三者的關系.情境教學則繼
承并發揚了這一理念,形成了“物”、“情”、“辭”、“思”相互關系的認識,即“物”激“情”,“情”發“辭”,“辭”促“思”,“思”又加深對物的認識的這種相互作用脈絡.
(二)
情境教學與古詩詞的關系
南朝劉勰在他的《文心雕龍》中就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的說法;清代王國維
在《人間詞話》中也留下了“景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論述;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韻》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的名言.這
些精辟的論述都闡明了情境與人之間的密切關系,情境是人與景在情的交融下的產物.
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詞教學就是要帶領學生發現美、欣賞美,進入古詩詞所
描繪的情境,體味古詩詞中所蘊涵的情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情境教學的應用對學生
的學習感悟有極大的幫助.正如心理學家羅杰斯所說“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是保證有
效地進行教學的重要條件.
4.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文教學
加樂中心學校產坡小學 語文科 王文孔《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不僅僅是工具性的體現,還應該是人文性的體現。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并指導學生如何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語文課程也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由此可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的兩大屬性。
工具性是基礎,人文性是核心。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機械割裂。
無論是工具性還是人文性都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為根本。語文教學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歸根到底是為了學生的發展。
當然,語文課不是政治課也不是哲學課,離開語言文字的運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說教。同樣,忽視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學,便成為沒有靈魂的文字游戲。
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語文才會成為最具生命活力的學科;在讀寫聽說訓練中滲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偏廢而應有機結合,使之相得益彰。
一、誦讀中教育學生的語言能力 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指的是讓語文是可以達到目的地的事物。那么古詩教學則是讓語文達到目的地的精華。
古詩的目的地,首先是語言。 要知道,中國古代,甚至解放前的私塾,先生教育學生的首要任務是誦讀,所誦讀的都是語言精煉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唐詩三百首》、《朱子家訓》等,并一律要求學生熟讀成誦。
目的就是要求學生在熟讀中積累語言,在熟讀中領會慢慢意思,在熟讀中漸漸體會文章的思想。 能夠流傳下來并被編入語文教科書的古詩,它不是呆板八股文,它是表情達意、狀物寫景的明理工具,它具有豐富的情意性、思想性,充滿了人文關懷。
所以,老師在教學朗讀古詩中要抓住古詩的用韻、平仄、句式、味道、感情,還有重點詞語,優美的語言特色,讓學生在朗讀中品位,琢磨,理解;還要求學生數讀中整體感知詩歌的內容,感情。 古詩幾乎都押韻的,讀起來都是瑯瑯上口的。
除了要求學生讀準確,古詩的韻味最重要。畢竟,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文化素養還沒達到一定的水平,因此老師在范讀中,透過文字,注入感情,讓詩歌是用以達到目的地的事物。
利用古詩的工具性能,教育學生文字的美、語言的美、思想的美,所以,優美的朗讀首當其沖。 例如,《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游子吟》、《贈汪倫》、《曉出凈慈送林子方》、《泊船瓜洲》等古詩表達的是濃濃友情、親情、鄉情等,老師`范讀的時候,用深情,稍微慢的語氣。
如《曉出凈慈送林子方》、《絕句》、《江畔獨步尋花》、《詠柳》、《菊花》等寫自然景物美麗的詩歌,用清快明朗的語氣來讀。又如《春種一粒粟》,《蠶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上漁者》表達了詩人對窮苦勞動人民不幸的生活的深切同情,所以用緩慢的、有點低沉的語氣來讀,把重要的詞重音讀。
農夫猶餓死這句,餓死要讀出那種控訴的語氣來。 所以說,朗讀好古詩,成為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工具性可見一斑。
二詳說中訓練學生語文動手動口的工具性 語文做為工具學科,作為工具,首先有他的形成過程。詳說古詩的方方面面,是達到效果的最好的途徑。
古詩年代久遠,是那個時代特定的產物,詩句多受格式,字數的限制,非常精煉,句中常有省略成分,還有詩中所涉及的人和事物對于現在的小學生來說是無法理解的。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發揮古詩的工具性,讓學生自己動手,搜集材料,在課堂上發言,如詩人的小傳,年代背景,詩句中的字詞的解釋,或者詩的結構和現代課文的區別,內容在現代如何理解學生就會通過各種方式無搜集,比如查字典,問父母家人,到書店或圖書館翻資料,更多的城市學生通過網絡去尋找。
這正與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時間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讓學生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新課程標準相呼應。
三表演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 作為演員,必須理解劇本的意思,體會劇中的意境,方可表演出色。可是入選課文古詩文字凝煉,跳躍空間大,短短幾句,蘊含的意思豐富,讓習慣形象思維兒童來理解會有一定的難度。
表演的過程就是讓全班學生參與理解的過程。為了表演,每個學生都要拿起文字的工具來自己演或者評價別人的表演。
小學的古詩不外是寫景、抒情、記人、狀物、敘事。
詩的角色也不外兩類,一是詩人,例如《聞官兵收河南河北》里的詩人,學生會用仰天長笑,邊笑邊抹眼淚等行為表達詩人的喜欲狂。而是詩人所寫的人,例如《古風》里的哀嘆的農夫,《蠶婦》里的邊哭邊回家的養蠶婦女等讓學生表演,他們最感興趣的事情。
這,不正是新課程標準里面要求的,讓學生參與,以學生為主體的標準相符? 如何讓學生充分理解解劇本(即詩的意思)?教師要充分挖掘詩歌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創造性地把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