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習古詩的感受或感想
古詩文的培訓讓我們受到了這種傳統文化的熏陶,讓我們這群新時代的學生浸潤在濃濃的民族精神之中。我們從優秀古典詩文中攝取著精神的玉露甘泉,滋潤心靈,培養起對真、善、美的熱愛,領悟人生的真諦。還能拓展我們的知識面,培養對文學的興趣愛好,打下扎實的文學功底,陶冶我們的情操和審美情趣。比如從屈原的《天問》中,我們能體驗上下求索與質疑的精神;從“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西出陽關無故人”中品嘗永恒的孤獨感;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中領略大丈夫的萬丈豪情;從“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去接近人類的奉獻精神;從“悠然見南山”“海上明月共潮生”感受人對自然的憧憬與和諧。可以說,詩歌是人類某種寶貴的情緒、情感在瞬間的靈光閃現。人們讀詩,正是通過對瞬間的把握,以補充自己情感經驗的不足,或引起心靈的共鳴,從而體驗到某種人生情緒的極致。
詩,是隨感而發的, 唐前的詩人就是這樣,比如說陶淵明。且那古典詩經,雖然說也有祭祀時故意歌頌的詩,但是總體還是古代勞動人民因生活感受而寫的居多。詩是激情的流露,太功利的人不會有詩歌。詩是童心的專利,對世對事對人沒有好奇心,沒有強烈的關懷,沒有一片赤誠,就不會有真正的詩歌。所以寫詩,都是為了喚起一種美好的情感,
2.讀古詩詞有什么反思和收獲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黃山谷的句子,每一讀此,都有種忍不住擊節一嘆的悲愴.無關羈旅,不在離愁,只為這從容淡定的思念.
人總是這樣,少年時意氣飛揚,到老來蕭疏落寞,就像花開漫天,團團錦蔟,轉眼聚的已散,零落風中,其可奈何.可是人的生命中,又總是有些東西,讓我們在暮年夾風帶雪撲面而來的時候,仍然小心翼翼揣著藏著掂著想著.山谷七尺男兒,半生漂泊,閱盡滄桑,念念不忘的,只是那一場桃李春風把酒言歡.一夕桃李春風,十年江湖夜雨,兩個人半生的遙遙對望,怎樣的一個朋友,怎樣的一場桃李春風,怎樣一份山長水闊,其情不改,其色不易的情誼,才能讓人在十年里,無論顛沛流離,無論世事滄桑,都一直一直想起!
人的一生,能有幾個十年?
十年,也許碌碌無為,四處奔波
十年,也許兒女牙牙,想不起曾經說要掙扎
十年,也許市儈瑣碎,磨嘴磕牙,也許皮包香粉,一路搖曳
十年,有很多東西會改變。.
如果有一天,我們離散在天涯,對著不眠雨夜里的孤燈,會不會想起當初那杯酒,無痛亦無傷?
就趁現在吧,好好的~~管它友情還是愛情,別哭,別傷,美景良辰,春風得意,舉酒曼舞笙歌,柳下花前,玉杯盛滿琥珀光,飲盡風流年少,醉眼朦朧,看清此刻桃李春風,記住眼前簪花少年,這才對得起繁花勝錦,對得起十年夜雨~~
黃庭堅 寄黃幾度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癉溪藤。
3.讀古詩古文反思2000字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反思 入選初中語文教材的部分古典詩歌形成的環境及構成的意象距離學生生活時代久遠, 與 學生的生活、經歷、學識相差很大, 學生對此比較陌生, 加上傳統教學秉承 “字詞句段篇” 剝 竹筍形式,采用 “字字解釋、句句翻譯” 八字真經教學法,大大破壞了詩歌的美,抑制了中 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激情, 使一篇篇充滿靈性的古典詩歌變得枯燥無味,毫無生機,因 而一些學生對古典詩歌不免敬而遠之。因此,要調動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積極性,在 “熟讀 精思” 的基礎上,教師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師教得很活,學生學得有味。筆者 結合教學實踐就古詩詞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有效性進行概括分析, 尋求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合 理途徑。
1、加強誦讀, 積累古詩詞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古詩詞豐富的感情、深刻的內涵蘊藏 在凝練的語言中,不反復誦讀,又如何體會得出?只有反復吟誦,才有可能把握詩詞的感情 脈搏、理解詩詞要表達的中心。但 “一口卻吃不成胖子”,古詩詞的教學不是一夜春雨、杏 花滿樹的快捷, 它需一點一滴的積累沉淀, 積小流才能成江河, 到達一定程度時, 進行 “質” 的飛躍。當然,古詩詞作為中國文化財富中最寶貴、最精彩的部分,而作為語文老師,還有 諸多的語文教學任務等著我們去完成, 因此我們沒那么多時間, 也沒那個條件去大量的積累。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這就得靠語文老師平時注重培養學生養成積累古詩詞的好習慣了。如: 每節語文課前由語文課代表在黑板一側抄好一首詩詞, 語文課預備鈴一響, 由課代表帶領大 家反復朗讀, 每堂語文課把師生相互問好的時間改成讓全體學生齊背這首古詩詞, 開始先由 教師賞析,后來逐漸轉變為學生賞析,為學生提供大膽展示自己的空間,使他們的口頭表達 能力和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 利用這短暫的課前幾分鐘, 每周可熟記并理解兩三首 詩詞,日積月累,就是一筆不小的古詩詞財富了。
2 結合背景,理解古詩詞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詩詞都是詩人有感而發之作, 詩所傳達出的思想主旨無不與作者的平 生、閱歷、遭遇及他所處的時代的社會生活相關。因此,要使學生正確理解古詩詞的含義, 就必須對這些知識有所了解。 這樣才易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4.小學古詩詞教學反思
小學古詩詞教學反思是一個很需要研討的問題,必須引起教材編寫、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一個是選材,是否合乎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是否對古文字詞能把握。二是如何把古詩傳授給學生,需要把握那些重點。
達到什么程度。個人認為,這些問題不是一兩句話能解決的。
在這個欄目也不適當。下面的文章可做參考。
小學生古詩詞教學反思 由于古詩中所描寫的景物事件、人物與學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離,學生們并不能很好把握它的內涵。在十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總結出古詩教學的幾點方法: 一、反復吟誦,陶冶性靈 古人有“七分詩三分讀”的說法,可見在學習古詩時朗讀的重要性。
通過吟誦古詩可以提高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進而增加其藝術修養。所以古詩教學中必須要重視反復朗讀。
就朗讀的指導而言,應分三個階段進行。 初讀,感受詩意。
古詩的朗讀必須注重節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揚頓挫,要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這些在初讀古詩時就應讓學生有所感受,使學生達到意會的程度。
精讀,加深理解。初讀是較為朦朧的理解,第二階段的朗讀要設置一些問題或引導學生發現一些問題,再與分析相結合,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讀鞏固,呈螺旋式交替縱深發展。
品讀,深化理解。在這一階段的朗讀時要引導學生品味詩的關鍵詞句,理解詩的表現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腦海中描繪詩中的具體情景,感受詩歌的藝術力量,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簡而言之,反復朗讀是古詩教學中的主要方法,指導朗讀時必須要有目的(不是光把詩背熟),要循序漸進。既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又陶冶了情操。
二、巧妙分析,理解詩意 1、借助歷史,使學生正確、深刻地理解詩意。 在唐宋浩瀚的詩海中,有大量的古詩是詩人對當時社會狀況所產生的一種心聲,及對人生遭遇的一種感慨。
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在了解創作背景后,才能對詩意有全面、正確地領悟。有了一定的歷史知識,我們便可以正確理解到“山外青山樓外樓”,并不是南宋的繁華景象,而是茍且偷安的證據;“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氣象,而是亡國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對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樂不思蜀的醉生夢死之態。
教師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導學生搜集資料,適當補充一些與詩歌有關的歷史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消除一些由時代造成的隔閡,還可鍛煉學生課外積累能力和自學能力。學生學習古詩時,是有歷史的“東風”可借的。
2、圍繞重點詞句展開分析。 大部分詩,它的內容是圍繞一個詞或一句話展開的,這就是詩中的重點詞句,這些詞句往往是詩人思想感情的一個集中點,或是全詩內容所圍繞的一個中心,抓住重點詞句有利于理清全詩的思路及詩人所要表現的思想。
在教學中,必須重視找重點詞句的方法,并將它作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譯”詩意的重點。例如《早發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離白帝城乘舟東下時所作的。
全詩采用敘述和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創造出一個富有神話色彩的藝術畫面:晨曦初露,彩霞滿天,從白帝城飛出一葉扁舟,沿著滾滾長江順流直下;兩岸猿聲,不絕于耳;層巒疊嶂,夾道迎接。
好一幅長江三峽行舟圖啊!看來全是寫景,詩人是怎樣在寫景中抒發自己的感情呢?我們可以用抓關鍵詞句的方法來再現這個意境。詩一開頭,詩人用一“辭”字,把告別白帝城時的氣氛寫得十分自然而親切,接著用“千里江陵一日還”相對照,表現了詩人輕松愉快之情。
猿聲用“啼不住”修飾,足見詩人心情的喜悅。而以“輕”飾“舟”,足見詩人心情的輕松。
通過這些關鍵詞、句的點染,詩人披霞乘舟,順江東下的鮮明形象便歷歷在目,其歡快喜悅之情也溢于言表。描繪了詩歌的“境”,點出了詩人的“情”,學生的想象自然會進入詩歌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產生共鳴。
三、適時拓展,提高能力。 我國古代有許多優秀的詩歌都充滿了詩情畫意,古詩的教學,一定要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詩情畫意地教古詩,教出古詩的詩情畫意。
如:教學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一詩時,我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詩意的同時,把詩句變成一幅優美的風景畫,讓他們自己動手繪出一幅彩畫,使他們在體驗創作樂趣的同時,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學生動手繪圖以后,我再引導學生演一演“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中的蝶和鶯,讓畫面在學生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學生在扮演詩中角色的時候,充分調動了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把詩句沒有繪出而生活中有的聲音動態想象出來,極大地豐富了畫面,也成功體驗了詩的意境。
學習完這首古詩后,我采用以詩引詩的方法,讓學生把學過的《春曉》,課外畫一畫,學生在似曾相識的意境中,再次體會到了生活的詩情畫意和詩人熱愛春天的情感。 四、古詩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古詩教學中既要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也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對詩歌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力地駕馭全詩,才能正確引導學生掌握詩中“有生命的東西”,才能給學生一個充分施展主動性的天地。
教材入選的古詩多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程度而選定,容易理解接受的五言或。
5.有關學習古詩詞的收獲體會
古詩文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工整,富有韻律,易讀易記,瑯瑯上口,特別適合小學生背誦。
小學生誦讀古詩文,可以從中認識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輩的心境,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加強人文修養,陶冶他們的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受到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這符合新課程總目標的要求:學生應“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 一、背誦 中學生的古詩文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多讀多背。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學生對于古詩文的了解還不是很多,對于其中的一些字詞理解不是很到位,畢竟古文與現在同樣的白話文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要讓學生很好的理解一首詩,首先就要多讀多背。背誦是孩子的天性,此時他們的記憶是“無意識記憶”。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在古詩文閱讀訓練中我還十分重視學生的古詩文量的積累,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詩詞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達到思維和能力上的“質”的提升。
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努力創造機會,搭建平臺,讓學生每天與古詩文見面。開始,選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詩寫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課前幾分鐘里讀一讀、在晨讀時間背一背,同時在教室的墻壁上貼著一些古詩,并定期更新,讓學生既好奇又感新鮮,愿意主動去誦讀,記憶,營造古詩文閱讀的良好氛圍,學生在與古詩“朝夕相處”下“日久生情”,使誦背古詩文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學習行為。
其實目前很多教師都是這樣做的,在正式上課之前,學生會先背一首古詩或者“弟子規”、“三字經”之類的古詩文,這也足以說明現在的教育已經開始重視古詩文的教學,注重孩子對一些蒙學讀物的學習,學習中國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6.古詩詞學習體會300字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我們這學期學的一首古詩,是明代詩人于謙贊美石灰吟的一首詩。這首詩表面上是寫看似平常的石灰,實際上也蘊含著詩人的雄心壯志
這首詩既形象地告訴我們石灰是怎么來的,又贊美了石灰的品質。意思是說,一錘錘地把大山中的石灰巖鑿出來,運到高溫的窯中進行焚燒后,就產生了石灰。石灰甘愿被千鑿萬鑿、粉身碎骨、烈火焚燒,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清白留給人間,貢獻自己。
《石灰吟》也激勵著我學習。
每當學習遇到困難想要放棄的時候,我都會想起《石灰吟》這首詩,它使我努力學習,激勵著我的前進。它使我明白了:只有自身高潔的人,才能獨具慧眼,在尋常事物中發現其中的不尋常。更不要光看事情的外表,更要看清事物的本質。我更明白了,我要做一個純潔的人。
7.談談你學古詩的感受,或收獲
學校開展的“以讀代講”活動,我講的是《贈汪倫》這首古詩,本節課是把教與學結合,重在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感悟詩情的同時基本掌握自學古詩的方法和步驟。
一、運用故事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贈汪倫》是一首千古傳頌送別詩,但由于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他們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古詩的背景介紹能為理解詩意、感悟情感做很好的鋪墊。
我通過講述李白與汪倫的故事,使學生對李白與汪倫有進一步的了解,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二、扎扎實實,層層推進。
古詩的學習,從字詞開始,會讀、讀通,從理解字詞入手,進而理解詩句,讀懂詩的大概意思。低年級的學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意即可。
我設計目的是以理解為基礎,以讀促理解,以朗讀促能力的提高。三、課外學習,拓展延伸。
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
我準備了兩首送別詩《別董大》、《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學生自學,擴展學習。但是設想和生成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上完這節課才知道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有幾點有待改進:一、字詞環節要精簡。可能是我對學生比較放心,沒有讓學生進行系統的預習課文,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比較慢。
提前讓學生做好預習,詞環節有點拖沓,可以更為精煉一些。二、給學生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結合這首詩的學習方法可大致分為五步: 1、課前查詢知詩人。課前布置學生查詢古詩作者及寫作背景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介紹背景解詩題。不用老師介紹,而讓學生介紹自己搜集來的資料,老師總結。
3、質疑討論明詩意。先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劃出不懂的字詞,提出疑問后,再讓學生小組討論。
然后多讓學生交流、評議。老師要起到組織、指導、點撥的作用。
4、想象誦讀悟詩情。這個環節還要發展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5、遷移運用背詩文。這個作業就是要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及古詩的積累。
每一個步驟都有一個訓練重點,都側重于一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學習古詩的方法應該在給學生總結一下,出示出來。
三、時間安排上應再合理緊湊些。前面導入到環節應該再精簡一些。
還有在“拓展延伸”部分,在學生學會《贈汪倫》一詩的基礎上,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廣陵》和《別董大》兩首送別詩,應該讓學生運用學習《贈汪倫》所掌握的方法自學這兩首詩,學生通過朗讀、吟誦領悟詩中所表達的朋友之間依依惜別之情。但由于時間把握的不夠準確,致使沒能很好地處理這兩首詩,而是一讀而過,這一環節的處理略顯粗糙了。
四、老師調動學生情感體驗不夠。古詩詞是詩人觸景生情、富有高度想象的作品,教學中,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不夠,借助了圖片反復引導,學生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理解了詩意,沒能真正感悟到“看到朋友來相送時的欣喜萬分的心情。”
怎樣引導孩子真正走進文本,是一個值得老師思考的問題。五、朗讀是最好的學習理解文本的方法,所以朗讀訓練要貫穿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在讀中體會情感,并通過朗讀表達出詩句蘊含的感情。
不僅學習古詩如此,每一篇課文都要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總之,短短的四行詩,但是要上好一節古詩課卻不是那么容易。
設計的內容很多,但好像什么都沒有抓住,學生和我感到很疲憊。我在課上很努力的去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但為什么沒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沒能調動起他們的情感呢?我感到學生還沒能真正地走入文本,這是這節課最大的遺憾,也是我以后要努力的地方。
8.讀古詩古文反思2000字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反思 入選初中語文教材的部分古典詩歌形成的環境及構成的意象距離學生生活時代久遠, 與 學生的生活、經歷、學識相差很大, 學生對此比較陌生, 加上傳統教學秉承 “字詞句段篇” 剝 竹筍形式,采用 “字字解釋、句句翻譯” 八字真經教學法,大大破壞了詩歌的美,抑制了中 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激情, 使一篇篇充滿靈性的古典詩歌變得枯燥無味,毫無生機,因 而一些學生對古典詩歌不免敬而遠之。
因此,要調動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積極性,在 “熟讀 精思” 的基礎上,教師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師教得很活,學生學得有味。筆者 結合教學實踐就古詩詞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有效性進行概括分析, 尋求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合 理途徑。
1、加強誦讀, 積累古詩詞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古詩詞豐富的感情、深刻的內涵蘊藏 在凝練的語言中,不反復誦讀,又如何體會得出?只有反復吟誦,才有可能把握詩詞的感情 脈搏、理解詩詞要表達的中心。
但 “一口卻吃不成胖子”,古詩詞的教學不是一夜春雨、杏 花滿樹的快捷, 它需一點一滴的積累沉淀, 積小流才能成江河, 到達一定程度時, 進行 “質” 的飛躍。當然,古詩詞作為中國文化財富中最寶貴、最精彩的部分,而作為語文老師,還有 諸多的語文教學任務等著我們去完成, 因此我們沒那么多時間, 也沒那個條件去大量的積累。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這就得靠語文老師平時注重培養學生養成積累古詩詞的好習慣了。如: 每節語文課前由語文課代表在黑板一側抄好一首詩詞, 語文課預備鈴一響, 由課代表帶領大 家反復朗讀, 每堂語文課把師生相互問好的時間改成讓全體學生齊背這首古詩詞, 開始先由 教師賞析,后來逐漸轉變為學生賞析,為學生提供大膽展示自己的空間,使他們的口頭表達 能力和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
利用這短暫的課前幾分鐘, 每周可熟記并理解兩三首 詩詞,日積月累,就是一筆不小的古詩詞財富了。 2 結合背景,理解古詩詞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詩詞都是詩人有感而發之作, 詩所傳達出的思想主旨無不與作者的平 生、閱歷、遭遇及他所處的時代的社會生活相關。
因此,要使學生正確理解古詩詞的含義, 就必須對這些知識有所了解。 這樣才易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