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辛棄疾關于“元宵節”的詩句有哪些
《青玉案 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千百度驀回首 人卻火闌珊處
作品賞析:
注釋
①按稼軒弟子范開《稼軒詞》的編次,此詞當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前、閑居帶湖期間。然詞的內容卻極似臨安元夕風光。所以有人將詞的作期提到乾道后或淳熙初,以切合稼軒在京城的蹤跡。以其作期難定,權置于此。元夕:陰歷正月十五的晚上,稱元夕、元宵。因有上燈的習俗,也稱燈節。 上片寫景。天地空三者融匯一氣,燈月交輝,光流香溢,喧囂動蕩而如顛似狂、似癡如醉,一派承平歡騰景象濃縮于匹匹三十三字中。下片由景而入,然猶為結韻映襯鋪墊,“眾里”以下,這才全力一搏,翻出主旨,但仍不正面繪形,“那人”自甘冷落之孤高幽獨情懷,卻于“燈火闌珊處”深深自見。
②“東風”三句:描繪元夕焰火之燦爛。宋人《武林舊事》載臨安元夕時說:“宮漏既深,始宣放焰火百馀架,于是樂聲四起,燭影縱橫,而駕始還矣。大率效宣和(北宋徽宗年號)盛際,愈加精妙。”此言焰火乍放如東風吹開千樹火花,落時又如東風吹灑滿天星雨。按:一說“花樹”“星雨”,指樹上彩燈和空中的燈球。
③寶馬雕車:富貴之家的華麗車馬。香:兼指車上涂料的香氣和車中女子的脂粉香氣。
④“鳳簫”三句:描繪元夕樂聲四起,魚龍飛舞,徹夜狂歡的場景。風簫:簫聲若鳳鳴,以鳳簫美稱之。相傳春秋時蕭史善吹簫,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并為之筑鳳臺。蕭史吹簫引來鳳鳥,遂與弄玉升天仙去。(《列仙傳》)此處泛指音樂。玉壺:喻月,言月冰清玉潔。按:一說指白玉制成的燈。光轉:指月光移轉。魚龍:魚龍舞原是漢代“百戲”的一種(參見《漢書·西域傳贊》),這里當指扎成魚龍(鳥、獸)形狀的燈。舞:作動詞用。
⑤“蛾兒”兩句:描繪觀燈女子的盛裝情態。《宣和遺事》載北宋汴京元夕,“京師民有似雪浪,盡頭上帶著玉梅、雪柳、鬧蛾兒,直到鰲山下看燈”。《武林舊事》記南宋臨安元夕亦云:“婦人皆戴珠翠、鬧蛾、玉梅、雪柳……而衣多尚白,蓋月下所宜也。”蛾兒、雪柳:都是宋代婦女元宵所戴的頭飾,謂其麗裝出游。李清照《永遇樂》詞:“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捻金雪柳即雪柳黃金縷,是一種以金為飾的雪柳。盈盈:儀態嬌美。暗香:女子身上發出的幽香。按:有人以為這兩句寫作者偶遇的一位姑娘,即下文的“那人”。
⑥眾里:人群中。千百度:千百次。驀(mò莫)然回首:突然回頭。闌珊:燈火零落稀少。按:梁啟超稱這三句:“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藝衡館詞選》)王國維則以此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中的“第三種境界”。(《人間詞話》)意為經過漫長的孜孜以求,終于有所發現,獲得事業和學問的成功。
評解
此詞極力渲染元宵節觀燈的盛況。先寫燈火輝煌、歌舞騰歡的熱鬧場面。花千樹,星如雨,玉壺轉,魚龍舞。滿城張燈結彩,盛況空前。接著即寫游人車馬徹夜游賞的歡樂景象。觀燈的人有的乘坐香車寶馬而來,也有頭插蛾兒、雪柳的女子結伴而來。在傾城狂歡之中,詞人卻置意于觀燈之夜,與意中人密約會晤,久望不至,猛見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結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賞,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全詞構思新穎,語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盡。
古籍中僅收錄次一首辛棄疾關于元宵節的古詩
2.辛棄疾關于“元宵節”的詩句有哪些
《青玉案 元夕》 (宋)辛棄疾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千百度驀回首 人卻火闌珊處作品賞析:注釋①按稼軒弟子范開《稼軒詞》的編次,此詞當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前、閑居帶湖期間。
然詞的內容卻極似臨安元夕風光。所以有人將詞的作期提到乾道后或淳熙初,以切合稼軒在京城的蹤跡。
以其作期難定,權置于此。元夕:陰歷正月十五的晚上,稱元夕、元宵。
因有上燈的習俗,也稱燈節。 上片寫景。
天地空三者融匯一氣,燈月交輝,光流香溢,喧囂動蕩而如顛似狂、似癡如醉,一派承平歡騰景象濃縮于匹匹三十三字中。下片由景而入,然猶為結韻映襯鋪墊,“眾里”以下,這才全力一搏,翻出主旨,但仍不正面繪形,“那人”自甘冷落之孤高幽獨情懷,卻于“燈火闌珊處”深深自見。
②“東風”三句:描繪元夕焰火之燦爛。宋人《武林舊事》載臨安元夕時說:“宮漏既深,始宣放焰火百馀架,于是樂聲四起,燭影縱橫,而駕始還矣。
大率效宣和(北宋徽宗年號)盛際,愈加精妙。”此言焰火乍放如東風吹開千樹火花,落時又如東風吹灑滿天星雨。
按:一說“花樹”“星雨”,指樹上彩燈和空中的燈球。③寶馬雕車:富貴之家的華麗車馬。
香:兼指車上涂料的香氣和車中女子的脂粉香氣。④“鳳簫”三句:描繪元夕樂聲四起,魚龍飛舞,徹夜狂歡的場景。
風簫:簫聲若鳳鳴,以鳳簫美稱之。相傳春秋時蕭史善吹簫,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并為之筑鳳臺。
蕭史吹簫引來鳳鳥,遂與弄玉升天仙去。(《列仙傳》)此處泛指音樂。
玉壺:喻月,言月冰清玉潔。按:一說指白玉制成的燈。
光轉:指月光移轉。魚龍:魚龍舞原是漢代“百戲”的一種(參見《漢書·西域傳贊》),這里當指扎成魚龍(鳥、獸)形狀的燈。
舞:作動詞用。⑤“蛾兒”兩句:描繪觀燈女子的盛裝情態。
《宣和遺事》載北宋汴京元夕,“京師民有似雪浪,盡頭上帶著玉梅、雪柳、鬧蛾兒,直到鰲山下看燈”。《武林舊事》記南宋臨安元夕亦云:“婦人皆戴珠翠、鬧蛾、玉梅、雪柳……而衣多尚白,蓋月下所宜也。”
蛾兒、雪柳:都是宋代婦女元宵所戴的頭飾,謂其麗裝出游。李清照《永遇樂》詞:“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捻金雪柳即雪柳黃金縷,是一種以金為飾的雪柳。盈盈:儀態嬌美。
暗香:女子身上發出的幽香。按:有人以為這兩句寫作者偶遇的一位姑娘,即下文的“那人”。
⑥眾里:人群中。千百度:千百次。
驀(mò莫)然回首:突然回頭。闌珊:燈火零落稀少。
按:梁啟超稱這三句:“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藝衡館詞選》)王國維則以此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中的“第三種境界”。
(《人間詞話》)意為經過漫長的孜孜以求,終于有所發現,獲得事業和學問的成功。評解此詞極力渲染元宵節觀燈的盛況。
先寫燈火輝煌、歌舞騰歡的熱鬧場面。花千樹,星如雨,玉壺轉,魚龍舞。
滿城張燈結彩,盛況空前。接著即寫游人車馬徹夜游賞的歡樂景象。
觀燈的人有的乘坐香車寶馬而來,也有頭插蛾兒、雪柳的女子結伴而來。在傾城狂歡之中,詞人卻置意于觀燈之夜,與意中人密約會晤,久望不至,猛見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結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賞,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全詞構思新穎,語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盡。
古籍中僅收錄次一首辛棄疾關于元宵節的古詩。
3.元宵節的詩句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是一首別有寄托的詞作。詞人假借對一位厭惡熱鬧、自甘寂寞的女子的尋求,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高潔志向和情懷。
這首詞先用大量筆墨渲染了元夕的熱鬧景象,最后突然把筆鋒一轉,以冷清作結,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不僅造成了境界上的強烈反差,深化了全詞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強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元宵節的古詩
《青玉案 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詩曰
(唐)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京都元夕》
(元)元好問
袨服華妝著處逢 ,六街燈火鬧兒童 。
長衫我亦何為者 ,也在游人笑語中 。
《汴京元夕》
(明)李夢陽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在這里有更多!
/f?kz=720968003
5.元宵節的古詩
元宵節的古詩:
1、《汴京元夕》
明代:李夢陽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2、《蝶戀花·密州上元》
宋代:蘇軾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
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
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3、《解語花·上元》
宋代:周邦彥
風消絳蠟,露浥紅蓮,燈市光相射。
桂華流瓦。纖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看楚女纖腰一把。
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嬉笑游冶。
鈿車羅帕。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年光是也。
唯只見、舊情衰謝。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元宵節的古詩詞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