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思維導圖
(一)、描寫春天的古詩詞 漢樂府古辭《長歌行》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唐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線。
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唐韓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二)、描寫夏的古詩詞 宋·趙師秀《有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宋·陸游《初夏絕句》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宋.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2.絕句古詩遲日江山麗思維導圖
絕句·遲日江山麗
作者: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釋
①遲日:指春天。
②泥融:春日來臨,凍泥融化,又軟又濕。
③鴛鴦:一種漂亮的水鳥,雄鳥與雌鳥常雙雙出沒。
譯文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么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燕子銜著濕泥忙筑巢,鴛鴦睡在沙上。
賞析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駁說:“余曰:上二句兩間(指天地間)莫非生意,下二句見萬物莫不適性。豈不足以感發吾心之真樂乎?”王氏的意見是對的。此抓住景物特點寫春色,畫面優美,格調柔和,很能引發讀者的喜春之情。
“遲日”,出自《詩經·七月》:“春日遲遲。”春天光照時間漸長,天氣趨暖,正所謂“天初暖,日初長”(歐陽炯《春光好》)。詩人以“遲日”領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萬物欣欣向榮的特點,并使詩中描寫的物象有機的組合為一體,構成一幅明麗和諧的春色圖。你看:陽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復蘇,萬象更新。清風拂面,送來百花的芳香,帶來春草的清馨。河灘上,溪岸邊,冰雪融盡,泥土潮濕而松軟,燕子輕盈地飛來飛去,銜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溫,美麗多情的鴛鴦相依相偎,恬然靜睡,十分嬌慷可愛。燕子是侯鳥,詩人描寫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遲日”、“江山”、“春風”、“花草”組成一幅粗線勾勒的大場景,并在句尾以“麗”、“香”突出詩人強烈的感覺;后二句則是工筆細描的特定畫面,既有燕子翩飛的動態描繪,又有鴛鴦慵睡的靜態寫照。飛燕的繁忙蘊含著春天的勃勃生機,鴛鴦的閑適則透出溫柔的春意,一動一靜,相映成趣。而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陽光下,和諧而優美,確實給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開稱杜甫筆法高妙,能“以詩為畫”(《說杜》),此詩可為印證。但這首五絕之妙并不止于“以詩為畫”,詩人著意傳達的還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說春日遲遲、江山秀麗、清風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鴛鴦,都是詩人的視覺、觸覺(風)、嗅覺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礫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覺了。只因為對春天的陽光明麗、惠風和暢、鳥語花香感受至深,詩人無須觸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濕和沙礫的溫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體會又加深了對飛燕的輕盈、鴛鴦嬌慵的視覺印象,從而使詩人的整個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諧和春意之中。
3.古詩思維導圖怎么寫
學生時代我們背誦過許多古詩,但是記牢的古詩非常的少,那么,如何更好的記住古詩詞呢?這就需要用到我們的思維導圖了,跟著老師一起用一支筆,一張紙一起來繪制我們的思維導圖,進行古詩記憶吧。
要說思維導圖可是當年東尼博贊先生的一個人間偉大發明啊,思維導圖副科只是一小小小部分的功能(當然這已經是很嚇人的效果了),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思維導圖如何背、古、詩!以終南別業為例子,我們來背誦一下第一步,我們先要誦讀全詩,并理解詩的意思。終 南 別 業王 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邊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那么我們一起來理解一下這首詩的含義吧。
中年以后存有較濃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終南山邊陲。興趣濃時常常獨來獨往去游玩,有快樂的事自我欣賞自我陶醉。
間或走到水的盡頭去尋求源流,間或坐看上升的云霧千變萬化。偶然在林間遇見個把鄉村父老,偶與他談笑聊天每每忘了還家。
詩文的意思大家現在都知道了吧,那么我們如何通過思維導圖來學習古詩呢?重點來啦,大家要好好記錄。第二步找提示性的關鍵詞中歲頗好道,晚家南邊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找到關鍵詞,劃分好古詩的意群,確定好我們的核心主題和分支結構,我們就可以繪制一幅思維導圖了,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其他小朋友完成的古詩《中南別業》的導圖吧!?如果你覺得樣式圖案太單調也可以加點不一樣的顏色,易于理解和記憶,圖案,插畫,圖表什么的,都可以加入到我們的導圖中,幫助我們記憶。
第三步通過情境聯想的方式根據文字的內容在腦海中展開畫面想象讓自己對這首詩的內容更為熟悉比如,中歲頗好道這句話,中年以后存有較濃的好道之心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到中年人想當道人,那么道人我們怎么想象呢,可以想象一下倚天屠龍記里的張三豐。晚家南山陲,意思是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終南山邊陲,那么我們可以想象道人變成老頭了,住在南山的邊緣(陲的意思是邊緣)這樣是不是就很好記了呢,來我們在一起看一下第一句詩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是不是已經背下來了呢?簡單吧。
4.如何用思維導圖背古詩詞
以崔顥的“黃鶴樓”為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1、先了解內容的意思:
古代的仙人已經乘著黃鶴離去,只留下一座空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再回頭,而白云卻千年不變悠悠地飄飛在空中。晴天時,可以清晰地看到川水流經漢陽的林樹,而鸚鵡洲上方的芳草也隨著風搖曳著。傍晚時,暮色昏暗,看不清我的故鄉,只見江上蒼茫的煙波,讓人徒增感傷。
2、畫出詩中的關鍵詞: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接著把這些關鍵字的意義,用思維導圖分段表達出來:
4、再來,練習看著思維導圖把文章內容背出來。
5、最后,不看思維導圖,而是根據腦海中思維導圖的印象把文章背出來。
比較長的詩詞可以用另一種“句首字”的技巧來幫助我們快速記憶。同樣的必須先將文章大聲朗讀、熟悉內容,接著按照順序取每一句的第一個字,利用意義或諧音的聯想方法,把這些字串成一個故事。
5.古詩思維導圖怎么畫
背誦古詩文對提高孩子的語言文字能力有好處。古詩詞講究韻律感和美感,可以讓孩子在說話時知道說話的節奏在哪,表達重點在哪,有助于邏輯語感的訓練。對低齡兒童就是跟著讀跟著念,如果能背下來更好,讀和背的功能要大于理解。小學高年級,就一定要告訴他們詩詞里所要表達的東西。孩子背古詩詞,不僅僅為了現在用,更是為了以后用。小時候先記住了詞,長大后的某天看到了某景,便會感受到詩中的某情。在面對大千世界的美景和感情時,不是翻來覆去地只會說“我kao”“666”。
引導孩子背誦古詩詞,是一個量到質的積累和沉淀,先是語言表達能力,再是學識、修養、人格,精神面貌……古詩詞在“潤物細無聲”中,訓練提升孩子語感,影響孩子未來的精神世界。詩詞能夠使讀者熱愛我們的大好河山,激發起愛國熱情。欣賞古人高雅的風范,會陶冶自己的情操,對于青少年來講都特別重要。
6.《杜甫傳》思維導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后徙河南鞏縣。[1][2]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1]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后,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后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3]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7.古詩思維導圖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注釋: 1、廬山:我國名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陽湖盆地,九江市廬山區境內。
2、香爐:即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因形狀像香爐且山上籠罩煙云而得名。 3、紫煙:指日光照射的云霧水氣呈現出紫色的云霧水氣。
4、川:河流,這里指瀑布。 5、三千尺:形容山高,這里是夸張的說法,不是實指。
6、銀河:又稱天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群。
7、九天:古人認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此處指極高的天空。 8、遙:從遠處看。
譯文: 太陽照射的香爐峰生起紫色煙霧, 遠遠看去瀑布像匹白練掛在山前。 水流從三千尺的高處直瀉而下, 好像是璀璨的銀河水落自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