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承古詩詞的意義
詩詞是詩人對生活的一種深刻感悟,視角敏銳,體會獨到,因其情真意切,往往引起讀者共鳴。
古往今來,詩人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大量作品,或憂愁、或感慨,或豪邁、或孤寂,建功立業者大都氣象萬千,離群索居者多是目光深遂,不一樣的經歷,不一樣的體悟,不一樣的人生,不一樣的境界,為后世者提供標桿、榜樣和目標。
古詩詞的現實意義在于對后來者醍醐灌頂的指點和醒悟,指點迷津、指示美好,給出極大的精神支撐和依靠。
世易時移,時空雖然大有不同,但人類的精神生活依舊大體沒變,這種穿越時空的相同乃至相通,詮釋了千古不易、一脈相承的精神和文化傳統。
古詩詞之所以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當然是因為其中蘊涵的意境、哲理、美感,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2.傳承古詩詞的意義
詩詞是詩人對生活的一種深刻感悟,視角敏銳,體會獨到,因其情真意切,往往引起讀者共鳴。
古往今來,詩人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大量作品,或憂愁、或感慨,或豪邁、或孤寂,建功立業者大都氣象萬千,離群索居者多是目光深遂,不一樣的經歷,不一樣的體悟,不一樣的人生,不一樣的境界,為后世者提供標桿、榜樣和目標。古詩詞的現實意義在于對后來者醍醐灌頂的指點和醒悟,指點迷津、指示美好,給出極大的精神支撐和依靠。
世易時移,時空雖然大有不同,但人類的精神生活依舊大體沒變,這種穿越時空的相同乃至相通,詮釋了千古不易、一脈相承的精神和文化傳統。古詩詞之所以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當然是因為其中蘊涵的意境、哲理、美感,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3.學習古詩文的意義與作用
學習古詩的意義:
第一,學習古詩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古詩具有簡潔、抒情、篇幅短小而豐富的特點。在學習中,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補充和領悟,這就需要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有豐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詩作為一個起點,去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設想象中的圖畫。古人云: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即是這個道理。
第二,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古詩教學給了我們一個發揮想象的空間,發展創造性思維,進行藝術再創造。學生在讀古詩時,對詩中描繪的各種形象大都見過,然后利用想象根據詩意把大腦中記憶的各種意象進行再造組合,從而在大腦中創造一個新的畫面。這樣不僅對詩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發揮了主導作用,發展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智力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古詩把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情”、“詩中有理”,既閃耀著美的光彩,又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既抓住“亦畫、亦情、亦理”的特點,又引發學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華。因此小學古詩教學的過程其實是鑒賞美的過程。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審美體系,對于好與壞、美與丑、善與惡往往憑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論,而不能分析其內在的美和價值。通過古詩教學正好可以彌補這一點,因為古詩往往反映一種內化的、含蓄的情感,詩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詩文中,正所謂“詩以道志”。教師可以通過對古詩的講評,擴展學生的審美視野,讓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的審美經驗,得出正確的審美標準。
第四,古詩教學可以汲取古詩的有益精髓,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古詩不僅體現詩人對社會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認識,更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思想結晶。它能讓學生珍惜新生活,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思鄉惜友之情,同時教給學生闡事明理,為人處世之道,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同時,它還可以培養學生在音樂、建筑、繪畫等方面的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習古詩文的好處
1學習古詩文能陶冶人的情操,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在學詩的同時,還可以學到很多有關歷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類知識能夠終生收益無窮。
2古文的名篇佳作,不僅是教育人的寶貴精神食糧,而且作為文學藝術范本,可以教會一代學子寫文賦詩,提高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語言能力。
3在心靈純凈的童年時期記誦下來的東西,如同每天的飲食,會變成營養,成為生命的一部分,長大以后在學習、工作、待人接物中能自然地運用出來。
4背誦古詩文不僅是要讓他們學習很多知識,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繼承溫柔敦厚、樂兒不淫、哀而不傷的詩教,使孩子們養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剛的人格。
5學習古詩文,尤其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國魂,字不虛設,一篇頂若干篇,優秀的文化知識潛移默化到每一個人的心中。
學習古詩文的?作用
古詩文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精華,學生的教育離不開古詩文的學習,這對他們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正高中語文學科中,古詩文占很大的比例,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及養成良好文學素養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古詩文教學不僅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文學素材,還能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4.談談古典詩詞對當代人或當代社會意義和價值
古典詩詞的確是我中華文化中的明珠瑰寶,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值得每個詩歌愛好者研究和學習。
即使是外國文學家,也曾從中華古典詩詞中汲取過豐富營養。埃茲拉·龐德是意象派的鼻祖,開英美詩歌意象派風氣之先。
他青年時代就對中國古典詩詞產生了濃厚興趣,并大為推崇,曾將陶淵明、李白、李清照等詩詞大家的作品譯成英文,在西方詩歌界頗有影響。在他的詩歌創作中,大膽吸收了中國古典詩詞賦、比、興的手法,從而極大地開拓了西方詩歌的創作領域。
我舉出這個例子想說的是,我們從古典詩詞中主要學習什么,是學內容還是學形式?是學平仄格律還是學構思立意及表現手法的運用?我認為現代詩歌愛好者應多借鑒和吸收古典詩詞中優秀的內核,而不是要每個詩人都必須寫好古典詩詞。當然對詩詞愛好者來說,你大可以深入學習。
寫得一手好的詩詞,并怡然其中,也是人生一大樂趣。 **古典詩詞功夫可謂一流,但他曾教育年輕人說:“沒必要,最好不要學寫古體”。
我引用這句話,并不是說我反對大家學寫古典詩詞,而是說我更提倡現代人寫現代詩,畢竟我們生活在現代語言環境中。 新文化運動奠定了白話文的基礎,也使詩人們完成了寫作方式的轉換和語境的轉變,古典詩詞淪為少數人的愛好是必然的,不可能復興到大眾化的地步。
我們沒有要求古代詩人寫出現代詩歌,也就無須嘲笑現代詩人寫不出古典詩詞。當代人寫的古典詩詞,有很多是一種模仿,帶著一點矯情和虛擬的味道。
看到落花必定愁苦,逢到分別必寫柳枝,較難寫出超越古人的新意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確是一些人的寫照。
對有的詩友的詩論,我勉強讀一半就不忍卒讀,那種食古不化的頑固心態讓人無法忍受,對古典詩詞的平仄格律的過分強調只能使詩歌失去內容上的魅力。你生活在現代語的規范中,無論你怎么努力怎么刻苦,你的成就也不可能超過古人。
有詩友拿古人的詩與用現代語翻譯出的白話詩進行比較,看誰更精煉?幾乎讓我當場酸掉兩顆好牙,這樣的比較沒有絲毫意義。 下面我也談談詩歌的音樂性和詩歌的創新問題。
最早的時候,古人寫詩是為了能唱,能邊唱邊舞,《詩經》、漢樂府、唐宋詩詞及元曲等都曾經可以配樂歌唱。這就要求詩詞中的字或者詞的音調能與音樂的節拍相諧,要求詩詞作者必須講究字詞的推敲,平仄的選用、句子的工整,并規定了較為嚴格的詞牌曲調。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中外各民族音樂的交流互通,詩與歌逐漸分離,也就是說詩詞與音樂逐漸相分離,但詩仍保留了一些音樂的節奏和音調等特征,辛棄疾和蘇軾就已適度沖破了格律的嚴格限制和束縛,寫出了不少傳誦千古的名篇。在現代社會,除了歌詞,詩歌與音樂已徹底分離,平仄格律的運用只不過能使詩讀起來富有節奏感和音樂感,讀起來更加朗朗上口,但對詩歌本身的內容并無什么特別幫助。
再說了,從古代到今天,漢語的發聲和音調都發生了重大的流變,古典詩詞面臨的其實是一個兩難處境,生存還是滅亡?是每一個古典詩詞愛好者應該思考的重大課題。如果一味抱殘守缺、固步自封,古典詩詞創作之路必將越走越狹窄。
有人不但盲目地崇古,還偏執狂似的貶低現代詩歌。他衡量現代詩的標準是可笑的,就是看是否具有音樂感和是否押韻。
好像沒有這兩條,就不能算是詩歌。我們稱贊一首好的現代詩,固然因為它具有自然的,內斂的韻律或者節奏,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內容、它的氣質、它的內涵、它的意境、它的語言能夠深深打動讀者,能夠給讀者帶來閱讀時的高度享受,能夠引發讀者的強烈共鳴。
反之,一首既押韻又符合格律的詩或詞,就能稱為好詩好詞嗎?阿Q即使穿得西裝革履,可是他開口閉口“媽媽的”,人家還是認得他是阿Q。詩詞中沒有打動人心的內在力量,再怎么符合格律也是白搭。
事實上即使是現代詩,也面臨著進一步改革和開拓的局面。有詩友為了反對創新,不知從哪里搬來了一大堆臭哄哄的垃圾詩歌(如果還能算作詩歌的話),說這些就是所謂創新搞出的玩藝兒,并由此對現代詩的創新大加撻伐。
我只能說,你是一葉障目或者坐井觀天,沒有創新,哪來進步?沒有語言的創新,恐怕我們還在“之乎在也”的說著遠古的詞兒,沒有服裝上的創新,恐怕我們還穿著長袍馬褂。有創新當然會有失誤,會付出代價,但不能因為一些失誤就全盤否定了創新。
洗碗的,經常將碗打碎,不洗碗的,卻什么事兒沒有,老板就惡狠狠扣下洗碗的當月安全獎,卻獎給不洗碗的一個大紅包,這公平嗎?今天我國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帶來了很多負面的東西,如腐敗,如黃賭毒,但我們不能否定改革的主流進步意義。還是回到原來的話題,那一大堆垃圾能代表所有創新的詩歌嗎?在創新的探索中,大浪淘沙,優勝劣汰,這才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也是我們對詩歌創新應該保持的原則。
其實古典詩詞和現代詩歌本無高低之分和優劣之別,各人有各人的愛好和鉆研方向,但是如果因為自己喜歡古典,就用古典詩詞的標準來對現代詩進行任意貶斥,用所謂格律、節奏、音樂性、韻腳等形式上的東西試圖束縛和嘲弄現代詩的寫作自由,那是不能接受的。只有相互尊重、客。
5.傳承詩詞文化800字作文
中華上下五千年,悠悠的歷史長河中,文化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唐詩、宋詞、元曲……古詩詞是文化的精髓,多少年,多少人為其傾倒。李白的浪漫、蘇軾和辛棄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約、馬致遠的思鄉情懷……多少詩人,多少詞人,多少作曲家,聞名或隱逸,富足或落魄,都為古詩詞的發展畫上不可磨滅的一筆。
對古詩詞的學習與理解,讓我沉醉其中。古詩詞中的一些詞句,可以讓人明白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感情。
不少的送別詞仍讓人記億猶新,王勃的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寫出真心朋友的真正定義,真正的朋友即使分隔兩地友情也不會改變,描寫了朋友間的深厚情誼也讓人看清世上酒肉之交,小人之交的丑惡。還有那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古人”,又描寫了為友人餞行時因即將分別心情不快而與友人暢飲,隱含著朋友離別的思念與無奈。
同送別詩一般,詩人也喜歡以鄉愁為主題。李白的《靜夜思》即寫了景又寫了思,表現了游子的思鄉之情。
老樹上纏著枯萎的藤蔓,黃沙漫天的小小古道,一個漂泊在外的游子牽著一匹瘦弱的老馬行走著。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句,寫盡了在外漂泊的人辛酸與無奈和濃濃的鄉愁,讓人不由得融進詩中那個荒涼蕭瑟,令人心中覺得凄涼的場景,在外游子,哪有不思鄉者?思鄉的詩詞,隨口都可以吟誦出來。
還有親情和團圓。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我最熟知的詩詞。
這首詞傳誦至今,中秋佳節,無法歸家與親人團聚的人都會想起它,可見它流傳之廣。 送別、思鄉、團圓,圍繞這它們的古詩詞都帶著那么一絲淡淡憂愁,卻又包含著對未來的希望。
江山美景幾多愛,在景色的描寫上,也可以在詩詞中找到不少。李清照《如夢令》中的“綠肥紅瘦”用一個“肥”字突出了綠葉的飽滿,開創了詩詞中的先河。
煙雨迷蒙的江南,樓臺、行人都在雨幕之中被模糊了,《江南春》一句“多少樓臺煙雨中”令人身臨其境。泰山的高大雄偉,險峻綺麗,在杜甫表達自己志向的同時被展現出來。
江山美景、在古人筆下是如此多嬌! 古詩詞中也有許多啟示人的句子。“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和“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告訴我們新舊總會交替,新事物總將取代舊事物,一昧守舊,是無法得到成功。
這些句子被傳為千古名句,其中的意義需要像品茶般細細品味。 世上優秀的古詩詞燦若繁星 ,星羅棋布,讓我們追尋古人的足跡,體會古詩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