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美古詩詞的讀書卡
王安石詩札記 千行詩文話滄桑 當我們談及王安石的身份、在歷史上的地位時,先于詩人想到的一定是政治家。
錢鐘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寫道,他在政治上的新措施引起許多人的敵視,但是這些人不得不承認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尤其是詩學。而那無論是“王安石變法”發起者,還是“王荊文公詩”的作者,他都是王安石,兩者唇齒相依方為王安石。
在我心目中,王安石就是那時光的黑夜中歷時的長河邊靜靜臥著的一方溫潤渾白的巨石。他仰頭望月感慨著“明月何時照我還”,雙手交叉抵著下頜低聲念道“欲問后期何日是,寄書應見雁南征。”
看著那湍急的河水不由又嘆道“汝生不及貞觀中”,隨后他撐起雙臂站立起脫口而出“一來裹青衫,獨事自悔尤。”起初,我心中的王安石便是那石頭一般的灰色,灰色的人生,灰色的情緒,灰色的執念。
然而隨著我對王安石了解的不斷深入,我漸漸看到“明月何時照我還”前尚有“春風又綠江南岸”,他也會神游“武陵源”忍不住要“桃源行”,也會“長掃屋檐、親手栽種花木”,他多篇《即事》中的人間仙境為那方灰石鋪就了一篇嫩綠可愛的草地。就這樣在月光的勾勒下這位偉大的詩人形象在心中愈發鮮明了,我心中對他的敬仰之情也愈發深入。
讀錢鐘書先生選注的《宋詩選注》所選王安石詩篇簡要寫下了以下的感受。 《河北民》 河北民,生進二邊長苦辛。
家家養子學耕織,輸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縣仍催給河役。
老小相依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過者無顏色。
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 黃河以北的人民百姓生活在邊境之地,生活辛苦艱難。
家家養了子女學習耕織養家,最后卻給了官家送去異國他鄉。今年天下大旱土地貧赤,州縣官人卻仍然催著要交賦稅。
于是就有許多人家一家老小相互依存著往南邊遷去,南方人在豐收的年頭里自己也沒有糧食可吃。這樣的悲哀愁怨之情充滿天地,晴天白日卻是天色昏暗,路邊的行人臉上都沒什么氣色。
作者不由感嘆你可悲沒有趕上生在貞觀年代,糧食價錢便宜而且沒有兵戎征戰這些勞民傷財之事。 這是一首政治詩,王安石先于一位詩人是一位政治家,所以他的詩中最有成就,最能體現他的精神的便是政治詩了。
詩中描寫了黃河以北的人民百姓的生活疾苦,突出了國家的積貧積弱,揭示了當時宋向遼進貢的事實,體現了弱小的宋對遼、西夏的委曲求全。表達了詩人對于國家地位政治現狀的不滿,頗有恨鐵不成鋼的辛酸之感。
表達了一位政治家政治理想難以實現的悲傷。 詩人在詩中直接描寫了河北人民生活的各種真實狀態,可謂民不聊生。
直白陳述式的筆觸更能刺痛心靈,最后的無奈嘆息對比起來更顯傷感。又通過河北人民遷居黃河以南來全面地對比著展現民眾在豐年虧年同樣悲慘的生存狀態。
“白日昏”的夸張渲染出了一種昏黃慌亂、迷茫痛苦難以尋到出路的氛圍,強調了民眾痛苦的心靈世界。“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
一句中作者將現在與唐朝貞觀年間的社會狀況對比來看,作者感慨道生不逢時,既是人民百姓生不逢時,偏活在了這不平的時代,國家貧弱生存條件不足,也是在感慨 自己生不逢時,身為一個政治家,不能為民眾謀福利,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將自己的國家帶領向強盛的時代。錢鐘書在《宋詩選注》一書中的此詩備注中強調,王安石對貞觀盛世情有獨鐘,我認為每一個政治家心中都會有一個貞觀之治這樣的政治向往,這是他們的理想,是他們給自己、給國家定下的一個美好藍圖,而當這一愿望難以實現時,無奈悲傷之情就不言而喻了。
《葛溪驛》 缺月黃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殘缺的月亮暗淡昏黃的掛在天際,時間尚早漫漫黑夜還有很久才會走完,一盞小燈明明滅滅地照著秋風中冰冷的床。帶病的身子最是敏感,明顯地察覺到了風露起得早了許多,夢中歸鄉,不知道那千山萬水路程的漫長。
坐著時突然感到年前歌唱的慷慨豁然之情,起身后卻看盡天地間凄涼無奈之景。鳴叫聒噪的蟬聲更加擾亂在外遠行之人的耳朵和心情,此時正抱著那葉子稀疏半黃的梧桐樹。
這是一首羈旅詩。詩人獨自一人漂泊在外,驛站之中,孤枕難眠,病身勞苦,秋夜凄涼,思鄉不及,這般種種是如此難以忍受的悲傷凄涼。
昏黃的月光直將哀傷悵惘一點點冰冰涼涼地深入骨髓之中,夢中的歸程更是虛實相生,虛虛實實,亦真亦幻,將故里的遙不可及更加突顯了出來。起坐間兩相對比慷慨釋然之情更將此時的凄涼推向了極致。
秋蟬的嘈雜亂鳴更加渲染了這惡劣的氛圍,心中凄涼之至無奈之感油然而生。 《宋詩選注》王安石簡介中曾寫到他“博聞”“博極群書”,擅長“化用舊意象”達到新效果,起初尚沒有什么獨特的感受,但看了《王荊文公詩箋注》關于《葛溪驛》的注解后頗為感慨。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注:劉 禹錫詩:“搖落從來長年感,慘舒偏是病身知。”
太白詩:“日落知天昏,夢長覺道遠。”意不同而具妙。
曾參詩:“枕上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頓覺王安。
2.好詩 推薦卡 理由
詩歌推薦卡
推薦人:
推薦作品 作者(朝代) 推薦理由
欣賞重點
1、《七夕》
(唐)白居易
這首詩說了每當這個
節日,天上人間都會共同祝愿。
這首詩里有著滿滿
的祝愿。 2、《送別》 (唐)王維
這首詩的作者非常
思念他的朋友。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
后重聚。
3、《竹里館》 (唐)王維
我覺得這首詩的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身在
竹林里,卻身無一人,十分孤獨。
詩人在寫詩的方面妙處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秀
的月夜幽林的意境、情景融為一體。
4、《黃鶴樓》 (唐)崔顥
這首詩處處體現出詩人對家鄉的思念。
這首詩是吊古懷鄉之佳作。
1、七夕
(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 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 年年并在此宵中。
2、送別
(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 王孫歸不歸。
3、竹里館
(唐)王維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4、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如果對你有所幫助請好評謝謝
3.最美古詩詞的讀書卡
王安石詩札記千行詩文話滄桑 當我們談及王安石的身份、在歷史上的地位時,先于詩人想到的一定是政治家。
錢鐘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寫道,他在政治上的新措施引起許多人的敵視,但是這些人不得不承認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尤其是詩學。而那無論是“王安石變法”發起者,還是“王荊文公詩”的作者,他都是王安石,兩者唇齒相依方為王安石。
在我心目中,王安石就是那時光的黑夜中歷時的長河邊靜靜臥著的一方溫潤渾白的巨石。他仰頭望月感慨著“明月何時照我還”,雙手交叉抵著下頜低聲念道“欲問后期何日是,寄書應見雁南征。”
看著那湍急的河水不由又嘆道“汝生不及貞觀中”,隨后他撐起雙臂站立起脫口而出“一來裹青衫,獨事自悔尤。”起初,我心中的王安石便是那石頭一般的灰色,灰色的人生,灰色的情緒,灰色的執念。
然而隨著我對王安石了解的不斷深入,我漸漸看到“明月何時照我還”前尚有“春風又綠江南岸”,他也會神游“武陵源”忍不住要“桃源行”,也會“長掃屋檐、親手栽種花木”,他多篇《即事》中的人間仙境為那方灰石鋪就了一篇嫩綠可愛的草地。就這樣在月光的勾勒下這位偉大的詩人形象在心中愈發鮮明了,我心中對他的敬仰之情也愈發深入。
讀錢鐘書先生選注的《宋詩選注》所選王安石詩篇簡要寫下了以下的感受。 《河北民》 河北民,生進二邊長苦辛。
家家養子學耕織,輸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縣仍催給河役。
老小相依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過者無顏色。
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 黃河以北的人民百姓生活在邊境之地,生活辛苦艱難。
家家養了子女學習耕織養家,最后卻給了官家送去異國他鄉。今年天下大旱土地貧赤,州縣官人卻仍然催著要交賦稅。
于是就有許多人家一家老小相互依存著往南邊遷去,南方人在豐收的年頭里自己也沒有糧食可吃。這樣的悲哀愁怨之情充滿天地,晴天白日卻是天色昏暗,路邊的行人臉上都沒什么氣色。
作者不由感嘆你可悲沒有趕上生在貞觀年代,糧食價錢便宜而且沒有兵戎征戰這些勞民傷財之事。 這是一首政治詩,王安石先于一位詩人是一位政治家,所以他的詩中最有成就,最能體現他的精神的便是政治詩了。
詩中描寫了黃河以北的人民百姓的生活疾苦,突出了國家的積貧積弱,揭示了當時宋向遼進貢的事實,體現了弱小的宋對遼、西夏的委曲求全。表達了詩人對于國家地位政治現狀的不滿,頗有恨鐵不成鋼的辛酸之感。
表達了一位政治家政治理想難以實現的悲傷。 詩人在詩中直接描寫了河北人民生活的各種真實狀態,可謂民不聊生。
直白陳述式的筆觸更能刺痛心靈,最后的無奈嘆息對比起來更顯傷感。又通過河北人民遷居黃河以南來全面地對比著展現民眾在豐年虧年同樣悲慘的生存狀態。
“白日昏”的夸張渲染出了一種昏黃慌亂、迷茫痛苦難以尋到出路的氛圍,強調了民眾痛苦的心靈世界。“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
一句中作者將現在與唐朝貞觀年間的社會狀況對比來看,作者感慨道生不逢時,既是人民百姓生不逢時,偏活在了這不平的時代,國家貧弱生存條件不足,也是在感慨自己生不逢時,身為一個政治家,不能為民眾謀福利,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將自己的國家帶領向強盛的時代。錢鐘書在《宋詩選注》一書中的此詩備注中強調,王安石對貞觀盛世情有獨鐘,我認為每一個政治家心中都會有一個貞觀之治這樣的政治向往,這是他們的理想,是他們給自己、給國家定下的一個美好藍圖,而當這一愿望難以實現時,無奈悲傷之情就不言而喻了。
《葛溪驛》 缺月黃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殘缺的月亮暗淡昏黃的掛在天際,時間尚早漫漫黑夜還有很久才會走完,一盞小燈明明滅滅地照著秋風中冰冷的床。帶病的身子最是敏感,明顯地察覺到了風露起得早了許多,夢中歸鄉,不知道那千山萬水路程的漫長。
坐著時突然感到年前歌唱的慷慨豁然之情,起身后卻看盡天地間凄涼無奈之景。鳴叫聒噪的蟬聲更加擾亂在外遠行之人的耳朵和心情,此時正抱著那葉子稀疏半黃的梧桐樹。
這是一首羈旅詩。詩人獨自一人漂泊在外,驛站之中,孤枕難眠,病身勞苦,秋夜凄涼,思鄉不及,這般種種是如此難以忍受的悲傷凄涼。
昏黃的月光直將哀傷悵惘一點點冰冰涼涼地深入骨髓之中,夢中的歸程更是虛實相生,虛虛實實,亦真亦幻,將故里的遙不可及更加突顯了出來。起坐間兩相對比慷慨釋然之情更將此時的凄涼推向了極致。
秋蟬的嘈雜亂鳴更加渲染了這惡劣的氛圍,心中凄涼之至無奈之感油然而生。 《宋詩選注》王安石簡介中曾寫到他“博聞”“博極群書”,擅長“化用舊意象”達到新效果,起初尚沒有什么獨特的感受,但看了《王荊文公詩箋注》關于《葛溪驛》的注解后頗為感慨。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注:劉禹錫詩:“搖落從來長年感,慘舒偏是病身知。”
太白詩:“日落知天昏,夢長覺道遠。”意不同而具妙。
曾參詩:“枕上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頓覺王安石。
4.詩詞推薦卡
推薦作品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里,
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
將軍白發征夫淚。
推薦理由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里,可謂大手筆。
這首詞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一方面,表現出作者平息叛亂、反對侵略和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寫了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以及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復雜矛盾的心情。這種復雜苦悶心情的產生。是與當時宋王朝對內對外政策密切相關的。作者針對現實,曾經提出過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納。北宋王朝當時將主要力量用于對內部人民的鎮壓,而對遼和西夏的叛亂侵擾,則基本采取守勢,這就招致了對遼和西夏用兵的失敗,結果轉而加速了國內的危機。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爭中提出了某些正確建議,主張“清野不與大戰”,待“關中稍實”;“彼自困弱”,并堅決反對“五路入討”。但他的主張并未被采納,終于遭致了戰爭的失利。他自己還遭受過誣陷和打擊。詞中所反映的那種功業未建的苦悶心情,正是這一歷史現實的真實寫照。
本文中的"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與王維的詩《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描寫的景致一樣.
主題:本詩寫邊塞秋天之景,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憂國思鄉的情懷~
5.做一張詩歌推薦卡,推薦理由,和推薦作品,不要廢話,
詩歌推薦卡 推薦人:羅嘉欣 推薦作品 作者(朝代) 推薦理由 欣賞重點 1、《七夕》 (唐)白居易 這首詩說了每當這個節日,天上人間都會共同祝愿。
這首詩里有著滿滿的祝愿。 2、《送別》 (唐)王維 這首詩的作者非常思念他的朋友。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后重聚。 3、《竹里館》 (唐)王維 我覺得這首詩的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身在竹林里,卻身無一人,十分孤獨。
詩人在寫詩的方面妙處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秀的月夜幽林的意境、情景融為一體。 4、《黃鶴樓》 (唐)崔顥 這首詩處處體現出詩人對家鄉的思念。
這首詩是吊古懷鄉之佳作。
6.詩詞推薦卡
推薦作品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里, 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 將軍白發征夫淚。
推薦理由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里,可謂大手筆。
這首詞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一方面,表現出作者平息叛亂、反對侵略和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寫了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以及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復雜矛盾的心情。
這種復雜苦悶心情的產生。是與當時宋王朝對內對外政策密切相關的。
作者針對現實,曾經提出過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納。
北宋王朝當時將主要力量用于對內部人民的鎮壓,而對遼和西夏的叛亂侵擾,則基本采取守勢,這就招致了對遼和西夏用兵的失敗,結果轉而加速了國內的危機。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爭中提出了某些正確建議,主張“清野不與大戰”,待“關中稍實”;“彼自困弱”,并堅決反對“五路入討”。
但他的主張并未被采納,終于遭致了戰爭的失利。他自己還遭受過誣陷和打擊。
詞中所反映的那種功業未建的苦悶心情,正是這一歷史現實的真實寫照。 本文中的"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與王維的詩《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描寫的景致一樣. 主題:本詩寫邊塞秋天之景,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憂國思鄉的情懷~。
7.各位大俠,小妹我急要一份詩歌推薦卡
《詩經·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注釋】 蒹葭(jiān jiā):蘆葦。
蒼蒼:茂盛深色狀。 伊人:那人。
方:旁一方,即一旁。 溯洄:逆流向上。
從:追尋,探求。 阻:險阻;崎嶇。
溯游:順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凄凄:同萋萋,茂盛狀。 晞:干。
湄:水草交接處,即岸邊。 躋(jí):高起,登上高處。
坻(chí):水中小沙洲。 采采:眾多的樣子。
已:停止。 涘(sì):水邊。
右:向右轉,道路彎曲。 沚(zhǐ): 水中小沙灘, 比坻稍大些。
【譯文】 蘆葦密密又蒼蒼,晶瑩露水結成霜。 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旁。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順流而下去尋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蘆葦茂盛密又繁,晶瑩露水還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邊。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嶇難登攀。順流而下去尋她,仿佛就在水中灘。
蘆葦片片根連根,晶瑩露珠如淚痕。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邊。
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艱險如彎繩。順流而下去尋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理由===================== 對這首詩的內涵和意義目前學界的觀點并不統一,表面上看來這是表現男女愛情的詩,男人在不斷的追逐女人的行蹤,追求自己美好的愛情,實際上有香草美人傳統的影子在詩里,伊人暗示國君,追求者是大臣,大臣希望得到國君的重用而不斷的追逐,表示自己的忠心和熱忱。 這首詩非常朦朧和撲朔,如何理解都是可以的,要究其深層的含義的話,估計還是表現君臣關系的吧。
既明寫了主人公此時所見的客觀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時的心情和感受,與詩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換過來說,詩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這樣一幅秋涼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體的表現。
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交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的一個撲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 另外,《蒹葭》一詩,又是把實情實景與想象幻想結合在一志,用虛實互相生發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朧性,來加強抒情寫物的感染力的。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他第一次的幻覺,明明看見對岸有個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邊。“宛在水中央”,這是他第二次的幻覺,忽然覺得所愛的人又出現在前面流水環繞小島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邊。
那個倩影,一會兒“在水一方”,一會兒“在水中央”;一會兒在岸邊,一會兒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夢境中,但主人公卻堅信這是真實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艱辛去追尋她。
這正生動深刻地寫出了一個癡情者的心理變態,寫出了他對所愛者的強烈感情。而這種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詩具有一種朦朧的美感,生發出韻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
----------------------- 《蒹葭》屬于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肅天水)。
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來秦逐漸東徙,都于雍(今陜西興平)。
秦地包括現在陜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對這首懷人詩,歷來解說不一。有人認為作者在思念戀人,詩的主旨是寫愛情;有人說是詩人借懷友諷刺秦襄公不能禮賢下士,致使賢士隱居、不肯出來做官;也有人說作者就是隱士,此詩乃明志之作。
我們細味詩意,詩中并未明確顯示男女戀情,況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難判定。說它是諷刺詩則更無根據。
因此,我們只把“伊人”視為作者所敬仰和熱愛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論及。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從物象與色澤上點明了時間和環境。
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送著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在這一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里,詩人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緒不寧的情狀,不時地顯現于我們眼前,原來他是在思慕追尋著一個友人。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兩句,交代了詩人所追慕的對象及伊人所在的地點,表現了詩人思見心切,望穿秋水,一個勁地張望、尋求。
“伊人”,指與詩人關系親密、為詩人崇敬和熱愛而未曾須臾忘懷的人。“所謂”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斷念叨著的,然而現在他卻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語氣肯定,說明詩人確信他的存在,并充滿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絕,相會不易。“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沿著河邊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艱險,且又漫長,即使花費很長時間也難到達;如果徑直游渡過去,盡管相距不遠,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