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詞吟唱的意義
吟誦是鑒賞古典文學作品的重要手段 人們閱讀古典文學作品,不僅是為了豐富知識,陶冶情操,更是為了從鑒賞中獲得美的享受。
吟誦,正是幫助我們達到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古典文學作品,尤其是詩詞,所以久為傳誦,主要是因為這些作品用美的語言創造了一個情景交融、能把讀者引入想象空間的美好意境。
學會了吟誦,首先可使我們在鑒賞時更充分地領略作品的意境美。 首先,吟誦的效果不僅優于默讀,而且勝過用普通話以現代的方法朗讀,它能使我們充分地感受古典文學作品的情味,這是因為古典文學作品音節的安排有特殊的規律,非吟誦不能展現其妙處,非吟誦不能很好地"由聲入情";吟誦都依一定的腔調進行,而吟誦腔調自具一種特殊的韻味;加上吟誦作為一門有悠久歷史的藝術,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技巧。
同樣一首古典詩詞,先用普通話以現代的方法朗讀一下,然后再吟誦,兩廂比較,盡管朗讀也有技巧,但相形之下,抑揚頓挫合度、疾徐輕重有致的吟誦卻更能充分地再現作者的心態神情,因而具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 其次,吟誦本身就是一種美--古詩詞文音樂美的享受。
文學作品的語言是為塑造藝術形象,表現內容服務的,但作為形式,它有相對的獨立性。 例如:《聲律啟蒙》熔古典詩詞典故、意向于一爐,詩言志、賦比興,春花、秋月,蟬鳴、鶯囀,長亭、幽寺,飲酒、觀棋,漁獵、釣耕,楊柳杏花、高天淡水、西樓佳人、邊塞風沙……漢語之美,音韻之美,在《聲律啟蒙》中都有著最精粹的體現。
關于這一點,你只要大聲地誦讀出來就會有直接的感受和體驗。
2.古詩詞吟唱的意義
吟誦是鑒賞古典文學作品的重要手段
人們閱讀古典文學作品,不僅是為了豐富知識,陶冶情操,更是為了從鑒賞中獲得美的享受。吟誦,正是幫助我們達到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古典文學作品,尤其是詩詞,所以久為傳誦,主要是因為這些作品用美的語言創造了一個情景交融、能把讀者引入想象空間的美好意境。學會了吟誦,首先可使我們在鑒賞時更充分地領略作品的意境美。
首先,吟誦的效果不僅優于默讀,而且勝過用普通話以現代的方法朗讀,它能使我們充分地感受古典文學作品的情味,這是因為古典文學作品音節的安排有特殊的規律,非吟誦不能展現其妙處,非吟誦不能很好地"由聲入情";吟誦都依一定的腔調進行,而吟誦腔調自具一種特殊的韻味;加上吟誦作為一門有悠久歷史的藝術,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技巧。同樣一首古典詩詞,先用普通話以現代的方法朗讀一下,然后再吟誦,兩廂比較,盡管朗讀也有技巧,但相形之下,抑揚頓挫合度、疾徐輕重有致的吟誦卻更能充分地再現作者的心態神情,因而具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
其次,吟誦本身就是一種美--古詩詞文音樂美的享受。文學作品的語言是為塑造藝術形象,表現內容服務的,但作為形式,它有相對的獨立性。
例如:《聲律啟蒙》熔古典詩詞典故、意向于一爐,詩言志、賦比興,春花、秋月,蟬鳴、鶯囀,長亭、幽寺,飲酒、觀棋,漁獵、釣耕,楊柳杏花、高天淡水、西樓佳人、邊塞風沙……漢語之美,音韻之美,在《聲律啟蒙》中都有著最精粹的體現。關于這一點,你只要大聲地誦讀出來就會有直接的感受和體驗。
3.古人吟誦詩詞的基本規則是
古詩詞的規矩最重要的是押韻、平仄和格律。此外,律詩的表現形式還要求對仗,詞則要講究詞牌。
古詩詞是詩歌的一種,押韻是必需遵守和沿襲。即便是現代詩歌也要考慮押韻,別說古詩詞了。詩不押韻,那只算文。
古詩詞的平仄變化也是詩音樂性的節奏性的體現。只觀不賞,那就不是觀賞了。吟誦是觀賞古詩詞很重要的一環,不了解平仄變化,不單吟誦不好,也阻礙了讀者的觀賞,無從深入體會詩者所寄托的喜怒哀樂等情感。如果說押韻是詩歌欣賞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平仄就是古詩詞欣賞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對于古詩詞作者,有句老話叫眼高手低,大部分人欣賞水平都高于創作水平。眼高手不一定低,但眼不高手肯定也高不了。古詩詞作者的如果連欣賞古詩詞水平都不高,詩基本也好不了。所以平仄不遵守和沿襲,貌似也不行。
單單只學古體詩的話,只講究押韻平仄不講究格律沒問題。如果想學好古詩詞,那還包括律詩和詞,那格律就很重要了。把律詩當古體詩,詞當古詩歌也是可以的,不過最精華的妙處你不欣賞,那再談欣賞水平就未免心虛了。格律是律詩和古體詩最大的的區別,也是對詩歌的藝術美更高更嚴格的追求。有人說律詩毛病多了就當古體詩,那畫小鳥還能出好畫家,沒聽過把鳳凰畫成小鳥的是好畫家。
律詩出韻、中間不對仗是犯大毛病,不粘不對拗而不救是犯小毛病。大毛病要從嚴,為了內容和內涵的更高要求不得不犯點小毛病可以從寬。有如畫鳳凰少根羽毛,可以說那是缺陷美,少個翅膀那可就畫殘廢了。
詞的詞牌也規定了格律和曲調,更注重音樂性。什么樣的內容可以用什么樣的詞牌,就如喜劇不能用哀樂一樣,用好了是美,用壞了就是悲劇。
4.吟誦的解釋
一、吟誦的方法分兩大類。
有格律者(近體詩詞曲、律賦、駢文、時文等)為一類,依格律而吟誦;無格律者(古體詩、古文等)為一類,多有上中下幾個調,吟誦時每句或做微調,組合使用,以求體現詩情文氣。 二、吟誦者有一些基本調。
這些調相互之間有一定的聯系。這些調來自師承家傳,或旁人之調,或自采別調,都經自己的語感改造過。
這些調一般為古體詩的幾個調(有上中下之分),近體詩的平起、仄起各數調,讀文則與此接近。 三、吟誦者可以用基本調吟誦任何詩詞文賦。
只依字句和情緒做微調而已。但是,這不是好的吟誦。
真正好的吟誦是吟誦自己喜歡的詩文,因為吟誦是自娛,沒有感覺的詩文是不去主動吟的。這些喜愛的詩文經過反復吟誦,琢磨爛熟,在基本調的基礎上,會又有改進,形成獨特的曲調。
四、吟誦的要求有高低之別。其初級要求為: 1、平長仄短。
此指格律詩文的音步所在,即二、四、六字(詞中一字逗當不計)中的平聲長。此外平聲韻腳當長。
其余的字,原則上都是短的。 2、依字行腔。
中國所有的傳統音樂都稱依字行腔,而唯有吟誦最嚴。吟誦力求把每個字的涵義表達得最清楚,所以與字音最貼近。
因此,吟誦調一般也是比較簡單的結構,易學易記。 3、文讀語音。
吟誦是必須文讀的,這樣才能最接近詩文的原貌。南方方言各有文讀語音系統。
北方也有,而又以入聲字的處理最為突出。綜合以往的情況,可知當代的新吟誦,也須文讀。
主要是入聲字要吟短,尤其是音步所在和重要的入聲字要吟短音。押韻的字要盡量按平水韻發音,不可不使押韻。
平仄不可混,如看、嘆等字,要吟平聲。其余如車讀如駒等,因與吟誦調關系不大,似可不必太嚴。
符合此三條要求的,方為吟誦。掌握此方法的人,可以吟誦任何作品。
五、吟誦的中級要求為: 1、運氣發聲。吟誦當使用腹式呼吸,以丹田氣發聲,因而氣度平和,意蘊深廣,有彬彬君子之風。
2、腔音唱法。吟誦的唱法,在原則上是中國式的腔音,即音高、音強、音長不固定,始終以情而定,隨時在飄動。
3、搖頭擺身。吟誦者不可僵立不動,感情到處,自然有體態。
搖擺不是勻速的,而是體現著吟誦者對聲音的高低、強弱、疾徐、曲直的控制,如聲音大時向后,聲音小時向前。因為是腔音唱法,所以體態的變化多是柔和的,因而以搖為主。
做到這三條,其吟誦方有味道。 六、吟誦的高級要求為: 1、情通古人。
吟誦就是反復琢磨作者的原意,體會詩文的涵義。終有一天,豁然貫通,與作者之心越千百年而相通,此篇之吟誦始成。
2、自成曲調。某些特別有感覺的篇目,才會反復吟誦,終至情通古人,而此時此篇的吟誦調,定與基本調有了比較多的差異,而只適用于此篇。
3、修身養性。吟誦者把吟誦作為自娛、學習、健身的手段,成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時吟誦對于身心健康、養氣養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做到這三條,吟誦方至化境,為人生一大樂事也。
5.古詩詞如何吟誦
當今東南一帶吟誦所采用的調都是唐文治的唐調。
·吟誦體現了讀者與古詩之間的平等關系(有別于以前的批判、分析),容易獲得“同情之了解(陳寅恪語)”
·吟誦基于中文的音樂性:聲韻和聲調。
·郭紹虞著有《中國語調中的聲音美》。
·律詩成熟于唐代,因此吟誦應該用隋唐音。故現在只能用“擬音”( 參照標準為方言),不能用普通話(普通話源自元代)。
·《廣韻》反應了唐宋的實際語音狀況。分為206部。各部字數多少不一。后人為了寫詩方便,整理成為只有106部的《平水詩韻》。在實際的詩歌創作中,106部的某些部中字是可以與其他部中的字通用。
·平仄與聲調有關,與韻無關。現在是“平上去入”四聲,秦漢時聲調更多。
· 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字例:山、川、船、夫 →平
上聲高呼猛力強。 字例:孔、水、語、上 →仄
去聲分明哀遠道, 字例:送、意、處、會 →仄
入聲短促急疏藏。 字例:(沒講) →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