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力氣大”的詞語有哪些
1.拔山蓋世 蓋世:超越天下人,世上第一。力能拔掉大山,形容力大勇猛,當代無比。
2.舉鼎拔山 能將大鼎舉起百,能將高山拔動。比喻力大氣壯。
3.力大如牛 力氣大得像牛一樣。比喻力量、力度氣很大。
4.孔武有力 形容人很有力氣。
5.力敵千鈞 敵:抵擋;鈞:古代重量單位,合當時三斤。形容力氣大,能抵擋住幾萬斤。
6.力可拔山 力氣大得可以拔起山來,形專容勇力過人。
7.蕩海拔山 搖動大海,拔起高山。形容人的力氣非常大。
8.扛鼎拔山 扛:雙手舉起。拔起大山,舉起重鼎。形容力氣很大。
9.撼地搖天 撼:搖動。使天地都抖動起來。形容力氣、本領和氣魄極大。
10.豐筋多力 豐:豐滿,豐實;筋:肌腱或骨屬頭上的韌帶;多:多余。書法有筋骨,筆力雄健。比喻字體結構堅實而豐滿,筆力強勁有余。
2.描寫牛的勤勞的詩句或俗語
宋孔平仲 【禾熟】百里西風禾黍香,鳴泉落竇谷登場。
老牛還了耕耘債,嚙草坡頭臥夕陽。 宋 陸游 【飲牛歌】門外一溪清見底,老翁牽牛飲溪水。
溪清喜不污牛腹,豈畏踐霜寒墮趾。 舍東土瘦多瓦礫,父子勤勞藝黍稷。
勿言牛老行苦遲,我今八十耕猶力。 牛能生犢我有孫,世世相從老故園。
唐 李白風吹遍體無毛動,雨打渾身有汗流。宋李綱【病牛】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愿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吟牛 羸羸老牯牛,默默數春秋; 田里禾苗壯,一步一點頭。飲牛歌 陸游門外一溪清見底,老翁牽牛飲溪水。
溪清喜不污牛腹,豈畏踐霜寒墮趾。舍東土瘦多瓦礫,父子勤勞藝黍稷。
勿言牛老行苦遲,我今八十耕猶力。牛能生犢我有孫,世世相從老故園。
人生得飽萬事足,拾牛相齊何足言!看梅堯臣的詩: 破領耕不休,何暇顧羸犢。 夜歸喘明月,朝出穿深谷。
力雖窮田疇,腸未飽芻菽。 秋收風雪時,又向寒坡牧。
詩的前四句寫了牛耕作時環境的惡劣:崎嶇坎坷的山谷,異常炎熱的天氣,耕作時勞動的繁重艱辛“破領”。后四句寫了牛的生活情況,耕作時吃不飽,寒冷是吃枯草。
詩人一方面贊頌了耕牛的吃苦耐勞精神,另一方面對耕牛的饑寒交迫困境傾注了莫大同情。他通篇比興,以耕牛的四時辛勤耕耘而不得溫飽來比喻廣大農民終日勞作而缺少衣食,寄托了詩人對窮苦勞動人民的同情。
王安石的詩 朝耕及露下,暮耕連月出。 自無一毛利,主有千箱實。
這首五言絕句,不僅寫出了牛耕作的勤勞,還贊揚耕牛雖然對眾生貢獻很多,而自己卻一毛不取的無私奉獻精神。讀這首詩,很自然的聯想到王安石的身影,或許他是借贊頌耕牛來表白自己的心曲的。
在古代,由于馬的特殊作用---作戰,使得馬價甚高。即使馬在耕作上有很多優點,農民也是不敢奢望。
而價格稍低的牛,自然就成了農民的首選對象。因此,在古代牛耕一直占主要地位。
俯首甘為孺子牛任勞任怨老黃牛 比喻勤勤懇懇在中國文化中,牛是吃苦的符號、高尚的象征、任勞任怨的代名詞。牛以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埋頭苦干的精神為世人所喜愛與贊賞。
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歌頌牛的詩篇,許多仁人志士和賢達偉人也每每以牛自喻。有不少詠牛的名篇佳句,特別是描寫農村風光的詩篇,牛成了不可缺少的點綴。
牛 唐·李嶠 齊歌初入相,燕陣早橫功。欲向桃林下,先過梓樹下。
在吳頻喘月,奔夢屢驚風。不用五丁士,如何九折通。
牛賦 唐·柳宗元 若知牛乎?牛之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毛革疏厚,牟然而鳴,黃鐘滿觴,抵觸隆曦,日耕百畝,往來修直,植乃禾黍。自種自斂,服箱以走,輸入官倉,已不適口。
富窮飽饑,功用不有;陷泥蹶塊,常在草野。人不慚愧,利滿天下。
皮角見用,肩尻莫保;或穿緘滕,或實俎豆,由是觀之,物無逾者。 不如羸驢,服逐駑馬;曲意隨勢,不擇處所,不耕不駕,藿菽自與;騰踏康莊,出入輕舉。
喜則齊鼻,怒則奮躑;當道長鳴,聞者驚辟,善識門戶,終身不惕。 牛雖有功,于已何益!命有好丑,非若能力;慎勿怨尤,以受多福! 牧牛歌 唐·陸歸蒙 聳肩抵尾乍依偎,橫去斜奔忽分散。
荒坡斷塹無端入,背上時時孤島立。 禾熟 宋·孔平仲 百里西風禾黍香,鳴泉落竇谷登場。
老牛還了耕耘債,嚙草坡頭臥夕陽。 病牛 南宋·李綱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但愿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小重山·喻牛子 元·王哲 堪嘆犢兒不喚牛。性如湍水急,碧波流。
只知甘乳做膏油。長隨母,擺尾囗搖頭。
漸漸騁無休。奔馳山谷路,入溪溝。
未從韁絆恣因由。貪香草。
怎曉虎狼憂。 北原牧唱 明·李東陽 北原草青牛正肥,牧兒唱歌牛載歸。
兒家在原牛在坂,歌聲漸低人更遠。 山蒼茫,水清淺。
登雨花臺 清·魏禧 生平四十老柴荊,此日麻鞋拜故京。 誰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園陵! 牛羊踐履多新草,冠蓋雍容半舊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風日夜起江聲。 老黃牛 現代詩人·臧克家 塊塊荒田水和泥,深耕細作走東西。
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 現代寫牛的詩文就更多了,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已家喻戶曉。
郭沫若的《水牛歌》中寫道:“花有國花,人有國手,你是中國國獸,獸中泰斗”。李可染在他的牛畫中寫道:“給予人者多,取與人者寡,其為牛乎!” 正因為牛具有勤勞、淳樸的美德和自我犧牲的精神,人們才贊美牛喜歡牛。
真可謂:牛年話牛意不盡。【標題】:牛 【年代】:唐 【作者】:李嶠 【體裁】:五律 【內容】:-------------------- 齊歌初入相,燕陣早橫功。
欲向桃林下,先過梓樹下。 在吳頻喘月,奔夢屢驚風。
不用五丁士,如何九折通。 【標題】:小重山 喻牛子 【年代】:元 【作者】:王哲 【體裁】:詞 【內容】:-------------------- 堪嘆犢兒不喚牛。
性如湍水急,碧波流。只知甘乳做膏油。
長隨母,擺尾囗搖頭。漸漸騁無休。
奔馳山谷路,入溪溝。未從韁絆恣因由。
貪香草。怎曉虎狼憂。
【標題】:五歌·放牛 【年代】:唐 【作者】:陸龜蒙 【內容】:-------------------- 江草秋窮似秋半,十角吳牛放江岸。鄰肩抵尾乍依隈, 橫去斜奔忽分散。
荒陂斷塹無端。
3.推薦幾首描寫“牛”的詩句
1.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病牛 》宋代:李綱
釋義:病牛耕耘千畝,換來了勞動成果裝滿千座糧倉的結果,但它自身卻精神極為疲憊,力氣全部耗盡,然而,又有誰來憐惜它力耕負重的勞苦呢?
2.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病牛 》宋代:李綱
釋義:但為了眾生都能夠飽,即使拖垮了病倒臥在殘陽之下,也在所不辭。
3.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臥。—《牧牛詞》 明代:高啟
釋義:牛背上唱歌牛旁邊坐,晚上回家還能在牛旁邊睡覺。
4.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賣炭翁》唐代:白居易
釋義:太監手里拿著文書,嘴里卻說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
5.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唐代:白居易
釋義: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價錢了。
6.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南北朝:樂府詩集
釋義:藍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7.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宋代:蘇軾
釋義:棗花紛紛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響起車繅絲的聲音,古老的柳樹底下有一個穿牛衣的農民在叫賣黃瓜。
8. 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畫堂春·一生一代一雙人》清代:納蘭性德
釋義:如果能夠像牛郎織女一樣,于天河相見,即使拋卻榮華富貴也心甘。
9.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九日齊安登高》 唐代:杜牧
釋義: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 何必像齊景公對著牛山流淚。
10.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村晚 》宋代:雷震
釋義:放牛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上,隨意地用短笛吹奏著不成調的的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