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寫山霧的詩句
1. 凌霧行 (韋應物)
秋城海霧重,職事凌晨出。才看含鬢白,稍視沾衣密。道騎全不分,郊樹都如失。霏微誤噓吸,膚腠生寒栗
2. 霧 (李嶠)
曹公迷楚澤,漢帝出平城。涿鹿妖氛靜,丹山霽色明。類煙飛稍重,方雨散還輕。倘入非熊兆,寧思玄豹情。
3. 詠霧 (蘇味道)
氤氳起洞壑,遙裔匝平疇。乍似含龍劍,還疑映蜃樓。拂林隨雨密,度徑帶煙浮。方謝公超步,終從彥輔游。
4. 水亭夜坐賦得曉霧 (李益)
月落寒霧起,沈思浩通川。宿禽囀木散,山澤一蒼然。漠漠沙上路,沄沄洲外田。猶當依遠樹,斷續欲窮天。
5. 詠霧 (董思恭)
蒼山寂已暮,翠觀黯將沉。終南晨豹隱,巫峽夜猿吟。天寒氣不歇,景晦色方深。待訪公超市,將予赴華陰。
6. 樂天是月長齋鄙夫此時愁臥里閭非遠云霧難披 (劉禹錫)
風光徒滿目,云霧未披襟
7. 夏日晚望 (貫休)
陶侃寒溪寺,如今何處邊。汀沙生旱霧,山火照平川。
8. 菩薩蠻 (李曄)
飄飄且在三峰下,秋風往往堪沾灑。腸斷憶仙宮,朦朧煙霧中。
2.描寫廬山云霧的詩句
900多年前,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遍游廬山之后,和他的友人黃山谷來到西林寺,觀看了寺 內所有的題詩,卻找不到佳作。
他感慨之余,遙望寺外青翠的群山,苦思冥想。然后索筆題詩于壁 上:“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初寫前兩句時,為 他托硯的黃山谷尚自覺平平,但當他寫到后兩句時,便驚嘆不巳,激動得幾乎掉下手中的硯臺。 這詩富有哲理,倒也概括了廬山神奇的意境。
然而,我以為,廬山最神奇的莫過于廬山云霧。郭沫若有詩云:“湖山云里鎖,天籟霧中鳴。”
廬山的云霧之美在于它瞬息萬變,云遮霧障,使詩意 的廬山具有更為神秘莫測的境界。 我第一次上廬山是春夏之交只身一人徒步上去的。
在未上廬山之前,有人對我說,你從三峽 來,那才叫名山大川,再看廬山,那廬山不過爾爾;你又到過驪山,那廬山傳說就是秦始皇用黎山 老母的紅線編織成一條威力無比的神鞭,將驪山的一半驅趕到那里去的,如今廬山九十九峰與谷,是九十九鞭抽打的痕跡。廬山的俊偉詭特,我決定慢慢地體味、欣賞。
汽車將我們送到了海拔1167米的牯嶺街,下車后我便按圖索驥,去游覽名勝古跡。行行復 行行,匍匐復匍匐,聽悅耳之流泉,賞欲墜之危崖,比乘車當然更有樂趣。
晴朗的日子里,廬山是奔放的。順著花徑、錦繡谷、仙人洞、大天池、龍首崖一路過來,千山 萬壑,層層疊疊的瀑布、溪水從高高的山頂逶迤而下,頗有千萬匹脫韁的馬群直奔 鄱陽平野之 勢。
山顯得突兀崢嶸,令人激越。而在云霧迷漫之際,廬山卻又是另一番情調。
一山飛峙,影落鄱 湖,氣吞長江,廬山變得柔和而幽深。看山,那山若隱若現沒有際涯;看林,那林恍惚迷茫沒有盡 頭。
云生霧起之時,牯嶺街更加俊麗多姿,它時而為云海托起,時而被云絮重裹,或隱現于重云薄 霧之中,或為浮云掠洗,其面目變化多端,令人莫識。難怪牯嶺街有“云中山城”之稱。
山間踽行,那恬淡之情是濃郁的。林梢薄霧螟晦,流云繞山浮度,淡靄縈谷游移,輕柔的風散 發著野花的香味,山澗的泉水是這天地間唯一美妙的音響,頗顯出“山靜似太古”的意味。
翻山過懸索橋,問三寶樹方向,由于懸索橋至電站大壩走近路要繼續翻山,畢竟是初游廬山,且是一人單行,云霧作崇,使我迷路。只見云霧似飄紗,從眼前輕盈舞去;有時如團絮,自身后滾 滾裹來;云海起時,無邊無際,恍若置身大海中的孤島;若風急云瀉,勢如瀑布,令人迷茫,令人 膽寒。
前不靠村,后不靠店,問道無人,只能憑著自己的感覺走。這時想起人生道路,像我這號 人,在官場上沒有后臺,沒有靠山,況是從經驗中成熟,刻苦耐勞占了百分之九十五。
然而,到如 今人生道路上,官司蒙冤,小人進饞。正像這廬山的云霧,我的面目被一層很厚的霧紗遮住,世人 有所不知。
其實廬山是政治的山,一個廬山會議有多少高級人物在此蒙冤,我這個小人物這點小事 又算得了什么。 烏龍潭、黃龍潭、三寶樹、蘆林湖,名勝一個個過去了。
此時,路遇兩對青年男女,有了同路 人,相問后知道。一對是武漢的應屆畢業生,因學校給人借用考試,放幾天假,他倆興致很濃,一 路又說又笑,談情說愛,熱情總是多余的;一對是鄭州來的工廠工人,新婚夫婦,也許是旅途勞 累,新娘總是要向新郎撤點嬌:“走不動了,坐下來歇歇嘛!”相比較而言,我單身一人走起來的速 度總是要比他們快,我不一會就走到了他們的前面去了。
到蘆林大橋,云霧濃郁,開始化作雨了,適遇載客的小面包車過來,熱情的主人,問我們到哪 里去,我說去廬山會議舊址,她說:“我帶你去,不收錢;只是下廬山回九江只收10元錢”。我 說,我不想乘車,想多看看,好客的車主婦下了車,就差一點沒有拉你上車,說什么也要帶你去。
她說現在當好人、學雷鋒,也不被人理解,這是什么云霧攪的。 車行在廬山,我們飽覽廬山云霧奇景。
只見云團伴隨著霧氣在山峽之上飛騰,追逐著,推擠 著,彌合著,“靜如練,動如煙,輕如絮,闊如海,白如棉。”蕩漾著,使峰壑潛形,令樓臺飄渺,似實而虛,似近而遠。
縱覽云飛,仿佛飛渡的亂云濃霧要將那松枝揉斷,亭閣吞噬似的。我們坐在 車上,那濃重的云霧竟從外邊流入車廂之內。
使人覺得高車如輕帆,漂泊于云海霧濤之中。廬山云 霧,使人間變得更加神奇無比了。
廬山歸來,我從不寫詩的人也寫了一首《登廬山,步蘇東坡《題西林壁》韻》: 煙波縹緲隱險峰, 上下左右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云霧漫山中。
3.描寫山上霧氣的詩句
踏莎行 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霧》 ——唐·李嶠 曹公迷楚澤,漢帝出平城。 涿鹿妖氛靜,丹山霽色明。
類煙飛稍重,方雨散還輕。 倘入非熊兆,寧思玄豹情。
《詠霧》 ——唐·董思恭 蒼山寂已暮,翠觀黯將沉。 終南晨豹隱,巫峽夜猿吟。
天寒氣不歇,景晦色方深。 待訪公超市,將予赴華陰。
《詠霧》 ——唐·蘇味道 氤氳起洞壑,遙裔匝平疇。 乍似含龍劍,還疑映蜃樓。
拂林隨雨密,度徑帶煙浮。 方謝公超步,終從彥輔游。
《遠山澄碧霧》 ——唐·李世民 殘云收翠嶺,夕霧結長空。 帶岫凝全碧,障霞隱半紅。
仿佛分初月,飄飖度曉風。 還因三里處,冠蓋遠相通。
《賦得花庭霧》 ——唐·李世民 蘭氣已熏宮,新蕊半妝叢。 色含輕重霧,香引去來風。
拂樹濃舒碧,縈花薄蔽紅。 還當雜行雨,仿佛隱遙空。
《水亭夜坐賦得曉霧》 ——唐·李益 月落寒霧起,沈思浩通川。 宿禽囀木散,山澤一蒼然。
漠漠沙上路,沄沄洲外田。 猶當依遠樹,斷續欲窮天。
《凌霧行》 ——唐·韋應物 秋城海霧重,職事凌晨出。 浩浩合元天,溶溶迷朗日。
才看含鬢白,稍視沾衣密。 道騎全不分,郊樹都如失。
霏微誤噓吸,膚腠生寒栗。 歸當飲一杯,庶用蠲斯疾。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代】 作者:【張若虛】 體裁:【樂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 大霧垂江賦 大哉長江!西接岷、峨,南控三吳,北帶九河。
匯百川而入海,歷萬古以揚波。至若龍伯、海若,江妃、水母,長鯨千丈,天蜈九首,鬼怪異類,咸集而有。
蓋夫鬼神之所憑依,英雄之所戰守也。 時也陰陽既亂,昧爽不分。
訝長空之一色,忽大霧之四屯。雖輿薪而莫睹,惟金鼓之可聞。
初若溟蒙,才隱南山之豹;漸而充塞,欲迷北海之鯤。然后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蒼茫,浩乎無際。
鯨鯢出水而騰波,蛟龍潛淵而吐氣。 又如梅霖收溽,春陰釀寒;溟溟漠漠,潔浩漫漫。
東失柴桑之岸,南無夏口之山。戰船千艘,俱沉淪于巖壑;漁舟一葉,驚出沒于波瀾。
甚則穹吳無光,朝陽失色;返白晝為昏黃,變丹山為水碧。雖大禹之智,不能測其淺深;離婁之明,焉能辨乎咫尺?于是馮夷息浪,屏翳收功;魚鱉遁跡,鳥獸潛蹤。
隔斷蓬萊之島,暗圍閶闔之宮。恍惚奔騰,如驟雨之將至;紛紜雜沓,若寒云之欲同。
乃能中隱毒蛇,因之而為瘴癘;內藏妖魅,憑之而為禍害。降疾厄于人間,起風塵于塞外。
小民遇之夭傷,大人觀之感慨。蓋將返元氣于洪荒,混天地為大塊。
4.形容有山有霧的句子、詩詞
1:(句子)大地的最東邊,冉冉升起一輪紅日,透過早晨的薄霧緩緩升起,噴薄而出,恍惚間,只能看到一個橘紅色的火球徐徐而起,把大地映成一片光明。
天空一碧如洗,燦爛的陽光正從密密的松針的縫隙間射下來,形成一束束粗粗細細的光柱,把飄蕩著輕紗般薄霧的林蔭照得通亮。
嬌艷的朝陽,已從東邊群山背后跳了出來,萬屢紅霞四溢,和山谷中緩緩升騰的晨靄交融,變幻著五光十色的光環。
2:(詩歌)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云氣噓青壁,江聲走白沙。
殘云收翠嶺,夕霧結長空。
陽臺霧初解。夢渚水裁綠。遠山隱且見
請你參考,滿意請你采納,謝謝!
5.霧的描寫霧的詩句
1、《踏莎行》——宋· 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2、《霧》 ——唐·李嶠
曹公迷楚澤,漢帝出平城。 涿鹿妖氛靜,丹山霽色明。 類煙飛稍重,方雨散還輕。 倘入非熊兆,寧思玄豹情。
3、《詠霧》 ——唐·董思恭
蒼山寂已暮,翠觀黯將沉。 終南晨豹隱,巫峽夜猿吟。 天寒氣不歇,景晦色方深。 待訪公超市,將予赴華陰。
4、《遠山澄碧霧》 ——唐·李世民
氤氳起洞壑,遙裔匝平疇。 乍似含龍劍,還疑映蜃樓。 拂林隨雨密,度徑帶煙浮。 方謝公超步,終從彥輔游。
5、《詠霧》 ——唐·蘇味道
殘云收翠嶺,夕霧結長空。 帶岫凝全碧,障霞隱半紅。 仿佛分初月,飄飖度曉風。 還因三里處,冠蓋遠相通。
6、《賦得花庭霧》 ——唐·李世民
蘭氣已熏宮,新蕊半妝叢。 色含輕重霧,香引去來風。 拂樹濃舒碧,縈花薄蔽紅。 還當雜行雨,仿佛隱遙空。
7、《水亭夜坐賦得曉霧》 ——唐·李益
月落寒霧起,沈思浩通川。 宿禽囀木散,山澤一蒼然。 漠漠沙上路,沄沄洲外田。 猶當依遠樹,斷續欲窮天。
8、《凌霧行》 ——唐·韋應物
秋城海霧重,職事凌晨出。 浩浩合元天,溶溶迷朗日。 才看含鬢白,稍視沾衣密。 道騎全不分,郊樹都如失。 霏微誤噓吸,膚腠生寒栗。 歸當飲一杯,庶用蠲斯疾。
6.關于山霧的詩句
《水亭夜坐賦得曉霧》 ——唐·李益
月落寒霧起,沈思浩通川。
宿禽囀木散,山澤一蒼然。
漠漠沙上路,沄沄洲外田。
猶當依遠樹,斷續欲窮天。
《遠山澄碧霧》 ——唐·李世民
殘云收翠嶺,夕霧結長空。
帶岫凝全碧,障霞隱半紅。
仿佛分初月,飄飖度曉風。
還因三里處,冠蓋遠相通。
《早春尋李校書》
年代: 唐 作者: 元稹
款款春風澹澹云,柳枝低作翠櫳裙。梅含雞舌兼紅氣,
江弄瓊花散綠紋。帶霧山鶯啼尚小,穿沙蘆筍葉才分。
今朝何事偏相覓,撩亂芳情最是君。
7.小學生描寫廬山云霧的詩詞
宋代著名詩人蘇東坡在《題西林壁》一詩中寄語: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在很大程度上與云霧有關。廬山的霧在山下看是云,遠遠望去像是扣在山頂的雪白氈帽或是纏繞腰間的輕衣薄紗。當人們在山上看霧,四顧茫茫,不但遠處的峰石草木于霧中亦隱亦現,連自己都是常常處于濃霧之中。廬山的云海更是變幻多姿,深受人們稱贊。如清代作家張維屏寫道,廬山的云“瞬息之間,彌漫四合,其白如雪,其軟如綿,其光如銀,其闊如海,薄或如絮、厚或如氈、動或如煙,靜或如波。”由此可見山上的美景,真是令人賞心悅目。鮑照的“氛霧承星辰,潭壑洞江汜”讓我們了解到廬山起霧之早,范圍之廣。錢羽甚至“只疑云霧窟”,認為廬山之中就像有云霧的源泉一般,令人不得不問“廬山的云霧果真如此之盛”?依據現在的紀錄,廬山全年平均霧日191天。5-6月多霧,有霧日20天,7月少霧也有13天。詩人豐富的想象也是有一定的客觀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