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軾的古詩名句有哪些
作詩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難摹——宋.蘇軾《臘日游孤山訪惠勒思二僧》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宋.蘇軾《題西林壁》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宋.蘇軾《水調歌頭》 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宋.蘇軾《送安驚落第詩》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宋·蘇軾· 贈劉景文)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宋·蘇軾·蝶戀花)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宋·蘇軾·冬景)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宋·蘇軾·題西林壁)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宋·蘇軾)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蘇軾·后赤壁賦)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宋·蘇軾)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宋·蘇軾·水調歌頭)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宋·蘇軾·水調歌頭)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宋·蘇軾·念奴嬌·赤壁之戰)。
2.蘇軾的古詩有哪些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亭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 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繞建章,仙風吹下御爐香。
侍臣鵠立通明殿,一朵紅云捧玉皇。 花影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歸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簍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中秋月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如: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 惠崇春江晚景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簍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卷一 ◎詩四十七首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于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 不飲胡為醉兀兀,此心已逐歸鞍發。
歸人猶自念庭闈,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見烏帽出復沒。
苦寒念爾衣裳薄,獨騎瘦馬踏殘月。路人行歌居人樂,僮仆怪我苦凄惻。
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嘗有夜雨對床之言,故云爾。
)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往歲,馬死于二陵,騎驢至澠池。) 【次韻和劉京兆石林亭之作石本唐苑中物散流民間劉購得之】 都城日荒廢,往事不可還。
惟余故苑石,漂散向人間。公來始購蓄,不憚道里艱。
盡従塵埃中,來對冰雪顏。瘦骨拔凜凜,蒼根漱潺潺。
唐人惟奇章,好石古莫攀。盡令屬牛氏,刻鑿紛班班。
嗟此本何常,聚散實循環。人失亦人得,要不出區寰。
君看劉李末,不能保河關。況此百株石,鴻毛于泰山。
但當對石飲,萬事付等閑。 【壬寅二月有詔令郡吏分往屬縣減決囚禁十三日受命出府至寶雞虢郿盩厔四縣既畢事因朝謁太平宮而宿于南溪溪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樓觀大秦寺延生觀仙游潭十九日AA1 歸作詩五百言以記凡所經歷者寄子由】 遠人罹水旱,王命釋俘囚。
分縣傳明詔,循山得勝游。蕭條初出郭,曠蕩實消憂。
薄暮來孤鎮,登臨憶武侯。崢嶸依絕壁,蒼茫瞰奔流。
半夜人呼急,橫空火氣浮。天遙殊不辨,風急已難收。
曉入陳倉縣,猶余賣酒樓。煙煤已狼藉,吏卒尚呀咻。
(十三日宿武城鎮,即俗所謂石鼻寨也,云孔明所筑。是夜二鼓,寶雞火作,相去三十里,而見于武城。)
雞嶺云霞古,龍宮殿宇幽。 (縣有雞爪峰、龍宮寺。)
南山連大散,歸路走吾州。欲往安能遂,將還為少留。
回趨西虢道,卻渡小河洲。聞道磻溪石,猶存渭水頭。
蒼崖雖有跡,大釣本無鉤。(十四日,自寶雞行至虢。
聞太公磻溪石在縣東南十八里,猶有投竿跪餌兩膝所著之處。)東去過郿塢,孤城象漢劉。
誰言董公健,竟復伍孚仇。白刃俄生肘,黃金漫似丘。
(十五日至郿縣,縣有董卓城,其城象長安,俗謂之小長安。)平生聞太白,一見駐行騶。
鼓角誰能試,風雷果致不。巖崖已奇絕,冰雪更琱鎪。
春旱憂無麥,山靈喜有湫。蛟龍懶方睡,瓶罐小容偷。
(是日晚,自郿起至清秋鎮宿。 道過太白山,相傳云,軍行鳴鼓角過山下,輒致雷雨。
山上有湫甚靈,以今歲旱,方議取之。)二曲林泉勝,三川氣象侔。
近山麰麥早,臨水竹篁修。(十六日至盩厔,以近山地美,氣候殊早。
縣有官竹園,十數里不絕。)先帝膺符命,行宮畫冕旒。
侍臣簪武弁,女樂抱箜篌。 秘殿開金鎖,神人控玉虬。
黑衣橫巨劍,被發凜雙眸。(十七日,寒食。
自盩厔東南行二十余里,朝謁太平宮二圣御容。此宮乃太宗皇帝時有神降于道士張守真以告受命之符,所為立也。
神封翊圣將軍,有殿。)邂逅逢佳士,相將弄彩舟。
投篙披綠荇,濯足亂清溝。晚宿南溪上,森如水國秋。
繞湖栽翠密,終夜響颼颼。(是日與監宮張杲之泛舟南溪,遂留宿于溪堂。)
冒曉窮幽邃,操戈畏炳彪。(十八日,循終南而西,縣尉以甲卒見送。
或云近官竹園往往有虎。)尹生猶有宅,老氏舊停辀。
問道遺蹤在,登仙往事悠。馭風歸汗漫,閱世似蜉蝣。
羽客知人意,瑤琴系馬秋。 不辭山寺遠,來作鹿鳴呦。
帝子傳聞李,巖堂仿像緱。輕風幃幔卷,落日髻鬟愁。
入谷(音浴。)警蒙密,登坡費挽摟。
亂峰攙似槊,一水淡如油。中使何年到,金龍自古投。
千重橫翠石,百丈見游AA2 。最愛泉鳴洞,初嘗雪入喉。
滿瓶雖可致,洗耳嘆無由。(是日游崇圣觀,俗所謂樓觀也,乃尹喜舊宅,山腳有授經臺尚在。
遂與張杲之同至大秦寺蚤食而別。有太平宮道士趙宗有,抱琴見送至寺,作《鹿鳴》之引乃去。
又西至延生觀,觀后上小山,有唐玉真公主修道之遺跡。下山而西行十數里,南入黑水谷,谷中有潭名仙游潭。
潭上有寺三,倚峻峰,面清溪,樹林深翠,怪石不可勝數。潭水以繩縋石數百尺,不得其底,以瓦礫投之,翔揚徐下,食頃乃不見,其清澈如此。
遂宿于中興寺,寺中有玉女洞,洞中有飛泉甚甘,明日以泉二瓶歸至郿,又明日乃至府。)忽憶尋蟆培,方冬脫鹿裘。
山川良甚似,水石亦堪儔。惟有泉旁飲,無人自獻酬。
3.【蘇軾的詩詞及介紹~一定要有主要詩意和注釋~】
念奴嬌·赤壁懷古宋· 蘇軾 大江⑴東去,浪淘⑵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⑶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⑷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⑸.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⑹公瑾當年,小喬⑺初嫁了(liǎo),雄姿英(yīng)發⑻.羽扇綸(guān)巾⑼,談笑間,檣櫓(強虜)⑽灰飛煙滅.故國⑾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huā)發(fà)⑿.人生⒀如夢,一樽還(huán)酹(lèi)⒁江月.作品注釋 ⑴大江:指今天的長江.⑵淘:沖洗,沖刷.⑶故壘:黃州古老的城堡,推測可能是古戰場的陳跡.過去遺留下來的營壘.⑷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人.東漢末年東吳名將,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稱.周瑜精通軍事,又精于音律,江東向來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公元208年,孫、劉聯軍在周瑜的指揮下,于赤壁以火攻擊敗曹操的軍隊,此戰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僅36歲.(安徽廬江有其周瑜墓.)⑸雪:比喻浪花.⑹遙想:形容想得很遠; 回憶.⑺小喬:喬公的小女兒,生的閉月羞花,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喬為孫策之妻,有沉魚落雁、傾國傾城之貌. ⑻英發:英俊勃發.⑼羽扇綸巾:手搖動羽扇,頭戴綸巾.這是古代儒將的裝束,詞中形容周瑜從容嫻雅.綸巾:古代配有青絲帶的頭巾.⑽檣櫓:這里代指曹操的水軍戰船.檣,掛帆的桅桿.櫓,一種搖船的槳.(所謂檣櫓,物也;所謂強虜,人也.自古便有檣櫓與強虜之爭,記得上此課時,老師也曾對這兩個詞進行了分析,出于不同的版本,要看編者的喜好以及個人的理解,并沒有所謂的對錯,這兩個詞用于此處皆對,所以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用,不過考試時最好根據課本.鄙人認為,有爭論的東西出在考試卷上需要慎重.現在人教是用“檣櫓”.)(蘇教版作“強虜”)⑾故國:這里指舊地,當年的赤壁戰場.指古戰場.指假戰場黃州.⑿華發:花白的頭發.華:《現代漢語詞典》這個字讀huā(一聲),花白義⒀人生:現有版本作人間.⒁尊:通“樽”,酒杯.⒂酹:(古人祭奠)以酒澆在地上祭奠.這里指灑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注:一尊還酹江月,“還”字的讀法古時讀音是 huán.其實就是在現代,稍早一點——比如1960年代,也是只有一個 讀音,沒有普通話中“hái”這個讀音.也就是說,在用于“歸還”的“還”時,讀作“huán”,在用作“還是”、“還有”這一義項時,讀作“hái”.事實上在古詩詞中沒有“還是”、“還有”的用法.hái這個讀音最早是在明清小說中開始出現的.如《紅樓夢》第五十回:“他竟比蓋這園子還費工夫了”.此外,就是在“一尊還酹江月”中,“還”也不是現代人很容易就聯想到的一尊“更”酹江月(“還”有“更、更加”的意義).試想,“人生如夢”,怎么 一尊“更”酹江月呢?這里“還”是“回還”的意思,不是人回還,是人的“神思”回還,從夢中回還,醒來.杯中尚有余酒,何不一酹江月?在許慎[1]的《說文解字》中,“還”(繁體字為“還”),也只有一個讀音:卷二 辵部 還 復也.從辵瞏聲. 蘇國龍書法作品《赤壁懷古》戶關切戶關切,切出來就是“ huán”.注:其他版本.拍岸又作裂岸,人生又作人間.此詞懷古抒情,寫自己消磨壯心殆盡,轉而以曠達之心關注歷史和人生.本詞通過對月夜江上壯美景色的描繪,借對古代戰場的憑吊和對風流人物才略、氣度、功業的追念,曲折地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功業未就、老大未成的憂憤心情.[3]上闋以描寫赤壁磯風起浪涌的自然風景為主,意境開闊博大,感慨隱約深沉.起筆凌云健舉,包舉有力.將浩蕩江流與千古人事并收筆下. 黃東雷草書《赤壁懷古》千古風流人物既被大浪淘盡,則一己之微豈不可悲?然而蘇軾卻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風流人物也難免如此,那么一己之榮辱窮達復何足悲嘆!人類既如此殊途而同歸,則汲汲于一時功名,不免過于迂腐了.接下兩句切入懷古主題,專說三國赤壁之事."人道是"三字下得極有分寸.赤壁之戰的故地,爭議很大.一說在今湖北蒲圻縣境內,已改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內有四處地名同稱赤壁者,另三處在黃岡、武昌、漢陽附近.蘇軾所游是黃岡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議論."亂石"以下五句是寫江水騰涌的壯觀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動詞用得形象生動."江山如畫"是寫景的總括之句."一時多少豪杰"則又由景物過渡到人事.蘇軾重點要寫的是"三國周郎",故下闋便全從周郎引發.換頭五句寫赤壁戰爭.與周瑜的談笑論戰相似,作者描寫這么一場轟轟烈烈的戰爭也是舉重若輕,閑筆紛出.從起句的"千古風流人物"到"一時多少豪杰"再到"遙想公瑾當年",視線不斷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寫周瑜卻不寫其大智大勇,只寫其儒雅風流的氣度.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綸巾"看作是諸葛亮的代稱,因為諸葛亮的裝束素以羽扇綸巾著名.但在三國之時,這是儒將通常的裝束.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復古《赤壁》詩云:"千載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風揮羽扇,烈火破樓船."蘇軾在這里極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復雜的."故國"兩句便由周郎轉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時年。
4.求蘇軾的詩詞,按他的經歷或者時間排序,
江 城 子蘇 軾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注釋】這是一首悼亡詞.作者結合自己十年來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無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對亡妻永難忘懷的真摯情感和深沉的憶念.作者寫此詞時正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開封.到此時(熙寧八年)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詞前小序明確指出本篇的題旨是“記夢”.然而,夢中的景象只在詞的下片短暫出現,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導地位.作者之所以能進入“幽夢”之鄉,并且能以詞來“記夢”.完全是作者對亡妻朝思暮念、長期不能忘懷所導致的必然結果.所以開篇使點出了“十 年生死兩茫茫”這一悲慘的現實.這里寫的是漫長歲月中的個人悲涼身世.生,指作者;死,指亡妻.這說明,生者與死者兩方面都在長期相互懷念,但卻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作者之所以將生死并提,除闡明題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還在于強調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現“不思量,自難忘”這樣的詞句.“不思量”,實際上是以退為進,恰好用它來表明生者“自難忘”這種感情的深度.“千 里孤墳,無處話凄涼”二句,馬上對此進行補充.闡明“自難忘”的實際內容.王氏死后葬于蘇軾故鄉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現“千里孤墳”,兩地睽隔的后果,作者連到墳前奠祭的時機也難以得到.死者“凄涼”,生者心傷.“十年”,是漫長的時間;“千 里”,是廣闊的空間.在這漫長廣闊的時間空間之中,又隔阻著難以逾越的生死之間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無處話凄涼”的感嘆呢?時、空、生死這種種界限難以跨越,那只好乞諸于夢中相會了.以上四句為“記夢”作好了鋪墊.上片末三句筆鋒頓轉,以進為退,設想出縱使相逢卻不相識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進了作者十年來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際,揉進了對亡妻長期懷念的精神折磨,揉進十年的歲月與體態的衰老.設想;即使突破了時、空與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時恐怕對方也難以“相識”了.因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塵滿面,鬢如霜”,形同老人了.這三句是從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來襯托作者十年來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對新法而乞求外調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內)和世事的巨大變化.下片寫夢境的突然出現:“夜來幽夢忽還鄉”.就全詞來講.本篇的確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則悲中寓喜.“小軒窗,正梳妝”,以鮮明的形象對上句加以補充,從而使夢境更帶有真實感.仿佛新婚時,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對鏡理妝時的神情儀態,心里滿是蜜意柔情.然而,緊接著詞筆由喜轉悲.“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這兩句上應“千里 孤墳”兩句,如今得以“還鄉”,本該是盡情“話凄涼”之時,然而,心中的千言萬語卻一時不知從哪里說起,只好“相顧無言”,一任淚水涌流.這五句是詞的主題:“記夢”.正由于夢境虛幻,所以詞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離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著去盡情描 述.這樣,反而可以給讀者留有想象的空間.結尾三句是夢后的感嘆,同時也是對死者的慰安.如果聯系開篇的“十年”,再加上無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對亡妻的懷戀,不就是“此恨綿綿無絕期”了么?本篇在藝術上值得注意的特點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摯.由于作者對亡妻懷有極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對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還幻想在夢中相逢.并且通過夢境(或與夢境相關的部分)來酣暢淋漓地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既無避忌,又不隱晦.“不 思量,自難忘”,“無處話凄涼”,“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與吐屬自然這樣的特點.另一特點是想象豐富、構思精巧.作者從漫長的時間與廣闊的空間之中來馳騁自己的想象,并把過去,眼前,夢境與未來融為統一的藝術整體,緊緊圍繞“思量”、“難忘”四 字展開描寫.全詞組織嚴密,一氣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瀾起伏.上片八句寫夢前的憶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寫夢中的悲喜,末三句述夢后的喟嘆.情節,有起有伏;用筆,有進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極盡曲折變化之能事.再一特點是語言爽快,純系白描.由于這是一首抒寫真情實感的詞作,語言也極其樸素自然,真情實境.明白如話,毫無雕琢的痕跡.這樣質樸的語言又與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錯使用相結合,使這首詞既俊爽而又音響凄厲,恰當地表現出作者心潮激蕩、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種古詩和律詩所難以產生的內在的節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唐五代及北宋描寫婦女的詞篇,多數境界狹窄,詞語塵下.蘇軾此詞境界開闊,感情純真,品格高尚,讀來使人耳目一新.用詞來悼亡,是蘇軾首創.在擴大詞的題材,在豐富詞的表現力方面,本篇應占有一定的地位.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詩》,元稹的《遣悲懷》以及南宋吳文英的《鶯啼序》前后輝映,相互媲美.望江南蘇 軾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